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線減肥是針灸減肥的延伸和發(fā)展,屬于改良式針灸。使用一次性埋線器具將蛋白質磁化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線體對穴位產(chǎn)生持續(xù)有效的刺激作用(線在體內(nèi)15天至3個月自然被溶解吸收)來達到減肥的目的,配合耳穴治療效果更佳。此法15天-20天埋線1次,免除了肥胖患者每天“針”一次(每次20-30針)的麻煩和痛苦,是繁忙現(xiàn)代人首選的減肥法。穴位埋線療法是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與現(xiàn)代物理醫(yī)學相結合;是針刺療法與組織療法結合的產(chǎn)物。其根據(jù)患者的個體差異,不同的癥狀,不同的肥胖機制,進行合理有效的辨證選穴,在相應的穴位埋入蛋白質磁化線(以線代針),起到“長效針感”,達到“健脾益氣、疏通經(jīng)絡、溫中散寒、調和陰陽氣血”的作用,從而調整了患者的植物神經(jīng)調節(jié)和內(nèi)分泌功能。一方面能夠抑制患者亢進的食欲,同時也抑制了患者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患者遲鈍的自主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使其功能活躍,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內(nèi)脂肪分解。所以穴位埋線減掉的是人體的脂肪而不是水分,并能保證減肥過程中人體的健康和精力的旺盛,且反彈率極低,這是穴位埋線減肥的最大的優(yōu)點。 隨著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材料的發(fā)展,埋線減肥已經(jīng)發(fā)展到創(chuàng)傷更小的微創(chuàng)埋線減肥階段。他和傳統(tǒng)穴位埋線減肥不同的是:微創(chuàng)埋線減肥采用了高分子的生物膠原蛋白,對穴位刺激更加溫和,避免了傳統(tǒng)羊腸線(蛋白線)所帶來的過敏和感染等不良反應。在操作方面微創(chuàng)埋線減肥采用了非常細的一次性專用埋線針,無需麻醉、手術和切口,療效十分顯著,安全可靠、痛苦小、無任何毒副作用,遠期療效好,因此更被為大眾所接受。穴位埋線減肥最大的優(yōu)點是無任何毒副作用,保證減肥過程中身體健康和精力旺盛,同時能兼治伴隨出現(xiàn)的一些疾病,如痤瘡、疲勞綜合癥、便秘、月經(jīng)失調(月經(jīng)周期過長、月經(jīng)量過少或閉經(jīng))、性功能減退(女性性冷淡、男性陽痿、早泄)、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關系到埋線減肥效果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防止感染傳播疾病。穴位埋線是一種侵入人體的治療行為,鋼針刺入穴位后,很容易碰破血管,如果針具重復使用消毒不嚴格,很容易傳播血液傳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疾病。因此我科操作治療均采用一次性無菌穴位埋線包,其中包含有:塑料托盤、紗塊、特殊蛋白質磁化線、埋線針、剪刀、鑷子、手套、口罩、密封套等。穴位埋線減肥以刺激人體相關穴位的方法,疏通人體經(jīng)絡改善代謝功能,達到減肥、健身、美容等綜合功效,它既治療肥胖癥又可調節(jié)經(jīng)絡。穴位埋線減肥簡便、安全、可靠、痛苦小。然而,為何一些患者盡管去了正規(guī)醫(yī)院門診,還是沒有達到目的?這是因為沒有了解穴位埋線減肥的一些要領。其一,減肥的患者應該是成年后肥胖者,此類患者比較容易調整機體的各種代謝功能,順利促進脂肪分解,達到減肥降脂的效果。第二,埋線配合飲食效果更佳,配合控制飲食的原則是:不餓不吃,餓了再吃,吃青菜及瘦肉、蛋類,吃到飽了即可,不吃甜食及肥肉、土豆、藕、粉條等。第三,埋線減肥過程是通過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調整作用,調動人體內(nèi)在的調節(jié)功能用自身的調節(jié)促進新陳代謝達到平衡的過程,所以埋線減肥停止治療之后不會很快又發(fā)胖。穴位埋線減肥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指望幾針扎下去就能夠變得身材窈窕,那也是不現(xiàn)實的。第四,穴位埋線減肥不主張“饑餓療法”,與眾多減肥方法不同的是,在埋線減肥的過程中,不強調過分的控制飲食,特別不主張采取“饑餓療法”。因為過分節(jié)食后,重則可能導致厭食癥、造成消化器官功能障礙、產(chǎn)生嚴重后果,輕則造成人體代謝功能降低,而代謝功能降低是進一步致肥的潛在因素,一旦恢復正常飲食,患者會繼續(xù)增胖,甚至可能比以前更胖。埋線減肥的最大優(yōu)勢也就在這里。中醫(yī)穴位刺激是一門高深的科學,患者只有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減肥門診接受既無副作用,又整體地調節(jié)和治療的方案,才能夠達到減肥的目的。針灸之所以減肥有效,就在于它的原理的科學性:首先它有效調節(jié)脂質的代謝過程。肥胖癥患者的身體中過氧化脂質高于正常值,刺激穴位、打通人體減肥要穴后,可以使人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下降,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所以達到減肥目的。其二是可以糾正患者的異常食欲。通過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抑制胃酸分泌過多,達到不乏力、不饑餓的目的。針刺以后,胃的排空減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飽的感覺,不太想吃東西了。其三在于有效調節(jié)內(nèi)分泌紊亂。肥胖癥患者的內(nèi)分泌紊亂發(fā)生率極高,為什么生了小孩的婦女會發(fā)胖,并不是營養(yǎng)過剩,是生小孩后打破了她的內(nèi)分泌平衡,引起發(fā)胖。尤其女人到了更年期時,內(nèi)分泌紊亂同樣引起發(fā)胖。刺激穴位通過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皮質”兩個系統(tǒng)使內(nèi)分泌紊亂得以糾正,并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達到減肥目的。注意及禁忌:穴位埋線療法屬于新醫(yī)學療法,選擇此療法時必須事先咨詢專業(yè)醫(yī)生的意見。少兒,孕婦,皮膚病、傳染病患者不宜采用。此外,個別人埋線后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身體局部發(fā)紅、發(fā)脹,高燒以及過敏反應。埋線減肥操作均使用合格一次性埋線針,這些都要經(jīng)過專業(yè)的高壓蒸汽滅菌消毒。但一些小型個體美容院只是把鋼針放在酒精里浸泡消毒,這樣只能殺滅細菌,對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則“束手無策”。因此,雖然說埋線屬微創(chuàng)手術,但也要去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治療。敬請消費者千萬不要去“三無”美容店做“埋線減肥”。護理:穴位埋線減肥后,為防止感染,埋過線的穴位不能著水,第一天不能洗澡,第二天才可以洗,去掉覆蓋膠布。1.前2-3天比較酸痛,根據(jù)個體差異,程度不等,注意休息,很快就能緩解。2.出現(xiàn)腹瀉幾次,是體內(nèi)在排除毒素,不要吃止瀉藥。3.埋線部位幾天后有瘀青,是因為埋線時小毛細血管滲血造成皮下出血,不用緊張,1-2周后就自行吸收消散了,1-2天后熱敷可加快吸收。4.埋線后有些低燒,過一兩天就會好,可不用藥。5.有些輕微過敏,出一點小紅疹,可吃息斯敏,或不用處理,會自愈。療程:通常以3次為一療程。埋線減肥一次,可持續(xù)15-20天時間。女性例假期間不做治療。一般一次就能見到減肥效果,一個療程下來,體重可下降7-20斤。另外,腰圍、臀圍、腿圍、臂圍等會明顯減小。
根據(jù)個人的能力選擇適合的訓練方法,盡早開始主動性、預防性的康復訓練,使患者的功能和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和補償,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重新參與家庭及社會活動。一般遵照康復醫(yī)囑進行治療及保健。應該避免錯誤的訓練方法,避免過度用力及緊張。避免疼痛及疲勞。以患者主動訓練為主,家人可參與治療?;颊呒覍僖晢栴},面對現(xiàn)實。不要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應鼓勵患者盡量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充分考慮患者的各方面的特殊需要,為他們的正常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參與家庭的一切活動,使他們真正成為家庭中平等的一員。注意:患有高血壓、嚴重心臟病及其他疾病的中風患者應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慎重選擇訓練方法!協(xié)助者站在患者的患側予以保護及幫助,可使患者產(chǎn)生安全感并可引起對患側的注意。在移動患者身體時,避免強拉患側上肢,否則容易引起肩的疼痛和半脫位。在協(xié)助患者穿衣等活動時,避免從手腳開始不正確地將患肢抬起,應保護臨近的關節(jié)。一、正確的床上體位對長期臥床患者一般2-3小時變換一次體位??梢砸种飘惓_\動模式,又可以避免壓瘡的形成。1、仰臥位:頭偏向患側,掌心向上,手自然伸開,不能伸開可放一布卷隔開。2、患側臥位:患側肩向前伸,肘伸直,手心向上,健腿在上。3、健側臥位:患側肩向前伸,不能垂下手腕;患側髖向前,膝微屈。二、翻身患者應盡快學會翻身,可以避免壓瘡形成,同時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注意:正確的交叉握手姿勢!患側大拇指在上!1、從仰臥位翻向患側臥位:舉起交叉手,屈膝,將上肢擺向健側,再向患側擺動,依靠慣性翻向患側。2、從仰臥位翻向健側臥位:用健手托住患肘部,將健腿插于患腿下,在身體旋轉時用健腿搬動患腿翻向健側。三、正確的坐姿1、床上坐姿:下肢自然伸直,雙手交叉放于桌面上。2、椅子上坐姿:足平放在地面上,雙手交叉。能抑制患側上肢的屈曲痙攣及下肢的伸展,有利于患側下肢的負重。四、坐位平衡訓練要點:患側上肢向身體外后方伸直,掌心向下支撐在椅子上,用健手將物品從患側向健側轉移,還可以投球、扔沙包等等?;蜃粫r將身體向患側移動或向健側移動。五、臥位與坐位的轉換要點:健側臥位→患側上肢放于腹部→健腿插于患腿下并將身體移至床邊→健側前臂及手支撐身體向上→坐起同時健腿帶動患腿移至床下。注意:如患者不能獨立完成,協(xié)助者可站在患者健側,在患者向上坐時,一手向上抬健肩,一手向下壓雙腿幫助完成動作。從坐位轉換到臥位與上述順序相反即可。六、軀干與下肢的訓練當患者能保持坐位30分鐘以上時便可以開始床上活動。雖然強度不大,但是有助于體力的恢復,可為站立及步行做好準備。要點:仰臥位,健腿插于患腿下抬離床面。作用:預防健腿肌肉萎縮,刺激患腿,促進恢復。要點:仰臥位,膝關節(jié)屈曲,足平踏于床上,抬頭,用交叉手觸膝,也可二側伸。作用:增強腹肌,抑制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痙攣。要點:仰臥位,交叉手前舉,屈膝,抬頭雙手抱膝→放開雙膝平臥。作用:增強腹肌,抑制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痙攣。要點:仰臥位,屈膝,雙足平踏于床上,抬起臀部。作用:克服骨盆后縮,增強臀大肌肌力及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抬臀時可增加肩部壓力,使肩向前。要點:仰臥位,足與床面垂直。膝關節(jié)向下壓,大腿前部肌肉繃緊。作用:利于步行時伸腿。要點:仰臥位,屈膝,足平踏于床上,患腿慢慢向外分開,再慢慢收回,此時健腿保持不動。然后換健腿做,患腿保持不動。要點:俯臥位,協(xié)助者幫助患者把小腿屈曲,患者逐漸伸展膝關節(jié)達各種角度并保持,再逐漸屈曲。作用:利于步行時的伸髖屈膝。七、上肢與手的訓練交叉手水平舉起,舉過頭,放頸后。交叉手放桌上,向各方向推球。手托懸掛的氣球;屈肘,用球觸鼻;手背、手心推障礙物;上下移動;健手纏毛線。八、坐位轉移只要患者能用健手抓握,用健足站立,就盡早進行轉移訓練!轉移特點:患者向健側側前方運動。最好使床、椅子、馬桶高度一致。床邊坐位→雙足踏地→軀干前頃→健手扶椅子→伸肘支撐身體站起→重心在健腿→健手移向遠端椅面→順勢以健足為軸轉身→臀部對準椅子→慢慢坐下。九、站立平衡訓練步行是一個不斷打破平衡又不斷恢復平衡的過程。因此站立平衡是保證步行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礎。影響平衡有以下因素:患側軀干及下肢麻痹,平衡反應障礙,肌張力增高及異常運動模式,體力下降及健側下肢無力。訓練方法:雙手扶持固定物站立,雙足稍分開,盡量用患足支撐體重。微微屈膝!十、坐位與站立的轉換要點:健側身體靠近扶持物→二腳向后撤→腰向前探→用健手抓住扶持物→向前頃上半身→將重心移向二腳時向上站起。站起后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無扶持物時,雙足平行踩地,雙手交叉充分前伸,屈髖身體前頃,重心移到雙足,伸膝伸髖,緩慢站起,挺胸直立。不能獨立完成從坐位到站位的動作轉換者,協(xié)助者應站于患者正前方,用自己的足和膝分別頂住患者的患足、患膝,幫助其站立。從站立位轉換為坐位:患者在向下坐時有“跌落”感,對患者來說即將坐下的一刻是最難的,所以開始可讓患者先站起一點,再坐回去,逐漸增加難度,直至掌握。十一、步行訓練在康復中步行能力的恢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功的關鍵在于“早期軀干及下肢的訓練”!當患者步行的能力未達到時,強行扶走,會使其完全依賴健側,養(yǎng)成不良的動作習慣,形成異常步態(tài),嚴重影響日后的生活能力!準備步行應具備的條件:患腿有足夠的持重能力,有站立平衡的能力,有主動屈膝屈髖的能力?;颊呱眢w不要前頃,不要低頭和眼睛看地。年齡較大、平衡和持重能力恢復很差的患者應盡早使用手杖進行步行訓練!手杖的高度應與股骨大轉子齊高??墒褂萌_或四腳手杖增加步行的穩(wěn)定度和擴大支持面。據(jù)統(tǒng)計,約有80%的患者能恢復獨立步行。1、三步走法:健手持手杖站立→將手杖向前伸出約一步→患足邁出一步與手杖水平→健足邁步超越手杖。2、二步走法:健手持手杖站立→伸手杖的同時邁患足→再向前邁健足。十二、驅動輪椅訓練據(jù)統(tǒng)計,約有20%的患者須使用輪椅行走。盡早使用輪椅可使患者離床,獲得坐位。要點:用健手轉動手輪圈,用健足撐地驅動。十三、上下階梯訓練要點:健手抓握扶欄→健足踏上一級臺階→用健側上、下肢的力量向上引體→邁上患腿。 先邁患腿→同時用健側上、下肢支持身體→再邁健腿。
大年初五我在門診值班,接診十余人,大部分是面癱患者。多數(shù)是炎癥,有2例為病毒感染。 依稀記得大年三十前開始降溫,那天我去花市覺得北風呼呼呼的吹得生冷,很怕自己面癱,可能是近來接診面癱的患者比較多,預防為主。 面癱的主要表現(xiàn)是:口、眼向一側歪斜。主要因為疲勞過度,機體正氣不足,風寒或風熱乘虛而入導致。本病起病較急,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有:口眼歪斜,出現(xiàn)一側面部肌肉麻木、癱瘓,額紋消失,露睛流淚,不能皺眉、閉目、露齒、鼓腮等;大部分可伴耳后疼痛,或外耳道出現(xiàn)皰疹,伴耳鳴、頭暈等。 除了積極進行相應針灸、藥物治療外,自我康復鍛煉也很重要!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患病期間要避免再受風寒,尤其是患側的面部,保暖第一!盡量不要去風大的地方或空調下吹風。可間斷用熱毛巾或理療紅外燈溫暖患側耳后部位。睡覺蓋好被子!出外圍圍巾或戴口罩、帽子。 2.注意飲食!勿再食生冷、冰凍、辛辣之品,尤其是蝦蟹之類的。 3.積極鍛煉患側面部肌肉,勤做眼保健操、面部操,多嚼香口膠,盡早恢復患側肌肉功能。主要鍛煉動作有:蹙額、皺眉、閉目、噘嘴、露齒、鼓腮、叩齒,最后一個是“笑”一個!要對著鏡子多鍛煉,不要怕增加皺紋哦...... 最后祝大家早日康復!
總訪問量 392,777次
在線服務患者 121位
科普文章 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