-
02月07日
123
0
0
-
齊學鋒副主任醫(yī)師 郟縣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 煙霧病是一種罕見的腦血管疾病。?煙霧病的主要特征是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中動脈起始部動脈內膜緩慢增厚,動脈管腔逐漸狹窄以至閉塞。為了補償腦血流的減少,腦底及腦表面的細小血管代償性擴張,形成了煙霧狀血管網(wǎng),因此得名煙霧病。?煙霧病可分為缺血型和出血型。缺血型煙霧病主要表現(xiàn)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梗死等,患者可能出現(xiàn)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癥狀。出血型煙霧病則可能導致腦出血,患者會出現(xiàn)劇烈頭痛、嘔吐、昏迷等癥狀。?煙霧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診斷煙霧病主要依靠腦血管造影等檢查。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手術方式包括腦血管重建術等,目的是改善腦部供血,降低腦缺血和腦出血的風險。煙霧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xiàn)疑似煙霧病的癥狀,應及時就醫(yī),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診斷,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2024年10月06日
397
0
0
-
楊濤副主任醫(yī)師 安徽省立醫(yī)院 神經外科 請煙霧病患者,尤其家屬,反復仔細耐心閱讀這篇文章,對于了解疾病、治療非常重要!經常有患者或家屬沒有認真閱讀,提出文章里已經說的很清楚的問題!門診時間有限,不可能全面解釋下述內容,就算解釋清楚,您也不可能一下子能理解和記住!請諒解!煙霧病是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中動脈起始段慢性進行性狹窄或閉塞為特征,并繼發(fā)引起特征性的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全腦血管造影時如煙霧樣,日語為Moyamoya,故得名)形成的腦血管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明?;颊咴缙谥饕捎谘塥M窄表現(xiàn)為腦缺血癥狀,后期由于大量煙霧樣血管增生,該增生由于發(fā)育不良容易破裂,以腦出血癥狀為主,同時可以合并腦缺血癥狀。煙霧病的上述血管病變原因不明。下圖左側為正常人左側腦血管DSA造影的正側位,右側為一個煙霧病患者的典型表現(xiàn),可見頸內動脈(黃箭頭)發(fā)出的2個分支血管(紅箭頭)閉塞消失不顯影,側位(右下圖)可見煙霧樣血管(紅箭頭)。上圖為正常人腦血管CTA成像圖:人腦的血管就像河流灌溉農田莊家一樣,當大河(頸總動脈末端)流向小河支流(大腦中動脈、前動脈)發(fā)生堵塞時,下游的小河支流及其水系網(wǎng)絡逐漸干涸閉塞,小河灌溉的莊稼(腦組織)會缺血發(fā)生枯萎或死亡(腦缺血或梗死),因此在發(fā)現(xiàn)大河流向小河的支流引水(搭橋),以免小河的支流河道淤塞,無法引水進入。不是等到莊稼明顯枯萎、死亡再去飲水(搭橋)。因此越早飲水(搭橋),小河的支流及其水網(wǎng)保存越完好,其灌溉的莊稼(腦組織)越不易受到影響。煙霧綜合征:也有上述血管病變,但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甲亢等其他疾病,或者有大量煙酒嗜好等。近年來門診遇到很多患者發(fā)現(xiàn)一側血管完全堵塞的,另以外一側基本正常的,也是應該盡早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臨床表現(xiàn):缺血型:常見有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頭昏癥狀,癥狀可輕可重;也可以出現(xiàn)短暫語言不流利,肢體麻木、發(fā)力等表現(xiàn);除上述表現(xiàn)外,兒童患者還可表現(xiàn)為生氣、哭鬧或活動后昏厥發(fā)作,容易被忽視或誤診。出血型:成年患者多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腦室出血、腦內出血等。表現(xiàn)為突發(fā)頭痛、惡心嘔吐,昏迷,偏癱等。煙霧病的危害:患者隨時隨地可以突發(fā)腦梗塞或腦出血,導致肢體癱瘓、視力下降、昏迷等,嚴重可致殘或死亡!說白了,就是看運氣。煙霧病患者隨時可以發(fā)生腦梗塞或腦出血,無法根治,一生當中反復發(fā)生腦梗塞或腦出血,致死或致殘,是家庭和社會沉重的負擔!遺憾的是沒有根治的手段,很多患者正值青壯年因病殘疾或出血死亡!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稱為“血管癌”。為什么診斷煙霧病后,及時無明顯癥狀也要盡早搭橋?原因:煙霧病患者顱內血管會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差,堵塞越來越厲害!打個比方:人腦的大動脈血流向更細的腦血管內流動,好比大河里水向眾多小河網(wǎng)里流動。煙霧病的人腦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就好比大河向小河網(wǎng)流動受阻,時間長了小河網(wǎng)河床會縮小,甚至淤塞,河網(wǎng)不通暢。此時在飲水來,也難以大面積有效灌溉。檢查方法:頭頸部CT血管成像(CTA),頭頸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腦血管造影(DSA)三者任一檢查均可明確診斷。手術指征:所有明確診斷為煙霧病的患者(一般小于65歲)。(昏迷或完全偏癱者除外)煙霧綜合征患者,特別是合并糖尿病患者,首先選擇內科藥物治療,特別注意三餐前后(不是僅僅測量早餐前后血糖)血糖控制,因為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直接導致血管堵塞。如果血管未控制好,搭橋手術再成功,也意義不大,因為高血糖會導致血管堵塞。高血脂患者手術前一定要注意飲食,以及藥物控制,保持血脂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小于1.8mmol/L),否則極易發(fā)生血管堵塞。術后仍然注意定期檢查血脂,控制飲食,對保持血管通暢極其重要。手術時機:1.腦出血急性期暫緩手術,腦室出血或腦出血患者恢復后一月可考慮手術。2.腦梗塞急性期不適合手術,因為此時手術極其容易發(fā)生腦梗加重導致意外,此時最好服用腸溶阿司匹林、降血脂藥物等疏通血管,等腦梗急性期過后再手術,這樣更安全。服藥期間定期復查(每1-2個月)頭顱磁共振彌散,了解腦梗是否穩(wěn)定。腦梗急性期病灶在頭顱磁共振彌散上為高信號,在穩(wěn)定期為低信號。經常有患者家屬治病心情迫切,要求在腦梗塞急性期手術,這是很危險的。曾有幾位患者不聽勸說,術后發(fā)生腦梗塞加重。手術意義:搭橋手術可降低發(fā)生再出血或腦梗的概率,但不能完全避免再次出血或梗塞。文獻統(tǒng)計,患者如果早期及時有效的接受雙側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壽命有可能接近于正常人。手術危險性:本人這里的手術安全性達95%以上,一般無后遺癥。手術技術本身已經非常成熟,主要風險是疾病本身,因為煙霧病疾病本身特點就是隨時隨地可發(fā)生出血或腦梗塞,并且無法預測,任何人無法控制!為什么煙霧病術后仍然隨時隨地可以發(fā)生腦出血和腦梗,完全看運氣?因為煙霧病腦出血或者腦梗的根本原因在于堵塞病變的腦血管本身無法被更換下來,還在顱內,打個比方,這些血管就像家中老化的自來水管,遺憾的是腦血管無法向自來水管一樣可以更換,做手術搭橋知識繞過堵塞的地方給顱內增加血供。堵塞嚴重的地方還在,隨著時間推移還在繼續(xù)加重。顱內老化的血管(如同老化的自來水管)隨時還可以堵塞或者破裂,就是腦梗或出血!手術難度:搭橋手術難度對于從事的醫(yī)生來說,技術本身難度并不大!非常程序化的操作。手術方法:該病目前無根治性治療方法。但是可以通過早期手術—顱內外血管重建術改善腦缺血,降低煙霧病樣血管的壓力,減少腦出血發(fā)生概率。而且手術越早進行,效果越好。由于煙霧病的根本原因是腦缺血引起,因此盡早手術將顱外血管引入顱內供應腦組織是治療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自發(fā)性腦室出血病人極其家屬,出血吸收后可以完全沒有不適,由于對手術的恐懼,抱有僥幸心理,遲遲不愿意接受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等到二次手術出血時才后悔,此時常常已喪失機會,留下遺憾。我們在臨床中經常遇到第一次出血后沒有及時接受搭橋手術治療,之后發(fā)生多次出血致殘致死的患者。顱內外血管重建術(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分支吻合術);將顱外的耳屏前方的顳淺動脈與顱內大腦中動脈分支吻合,將顱外血供引入缺血的顱內動脈系統(tǒng),改善腦缺血。間接顱內外血管重建術(主要為顳肌貼敷術+硬腦膜翻轉術+顳淺動脈貼敷術):將顱外顳部肌肉、顳淺動脈、腦膜血管貼敷于腦表面,原先缺血的腦組織會誘導硬腦膜和顳肌的血管增生向腦組織供血,改善腦缺血。此過程一般需3-6個月。聯(lián)合搭橋術,即聯(lián)合上述兩種方法,以最大程度的向腦內供血,效果最佳。(我這里即是采用這種聯(lián)合搭橋方法)手術簡要過程:全麻-頭皮切開-將顳淺動脈(來自未閉塞的顱外血管的頸外動脈分支)從頭皮上分離下來作為供血動脈-顱骨外顳肌肌肉從顱骨分離-顱骨骨瓣打開(開顱)-硬腦膜打開并翻轉(間接搭橋內容之一)-顯微鏡下尋找腦表面頸內動脈的未閉塞的較粗的大腦中動脈分支血管(其近端的頸內動脈已閉塞)作為接受血液的血管-顳淺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分支血管吻合(直接搭橋)-顳肌肉覆蓋腦表面(間接搭橋內容之一)-骨瓣復位(去除部分以讓顱外的顳肌肉及顳淺動脈從顱骨缺口進入顱內供血,所以術后患者會發(fā)現(xiàn)顱骨有一缺損凹陷的地方)-頭皮切口縫合手術結束。注:術中如果發(fā)現(xiàn)沒有合適的受血血管,即腦表面大腦中動脈分支血管太細(這也是發(fā)現(xiàn)煙霧病后建議盡早搭橋的原因,否則血管越來越差,無法直接搭橋),無法與顳淺動脈結合吻合接受顱外供血,則是間接搭橋術(硬腦膜打開并翻轉+顳肌肉覆蓋腦表面)??梢娝谢颊叨伎梢宰鲩g接搭橋,直接搭橋則不一定能進行,能進行的大概在95%以上。必須請注意一下3點:1.煙霧病搭橋手術只是降低腦出血或者腦梗死概率,不能避免術后再出血或腦梗,患者隨時隨地(包括住院期間)可再發(fā)腦?;虺鲅?。因為搭橋后異常的腦血管不會消失。2.手術本身還有一定風險。盡管煙霧病搭橋手術95%以上順利,但由于煙霧病本身的特點(隨時隨地可發(fā)腦出血或腦梗,不可預測),仍有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腦出血,腦梗等可致死致殘。3.患者本人及其主要家屬要理解以上2點,能接受風險才可考慮手術,否則不要手術!手術次數(shù)及費用:煙霧病病人多數(shù)需行雙側手術,也有部分病人只需做一側手術。具體手術方案要根據(jù)病人影像檢查顯示的腦缺血位置、腦血管造影情況、病人癥狀綜合判定。一般先做腦血管最嚴重的一側(比如以左手反復麻木發(fā)作為表現(xiàn),則先做右腦手術);3-6個月后復查腦血管造影決定是否做另一側。做一側的費用在我院完全自費大約需5萬左右(包括自入院到出院的所有費用,當然醫(yī)保還可報銷一部分,不同性質醫(yī)保比例不一)煙霧病術后常見問題:1.偶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前面已經說過,煙霧病的供應大腦的主要血管(頸內動脈)閉塞或狹窄不能逆轉,搭橋后繼續(xù)進展,搭橋只能改善血供,或者延緩血供減少的速度,因此術后完全可以還有癥狀發(fā)作。2.生活方式注意:完全戒煙(包括不吸二手煙)、戒酒,不喝雞湯、排骨湯等葷湯、少吃油膩的紅燒菜。雞鴨魚瘦肉、雞蛋牛奶都可以吃。否則導致血脂高,繼續(xù)加重血管堵塞程度。3.定期抽血化驗監(jiān)測血糖、血脂、尿酸、血常規(guī),前三者高的話,非常重要。女病人由于月經的原因,不少患者有缺鐵性貧血,進一步加重腦缺血,必須尋找原因,補充鐵劑如口服琥珀酸亞鐵糾正貧血。4.如何控制體重:男性參考標準體重公斤數(shù)=(cm)-100,女性男性體重公斤數(shù)=(cm)-105.不如175cm男性,理想體重75kg(175-100);165cm女性,理想體重60kg(165-105)。控制的關鍵,少吃+適度的鍛煉+適宜的體力勞動5.術后傷口情況:半年內局部疼痛麻木,屬于正?,F(xiàn)象;傷口局部凹陷是因為要把頭部的肌肉部分移入顱內供血,必須顱骨上開個缺口讓肌肉進入顱內(煙霧病屬于典型的拆東墻補西墻的手術)。少數(shù)患者術后頭皮血供不好,頭皮壞死,是由于頭皮局部血管被移入顱內后頭皮缺血引起,需要請整形外科植皮處理。疤痕上是不長頭發(fā)的,其余部分頭發(fā)長長后可以遮蓋切口。6.關于術后工作熬夜問題:建議從事力所能及的輕體力勞動,不建議重體力勞動或者劇烈運動,如居中、長跑,搬運工等。確實工作需要,是可以熬夜,但要注意勞逸結合。7.關于復查問題:首次搭橋術后3-6月做對側搭橋手術。期間每月檢查血糖、血脂、尿酸,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2次搭橋術后定期檢查血糖、血脂、尿酸,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每3-6月一次。穩(wěn)定者可以延長時間間隔。懷疑發(fā)生腦梗的,查頭顱磁共振彌散;突發(fā)頭痛嚴重的,懷疑顱內出血,查頭顱CT。想了解顱內缺血情況,做頭顱磁共振平掃,頭顱CT無多發(fā)意義,不建議!DSA一般在確診時做,以及搭橋后3-6月做評估血管向顱內生長情況。之后一般不需要做,做了也無實質意義,因為雙側搭橋已做,該做的手術都已做過,再做對治療決策沒有多大意義。8.關于藥物問題高血壓藥物,多數(shù)需終身服用,注意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多低容易缺血,過高容易導致出血。少數(shù)患者由于顱內血供改善后,血壓過高容易導致出血。少數(shù)患者由于顱內血供改善后,血壓正常,不需再服藥了,但要注意監(jiān)測血壓。糖尿病藥物:術前有的人,一般需終身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適用于有缺血癥狀者,如頭痛、肢體麻木頭暈等,試停用后有癥狀者需要吃,試停用后無缺血癥狀者可不吃。有過顱內出血的患者,不建議吃!降血脂藥物:控制體重、血糖、飲食習慣改變后無改善者長期吃。有缺血癥狀者,建議長期吃。搭橋后狀態(tài)良好,無缺血癥狀而且無高血脂患者,不用吃。9.關于需要做其他手術時注意事項的問題:告知手術醫(yī)生和麻醉醫(yī)生,患有煙霧病。注意手術時麻醉血壓勿過高或過低,術中最好維持平時血壓+10mmHG,術晨酌情補糖鹽水1500ml,防止長時間禁食水后血液濃縮和麻醉誘導時低血壓,術后進食不好時,注意補液。10.關于女病人懷孕問題,已有孩子的,不太建議再懷二胎,11.煙霧病患者發(fā)生腦梗時怎么辦?出現(xiàn)明顯的言語障礙、肢體麻木或者活動不靈活,到當?shù)蒯t(yī)院神經內科就診,查頭顱磁共振彌散證實腦梗,調控血壓,監(jiān)測血糖、血脂,必要時輸液治療,10-14天急性期過后,生活自理的回家繼續(xù)服藥治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不能自理的,到康復機構進一步康復治療。出院后繼續(xù)服藥疏通血管,控制三高,每間隔1-2月復查磁共振彌散,待高信號消失,血脂血壓血糖等控制穩(wěn)定后考慮搭橋手術,降低腦?;虺鲅l(fā)生概率!12.煙霧病發(fā)生出血時怎么辦?急診到當?shù)蒯t(yī)院急診科,會有神經外科接診,根據(jù)出血情況決定是否手術,腦室外引流手術或者血腫清除術。一般神志清楚者保守觀察治療即可。出血量大者會發(fā)生昏迷,能否度過這一關很難準確預測,不少患者因此而死亡!闖過這一關者,出血完全吸收后一月,神志清楚,四肢活動好的,可考慮行顱內外血管搭橋術,降低腦梗或出血發(fā)生概率!13.煙霧病患者及家屬必須仔細反復閱讀這篇文章,按建議去做,才可能延緩血管堵塞的速度,降低腦梗和腦出血發(fā)生概率,這是治療的基礎!和搭橋手術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謹記!下面是一例接受直接+間接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的病例展示關于煙霧病診治及住院流程:1.根據(jù)患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成像,腦血管DSA造影,CTA血管早用確定是否煙霧病2.根據(jù)年齡、病人目前狀態(tài)、既往手術史、檢查化驗等判斷是否合適行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3.根據(jù)頭顱磁共振彌散看有無急性腦梗塞灶,CT判斷腦出血是否已經吸收,血糖、血脂、血壓是否控制,是否存在貧血(尤其女病人)等決定手術時機。4.登記列入等待住院手術計劃5.通知入院(腦梗型煙霧病阿司匹林和降血脂、降壓藥物繼續(xù)吃,不吃氯吡格雷;曾經顱內出血的不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但其他降血脂和降壓藥物繼續(xù)吃)6.入院后抽血、磁共振檢查,腦血管DSA造影檢查(近半年有的一般不需要重新做了)等術前檢查有無手術禁忌。磁共振彌散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新發(fā)急性腦梗塞灶,暫緩手術,先出院繼續(xù)服藥一月復查磁共振彌散,無急性腦梗塞灶再列入等待住院手術計劃7.安排搭橋手術8.術后補液、止痛等處理,術后7天拆線出院9.出院后繼續(xù)服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的藥物,阿司匹林腸溶片(非出血型煙霧病)2024年09月14日
458
0
0
-
耿鑫副主任醫(yī)師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摘要煙霧病是一種較為罕見的慢性閉塞性腦血管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確。該疾病表現(xiàn)為雙側頸內動脈(ICA)末端進行性閉塞伴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形成,由于這種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在腦血管造影上形似"煙霧",故稱為"煙霧病"。煙霧病在東亞國家高發(fā),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發(fā)病。近年來,煙霧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但在診斷和治療上仍存在諸多爭議。2017年,由全國20多家臨床醫(yī)學中心的專家共同制定了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診療的中國專家共識[1]。本次專家共識結合了近年煙霧病診治的新進展,對前一版共識內容進行增補及更新。一、流行病學(一)發(fā)病率和患病率煙霧病的發(fā)病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種族特征,在亞洲的發(fā)病率高于歐洲、美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日本是已知的煙霧病發(fā)病率最高國家,較為完善的病例信息注冊登記系統(tǒng)使得其對于煙霧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日本進行的2次全國范圍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煙霧病確診患者的人數(shù)從1994年的3900例(95%CI:3500~4400)增加至2003年的7700例(95%CI:6300~9300),患病率和發(fā)病率分別從3.16/10萬、0.35/10萬增加至6.03/10萬和0.54/10萬[1,2]。韓國的一項全國性以人口為基礎的研究估計,2011年煙霧病患者為8154例,發(fā)病率從2007年的1.7/10萬增加至2011年的2.3/10萬[3]。中國臺灣地區(qū)7家醫(yī)院的調查顯示,12年間煙霧病的平均發(fā)病率為0.48/10萬[4]。中國大陸最近的一項單中心流行病學研究納入4128例煙霧病患者,其中在中原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患病率最高,例如河南省為1.050/10萬、河北省為0.818/10萬、北京市為0.765/10萬、山東省為0.660/10萬[5]。近期的一項研究[6]分析了中國醫(yī)院質量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2016—2018年中國大陸煙霧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從2016年的0.88/10萬增加至2018年的1.47/10萬。在歐洲,煙霧病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均相對較低,其中丹麥的年發(fā)病率為0.07/10萬[7];愛爾蘭高加索人群的煙霧病患病率為0.33/10萬,年平均發(fā)病率為0.04/10萬[8]。在美國,2005—2008年共有7473例患者被診斷為煙霧病[9];不同地區(qū)的年發(fā)病率也不盡相同,從愛荷華州的0.05/10萬、華盛頓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0.086/10萬至夏威夷的0.17/10萬不等?[10,11,12,13]。(二)年齡分布研究表明,煙霧病確診患者的最小年齡可<4歲?[2,3]。2003年日本全國煙霧病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男性有3個發(fā)病高峰:10~14歲、35~39歲及55~59歲;女性有2個高峰:20~24歲和50~54歲?[2]。在韓國,第1個峰值發(fā)生在10~19歲,第2個峰值在50~59歲[3]。中國不同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發(fā)病年齡峰值分布相似,即5~9歲;成年患者年齡峰值分布存在差異,例如在中國臺灣地區(qū)為40~44歲,在南京、中原及其周邊地區(qū)為35~39歲[4,5,14]。歐洲高加索人種煙霧病的患病年齡為(35.8±14.8)歲(1.6~72歲),呈相對低齡傾向[15]。德國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中位發(fā)病年齡為32.9歲,最小患兒為1歲。[16](三)性別分布研究顯示,女性煙霧病患者占比較大,美國愛荷華州的男女比例為1∶2.8[13],歐洲的為1∶4.25[17]。1997年和2003年在日本進行的2項煙霧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男女比例均為1∶1.8[1,2]。然而,一些來自中國的研究數(shù)據(jù)與上述研究不同,在南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男女比例分別為1.15∶1和1.3∶1[4,14];中國最近的一項單中心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男女比例為1∶1[5]。這提示中國煙霧病患者的性別特征與歐美國家,甚至是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可能存在差異。(四)遺傳特征研究顯示,12.1%的煙霧病患者有家族史[2],同卵雙胞胎共同患病的概率更高,且煙霧病患者的后代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群的34倍[18],提示煙霧病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1999年,日本一項納入16個煙霧病家庭(共77例患者)的研究顯示,3p24.2-26是煙霧病相關的基因位點[19]。此外,6q25、8q23、12p12和17q25基因位點也已被證實與家族性煙霧病相關[20,21,22]。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的17q25等位基因在亞洲人群(日本、韓國及中國)中更為常見,但在白種人群中未檢測到[23]。煙霧病遺傳學研究還包括人類白細胞抗原?[24,25,26,27,28]、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劑[29]、血管平滑肌細胞特異性α-actin亞型[30]以及環(huán)指蛋白213(RNF213)[31,32]的基因多態(tài)性。其中以RNF213突變的研究最為深入,該基因的突變可能影響部分參與血管生成和免疫活動的微小RNA和蛋白的表達,而這些信號傳導過程是煙霧病病理學和疾病進展的基礎[33]。一項針對日本人群的全基因組連鎖和外顯子組的研究顯示,95%的家族性煙霧病患者、80%的散發(fā)性煙霧病患者和1.8%的健康對照個體中存在RNF213基因p.R4859K突變[34],而且這種變異與發(fā)病年齡和后循環(huán)受累的臨床表型相關[35]。此外,RNF213的其他變體也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即p.N3962D、p.D4013N、p.R4062Q和p.P4608S[36]。近期有研究在患有煙霧病的東亞人群中發(fā)現(xiàn)RNF213基因的變體p.R4810K[37,38]??紤]到其低外顯率,RNF213p.R4810K變體的攜帶者在伴有其他遺傳或環(huán)境驅動因素時可能發(fā)展為煙霧病或RNF213相關血管病變。因此,進一步明確這些驅動因素將有助于制定針對煙霧病和RNF213相關血管病變的診斷標準。二、診斷及評估煙霧病的準確診斷及評估對于患者的治療和預后至關重要。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和對疾病更深入的理解,煙霧病和煙霧病綜合征的評估方案及診斷標準均取得了新的進展和共識。近年來,部分研究開始使用"煙霧血管病(moyamoyavasculo-pathy,MMV)"的概念。這一概念是指存在煙霧病影像學特征的一類疾病,包含了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往往用于討論兩者的共性問題,如發(fā)病機制、生物學標志物、臨床干預及預后等[39,40,41]。(一)煙霧病的評估內容臨床評估的內容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病史采集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種族、受教育程度、病程、起病方式、癥狀和嚴重程度、進展情況等。體格檢查應包括肢體肌力、肌張力、震顫、步態(tài)異常、共濟障礙、吞咽功能、構音障礙、言語功能等體征,明確患者的美國國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評分。此外,還應重視患者的認知功能和人格改變等病情。目前,煙霧病影像學診斷的"金標準"是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頭顱CT和MRI可用以評估腦梗死、顱內出血、腦萎縮、腦積水、微出血灶等腦實質損害以及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逐漸成為煙霧病篩查和評估的主要方法。煙霧病的血流動力學評估依賴于多種影像學檢查,頭顱CT灌注成像(CTP)和MRI灌注成像(包括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MRI和動脈自旋標記)是評估腦灌注的常用技術,用于檢測腦血流量、血容量和灌注時間以及側支循環(huán)的評估[42,43,44]。腦血流儲備(cerebrovascularreserve,CVR)的測量通常采用藥物負荷試驗和二氧化碳激發(fā)試驗,近期有研究采用血氧水平依賴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來替代CVR激發(fā)狀態(tài)的測量[45,46,47,48,49,50]。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PET)通過不同放射性標記物顯像腦血流和代謝狀態(tài),如18F-氟代脫氧葡萄糖(FDG)-PET顯像反映神經元對葡萄糖的攝取能力[51,52,53],而且其在不同腦區(qū)的顯像強弱與煙霧病患者的認知功能相關[54]。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對缺血病灶檢測的敏感度最高,常用99mTc-HMPAO和99mTc-ECD作為腦血流量的放射性標記物[55,56]?。(二)煙霧病分期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Suzuki分期,根據(jù)腦血管造影表現(xiàn)將煙霧病分為6期,雙側的病變分期可能不同[57]。此分期系統(tǒng)的優(yōu)勢在于結構簡明、易于理解,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了一種觀察疾病進展的便捷工具。然而該分級無法充分反映癥狀的嚴重程度。此外,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學提供了對疾病更精細的評估手段。因此,雖然Suzuki分期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但其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和診療中的作用正逐漸被更為全面和詳細的評估方法所補充和完善。煙霧病側支循環(huán)分級是近年來提出的煙霧病新分級[58]。該分級以顱內側支循環(huán)為切入點,提出基于顱內側支循環(huán)代償途徑和范圍,結合顱底Willis環(huán)周圍病變進展情況的新分級系統(tǒng)。該分級基于全腦血管造影這一診治煙霧病的"金標準",按Suzuki分期Ⅰ~Ⅵ期分別記6~1分,后循環(huán)向大腦前動脈(ACA)供血區(qū)、大腦中動脈(MCA)頂枕部供血區(qū)、MCA顳部供血區(qū)不同代償范圍記為后循環(huán)血供的1~6分,同時納入前循環(huán)、后循環(huán)的血供情況形成1~12分的新型評分系統(tǒng)。其中1~4分代表側支循環(huán)代償不良(Ⅰ級),5~8分為側支循環(huán)代償一般(Ⅱ級),9~12分為側支循環(huán)代償良好(Ⅲ級)。該分級系統(tǒng)與患者的臨床癥狀、缺血嚴重程度及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密切相關。柏林(Berlin)分級系統(tǒng)是一種用于評估煙霧病患者臨床嚴重程度和預測術后并發(fā)癥的工具[59]。該系統(tǒng)根據(jù)MRI、腦血管造影及CVR等檢查結果,將腦半球病變進行分級。研究表明,柏林分級系統(tǒng)能夠有效地對成年煙霧病患者的臨床嚴重程度進行分層,并預測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缺血性卒中、癥狀性高灌注和顱內出血。柏林分級通過計算DSA、MRI、CVR三項評分總和將疾病分為3級(?表1):輕度(Ⅰ級),總分為1~2分;中度(Ⅱ級):總分為3~4分;重度(Ⅲ級):總分為5~6分。對應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9]。(三)認知功能近年來,煙霧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受到了廣泛關注,逐漸成為臨床評估的重要內容[60]。煙霧病所致的認知功能障礙屬于血管性認知障礙,是煙霧病導致的臨床卒中或亞臨床血管性損傷,累及至少一個認知域的臨床綜合征,涵蓋了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到癡呆。約1/3~2/3的煙霧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主要影響的是執(zhí)行功能、記憶功能、處理速度等認知域[61]。有觀察性研究顯示,腦血流重建術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但尚缺乏高級別證據(jù)[62]。術前和隨訪期進行認知功能評估有助于發(fā)現(xiàn)患者潛在的認知功能受損情況并評估手術對認知功能的改善情況。神經心理學評估作為識別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手段,也是觀察患者療效的依據(jù)。對煙霧病患者的神經心理學評估內容應包括記憶功能、執(zhí)行功能、注意力、語言功能、視空間能力等認知域。根據(jù)國際血管認知損傷分類共識和臨床實踐[63],推薦使用成套神經心理學量表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全面評估。由于我國地域文化因素復雜,各神經心理學評估量表的診斷閾值和測評方案應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進行調整。此外,神經影像和神經電生理技術近年來也被廣泛應用于認知功能的研究中[63,64,65,66,67,68,69]。(四)診斷依據(jù)1.DSA的表現(xiàn):(1)ICA末端和(或)ACA和(或)MCA起始段狹窄或閉塞。(2)動脈相出現(xiàn)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3)上述表現(xiàn)為雙側或單側性,且雙側的病變分期可能不同。2.MRI和MRA的表現(xiàn):(1)ICA末端和(或)ACA和(或)MCA起始段狹窄或閉塞。(2)基底核區(qū)出現(xiàn)異常血管網(wǎng)(在1個掃描層面上發(fā)現(xiàn)基底核區(qū)有>2個明顯的血管流空影時,提示存在異常血管網(wǎng))。(3)上述表現(xiàn)為雙側性,但雙側的病變分期可能不同。3.確診煙霧病需排除的合并疾?。耗X動脈粥樣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結節(jié)性周圍動脈炎、干燥綜合征)、腦膜炎、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病、顱內腫瘤、Down綜合征、顱腦外傷、放射性損傷、特納綜合征、Alagille綜合征、Williams綜合征、努南綜合征、馬凡綜合征、結節(jié)性硬化癥、先天性巨結腸、Ⅰ型糖原貯積癥、Prader-Willi綜合征、腎母細胞瘤、草酸鹽沉積癥、鐮狀細胞性貧血、Fanconi貧血、球形細胞增多癥、嗜酸細胞肉芽腫、Ⅱ型纖維蛋白原缺乏癥、鉤端螺旋體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蛋白質缺乏癥、肌纖維發(fā)育不良、成骨不全癥、多囊腎、口服避孕藥以及藥物中毒(如可卡因)等。推薦意見:包括,(1)煙霧病的診斷標準:①成人患者具備上述診斷依據(jù)中的1+3或2+3可做出明確診斷。②兒童患者單側腦血管病變+3可做出明確診斷。值得注意的是,全腦DSA是診斷成人煙霧病的"金標準"。由于影像學技術的限制,使用CTA或MRA做出煙霧病的診斷只推薦應用于兒童及其他無法配合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的患者,在評估自發(fā)代償及制定手術方案等方面更應慎重。(2)煙霧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單側或雙側病變,可同時或單純累及大腦后動脈(PCA)系統(tǒng),伴發(fā)上述診斷依據(jù)中所列的合并疾病者為煙霧綜合征,或稱之為類煙霧病。(五)鑒別診斷1.單側煙霧?。憾x為成人單側病變而無上述診斷依據(jù)3中所列合并疾病者,可向雙側煙霧病進展。2.疑似煙霧?。憾x為單側或雙側病變而無法確切排除診斷依據(jù)3中所列合并疾病者。煙霧病與煙霧綜合征的鑒別缺乏分子標志物或其他特征性的客觀指標,主要依賴形態(tài)學特征以及數(shù)十種伴發(fā)疾病的排除,這在臨床上缺乏可操作性。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在治療原則上并無明顯差異。本專家共識對疑似煙霧病的診治意見參考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推薦意見:(1)建議在排除檢查禁忌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評估包括T1、T2加權成像,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AIR)及彌散加權成像(DWI),明確近期是否存在新發(fā)腦梗死;行頭顱磁共振灌注成像、CTP、SPECT檢查,評估腦血流灌注情況。(2)認知功能障礙是煙霧病患者重要的潛在臨床表現(xiàn),建議進行神經心理學量表評估。多模態(tài)MRI、PET、神經電生理學技術能夠客觀地反映大腦功能狀態(tài),是認知功能評估的補充。(3)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應用PET評估腦代謝水平,行高分辨率MRI管壁成像以排除煙霧綜合征的診斷。三、治療煙霧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也暫無任何藥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或逆轉煙霧病的病理生理學過程。因此,目前煙霧病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預防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及對癥處理。(一)藥物治療1.抗栓治療:主要用于預防缺血性卒中,但其有效性存在爭議[70,71]。相關研究顯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治療,已顯示出降低缺血性事件和改善患者預后的潛力[72,73,74]。西洛他唑除了可能降低腦缺血的風險外,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認知功能[73,75]。由于抗凝治療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急性腦梗死患者很少使用華法林,但有應用低分子量肝素的報道[76,77]。2.鈣通道阻滯藥:鈣通道阻滯藥可擴張血管,保持血管通暢。國外早期有研究報道,鈣通道阻滯藥能維持煙霧病患兒的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降低腦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78,79]。但應用劑量過大時會引發(fā)低血壓,降低腦灌注,導致煙霧病患者發(fā)生嚴重的缺血、缺氧,加重患者的腦缺血癥狀。因此,目前不常規(guī)推薦鈣通道阻滯藥治療煙霧病。3.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目前常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療,其不僅具有降低血脂、穩(wěn)定斑塊的作用,而且能動員骨髓內皮祖細胞,誘導內源性細胞增殖,增強神經可塑性,促進血管生成,增加局部組織供血。國內有研究表明,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促進煙霧病患者顱內外血管間接血流重建術后血管再生和側支循環(huán)建立,改善患者的預后[80]。4.止痛藥物:頭痛是煙霧病常見的臨床癥狀,約有1/4~1/2的患者有頭痛癥狀[81,82]。煙霧病患者頭痛常表現(xiàn)為血管源性的偏頭痛,可能與患者長期處于低灌注狀態(tài)有關[83]。研究發(fā)現(xiàn),低灌注可降低患者頭痛的閾值[84],而且頭痛也可能與新生血管刺激硬腦膜有關[82,85]。非甾體類藥物由于其既有抗血小板作用,又有調節(jié)血管活性作用,廣泛用于煙霧病頭痛患者的治療,缺血性煙霧病患兒伴有頭痛服用阿司匹林可明顯緩解頭痛[86]。5.抗癲癇藥物:癲癇是煙霧病患者的常見癥狀,經常在卒中前后或腦血流重建術后發(fā)作[87]??拱d癇藥物選擇包括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等。對于新發(fā)的局灶性發(fā)作,卡馬西平和拉克酰胺為一線用藥。選擇藥物時需考慮耐藥性、藥物相互作用及患者是否備孕。拉莫三嗪對卒中后癲癇的耐藥率較低,而左乙拉西坦因藥物交互作用少而被廣泛使用[88,89]。拉莫三嗪因其較低的致畸風險,適用于育齡期女性[90]。6.神經保護藥物:神經保護藥物主要用于促進煙霧病患者卒中后的神經功能康復,目前較常用的神經保護藥包括依達拉奉、丁苯酞、腦心通膠囊以及一些改善微循環(huán)的中藥制劑,如銀杏葉提取物(商品:金納多)、丹參等。依達拉奉的作用機制為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和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研究表明,圍手術期給予依達拉奉能降低成年煙霧病患者血流重建術后再灌注損傷相關的神經功能缺損的發(fā)生率[91]。但目前神經保護藥物在煙霧病治療中的應用仍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推薦意見:(1)有證據(jù)表明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煙霧病缺血性卒中的復發(fā)率,但需注意繼發(fā)顱內出血的風險。(2)有研究提示西洛他唑可改善煙霧病患者的認知障礙。(3)不推薦使用鈣通道阻滯藥治療煙霧病。(4)他汀類藥物可能促進煙霧病術后血管再生和側支循環(huán)形成,煙霧病術后口服他汀類藥物可能獲益。(5)目前,煙霧病患者頭痛的藥物治療缺乏規(guī)范化,使用非甾體類藥物治療是目前的選擇。(6)煙霧病患者規(guī)范化抗癲癇治療暫無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圍手術期建議常規(guī)使用規(guī)范的抗癲癇藥物,并根據(jù)癲癇發(fā)作類型和患者自身情況選擇用藥。(二)手術治療盡管尚缺乏高級別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腦血流重建術仍是目前煙霧病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出血型煙霧病中,國內前瞻性的隊列研究提示,顱內外血流重建術能夠降低再出血的風險[92]。日本的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表明,腦血流重建術后,出血型煙霧病患者的5年再出血發(fā)生率由31.6%降至11.9%[93]。對于癥狀性煙霧病(無論是出血型還是缺血型),越來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腦血流重建術的治療策略[94]。腦血流重建術式主要包括3類:直接血流重建術[95]、間接血流重建術及聯(lián)合血流重建術。(1)直接血流重建術是指顱外動脈與顱內動脈直接進行吻合的術式,主要包括:顳淺動脈-MCA吻合術;顳淺動脈-ACA或顳淺動脈-PCA吻合術可作為補充或替代,當缺血區(qū)位于ACA或PCA供血區(qū)時選擇應用;枕動脈或耳后動脈-MCA吻合術,在顳淺動脈細小時可以選用;枕動脈-PCA吻合術,主要用于改善PCA血流分布區(qū)的灌注,較少應用。(2)間接血流重建術基本原理是將頸外動脈系統(tǒng)來源的血管及其周邊結締組織覆蓋于缺血的大腦表面,較常采用的術式包括:腦-硬腦膜-動脈血管融合術、腦-肌肉血管融合術、腦-肌肉-動脈血管融合術、腦-硬腦膜-動脈-肌肉血管融合術、腦-硬膜-肌肉-血管融合術、多點鉆孔術以及大網(wǎng)膜移植術等。(3)直接血流重建術和間接血流重建術各有利弊,將直接血流重建術與間接血流重建術結合于一體的術式稱為聯(lián)合血流重建術。目前,各種手術方式的療效仍存在爭議,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直接或聯(lián)合血流重建術在預防腦梗死及腦出血上優(yōu)于間接血流重建術[96,97],日本最新的指南同樣推薦采用直接或聯(lián)合血流重建術治療成人煙霧病[98]。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中心提出了改良血流重建術[99,100],然而創(chuàng)新術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于通過高級別的臨床研究證實。推薦意見1:建議對于煙霧病患者選擇個體化的手術治療方案,術前根據(jù)臨床和影像學特性進行綜合評估后進行顱內外血流重建術。適應證主要包括:(1)出現(xiàn)過與疾病相關的腦缺血癥狀,包括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腦梗死、認知功能下降、肢體不自主運動、頭痛和癲癇發(fā)作等。(2)有證據(jù)提示存在相應區(qū)域的腦血流灌注和(或)CRV下降。(3)存在與疾病相關的腦出血(腦組織出血、腦室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并且排除其他原因。(4)煙霧病可能影響兒童生長發(fā)育,建議采取積極的手術策略。(5)排除其他手術禁忌證。推薦意見2:手術時機上建議診斷明確后積極手術治療。在以下情況下應該推遲手術治療的時間:對于急、亞急性腦梗死或近期頻發(fā)TIA的患者,建議先給予藥物對癥治療并觀察,待狀態(tài)穩(wěn)定后可考慮行腦血流重建術.時間間隔一般為1~3個月。在腦出血急性期,可根據(jù)顱內血腫大小及位置決定給予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清除血腫,在需要手術治療的情況下,術中應盡量保留顳淺動脈以備行腦血流重建術。建議待病情平穩(wěn)且血腫徹底吸收后再考慮擇期行腦血流重建術,時間間隔一般為1~3個月。推薦意見3:手術策略選擇上,(1)不推薦對煙霧病進行血管內干預,包括球囊擴張或支架成形術。(2)聯(lián)合血流重建術可能同時兼有較好的近期和遠期效果。(3)兒童煙霧病建議行間接血流重建術,條件允許下也可考慮行聯(lián)合血流重建術。(4)對于術前已經形成的顱內外自發(fā)吻合血管(如腦膜中動脈或顳淺動脈等)應予妥善保護。(5)伴發(fā)動脈瘤的治療:①Willis環(huán)動脈瘤建議采用血管內治療或顯微外科夾閉直接處理。②周圍型動脈瘤,如短時間內反復出血,建議直接栓塞或顯微外科切除;如無出血跡象也可行顱內外血流重建手術并密切隨訪,此類動脈瘤有術后自發(fā)閉塞的可能。(6)在原有術式的基礎上合理改良可能有助于降低圍術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推薦意見4:需對手術治療的資質進行認證,年手術量較少(<10例/年)的臨床中心可以將患者轉診至經驗豐富的大型醫(yī)療中心治療或者在經驗豐富的醫(yī)生指導下開展腦血流重建手術。(三)康復治療煙霧病的康復治療總體參考卒中康復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肢體康復鍛煉、缺血預適應[101]等方案。近年來,經顱磁刺激等神經調控技術也逐步應用于卒中的康復治療[102]。然而目前針對煙霧病的康復治療尚無高級別臨床證據(jù),值得進一步研究。四、圍手術期管理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圍手術期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短暫性神經功能缺損(transientneurologicaldysfunction,TND)、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及癲癇。其中TND最常見,文獻報道發(fā)生率為16.5%~38.2%[103,104,105]。TND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失語、肢體麻木和偏癱、面癱、構音障礙、吞咽困難等,其中失語與肢體麻木最常見,可能與相關語言功能區(qū)腦血流灌注變化有關[106]。發(fā)生TND的中位時間為3~4d,癥狀常于2周內緩解,平均持續(xù)7d[107]。TND的發(fā)生機制可能與腦血流重建術后再灌注損傷、分水嶺移位導致新的低灌注區(qū)域形成相關,其中再灌注損傷的危險因素包括出血起病、CVR功能不足及后循環(huán)受累[104,108]。早期頭顱CT及MRI檢查有助于診斷TND,其中SPECT或PET定量腦血流檢測更為準確。目前,TND尚無規(guī)范的治療方法。早期血壓控制于適宜水平,給予氧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滲透性利尿劑(甘露醇)、米諾環(huán)素等可能有助于縮短TND的持續(xù)時間及改善癥狀[104]。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圍手術期卒中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輕者可能導致神經功能缺損,重者甚至可導致植物生存、死亡。一項關于成人煙霧病術后卒中的危險因素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腦缺血事件顯著增加術后卒中的風險,PCA累及與術后腦梗死風險相關,合并糖尿病增加了術后卒中的風險[109]。缺血性卒中常發(fā)生于術側半球,少數(shù)情況發(fā)生于手術對側半球。近期關于煙霧病術后腦梗死危險因素的研究顯示,TIA頻發(fā)、陳舊性腦梗死及左側半球手術是發(fā)生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子[110,111]。圍手術期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給予抗血小板藥物、積極擴容補液等措施有助于預防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是煙霧病術后少見的并發(fā)癥,出血部位常見于吻合口遠心端。一項關于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后急性期腦出血研究顯示,術前高血壓、CTP分期大于Ⅲ期及后循環(huán)受累是術后腦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112]。嚴格控制血壓、給予氧自由基及外科手術(顳淺動脈結扎、開顱清除血腫)可有效地改善腦出血后的臨床預后。煙霧病術后癲癇根據(jù)時間分為超早期(<24h)、早期(1~7d)、晚期(8~30d)及遲發(fā)型癲癇(≥1個月),其中術后早期癲癇最常見且可逆[113]。研究表明,癲癇可能與皮質腦組織刺激,再灌注損傷導致腦細胞異常代謝、放電及腦水腫有關,術前陳舊性及新發(fā)腦梗死與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后癲癇密切相關[113,114]。煙霧病術后一旦發(fā)生癲癇應盡早予以藥物控制,行頭顱CT檢查明確有無顱內出血、腦水腫、顳肌腫脹壓迫等,同時進行持續(xù)腦電監(jiān)測等處理。推薦意見:(1)對于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后新發(fā)TND患者,建議及時行頭顱CT、MRI等影像學評估明確診斷,并盡早予以控制血壓和血容量至適宜水平、氧自由基清除劑、滲透性利尿劑等處理。(2)推薦對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后可能發(fā)生腦梗死的高?;颊?,圍手術期盡可能保證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維持適當血壓及水、電解質平衡)。(3)對于煙霧病腦血流重建術后腦出血患者,應嚴格控制血壓、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及外科處理。(4)推薦對于煙霧病術后發(fā)生癲癇的患者盡早給予以藥物控制,并行頭顱CT檢查,明確有無顱內出血、腦水腫、顳肌腫脹壓迫等異常,如有條件行持續(xù)腦電監(jiān)測等處理。煙霧病的診斷以及治療相關研究在不斷發(fā)展,雖然仍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但專家共識的更新有助于指導臨床醫(yī)生選擇目前最有效的煙霧病治療和管理策略。本共識在制訂過程中參考了最新研究進展及相關指南,并通過專家組多次討論審閱而最終成稿,但目前高級別證據(jù)的研究還相對較少。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及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的不斷累積,專家共識也將不斷完善。執(zhí)筆倪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蘇佳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2024年09月03日
490
0
3
-
許加軍主任醫(yī)師 山東省立醫(yī)院 神經外科 煙霧病(MoyamoyaDisease,MMD),別名Moyamoya病、腦底異常血管網(wǎng)病。煙霧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起始部慢性進行性狹窄或閉塞為特征,并繼發(fā)腦底異常血管網(wǎng)形成的一種腦血管疾病。由于這種腦底異常血管網(wǎng)在腦血管造影圖像上形似“煙霧”,故稱為“煙霧病”。煙霧病發(fā)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反應、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多種因素有關。煙霧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卒中、癲癇和頭痛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腦缺血,可表現(xiàn)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或腦梗死,其中TIA常由情緒緊張、哭泣、劇烈運動或進食熱辣食物等誘發(fā)。在治療方面,煙霧病尚無明確有效的藥物,顱內外血管重建術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最新的研究進展包括開發(fā)新型的生物治療藥物、探索干細胞移植療法、針對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微創(chuàng)手術、以及使用靶向治療技術,都為煙霧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一些先進的影像學、生物學及分子學檢測技術的應用也有望提高煙霧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在預防方面,因為煙霧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所以暫無確切有效的預防方式,可進行以下措施盡量避免疾病,如定期體檢、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避免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傊?,煙霧病是一種腦血管疾病,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早發(fā)現(xiàn)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型煙霧病按病情程度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無癥狀的煙霧病,在檢查中偶然發(fā)現(xiàn),后續(xù)經過積極治療,可以避免發(fā)生腦血管意外;第二類是中度危險型,會出現(xiàn)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癥狀,比如會出現(xiàn)頭痛、頭暈、短暫性失明等;第三類是重度危險型,已經誘發(fā)了其它腦部嚴重疾病的類型,比如發(fā)生腦梗死、腦出血等。無癥狀型患者在體檢或者其它檢查中偶然確診,但之前并未發(fā)生TIA、腦梗死、腦出血等癥狀。但無癥狀并不代表著此類型的煙霧病危險性最低,同樣需要足夠重視。中度危險型此類型的煙霧病又細分為兩種亞型:1.TIA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RIND)發(fā)作頻率≤2次/月,CT無低密度病變,無持續(xù)性神經系統(tǒng)功能缺損;2.TIA或RIND發(fā)作頻率>2次/月,CT無低密度病變,無持續(xù)性神經系統(tǒng)功能缺損。這兩種亞型的煙霧病均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一旦確診,患者應避免駕駛、高空作業(yè)、井下作業(yè),防止發(fā)生意外。重度危險型以腦梗死發(fā)病并反復發(fā)作、側支煙霧狀血管或微小動脈瘤破裂出血等。此類患者需要入院治療。病因煙霧病的發(fā)病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顯示遺傳因素在煙霧病的發(fā)病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部分易感基因被證實與煙霧病有很大的關聯(lián),煙霧病的具體病因仍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煙霧病目前致病原因不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jù)表明煙霧?。∕MD)主要是內膜增生性疾病。本病患者遠端頸內動脈(ICA)的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為平滑肌細胞或內皮細胞增生、內膜纖維細胞增厚導致狹窄或閉塞。與ACTA2突變相關的平滑肌組織增生被認為是家族性MMD動脈閉塞的關鍵機制。本病發(fā)病因素主要包括:基因、遺傳性因素;環(huán)境因素;自身疾?。ㄈ缪杭膊 ⒋x疾病、免疫疾病等);與血管狹窄和異常血管生產成相關的生物標志物等。流行病學亞洲國家的發(fā)病率高于歐洲或北美。該病主要影響兒童,但也可發(fā)生在成人中。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癥狀部分煙霧病患者為體檢或做其他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無癥狀;部分有癥狀的煙霧病患者典型癥狀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腦梗塞、腦出血中一個或合并多個的類型。伴隨癥狀一般為頭痛、癲癇和意識障礙。有關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癥狀煙霧病患者的病情呈進行性加重,所以無癥狀煙霧病患者應盡早接受外科血管重建術以降低卒中發(fā)生的風險。典型癥狀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包括肢體無力、面癱、一過性黑朦、感覺異常、眩暈及平衡障礙等。腦梗塞CT或者MRI發(fā)現(xiàn)梗塞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或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失語等癥狀。腦出血主要原因是煙霧狀血管或合并的微動脈瘤破裂出血,以腦室內出血或腦實質出血破入腦室最為常見,也可見基底節(jié)區(qū)或腦葉血腫,單純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比較少見。伴隨癥狀癲癇、頭痛、意識障礙等。治療煙霧病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藥物,但對處于慢性期的患者或煙霧綜合征患者,針對卒中危險因素或合并疾病的某些藥物治療可能是有益的,如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抗凝藥等,但需要警惕藥物的不良作用。目前,顱內外血管重建術是煙霧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卒中。近年來,其降低出血風險的療效也逐漸得到證實。急性期治療對于腦梗死或顱內出血急性期的患者,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一般治療煙霧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情緒,避免生氣、發(fā)怒、激動、過度興奮等。同時要正確看待疾病,不要喪失治療信心,更不要悲觀失望,有過重的思想負擔。此外,還需要保持健康規(guī)律的作息,避免過累、過勞。最后,要避免過度換氣,平穩(wěn)呼吸,保護好手術部位,避免手術區(qū)域的血管受壓。藥物治療由于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煙霧病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藥物。處在慢性期的患者、煙霧綜合征患者,可以針對卒中危險因素或合并疾病,給予一些藥物治療,但需要警惕此類藥物的不良作用?;颊咝枰c醫(yī)生充分溝通自己的病情,醫(yī)生將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最合適該患者的藥物,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手術治療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是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的主要治療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卒中。近年來,其降低出血風險的療效也逐漸得到證實。對于該病來說,不論是出血型還是缺血型,主流觀點越來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手術策略。同時,由于該病屬于進展性疾病,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并避開腦梗死或顱內出血的急性期。具體時間間隔存在較大爭議,應結合患者的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等相關因素綜合考慮,通常為1~3個月不等。直接血管重建術1、顳淺動脈-MCA(大腦中動脈)分支吻合術,最常用;顳淺動脈-ACA(大腦前動脈)或顳淺動脈-PCA(大腦后動脈)吻合術可作為補充或替代,當MCA動脈分支過于纖細或者缺血區(qū)位于ACA或PCA分布區(qū)時選擇應用。2、枕動脈或耳后動脈-MCA分支吻合術,在顳淺動脈細小時可以選用。3、枕動脈-PCA吻合術,主要改善PCA分布區(qū)的血流灌注,目前應用較少。術后護理:1、重點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血容量以及二氧化碳分壓等血氣指標,確保上述指標處于正常水平。如果血壓高于正常值,就會增加手術傷口的滲血風險。其它血氣指標一旦出現(xiàn)異常,患者就可能發(fā)生體內電解質失衡,不利于術后恢復。2、監(jiān)測患者術后是否伴有神經功能障礙。如果發(fā)生,應仔細尋找病因,針對病因進一步處理;3、密切觀察患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情況,避免發(fā)生藥物相關性出血。此類藥物雖然能夠降低圍手術期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率,但因增加出血的風險,依然需要謹慎使用;4、加強對患者術后癲癇的管控,以及做好疼痛管理。特別是針對兒童患者,一定要防止哭鬧,以免增加術后風險。間接血管重建術主要包括以下方法:腦-硬腦膜-動脈血管融合術(EDAS)、腦-肌肉-血管融合術(EMS)、腦-肌肉-動脈血管融合術(EMAS)、腦-硬腦膜-動脈-肌肉血管融合術(EDAMS)、腦-硬膜-肌肉-血管融合術(EDMS)、多點鉆孔術(MBH)以及大網(wǎng)膜移植術(OT)等。術前進行影像學評估、血流動力學評估;重點監(jiān)控血壓、血容量以及二氧化碳分壓等血氣指標;酌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加強對癲癇的防治,管控疼痛及情緒,尤其是對兒童患者。術后護理:間接血管重建術的術后護理與直接血管重建術的術后護理基本一致,具體參見“直接血管重建術”的術后護理部分。聯(lián)合手術是直接和間接血管重建術的組合。接受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煙霧病患者,醫(yī)生在術前會對手術指征進行評估,包括影像學、血流動力學方面?;颊叩纳w征需要符合手術要求,力求將圍術期管理的風險降到最低。術后護理:由于手術前后患者接受抗凝藥的治療,容易發(fā)生顱內出血,因此需要做好腦出血的觀察。另外,異常的血液動力學壓力會導致側支血管破裂再出血,常會誘發(fā)癲癇或肢體活動障礙,因此對癲癇和肢體活動障礙的觀察極為必要。對于已經出現(xiàn)癲癇的患者,要觀察病情變化、發(fā)病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等,及時告知醫(yī)生。如果患者術后出現(xiàn)肢體偏癱及語言表達障礙,需要進行功能鍛煉和語言鍛煉,具體要聽從醫(yī)生建議。2024年08月09日
169
0
0
-
楊濤副主任醫(yī)師 黃河中心醫(yī)院 神經外科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說說煙霧綜合征到底需不需要做手術,之所以叫煙霧病,大家總是聽起來覺得特別奇怪,說是不是這一個特殊的病治不好,其實簡單來說煙霧病就是一個腦血管狹窄,這只不過是日本人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因為他在血管造影的時候,看到正常的血管分支消失了,所以打了造影劑之后,他的血管的分支就像煙囪里冒出來的煙一樣,所以叫煙霧病,實際上就可以理解成是由于腦血管發(fā)育不好形成的,這種腦血管狹窄,煙霧病多見于年輕人,我們可以做腦血管搭橋,血流重建來進行治療,煙霧綜合征,簡單來說就是中老年人的一個腦動脈硬化造成的腦血管狹窄,所以對我們來說,煙霧綜合征這種腦血管狹窄更多的其實還是要通過積極的藥物治療來控制它的不再發(fā)展。而不是說一看見有血管狹窄就考慮要不要馬上去做手術,因為最常見的還是三高,就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者說是高鈉高鹽的飲食,然后油膩的飲食,還有抽煙喝酒,就是戒不掉,這種情況下造成的腦血管狹窄,你一定要從病因上加以根治,就我們反復說的血壓高,一定要天天量血壓,一定要吃降壓藥,控制到一百四九十以下,血糖血脂也要監(jiān)測,然后阿司匹林他丁要天天吃,絕對不能再抽煙喝酒,而不是說單純的靠去做個腦血管搭橋的手術,說把這個血管打通了,就可以了,我又可以血壓高也不吃藥了,煙酒也不用戒了,那這個是治不好這個病的,所以我們強調的就煙霧綜合征,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從我的觀點來說,我們建議不是說去積極的去靠手術治療,而是靠嚴格的藥物治療和健康管理能夠取得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效果。2023年10月12日
547
0
0
-
王強平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神經外科 煙霧病是一個病因不明、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起始部慢性進行性狹窄或閉塞為特征,并繼發(fā)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形成一個腦血管疾病。1969年,由日本學者Suzuki和Takaku¨o首先報道。因為這種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在腦血管造影圖像上形似“煙霧”,故稱為“煙霧病”。?煙霧病是一個病因不明、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起始部慢性進行性狹窄或閉塞為特征,并繼發(fā)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形成一個腦血管疾病。1969年,由日本學者Suzuki和Takaku¨o首先報道。因為這種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在腦血管造影圖像上形似“煙霧”,故稱為“煙霧病”。診療手段:?腦血管造影是診療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金標準,其還可用于疾病分期和手術療效評價;?頭顱CT和MRI;?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I平掃結合MRA可作為篩選性檢驗,對無法配合腦血管造影檢驗者可作為有效代替手段。?腦血流動力學及腦代謝評定:?括氙CT(Xe—CT)、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術(SPECT)、磁共振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CTP)及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術(PET)等,認知功能評估。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診療依據(jù):1.數(shù)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表現(xiàn):(1)頸內動脈(ICA)末端和(或)大腦前動脈(ACA)和(或)大腦中動脈(MCA)起始段狹窄或閉塞。(2)動脈相出現(xiàn)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3)上述表現(xiàn)為雙側性,但雙側病變分期可能不一樣(分期標準參考表1)。2.MRI和MRA表現(xiàn):(1)ICA末端和(或)ACA和(或)MCA起始段狹窄或閉塞。(2)基底節(jié)區(qū)出現(xiàn)異常血管網(wǎng)(在1個掃描層面上發(fā)覺基底節(jié)區(qū)有2個以上顯著血管流空影時,提醒存在異常血管網(wǎng))。(3)上述表現(xiàn)為雙側性,但雙側病變分期可能不一樣(分期標準參考表2)。3.確診煙霧病需排除合并疾?。簞用}粥樣硬化、本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結節(jié)性周圍動脈炎、干燥綜合征)、腦膜炎、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病、顱內腫瘤、Down綜合征、頭部外傷、放射性損傷、甲狀腺功效亢進、特納綜合征、Alagille綜合征、Williams綜合征、努南綜合征、馬凡綜合征、結節(jié)性硬化癥、先天性巨結腸、I型糖原貯積癥、Prader.Willi綜合征、腎母細胞瘤、草酸鹽沉積癥、鐮狀細胞性貧血、Fanconi貧血、球形細胞增多癥、嗜酸細胞肉芽腫、Ⅱ型纖維蛋白原缺乏癥、鉤端螺旋體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蛋白質缺乏癥、肌纖維發(fā)育不良、成骨不全癥、多囊腎、口服避孕藥以及藥品中毒(如可卡因)等。4.對診療有指導意義病理學表現(xiàn):(1)在ICA末端及其附近發(fā)現(xiàn)內膜增厚并引發(fā)管腔狹窄或閉塞,通常雙側都有;增生內膜內偶見脂質沉積。(2)組成Willis動脈環(huán)主要分支血管均可見由內膜增厚所致程度不等管腔狹窄或閉塞;內彈力層不規(guī)則變厚或變薄斷裂以及中膜變薄。(3)Willis動脈環(huán)可發(fā)覺大量小血管(開放穿通支及自發(fā)吻合血管)。(4)軟腦膜處可發(fā)覺小血管網(wǎng)狀聚集。診療標準:1.煙霧病診療標準:(1)成人患者具備上述診療依據(jù)中1或2+3可做出確切診療。(2)兒童患者單側腦血管病變+3可做出確切診療。(3)無腦血管造影尸檢病例可參考診療依據(jù)中4。值得注意是,因為影像技術限制,使用MRI/MRA做出煙霧病診療只推薦應用于兒童及其它無法配合進行腦血管造影檢驗患者,在評定自發(fā)代償及制訂手術方案等方面更應慎重。2.煙霧綜合征診療標準:單側或雙側病變可同時或單純累及大腦后動脈(PCA)系統(tǒng),伴發(fā)上述診療依據(jù)中所列合并疾病者為煙霧綜合征,或稱之為類煙霧病。判別診療1.單側煙霧?。憾x為成人單側病變而無上述診療依據(jù)3中所列合并疾病者,可向煙霧病進展。2.疑似煙霧病:定義為單側或雙側病變而無法確切排除診療依據(jù)3中所列合并疾病者。?煙霧病與煙霧綜合征判別缺乏分子標志物或其它特征性客觀指標,主要依賴形態(tài)學特征以及數(shù)十種伴發(fā)疾病排除,這在臨床上缺乏可操作性。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在治療標準上并無顯著差異。為降低無須要麻煩和爭議,為患者提供確實有效治療或隨訪提議,本專家共識對疑似煙霧病診治意見參考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診療一、背景與證據(jù)(一)藥品治療對煙霧病當前尚無確切有效藥品,但對于處于慢性期患者或煙霧綜合征患者,針對卒中危險原因或合并疾病一些藥品治療可能是有益,如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聚集藥品及抗凝藥等,但需要警覺藥品不良作用。日本新指南推薦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品治療缺血型煙霧病,但缺乏充分臨床依據(jù),而且值得注意是,長久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藥品可能造成缺血型向出血型轉化,一旦出血后不易止血,對患者預后不利。(二)外科治療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是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主要治療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卒中。近年來,其降低出血風險療效也逐步得到證實。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表明,腦血管重建手術能將5年再出血率從31.6%降低至11.9%,國際上多家中心報道結果與此相同。所以,對于該病不論是出血型或缺血型,主流觀點越來越傾向于采取主動手術策略。關于手術時機,因為該病呈進展性病程,當前較一致觀點是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但應避開腦梗死或顱內出血急性期,詳細時間間隔存在較大爭議,應依據(jù)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等作出決議,一般為1~3個月。血管重建術式主要包含3類:直接血管重建手術、間接血管重建手術及聯(lián)合手術。(1)直接血管重建手術包含:①顳淺動脈一MCA分支吻合術,最慣用;顳淺動脈一ACA或顳淺動脈一PCA吻合術可作為補充或替換,當MCA動脈分支過于纖細或者缺血區(qū)位于ACA或PCA分布區(qū)時選擇應用;②枕動脈或耳后動脈一MCA分支吻合術,在顳淺動脈細小時能夠選??;③枕動脈一PCA吻合術,主要改進PCA分布區(qū)血流灌注,較少應用。(2)間接血管重建手術方式很多,較慣用包含:腦一硬腦膜一動脈血管融合術(encephMo-duro—artefio—synangiosis,EDAS)、腦一肌肉血管融合術(encephalo—myo—synangiosis,EMS)、腦一肌肉一動脈血管融合術(encephalo—myo—artefio—synangiosis,EMAS)、腦一硬腦膜一動脈一肌肉血管融合術(encephalo.duro—artefio—myo—synangiosis,EDAMS)、腦一硬膜一肌肉一血管融合術(encepho—duro—myo—synangiosis,EDMS)、多點鉆孔術(multiplebratholes,MBH)以及大網(wǎng)膜移植術(omentaltransplantation,OT)等。(3)聯(lián)合手術是直接和間接血管重建手術組合。當前,各種手術方式療效報道不一,且存在較大爭議,缺乏高質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二、推薦意見(一)非手術治療提議對基礎疾病或合并疾病進行主動藥品治療,對卒中危險原因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手術指征主要包含:(1)Suzuki分期≥Ⅱ期(V~Ⅵ期患者,存在還未建立自發(fā)代償頸外動脈分支者)。有與疾病相關腦缺血(如TIA、RIND、腦梗死、認知功效障礙、癲癇及頭痛等)臨床表現(xiàn),或陳舊性腦梗死、微小出血灶、腦白質變性及腦萎縮等缺血相關腦實質損害。(3)與疾病相關顱內出血,排除其它原因。(4)存在腦血流動力學損害證據(jù)。(5)排除其它手術禁忌證。(三)手術時機以及方式選擇1.腦梗死或顱內出血急性期:應依據(jù)實際情況選擇保守治療或急診手術以及詳細手術方式。急診手術設計和實施過程應該為二期直接血管重建手術提供良好條件,提議:(1)盡可能將可用于血管重建動脈保護完好,包含顳淺動脈、枕動脈、腦膜中動脈等供體血管以及可作為受體血管腦表面動脈。(2)嚴密封閉硬腦膜,以預防腦表面與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3)如二期血管重建手術可能性較小時,提議同時行顳肌貼敷術及硬腦膜翻轉貼敷或其他形式間接血管重建手術。2.手術時機:提議診斷明確后盡早行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但在近期有腦梗死、顱內出血或顱內感染等情況時推遲手術也是合理,詳細時問間隔尚無定論。3.腦血管重建術式選擇:(1)不推薦對疾病狹窄性病變進行血管內干預,包含球囊擴張或支架成形術。(2)手術方式選擇應依據(jù)患者普通情況、臨床和影像學特征、血流動力學、代謝評定結果以及術者擅長手術方法等各種原因綜合考慮。聯(lián)合手術可能含有更加好近期和遠期效果,所以計劃開展煙霧病治療醫(yī)院和個人應該具備實施2種術式能力。(3)對于術前已經形成顱內外自發(fā)吻合血管(如腦膜中動脈或顳淺動脈等)應予保護完好。(4)伴發(fā)動脈瘤治療:a、Willis環(huán)動脈瘤提議采取血管內治療或顯微外科夾閉直接處理M7I;b、周圍型動脈瘤,如短時間內重復出血,提議直接栓塞或顯微外科切除;如無出血跡象也可行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并親密隨訪,這類動脈瘤有術后自發(fā)閉塞可能“。圍手術期管理一、背景和證據(jù)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患者是腦血管病患者中耐受手術能力最差一類,尤其是兒童患者,故圍手術期管理至關主要。腦血管重建手術主要并發(fā)癥包含:腦梗死、癲癇及RIND等。尤其是后者,近年來報道越來越多,許多學者發(fā)現(xiàn),直接血管重建術后過分灌注可能是其主要原因,甚至可能造成顱內出血,故認為降壓治療可能是有效且必要。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是術后重建血流與原有血流競爭所致,在顱內出現(xiàn)“局部高灌注,全腦低灌注”矛盾狀態(tài),貿然大幅度降低血壓可能是危險,尤其是對未經手術治療對側半球,可能增加其腦梗死風險。另外,有臨床中心在煙霧病術后會使用抗凝、抗聚藥品以降低吻合口微血栓形成,其中阿司匹林最為慣用,也有臨床醫(yī)師偏向于使用低分了肝素。但圍手術期抗凝、抗聚治療有一定出血風險,應用是否尚無定論。二、推薦意見1.術前應該對患者進行充分評定,包含影像學評定、血流動力學評定等,以制訂最正確手術方案,控制安全合理手術時問及暫時阻斷時間。2.血壓、血容量以及二氧化碳分壓等血氣指標是圍手術期重點監(jiān)控指標。需神經外科、麻醉科及重癥監(jiān)護等多學科協(xié)作。3.出現(xiàn)術后神經功效障礙時應仔細尋找病因,確診為過分灌注時,應在確保循環(huán)容量和較低血黏滯度等指標基礎上,適當降低血壓,以到達既能降低局部高灌注又不造成嚴重全腦低灌注目標,切勿貿然大幅度降壓。4.抗凝、抗聚藥品應用對降低圍手術期缺血性卒中可能是有益,但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尤其是對出血型患者應用指征尚無定論。5.圍手術期應強調對癲癇防治,疼痛及情緒管控可能有利于降低卒中風險,尤其是兒童患者。隨訪策略一、背景和證據(jù)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腦血管造影表現(xiàn)分為6期,是進展性疾病。所以,一旦確診應該對患者進行終生隨訪。單側煙霧病有可能進展為雙側經典煙霧病,也應該加強隨訪。二、推薦意見通知患者該病有進展可能,即使是在成功腦血管重建手術后仍有發(fā)生卒中風險。(2)參加隨訪臨床醫(yī)師應該是對煙霧病熟知神經外科或神經內科醫(yī)師。(3)最少對患者進行每年1次終生隨訪。(4)影像學隨訪提議包含腦實質及腦血管評定,如頭部MRI、MRA或CTA或DSA等,血管檢查建議包含頸外動脈系統(tǒng)。(5)單側煙霧病患者應該每年進行1次頭顱CTA或MRA隨訪,以評定疾病進展情況,最少連續(xù)3~5年。(6)提議對煙霧病患者進行動態(tài)血流動力學及代謝評定隨訪,如Xe—CT、SPECT、磁共振灌注成像、CTP或PET等。來源:煙霧病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9(09):645-646-647-648-649-650.2023年08月06日
451
0
0
-
2023年07月04日
222
0
2
-
馮保會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新華醫(yī)院 神經外科 煙霧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起始部慢性進行性狹窄或閉塞為特征,并繼發(fā)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形成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在腦血管造影上類似于“一股煙霧”,故稱為煙霧病。煙霧病在東亞國家高發(fā),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發(fā)病,在女性多發(fā),有兒童和青壯年2個高峰發(fā)病年齡,腦缺血和顱內出血是該病的2種主要危害,總體上兒童和成年患者均以腦缺血為主,可表現(xiàn)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或腦梗死。而顱內出血多見于成年患者。近年來,煙霧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腦血管造影是診斷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的金標準,頭顱CT和MRI可顯示腦梗死、顱內出血、腦萎縮、腦室擴大、微出血灶等腦實質損害。腦血流動力學及腦代謝評估可作為臨床癥狀和影像資料的重要補充。???煙霧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但是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藥物,對于處在慢性期患者或煙霧綜合征患者,針對卒中危險因素或合并疾病的某些藥物治療可能是有益的,如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抗凝藥等,但需要警惕藥物的不良作用。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是煙霧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因為該病呈進展性病程,目前認為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所以應當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避免癥狀進一步加重。2023年05月27日
249
1
4
-
楊濤副主任醫(yī)師 黃河中心醫(yī)院 神經外科 和“原裝”血管相比,這些新生成的代償?shù)男⊙苜|量相差很遠,管徑很細,會導致供血不足,同時血管壁也非常薄,本身質量不高,還容易破裂導致出血,因此煙霧病患者經常會表現(xiàn)出腦缺血和腦出血交替發(fā)生的情況。煙霧病患者常常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短暫腦缺血發(fā)作(短暫的肢體無力或言語障礙多見)以及腦梗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65%—82%的成年患者在5年內會多次發(fā)生腦缺血癥狀。煙霧病是兒童腦卒中主要的病因之一,且兒童煙霧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腦缺血癥狀。有研究表明約50%—65%的兒童患者通常在2年內發(fā)生缺血性卒中,且伴有智力進行性下降。反復發(fā)作的短暫腦缺血發(fā)作、腦梗死、癲癇等,可遺留肢體活動不利、言語障礙、智力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及健康。兒童煙霧病患者會存在智力發(fā)育遲滯,嚴重者甚至伴有智力進行性下降。成人煙霧病患者智力損害雖不明顯,但影響了認知功能其它各個領域。詳情請咨詢鄭州黃河中心醫(yī)院咨詢熱線:0371-556375782023年05月25日
146
0
0
煙霧病相關科普號

張國忠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國忠 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神經外科
628粉絲4萬閱讀

韓聰醫(yī)生的科普號
韓聰 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
神經外科
803粉絲4.6萬閱讀

章劍劍醫(yī)生的科普號
章劍劍 主任醫(yī)師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神經外科
265粉絲7039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