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在抗戰(zhàn)時期就設有眼科。1950年開始做內眼手術(青光眼、白內障)。1953年眼科和耳鼻喉科、牙科三科合一,與小兒科合為一個病區(qū),稱“五小科病房”。后建立單獨“大五官科病房”。1997年搬入新育英門診大樓,門診13間(包括視功能室、熒光造影、激光室、弱視訓練室、示教室、驗光室)。2002年搬入新急診中心四樓,增設眼底血管造影室、特檢室。
現有醫(yī)師17人,其中有教授、主任醫(yī)師6人,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1人,博士2人,碩士8人。床位43張。設備新購超聲乳化、玻璃體切割器、角膜地形圖儀、OCT檢查儀、眼部A、B超、全自動視野機、進口手術顯微鏡各1臺。
1950年5月做白內障摘出術。1953年7月做連囊(囊內)摘出術。1954年4月首做鞏膜環(huán)鉆術。1955年2月首做斜視矯正術。1958年開展網膜電凝術,1961年首做淚囊、鼻腔吻合術,1963年首做眼球內金屬異物摘出術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1970年開展鞏膜縮短術,1976年開展板層角膜移植術,已做手術數百例。1976年開展側眶切開眼眶腫瘤摘除術。1983年開展硅膠加壓術及環(huán)扎術治療視網膜剝離。1985年在國內較早開展用異體鞏膜重建眼瞼全層缺損術;同年開展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體植入術,現每位高級職稱醫(yī)師都能熟練地進行,反應輕,效果好。1995年在省、市內最早開展經顱切開摘除眼眶腫瘤術。1996年在國內較早開展無結膜切口小梁切除術,在國內有一定影響。1998年開展多波長激光治療眼底病。1999年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術。開展了OCT對早期青光眼、視神經挫傷診斷、三聯術治療復雜性眼外傷、眼底熒光造影計算機圖象處理系統(tǒng)對眼底病的診斷等新技術。新開展玻璃體切割、眼內光凝、重水硅油植入治療復雜性視網膜脫離及無電凝、冷凝的視網膜脫離術,應用YAG激光治療后發(fā)性白內障,虹膜打孔術治療早期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治療慢性青光眼等。
自1962年以來,先后完成醫(yī)學院歷屆醫(yī)學系、兒科系本、??蒲劭茖W的教學任務。曾編寫《眼科學講義》供醫(yī)本科學生用。完成醫(yī)學院眼視光學系歷屆《眼科基礎》及《眼公共衛(wèi)生學》(90年以前)的教學任務及畢業(yè)實習的帶教任務。招收眼科研究生并完成帶教任務。1970以后,先后接受浙江省的麗水、臺州、舟山、金華及福建、黑龍江等地眼科進修醫(yī)生數十人。1977年與耳鼻喉科共同舉辦一期省眼耳鼻喉科進修班,培訓了20多名眼耳鼻科醫(yī)師。
多篇論文發(fā)表在《中華眼科雜志》、《中華中醫(yī)眼科雜志》等國家級雜志。獲省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二等獎,獲省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5項,獲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二等獎。
1964年繆天榮教授在世界上最早研究成功并發(fā)表“對數視力表及五分記錄法”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具有重大國際影響。
1986年繆天榮教授攜對數視力表參加羅馬第25屆國際眼科大會宣讀論文。1989年對數視力表成為國家標準。1991年繆天榮等的“標準對數視力表(GB11533-89)”獲“七五”期間國家標準優(yōu)秀獎。
1991年蔣美峰的“白內障同步注吸器”獲國家專利。另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醫(yī)藥衛(wèi)生創(chuàng)新獎三等獎、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溫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溫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溫州科技成果一等獎。獲院新技術創(chuàng)新獎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