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石膏固定6周, 然后去除石膏再逐步康復。從術后第1天—第12周的康復治療計劃保障所有患者術后踝關節(jié)恢復正常關節(jié)活動范圍,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術后6-8周:此期增加早期定量減重跑臺訓練(減重量約體重3/4逐漸過渡至全負重,跑臺速度0.3m/s,跑臺角度0度-10度逐漸增加)。術后9-12周:完全負重下跑臺上進行步行練習(速度1m/s,角度16度上坡)。
后交叉韌帶(PCL)自體重建術后康復計劃 ——李克軍編輯(膝關節(jié)屈伸訓練方法見于本專欄)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流程:這個康復方案的目的是為臨床醫(yī)生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流程提供指導。這不意味著要取代醫(yī)生在臨床上制定患者術后的康復進程,具體是要根據(jù)他們的檢查結果,個人進步,和/或手術后存在的并發(fā)癥。如果臨床醫(yī)生需要協(xié)助患者術后的進步,他們應該咨詢相關的手術醫(yī)生。 一般準則禁止開鏈的腘繩肌訓練 通常移植物和骨的愈合時間需12周 小心不要讓脛骨向后平移(重力下的,肌肉動作) 通常不做CPM PCL合并后外側角的修補或LCL修復遵循不同的術后護理 髖關節(jié)阻力運動應將阻力施于膝關節(jié)以上做髖外展和內收;當髖關節(jié)屈曲阻力可施于遠端監(jiān)督物理治療一般需為術后3-5個月。 一般級數(shù)的日常生活活動病人可開始進行下列活動,除非外科醫(yī)生另有說明: 去除支具下的洗澡/淋浴(拆線前進行擦拭)——術后一周 通?;颊吣芑氐今{車: 術后6-8周 通常開始去除支具睡覺: 術后8周 無輔助裝置下負重: 術后8周(與外科醫(yī)生修復的結構的完整性有關) 。例外的是,PCL合并后外側角(PLC)或LCL修復,如上。康復進展第一階段:術后立即到4周目標: 保護骨與軟組織結構的愈合 減少制動的影響: o早期保護關節(jié)活動度(防止脛骨后移) o股四頭肌,髖部,小腿的漸進性阻力運動,與強調限制髕股關節(jié)受壓和脛后平移 教育有一個明確的對限制的認識和預望的康復過程,并需要支持脛骨近端/防止下垂 支具: 0-1周:術后總是鎖定在全伸膝位 在術后一周,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支具解鎖做被動活動度訓練 被動活動度訓練的技術如下: o患者仰臥;當屈膝時治療師應保持近端脛骨的前方壓力(力在脛骨上是由后往前的) o患者合并后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重建,上述技術改良為當膝屈曲時近端脛骨保持自然位o 隨時防止脛骨向后下垂是重要的 負重: 扶拐杖可忍受地負重,支具鎖定在伸膝位 特殊考量: 在休息時枕頭放在近端脛骨后方,以防止脛骨向后下垂 治療性練習: 推髕骨 壓膝 直腿抬高( SLR ) 髖外展和內收 踝泵腘繩肌和小腿牽張 小腿用練習繃帶加壓,進展到站立全伸膝的提踵 中立位站立下伸髖功能性電刺激(以薄弱的股四頭肌收縮為依據(jù))第二階段:術后4w至12w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 良好的股四頭肌控制(良好股四頭肌,SLR時沒有滯后) 大約60度屈膝 完全伸膝沒有任何活躍的炎癥的跡象 目標: 增加ROM(特別是屈曲) 正常步態(tài) 繼續(xù)改善股四頭肌的力量和腘繩肌靈活性 支具: 4-6w:在受控制的環(huán)境中鎖住支具步行(即病人可在PT陪伴下或在家時鎖住支具行走) 6-8w:所有活動時均鎖住支具 8w:丟棄支具,聽從外科醫(yī)生 o注意,如果PLC或者LCL修復,繼續(xù)佩戴支具直到手術醫(yī)生說去支具 負重: 4-8w:拄拐可忍受的負重 8w: 如果病人符合以下情況,可丟棄拐杖: oSLR時沒有股四頭肌滯后 o完全伸膝 o屈膝90-100度 o正常步態(tài)(可使用單拐/拐杖直到步態(tài)正?;?如果PLC或LCL修復,繼續(xù)持拐到12周 治療性運動: 4-8w: o靠墻下蹲/微蹲( 0-45度) o蹬腿( 0-60度) o站立位下,髖的四種聯(lián)系方式,屈曲、后伸、外展、內收(由中立位開始,全伸膝)o行走在池子中(在齊胸深的水的水中恢復正常腳尖步態(tài)) 8-12w: o功率自行車(腳放在踏板的前方,不要用腳趾踩踏,以盡量減少腘繩活動;座位設置略高于正常) o用帶子和減重肌進行伸膝末端的閉鏈抗阻練習。注:注意抗阻點的位置使以盡量減少脛骨位移 o stairmaster o Elliptical教練機 o平衡和本體感覺訓練 o坐位下的提踵 o蹬腿( 0-90度) 第三階段:術后3~9個月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 完全的,無痛的ROM (注意:術后5個月,屈膝缺少10~15度是最常見的) 正常步態(tài) 良好的正常的股四頭肌控制 沒有髕股關節(jié)疼痛由外科醫(yī)生明確開始更多的向心閉鏈訓練 目標: 恢復可能會妨礙功能性進展的剩余的活動缺失 功能上的進展防止髕股關節(jié)刺激 改進功能性力量和用閉鏈運動訓練本體感覺繼續(xù)保持股四頭肌的力量和腘繩肌的靈活性 治療性運動: 繼續(xù)閉鏈練習 跑步散步穿背心或戴帶子在水池中慢跑 游泳(無蛙泳或"青蛙踢" ) 第四階段:術后第10個月,直至完全恢復活動進入第四階段的標準: 由外科醫(yī)生明確恢復全部或進步/局部活動(即回歸工作,娛樂或競技活動) 無明顯的髕股或軟組織發(fā)炎 存在必要的關節(jié)活動度,肌肉力量和耐力,本體感覺以安全返回競技參與 o完全的無痛的活動度o令人滿意的臨床檢查 o股四頭肌有85 %的健側腿的力量 O功能測試有健側腿的85 %o在松弛試驗中沒有改變 目標: 安全和循序漸進的返回工作或參與運動 o可能涉及體育的具體訓練,工作強度,或工作的需要 o病人對他們可能受到的限制有充分的了解保持力量,耐力和功能 治療性運動: 繼續(xù)閉鏈練習 體育特殊的功能性進展,其中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o滑板o慢跑/跑步 o 8字跑 ,倒跑,急剎車 o跳躍( 超等長運動 )
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呈三角形,底邊在上而尖端在下,后面被有軟骨,與股骨髕面接觸,股四頭肌腱連接髕骨上部,并沿其前面移行向下形成髕韌帶,止于脛骨結節(jié)上,其兩側為髕旁腱膜,是膝關節(jié)的重要支持帶。髕骨處于膝的前方,為股四頭肌伸膝作用的主要支點,起到保護膝關節(jié),增強股四頭肌力量的作用。一.病因病理與分類髕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所致,以間接暴力為多。直接暴力引起者,是由于髕骨直接受打擊或跌到時髕骨直接撞擊地面所致,骨折多為粉碎性或是星芒狀骨折,骨折移位較少,股四頭肌腱膜和關節(jié)囊一般保持完整,對伸膝功能影響較小。間接暴力所致者,系患者跌倒,膝裝置受到破壞,若治療不當,可影響伸膝功能。髕骨骨折按其骨折部位與骨折線的走行方向,可分為橫斷骨折與粉碎骨折。一.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傷后膝關節(jié)前部腫脹突起,關節(jié)內有大量積血,髕前皮下淤血青紫,甚至局部發(fā)生水泡,膝關節(jié)功能喪失,不能自主伸直抬舉患肢。疼痛劇烈,壓痛明顯,若為橫斷骨折可摸到骨折裂縫,無移位的骨折有時可觸及骨擦音。膝關節(jié)正側位X線片,可明確骨折類型和移位情況。二.治療1. 保守治療2. 手法復位抓髕器固定法3. 鋼絲經皮縫合法(1).鋼絲經皮環(huán)繞縫合法(2).鋼絲經皮的張力帶縫合法四.并發(fā)癥1.股四頭肌萎縮或肌力減退2.骨不連3.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三.康復功能鍛煉(針對手術患者)1. 早期(1)踝關節(jié)屈伸活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2)股四頭肌及腘繩肌等長收縮練習。2.術后2天(1)可開始股四頭肌主動收縮訓練。患者平臥于床,主動靜止用力做等長收縮大腿部肌肉,100~500次/d。(2)可扶拐下地行走,但只限于去衛(wèi)生間等必要活動。(3)開始側抬腿練習。(4)后抬腿練習。(5)采用器械練習,使用下肢CPM,在專業(yè)康復醫(yī)生指導下操作使用,從無或微痛角度開始,緩慢進行,練習完后即刻冰敷10—15分鐘。(6)坐床邊垂腿,需專業(yè)康復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活動的角度以循序漸進為宜。以上練習順序進行,每次角度稍有進步即可,一般術后3個月膝關節(jié)被動屈曲角度與健腿完全相同即可。進度過快將影響骨折的愈合生長。屈曲練習中的疼痛屬正常現(xiàn)象,必須克服,畏懼疼痛不前2周角度無進展即可能造成關節(jié)粘連。因此必須循序漸進,逐漸增大屈曲角度。2. 術后6周—3個月(1) 隨屈曲角度增大開始坐或臥位抱膝練習屈曲坐位抱腿。(2) 術后4—6周開始直抬腿練習(也可提前練習)。練習時髕骨處稍有疼痛屬正?,F(xiàn)象,應予以耐受。(3) 勾腿練習。(4) 前后、側向跨步練習。(5) 提踵練習。(6) 平衡訓練儀訓練加強本體感覺的恢復。(7) 股四頭肌的加強訓練。 3. 術后3個月以后可視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訓練方式及強度。(1) 俯臥牽伸。(2) 保護下全蹲。(3) 靜蹲練習,隨力量增加逐漸增加下蹲的角度。(4) 患側單腿蹲起練習。(5) 臺階前向下練習。(6) 如有條件,可開始固定自行車練習,無負荷至輕負荷。(7) 專業(yè)康復醫(yī)生的手法治療。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