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8月7日剛剛發(fā)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而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臨床長久以來冠脈造影作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原因在于它能夠清楚地顯示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管腔狹窄,但此項檢查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其危險性和費用相對較高。而多層螺旋CT,則憑借著其快速掃描和強大的后期處理功能,在無創(chuàng)的情況下實現冠脈動脈的二維和三維成像,迅速的獲得了臨床的肯定。冠脈CTA是經靜脈注射造影劑后,利用螺旋CT掃描,再經過計算機處理重建得出的心臟冠狀動脈成像的一種檢查方法,可以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的解剖結構和管壁及管腔的情況。冠脈CTA作為診斷冠脈疾病的利器,不但可以發(fā)現冠脈的狹窄、鈣化,還可以評估冠脈的起源走形異常、瓣膜疾病、先心病等。由于冠脈CTA具有無創(chuàng)、安全、簡便、無痛苦、費用低等特點,作為冠心病診斷篩選的檢查方法,越來越為廣大患者接受。冠脈CTA的適應癥較多,包括易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高危人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冠脈疾病家族史及吸煙等危險因素者;運動心電圖檢查出現異常,不明原因胸痛,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但不愿意或不適合性傳統冠脈動脈血管造影術的定期隨訪患者;支架植入和冠脈搭橋術后復查的患者均可行診斷性冠脈CTA,也可以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規(guī)檢查。隨著冠脈CTA的廣泛應用,其輻射劑量和造影劑對腎功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JAMA 2009年的一項薈萃分析發(fā)現,冠脈CTA檢查的輻射劑量大約為4.6-30.1mSv。近年來發(fā)展的低劑量掃描技術,如智能冠脈序列掃描、大螺距炫速掃描技術、CARE kV技術、SAFIRE迭代重建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幫助醫(yī)生更安全地應用冠脈CTA技術,造福廣大患者。我們醫(yī)院在應用這些新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BMI指數和心率選擇合理的管電壓和造影劑的流速,實現個性化的掃描方式,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輻射劑量和造影劑的用量,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曝光劑量基本控制在1.5-4mSv,接近于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年來自大自然的輻射劑量(3.1mSv)。病例一:男性,56歲;通過降低管電壓,曝光劑量降低到2.072mSv,對比常規(guī)掃描可降低劑量75.93%;同時由于合理選擇造影劑的流速可降低造影劑使用量36%,減少了造影劑對腎臟功能的影響。而且圖像(見下圖)質量非常好,血管顯示清晰,造影劑充盈好,完全能滿足診斷要求。病例二:女性,49歲;通過降低管電壓,曝光劑量降低到2.296mSv,對比常規(guī)掃描可降低劑量86.00%;同時由于合理選擇造影劑的流速可降低造影劑使用量38.67%,減少了造影劑對腎臟功能的影響。而且圖像(見下圖)質量非常好,可以清晰顯示前降支近段重度狹窄的病變(80%)。我院是北京市最早開始冠脈CTA檢查的醫(yī)院之一,目前擁有西門子炫速雙源CT(128排)和雙源CT(64排),能實現任意心率成像;至今已完成近二萬例的冠脈CTA檢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我院醫(yī)學影像科通過合理安排工作,保證所有患者當天開單,當天檢查。
50歲的劉女士陪身患肺癌的父親到解放軍306醫(yī)院看病,在醫(yī)生的推薦下,做了一個胸部低劑量螺旋CT,結果發(fā)現了一個直徑25px的磨玻璃結節(jié)(見下圖);三個月后復查,病灶無明顯變化,后經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證實為原位腺癌,幾天后患者治愈出院?;颊咴诟吲d之余,心中又有諸多疑惑,一個月前剛體檢正常,為什么這么短時間就發(fā)現有問題,而且還是癌!其實,所有這一切,都得歸功于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作用。讓我們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做一個簡單的了解。肺癌是當前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其死亡率高居我國男、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的首位,在所有癌癥類型中,肺癌的總體5年生存率最低,僅為16%~17%;但若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確診,則5年生存率將大幅提升,達到54%。然而,目前僅有15%的肺癌病例在早期階段確診,而且由于早期肺癌臨床癥狀不明顯,病人就診時大多已是中晚期。而采用低劑量CT對肺癌高危群體進行定期(每年)的篩查,則有望提高早期肺癌的確診率,改善高危個體的預后和治療效果,同時有望大幅降低肺癌相關的死亡人數。如何在健康人群中進行更有效的肺癌篩查,一直受到患者、臨床醫(yī)生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常規(guī)X光片和胸部CT是肺部疾病的兩大檢查方法,但常規(guī)X光片漏診率高,尤其對小于25px的病灶檢出率較低,而CT雖然提高了陽性率,但其較高的輻射劑量又讓人們望而生畏。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做一次CT相當于多少張胸片的輻射劑量,這話雖然有些夸張,但絕不是危言聳聽,據相關研究報道,以往一次普通CT相當于胸片劑量的10-100倍。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Naidich等首次提出胸部低劑量螺旋CT(LDCT)的概念。由于空氣與肺部病變的對比度高,一定范圍內降低管電流使輻射劑量明顯下降,雖然會增加噪聲,但不會對肺部病變的檢出和診斷準確性造成明顯影響。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發(fā)起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國肺癌篩查試驗(NLST)在美國33個醫(yī)療機構開展,涉及超過5.3萬例肺癌高危老年個體。其中,一半的參與者采用低劑量CT(LDCT)進行篩查,另一半采用胸部X射線進行篩查。數據顯示,與胸部X射線篩查相比,低劑量CT(LDCT)篩查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此外,低劑量CT篩查也使全國死亡率顯著降低6.7%。多家美國權威醫(yī)學組織于2011-2013年間陸續(xù)推出了肺癌篩查指南,推薦在高危人群中進行LDCT肺癌篩查。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和醫(yī)療保險及醫(y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已推薦符合條件的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CT篩查,同時低劑量CT應作為常規(guī)肺癌篩查項目。此外,美國Medicare也已批準低劑量CT肺癌篩查在高?;颊咧械谋kU報銷政策。那么,究竟哪些的人群需要做篩查呢?2015年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發(fā)布的“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建議在高危人群中進行肺癌篩查,其中將高危人群定義為:(1)年齡50-75歲;(2)至少合并以下一項危險因素:①吸煙≥20 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經吸煙,但戒煙時間不足15 年者;②被動吸煙者;③有職業(yè)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④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有COPD 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肺癌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我們能做到三抓,即抓早(早期)、抓?。ㄐ∮?5px)、抓準(準確診斷),肺癌的治愈是完全有可能的。要做到這些,胸部低劑量螺旋CT以其低劑量、高陽性率、高準確率提供了一個最佳的選擇,特別是對于高危人群來說,其作用就更加突出。讓我們改變一下內心對于CT的認識:不是有病才去做CT;特殊人群的低劑量CT篩查可以挽救許許多多高?;颊叩纳P夭科狡匆娒鞔_病變,低劑量CT發(fā)現左上肺磨玻璃結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