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廣醫(yī)二院放射科下轄普通放射、CT室,介入室,2003年新增MR室?,F(xiàn)科室主任陳德基,副主任吳錫標、譚理連。全科現(xiàn)有工作人員51人,其中教授、主任醫(yī)師4人,副主任醫(yī)師10人,主治醫(yī)師11人,醫(yī)師4人;其中博士2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7人,在讀碩士研究生4人。主管技師6人,技師7人,技士3人;主管護師4人。
醫(yī)院領導非常重視放射科的發(fā)展,在原有SIEMENS PLUS 4 POWER西門子單排螺旋CT及普通X光機的基礎上又再增添了GE Revolution XR/d全身DR-X光機,GE Revolution XQ/i數(shù)字化胸片機,GE PRESTIGE-II多功能數(shù)字胃腸機,GE DMR+鉬靶乳腺X線攝影機, TOSHIBA Infinix VS-i大型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SOMATOM SENSATION 16西門子16排螺旋CT機,柯達多槽式CR900數(shù)字化CR,西門子16排螺旋CT機、GE SIANA EXCITE Ⅱ 1.5T超導型核磁共振機(MR)、等一大批高新設備,使醫(yī)院影像診療技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近年來,該科相繼開展了一系列高新技術項目,如:DR雙能量減影數(shù)字化胸部攝片技術、組織均衡攝片技術、數(shù)字化胃腸機排糞造影、結腸運輸試驗、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維重建、仿內窺鏡成像、血管成像(SCTA)、骨關節(jié)三維重建、磁共振膽道及尿路造影、彌散張力成像、波譜分析等,并獲得了醫(yī)院及市科技局多項獎勵。在影像信息數(shù)字化建設方面,從2001年影像科在原有先進設備的基礎上建立了影像存儲和輸送系統(tǒng)(PACS),現(xiàn)全科已實現(xiàn)了無膠片化。
廣醫(yī)二院放射科是一支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高,充滿朝氣的以醫(yī)生與技術員為主體的專業(yè)技術隊伍,并承擔著廣州醫(yī)學院醫(yī)學影像學系的教學及臨床實習帶教。多年來在科主任陳德基的帶領下,全科上下同心協(xié)力,銳意進取,為醫(yī)院的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診斷水平始終位居廣州市一級單位前列。近5年獲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9項,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獲市廳級以上科研成果獎6項;獲得學院級以上教學成果獎6項,承擔學院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8項。
放射科介入治療室自1991年建立以來,全方位開展了各類介入手術,已經形成了以各種腫瘤、腔道狹窄及心血管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等介入治療為特色的學科。正在建立從介入門診到介入病房的完整體系,擁有介入病房15張,年手術近1000臺,開展的治療項目達30余項,完成各級科研項目多項。該科從1997年開展的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介入治療,已為省內外眾多的不孕癥患者解決了生育問題,是該項技術手術量最多和效果最好的醫(yī)院之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已成為該科的特色項目。該科開展的急癥介入止血,已挽救了多名患者的生命,受到了患者和患者家屬的贊譽。
放射科立足于醫(yī)院的學科特點,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經系統(tǒng)影像研究;肝臟疾病的影像研究;心胸疾病的影像研究。
神經系統(tǒng)以混合型腦中風及腦外傷的CT、MR影像研究;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的MRI和DSA影像研究及其伽馬刀治療為主。肝臟疾病的影像研究:螺旋CT在肝臟疾病方面的臨床應用;肝癌的血流動力學與外科手術治療的關系;肝癌的栓塞介入治療。胸部及主動脈病變的研究:主要包括縱膈腫瘤、肺部腫瘤病變、支氣管擴張等。介入放射開展項目普遍,特別是肝癌介入治療(含藥盒埋置療法)、不孕癥的導管介入治療、經皮椎體穿刺治療骨質疏松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的轉移性腫瘤、血管瘤和骨髓瘤等、支氣管擴張咯血的介入治療。CT、MR等對臨床增加了檢查和治療手段。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維重建對血管病變診斷與應用、螺旋CT肝雙期掃描對小肝癌的早期診斷、螺旋CT肺雙期掃描對肺癌的血流研究及早期診斷、腦外傷的CT影像及其病理基礎研究、MRI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診斷和結合伽瑪?shù)读Ⅲw定位治療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隨著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影像設備的引進,將進一步提高放射科的診斷水平和提升全院的醫(yī)療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