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定義:女孩8歲前乳房開始發(fā)育,10歲前月經初潮 男孩9歲前睪丸增大,12歲前遺精 (陰莖增粗可以是其它原因!) v v治療目的: 性發(fā)育-控制性發(fā)育速度和進程,延緩月經初潮,預防早衰 生長發(fā)育-延緩骨骺閉合速度,改善終身高 心理行為發(fā)育-恢復物理年齡應有的心理行為 v病理性青春期 v青春期醫(yī)學常見病多發(fā)病 v0-10歲各年齡階段均可發(fā)病
適合與不適合:(1)顧左右而言他(不要總是有目的的直接談他或她的問題)談社會現(xiàn)象、事件,談同學,談家長自己更容易讓他或她聽進去;(2)使用中性不評判的口氣,多用平和的陳述句或好奇的詢問句,盡量避免用反問句‘你怎么就……’;(3)不急于表達家長的意見,先問問:你怎么想?你怎么看?(4)這個階段不適合‘管’孩子,比較適合‘陪著’孩子,用心,保持距離的心,不要用眼盯,少用嘴說;(5)這個年齡喜歡別人把她或他當回事,當大人看,不要用俯視或貶低的姿態(tài)交流,那樣會破壞關系;(6)當他們或她們拒絕溝通或關上門時,不要急于詢問原因,靜心等待一會,尋找機會再了解;(7)不要經常用成人的經驗和眼光讓他們或她們信服,認知無法只因為我們一說就跳躍那么多年,那需要身體力行的經歷,理解他們或她們的不成熟,接納,因為我們也曾如此;(8)他們或她們表現(xiàn)不知所措或迷茫時,不要覺得這沒有必要,多提供給他們或她們看問題的角度、深度、廣度和長度,但不要替代他們或她們的感受,還是鼓勵中等待;(9)當他們或她們低落或絕望時,不要只是著急和勸慰,第一步是理解,設身處地的懂他或她,相信這是個過程,不要和他或她的情緒拴在一起,因為你焦慮著急只能讓他或她更無助;(10)在青春期前就要重視彼此的關系和溝通狀態(tài),到青春期再改善溝通關系無疑是難上加難。
《小舍得》這個名字是有一天從我婆婆口中得知的,她問看沒看過這部電視?。课艺f:沒有。因為婆婆是個非常重視孩子教育的大家長,把學習成績和成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每次孩子到她那里第一件事就是問成績,可是,那天婆婆突然說在《小舍得》電視劇里面看到因為學習把孩子弄得精神都出現(xiàn)了問題,看樣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了。一部電視劇能讓人如此大的改變了觀念,出于好奇我也看了《小舍得》。?升學給現(xiàn)代的家庭帶來這么大的壓力嗎?何止是升學,從孩子在媽媽肚子里就開始各種胎教了,吃什么營養(yǎng),聽什么音樂,出生時選擇哪家醫(yī)院,做月子選擇什么月嫂,怎么添加輔食更科學,什么玩具更益智,考察什么樣的幼兒園讓孩子發(fā)展更好,學習什么特長,上小學前用不用上學前班,為了好的學校在哪買校區(qū)房,上學選哪個班……,上小學就開始加入補課大軍,提高成績成了培養(yǎng)孩子的終極目的,為了加分也可以考一些等級證,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到孩子離開了家,這個長程的奮斗道路才算告一段落,當然考研、考博、深造那個時候選擇權多數(shù)就還給了孩子自己。這樣看來從打算要孩子的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就已經開始不知不覺的在這條大家一起往前趕的路上在一級一級的攀登了。這種重視是好是壞?這要看家長有沒有順應孩子成長的自然需要與規(guī)律。我們都知道農民種地很講究節(jié)氣,不同的植物必然有不同的種植規(guī)律可尋,什么季節(jié)播種,怎么澆水,怎么施肥,如何除蟲,掌握規(guī)律、恰到好處就會有好的收成,同樣種地,結果不一定一樣。是不是施肥越多越好?培養(yǎng)孩子也是一樣,過猶不及是道理,也是規(guī)律。記得一個心理學的老師說過:建議準備要孩子的準爸爸媽媽都學習學習《發(fā)展心理學》。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了解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學會讀懂不同成長狀態(tài)的孩子,知道他們真正的需要,這樣就會有好的效果,孩子也會欣然接受。而強加的營養(yǎng)有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副作用,比如遭到孩子的抵觸、對抗,家長往往會說:我是為你好。如果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那種給予或強制、命令應該加上前綴就是:我認為我是為你好。教育效果不佳往往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嗎?在《小舍得》里面我們看到有離家出走的,也有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確實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在解決壓力和關系的問題時,他們使用的方法往往就是我們從小家庭教育的成果。父母民主智慧類型的,往往愿意考慮孩子的感受,不急于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而是給他們空間去觀察和思考,即使是受挫也看成是寶貴的經歷,這樣的孩子處理問題有彈性,不愛走極端,他們會轉換壓力為動力。那么強制命令型的家長,往往比較固守自己的觀點不易接納不同的意見,只要認為是對的就要求孩子非黑即白的去執(zhí)行,遭到反對就會用情緒壓迫,這樣環(huán)境成長的孩子處事也易情緒化,易走極端,容易出現(xiàn)攻擊行為(或自己或他人),當有足夠力量抗衡時就會使用放棄的行為強烈的表達自己,有的輟學,有的自傷、有的離家出走,甚至有的自殺。還有一種是忽視型的家庭,父母不在身邊,由人代管,或者父母很忙沒有時間給孩子,全由孩子自由成長,缺少關愛的孩子很渴望得到關注和陪伴,那么早戀、沾染不良群體,手機成癮的孩子往往都是有情感或價值感需求在里面的。在門診做心理工作時,我們會使用繪畫和沙盤等藝術和游戲的方式觀察親子關系。那么往往得到的經驗就是,孩子的問題在家長的作品中會找到答案。比如孩子非常需要溝通的時候,家長的繪畫中房子是沒有門和窗的(在繪畫中門和窗是溝通的表達)。當關系不好時,道理就真的成了耳邊的風,不會留下痕跡,甚至會被憤怒的彈回。舉個例子,道理是我們說的話,而情緒就像我們穿的外衣,我們樸樸素素的著裝心態(tài)平和講出的話會讓人注意去聽。如果我們身著非常搶眼或刺眼的衣服,那么就是讓人在注意這個外表,而忽略講的話,那么不良情緒的表現(xiàn)是不是就在干擾你和孩子的溝通?如何教育孩子能夠不出現(xiàn)問題?其實中國文字很有內涵,往往是我們走著走著就被外界的潮流給引領了,最后忘記了最終的目的?!敖獭痹凇墩f文》中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那么家長在施教時往往是指向外的,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用自己的表現(xiàn)去讓孩子看到、感受到、學習到。經常內省的人被稱為智慧的人,一貫向外就會被說成是一廂情愿、強制、強加?!坝痹诤缶惋@得更加重要,它是教育的結果,就是育人,育什么樣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價值感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好的人……物質世界的競爭讓人更加注重現(xiàn)實,所以上好的小學是為了上好初中,上重點高中,上重點大學,有好的專業(yè),找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以后有好的家庭。幾乎一路好過來都差不多一個想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記載著康熙皇帝非常重視家教,《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乃雍正繼位后對其父的家訓加以追述匯編而成,包括理想、道德、讀書、治國和生活等諸多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講述比重最多的不是怎樣成為能力多強的人,而是怎樣成為一個德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成為好的人,那么這個人一定會嚴于律己,以誠待人,有志向,能吃苦,有意志力等等。教育的基石是引導孩子如何成為好的人,不只是成績好,品德、習慣往往應該排在前面。意志力堅強的人,自律的人怎么能不知道如何對待壓力和挫折呢!
總訪問量 69,901次
在線服務患者 404位
科普文章 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