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內鏡外科技術是指將內鏡通過人體正常通道或人工建立的通道送到或接近體內病灶處,在內鏡直視下或X線透視或B超輔助下,對局部病灶進行觀察、止血、切除、清除結石、引流或重建通道等手術,以達到明確診斷、治愈疾病或緩解癥狀的目的。分類根據內鏡的結構特點,內鏡可分為剛性硬質內鏡和軟性纖維內鏡兩種。按學科分類,有消化內鏡、胸腔鏡、腹腔鏡、呼吸內鏡、膀胱鏡、腎盂鏡、宮腔鏡、關節(jié)鏡、腦室鏡、鼻咽鏡、血管鏡以及心鏡等。其中消化內鏡應用較廣泛,按其功能和技術難度又分為胃腸道內鏡(食管鏡、胃鏡、結腸鏡等)、胰-膽管內鏡(十二直腸鏡、膽道鏡、胰管鏡等)。雖然如此,不同專業(yè)學科的內鏡在操作方法、手術技巧和器械應用等方面卻具有共同性。特點及優(yōu)勢內鏡技術有別于傳統(tǒng)外科手術,它是使內鏡前端抵達病人體內的病灶部位,在內鏡直視下進行治療操作,完成全部手術過程。內鏡治療可以主動而有效地解決內科保守治療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急性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可以簡化復雜而危險的治療方法或替代某些手術,如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肝內膽管結石等。它可在明確診斷的同時進行治療,具有簡便、快速、高效、安全、不需要麻醉、對病人損傷小、并發(fā)癥少、死亡率低和總耗費低等特點,為廣大病人,特別是急診危重、高齡多病者所接受。內鏡外科技術對于良性疾病具有治愈性作用;對于惡性腫瘤病人可以有效地解除或減少痛苦,提高病人生存期間的生活質量。設備及器械內鏡外科的基本工具包括三部分:內鏡系統(tǒng)、手術設備和手術器械。內鏡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內鏡、主機-光源和內鏡監(jiān)視器。在結構上,內鏡主要有光學和機械兩部分。光學部分用以照明,內鏡光源內發(fā)出冷光,經過鏡身傳至鏡端,有鏡端物鏡或微型攝像鏡頭進行取“景”,術者即可通過目鏡(光導內鏡)或經主機處理攝影圖像使之顯示在熒光屏上。機械部分包括插入部和手控操作部。插入物為軟性物,可以弧形彎曲,其外徑因內鏡類型和功能而與所不同(3~5㎜),前段(1約10㎝長,不同類型內鏡可有所不同)稱之為蛇骨管段,可以調節(jié)完成各種方向運動。手控操作部有左、右和上、下兩個旋鈕以及充水、充氣和吸引兩個接頭,用以調節(jié)內鏡前端方向和沖洗清潔及顯露視野。電子內鏡還具有調節(jié)光亮度、色彩、對比度、圖像大小和鎖定圖像的按鈕。內鏡具有1個或2個工作通道進入人體內。不同用途內鏡的通道直徑有所不同,如診斷胃鏡直徑為2.8毫米,治療胃鏡為3.7㎜,十二指腸治療鏡為4.2㎜,超聲內鏡的鏡端安裝有一微型超聲探頭,既具有內鏡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還能同時進行局部超聲檢查,由此可觀察到表面(內鏡直視)和深部管壁及臨近結構(超聲掃描)。超聲內鏡不僅可以進行診斷,同時也可以在超聲引導下完成內鏡治療。手術設備不同內鏡手術所用的設備可以不同,基本的設備是高頻電發(fā)生器。其他設備有氬氣刀、液電碎石器、微波機、激光機、熱凝器和內鏡冷凍機及其輔助探頭等。手術器械主要有各種類型的活檢鉗、注射針、息肉圈套器、抓鉗、多連發(fā)曲張靜脈結扎器、狹窄擴張器(有氣囊擴張器和探條擴張器兩種)、導線、囊腫穿刺器、內鏡穿刺針、機械碎石器等。用于治療的支架和導管有食管支架、膽道內引流支架、胰管內引流支架、鼻-膽(胰、囊腫)外引流管及呼吸道支架等?;静僮骷夹g內鏡外科手術的基本操作技術包括:1、注射術:使用內鏡注射針,在內鏡直視下對病灶,如出血點、病灶基底、腫瘤瘤體等,穿刺注射藥物以達到止血、托起病灶、使腫瘤壞死或局部封閉等目的。2、鉗夾術:使用內鏡止血夾,對準出血點、息肉基底或裂開的黏膜邊緣鉗夾,起到止血、預防出血或閉合創(chuàng)面的作用。3、切除術:使用內鏡圈套器,直接或剖開病灶表面的黏膜后將病灶套住,接通高頻電流,以切除病灶。4、導線置入或擴張術:在內鏡直視下將導線前端對準狹窄的腔道口,捻動導線,依據阻力感覺盲視下或在X線透視監(jiān)視下使導管通過狹窄段。然后經導線引導下用探條擴張器或氣囊擴張器在內鏡直視下或X線監(jiān)視下對狹窄部位進行逐步擴張,以重建通道。5、支架放置術:在單獨內鏡或內鏡聯合X線監(jiān)視下,對狹窄的通道置入塑料或金屬支架以維持管腔的通暢性。6、氬氣刀凝切術:使用APC探頭,在內鏡下對準目標物(腫瘤、狹窄環(huán)、出血點及異物等)行凝切,使目標物凝固、壞死和氣化。7、超聲內鏡穿刺術:使用內鏡穿刺針,在超聲內鏡下確定目標物,在單獨超聲內鏡或聯合X線監(jiān)視下對目標物進行穿刺,以針吸組織、注射藥物或建立通道。內鏡在臨床上的應用纖維胃鏡通常說的胃鏡檢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內鏡檢查。1、適應癥(1)凡有上腹部不適,疑有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者,需胃鏡明確診斷。(2)X線檢查發(fā)現食管、胃、十二指腸病變,但性質未明,需病理診斷。(3)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治療或手術后隨訪。(4)治療某些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異物取出、息肉切除、狹窄的擴張等。止血方法有:硬化止血術、栓塞止血術、套扎止血術、電刀止血術等方法。(5)晚期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如硬化劑注射壞死術、熱凝壞死術、狹窄擴張術、支架置放術等。2、禁忌癥(1)精神病、意識不清等檢查不能合作者。(2)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3)疑有上消化道穿孔者。(4)急性咽炎、腐蝕性食管炎患者。(5)內鏡插入困難或易發(fā)生危險者。3、術前準備(1)向病人解釋檢查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意外。(2)了解病史、體檢和X線結果,排除禁忌癥。(3)檢查前至少禁食6小時,幽門梗阻者需洗胃。檢查前15~30分鐘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1g或安定10mg。(4)予以少量消泡劑,減少胃內泡沫形成;咽喉部予以充分表面麻醉,兒童可予基礎麻醉。(5)取出義齒,松開領扣和腰帶,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4、操作要點(1)檢查者面對病人,囑病人輕咬牙墊,將胃鏡通過牙墊輕輕插入咽部并讓病人做吞咽動作,胃鏡即可徐徐進入食管。(2)邊置鏡邊觀察,調節(jié)胃鏡角度,觀察食管各壁至賁門;通過賁門后,調節(jié)鏡管角度觀察胃底穹隆部,再尋找胃角,到幽門,然后進入十二指腸;最后邊退鏡邊觀察十二指腸降部、球部、幽門、胃竇、胃角、胃底、賁門及食管。(3)觀察中對病灶和可疑病變的黏膜進行拍照、活檢或刮去標本做細胞學檢查。(4)檢查中對發(fā)現的病變可進行內鏡治療。如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局部注射藥物、電凝、微波、冷凍、壓迫、曲張血管套扎等方法治療;對食管狹窄者,可行內鏡下食管擴張術、食管置管術;尚可通過內鏡取出異物,進行經皮內鏡胃造口術等治療。(5)檢查完畢,退出胃鏡,沖洗和消毒器械。5、注意事項(1)檢查過程中須細心操作,在直視下進鏡,嚴禁粗暴或強行進鏡,以免發(fā)生損傷或穿孔。(2)活檢后出血較多者,可適當應用止血藥。(3)檢查結束2小時后,待咽部麻醉作用小時消失后,再進溫軟飲食。(4)咽部不適或聲音嘶啞者,可予以藥物含漱。(5)常見并發(fā)癥有穿孔、出血、心肺意外、藥物反應和感染。一旦發(fā)生,應予以相應處理。纖維支氣管鏡1、適應癥(1)診斷方面:①原因不明的咯血或血痰,需明確診斷及出血部位。②原因不明的頑固性咳嗽、氣道阻塞、聲帶麻痹、呼吸困難需查明原因者。③胸部X線檢查發(fā)現塊影、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張,或痰癌細胞陽性而胸片未見異常需進一步明確診斷者。④肺彌漫性病變或支氣管病變需進行活檢者。⑤需作葉、段支氣管選擇性碘造影者。⑥肺葉切除前后檢查,確定切除范圍及判斷手術效果者。⑦長期氣管切開留置導管者,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定期觀察氣管黏膜情況。⑧對結節(jié)病、肺蛋白沉積癥等疾病需作肺泡灌洗檢查者。(2)治療方面:①對支氣管有大量分泌物而無論咳嗽或引起肺不張者,可用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深部吸痰,改善通氣,利于肺復張。②鏡下對病變局部注藥,對肺癌患者進行局部激光照射治療。③清除支氣管內小異物。④對咯血不止者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送入氣囊導管填塞止血。2、禁忌癥(1)絕對禁忌癥:①極度衰弱不能耐受者。②嚴重心臟病、心律失常、主動脈瘤及血壓高于160/100mmHg者。③嚴重呼吸功能不全、氧分壓低于6.65kPa者。④有嚴重出血傾向和凝血機制障礙者。⑤肺動脈高壓癥、肺部病變疑為動靜脈瘺及肺化膿者。⑥精神不正常不能配合者。(2)相對禁忌癥:①近期有支氣管、肺急性感染者,待炎癥控制后再作檢查。②近期有支氣管哮喘或正在大咯血者,宜緩解2周后再進行檢查。③肺大泡患者宜慎行檢查,避免發(fā)生氣胸。④上腔靜脈阻塞、靜脈炎甚高、呼吸困難明顯者。⑤氣管異物較大,纖維支氣管鏡難以取出者。3、術前準備(1)詳細了解病史、體征和X線檢查情況,初步明確病變部位;需活檢者應根據正、側位胸片定位。(2)了解病人口腔、鼻腔有無病變,鼻中隔有無偏曲。(3)向病人充分說明檢查的意義,取得其配合,檢查前取下義齒。(4)禁食4小時以上,檢查前30分鐘肌注阿托品0.5mg和安定10mg。(5)準備器械和必要的急救藥物。4、操作要點(1)麻醉:用1%的地卡因行咽喉及氣管粘膜麻醉,身體情況較差和精神緊張者可選用全麻。(2)體位: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纖維支氣管鏡可經鼻或口腔插入。(3)根據病灶部位選用適合的鏡管。外徑6㎜者可達肺段,5㎜者可達亞肺段,4㎜者可達亞亞肺段。(4)注意觀察氣管和支氣管有無黏膜充血、腫脹、萎縮、瘢痕、肥厚、潰瘍、出血、肉芽組織和腫瘤等,管腔有無狹窄、閉塞、擴張、受壓。注意分泌物的性質,有無血液、結石、異物,以及觀察支氣管的舒縮運動。5、術后處理(1)術后禁食2~3小時,試飲水無嗆咳時才可進食。(2)適當使用抗生素。(3)注意術后有無出血,如只有少量血痰可不必處理。(4)肺活檢后需行胸部X線透視或攝片以觀察有無氣胸。纖維膽道鏡纖維膽道鏡在臨床上常用于進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內鏡括約肌切開術(EST)、目前已制造出小直徑膽道鏡,使無創(chuàng)的經口胰膽管鏡檢查(PCPS)成為可能。纖維膽道鏡也常用在膽道手術中,通過膽總管切口檢查膽管(尤其是肝內膽管),或在術后經T管引流瘺管進行檢查。1、適應癥(1)手術中出現以下情況,需行術中纖維膽道鏡檢查(IOCS):①膽總管切開后膽汁混濁或呈泥沙樣膽汁,或不明原因的肝內膽管出血;②肝膽管內觸及結石或硬結;③需對膽管內病變組織進行活檢;④膽道取石前后檢查結石的位置以及結石是否取盡。(2)術后膽道鏡用于膽道殘余結石的治療。(3)ERCP的適應癥:X線膽系造影。(4)有以下情況者可行EST治療:①十二指腸乳頭狹窄;②膽總管結石和化膿性膽管炎;③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和胰腺結石。2、禁忌癥(1)嚴重肝、膽、胰系感染。(2)嚴重膽管狹窄者。3、術前準備(1)向病人詳細介紹檢查過程、必要性及可能出現的意外,取得病人的合作。(2)檢查前禁食,肌注安定和654-2,,咽喉部黏膜麻醉。(3)器械準備:準備合適的內鏡、導管、造影劑和X線裝置。4、操作要點(1)術中檢查:由膽總管切口置入膽道鏡,檢查膽總管遠端、近端,以及肝總管和肝內膽管。(2)術后檢查:先拔除T管,常規(guī)消毒、鋪巾,將膽道鏡從瘺管口插入至膽總管。(3)無創(chuàng)檢查:病人取左側臥位,如胃鏡檢查一般從牙墊中插入膽道鏡,常規(guī)行胃、十二指腸球部檢查后,進入十二指腸降部,找到乳頭。經乳頭插入膽道鏡或導管,直接觀察或性逆行造影檢查。如乳頭狹窄,尚可用內鏡專用電刀行EST治療;如有膽道梗阻,可經內鏡行鼻膽管引流術(ENBD)。(4)詳細檢查膽總管、肝管等膽系情況,同時持續(xù)滴入生理鹽水,以擴張膽道,沖洗結石碎屑。(5)如發(fā)現結石,可用取石網經膽道鏡取石。對可疑病變處可取活檢標本。5、術后處理(1)常規(guī)開放引流管24小時。酌情使用抗生素。(2)如有出血、胰腺炎、膽管炎、感染等并發(fā)癥應及時處理。(3)如發(fā)生十二指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時應及時手術修補。應用現狀及展望1805年德國醫(yī)生Bozzini最早提出有關內鏡的設想。早期內鏡僅用于診斷。經過200來年的發(fā)展,內鏡系統(tǒng)已經相當完善,并已成為臨床醫(yī)學的重要診斷和治療方法。內鏡技術將不同程度地改變著醫(yī)生診斷和治療的思維方法。同時也為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內鏡外科將隨現代高新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在熒光屏監(jiān)視下可完成疾病診斷、治療全過程的特點,可以使內鏡下遠程會診成為現實;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器如果訓練飛行員一樣訓練內鏡醫(yī)生;可以使內鏡手術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個人技術發(fā)展為標準化、系統(tǒng)化手術操作;甚至可能實現應用遙控操作技術使機器人(計算機輔助)完成內鏡手術。
微創(chuàng)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 、Minimal Access Surgery MAS)是通過微小創(chuàng)傷或微小入路,將特殊器械、物理能量或化學藥劑送入人體內部,完成對人體內病變、畸形、創(chuàng)傷的滅活、切除、修復或重建等外科手術操作,以達到治療目的的醫(yī)學科學分支,其特點是對病人的創(chuàng)傷明顯小于相應的傳統(tǒng)外科手術。微創(chuàng)的概念來源當人們患病后走進醫(yī)院,在完成醫(yī)療的全過程中,無論是對疾病的診斷還是治療,都必將會在肉體和精神上遭受到一定的損傷、創(chuàng)傷或傷害,但其程度則可能有所不同。 “盡可能少或小的創(chuàng)傷”,使患者達到和保持最佳的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局部和全身)狀態(tài),是醫(yī)生不斷追求的目標;“達到病人付出盡量小的代價而達到同樣良好的效果,這是醫(yī)學史上永恒的主題”。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醫(yī)學家Hippocrates告戒醫(yī)生“不要作得過多”,其中就已經蘊涵了“盡可能小的創(chuàng)傷”的觀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醫(yī)學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英文醫(yī)學文獻中出現了minimally invasive一詞:1985年英國泌尿外科醫(yī)生 Payne 和Wickham在內鏡治療泌尿道結石的報道中首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一詞,中文的詞義為“微侵入”或“微侵襲操作”;根據字義的內涵理解和中文的精練與習慣,minimally invasive被譯為“微創(chuàng)”并且被廣泛采用。然而,“什么才稱‘微創(chuàng)’?當前尚沒有一個共同的尺度和統(tǒng)一的定義”?!拔?chuàng)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這個新的名稱是由腹腔鏡外科的創(chuàng)建而引導出來的”[4]。雖然在1985年 Payne 等最早引入“微創(chuàng)手術”“微創(chuàng)操作”或“微創(chuàng)技術”的概念,但是直到1986年德國外科醫(yī)生Muhe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5],以及1987年法國婦產科醫(yī)師P. Mouret在成功完成世界首例電視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在腹腔鏡外科的基礎上,出現了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簡稱MIS),專家建議譯為“微創(chuàng)手術”“微創(chuàng)操作”或“微創(chuàng)技術”[6],但慣用和廣泛使用的直譯名詞為“微創(chuàng)外科”。微創(chuàng)外科是臨床醫(yī)學界跨世紀的高新科技,其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是內鏡技術,如電視腹腔鏡技術,它是本世紀末光電領域現代高科技與現代外科學有機結合產生的一場外科領域新技術、是現代外科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微創(chuàng)外科的問世絕非偶然,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未來外科發(fā)展的方向,是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未來治療學發(fā)展的最終目標為無創(chuàng)傷方法代替有創(chuàng)傷方法,小創(chuàng)傷代替大創(chuàng)傷的方法。這也是未來醫(yī)學生物工程中、治療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對病人而言,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節(jié)省大量人力物力,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微創(chuàng)外科的發(fā)展經歷了近100年的歷史,從最初對疾病的診斷,發(fā)展成現在的涉及幾乎所有專業(yè)的一種技術;它本身不是一種??疲且环N外科的思維方式與哲學。微創(chuàng)手術利用高精尖的圖象系統(tǒng)及微型器械,將傳統(tǒng)手術操作的創(chuàng)傷減少到最小程度。微創(chuàng)外科從最初的用燭光作照明的“原始腹腔鏡”,對腹腔內肝臟及其它臟器進行觀察,至今幾乎50%以上的操作都在微創(chuàng)下完成。從簡單的內鏡摘除息肉至復雜的微創(chuàng)冠狀動脈搭橋術,而這一切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圖象技術的發(fā)展。高清晰度腹腔鏡(硬鏡)及纖維內鏡(軟鏡)早在60年代就已出現,但近20年來一直用于臨床診斷及少量治療,主要是由于沒有圖象顯象系統(tǒng),只有操縱者一人透過鏡子能看到操作過程,限制了該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直至80年代出現了連接鏡子的攝像系統(tǒng)后,腹腔鏡手術、腦顯微手術、眼科顯微手術等得到迅猛發(fā)展。自1987年世界上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來,腹腔鏡手術已推廣到婦產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小兒外科等近50%的手術數量。隨之涌現出了大量先進的手術器械,更加推動了微創(chuàng)外科的發(fā)展進程,這些器械有:內鏡超聲、超聲刀、微型手術器械等。我國以微創(chuàng)外科為特征的內鏡外科學科已形成。近十年來國際內鏡外科特別是腹腔鏡外科經過了一段轟轟烈烈的過程,發(fā)展異常迅速,世界數萬名內鏡外科專家為之奮斗,探索新技術、新方法。隨著內鏡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高科技的發(fā)展,使儀器和器械不斷改進。目前就腹腔鏡手術技術而言,腹腔鏡外科起步于膽囊切除術,現在腹部外科中的胰十二指腸手術切除、肝/胰部分切除、胃切除、腸切除等都可用腹腔鏡完成。在腹部外科以外,婦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甚至成形外科均已采用內鏡完成多種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經典手術已基本取代了開腹手術,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已作為膽囊急診手術的最佳選擇。遠程操縱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電視腹腔鏡手術成功,為電視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揭開了新的篇章。數十年來,世界各國專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說明了未來外科領域,原本需要“開胸剖腹手術”的大多數病例,均可通過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來完成,如被電視腹腔鏡手術所取代。簡言之,微創(chuàng)外科這一跨世紀的人類外科領域的新技術革命正席卷全球。
總訪問量 94,882次
在線服務患者 51位
科普文章 3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