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eh?et's disease)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復發(fā)性血管炎性疾病,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和皮膚病變?yōu)橹饕卣鳎⒖衫奂叭砣魏未笮『皖愋偷难堋?012年Chapel Hill會議的血管炎分類標準中,白塞病被歸類為可變血管炎(VVV)。合并有大血管病變稱為血管白塞病,包括動脈/靜脈血栓,淺靜脈炎以及動脈狹窄、閉塞、動脈瘤形成,并被納入了2013年白塞病國際標準(ICBD)。血管病變患病率1.8%~51.6%。我國患病率為7.7%,是白塞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視白塞病血管病變對早期診斷和治療,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大血管病變以靜脈受累常見 白塞病靜脈受累占血管白塞病的70%~75%,主要表現(xiàn)為在靜脈炎的基礎上有血栓形成、皮膚淺靜脈炎,也可有栓塞性靜脈炎表現(xiàn)。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白塞病血栓形成發(fā)病率約12%,常見于病情活動的男性患者,且95%呈多發(fā)性。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多見于下肢,是最常見的靜脈血栓(60%~80%),常在白塞病早期出現(xiàn),且復發(fā)常先于其他血管病變。與非白塞病的DVT患者相比,白塞病合并DVT常多發(fā)、損害程度重,雙側受累多見,治療反應差、易復發(fā),可導致血栓后綜合征,表現(xiàn)為紅斑硬結、腿痛、靜脈曲張、浮腫、皮膚色素沉著、間歇性跛行和皮膚潰瘍等。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CVST)是一種相對少見的腦血管疾病,常見于橫竇、上矢狀竇和乙狀竇,且多個靜脈竇受累常見。多亞急性或慢性起病,表現(xiàn)為頭痛、視乳頭水腫、惡心嘔吐和視力下降。腔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根據(jù)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各異。上腔靜脈血栓表現(xiàn)為顏面和上肢腫脹,頸靜脈怒張和胸壁淺靜脈曲張。下腔靜脈血栓表現(xiàn)為腹壁靜脈曲張。肝靜脈和下腔靜脈受累可導致布加綜合征(BCS),是罕見且嚴重的血管并發(fā)癥(1.5%~3.2%),表現(xiàn)為腹壁靜脈曲張、腹腔積液、肝大和黃疸、下肢水腫,甚至肝衰竭。與其他原因導致的BCS相比,白塞病合并BCS以男性多見,發(fā)病年齡低,下腔靜脈受累常見,合并門靜脈血栓少見,病死率高。BCS通常發(fā)生在病情活動的白塞病患者,且易合并其他類型的血管損害。 動脈病變臨床發(fā)生率相對較低 因為約30%的白塞病動脈受累無癥狀,白塞病動脈受累的臨床發(fā)生率僅為5%~15%,表現(xiàn)為動脈瘤、動脈狹窄和閉塞。動脈瘤包括真性動脈瘤、假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我們的研究顯示,動脈瘤常在發(fā)病數(shù)年后出現(xiàn)(中位3年),偶為首發(fā)癥狀。常見腹主動脈瘤、肺動脈瘤和股動脈瘤,以假性動脈瘤居多(占60%),超過一半的患者為多發(fā)動脈瘤,且可合并其他類型血管損害如靜脈血栓、動脈閉塞和狹窄。動脈瘤發(fā)病時病情?;顒?,預后較差。 肺血管病變病死率高 肺動脈受累(PAI)包括肺動脈瘤和肺動脈血栓形成。白塞病患者的DVT與發(fā)生炎癥的血管壁黏附緊密,不易脫落造成栓塞,但白塞病患者肺血管病變引起的肺血管炎,可損傷內膜,導致肺動靜脈內多發(fā)血栓形成。肺血管局部狹窄或閉塞,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最終導致肺血管結構的破壞,局部膨出形成肺動脈瘤。肺動脈瘤和肺動脈血栓形成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咯血、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難,但大咯血在肺動脈血栓者少見。白塞病伴發(fā)PAI發(fā)生率< 5%,但病死率高達25%。 心臟受累預后差 白塞病的心臟受累包括心瓣膜病變、心肌炎和心包炎等。其中心瓣膜病變以主動脈瓣受累多見,常合并升主動擴張或升主動脈瘤。筆者在臨床上不乏看到心臟病變多次換瓣膜手術后發(fā)生瓣周漏、瓣膜脫落等嚴重并發(fā)癥,之后才確診白塞病的病例。圍術期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可以減少術后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心臟內血栓形成(ICT)罕見但嚴重,病死率高,多見于年輕男性,多為右心受累,常累及心室,但無心室收縮障礙。血栓緊貼于心肌或心內膜下,組織學顯示血栓被炎性細胞浸潤而機化。 冠狀動脈受累在臨床上亦較為罕見,包括冠狀動脈狹窄、閉塞和動脈瘤,常發(fā)生在近端動脈,導致缺血性心肌病和心室動脈瘤,預后較差。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心肌梗死和(或)心絞痛,伴有相應的心電圖改變和心肌酶譜動態(tài)演變,少數(shù)患者無臨床癥狀。冠狀動脈病變多發(fā)生在白塞病活動期,約半數(shù)存在其他動靜脈大血管受累,除部分患者吸煙外,患者多無動脈粥樣硬化的傳統(tǒng)危險因素。 血管白塞病的發(fā)病機制 白塞病血管受累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活化、內皮細胞功能障礙、高凝狀態(tài)。IL-8, TNF-α,CD64, CD11a, CD18,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內皮細胞選擇素(E-selectin)等表達的增加使中性粒細胞更易趨化到受損內皮處,同時增強了中性粒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是關鍵因素。一氧化氮是一種與炎癥活動性和內皮功能相關的高反應性分子。研究顯示白塞病患者血清、紅細胞、滑液和房水中一氧化氮濃度均較對照組增加,一氧化氮的代謝產物水平也升高;部分群體的內皮一氧化氮合酶及相關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白塞病的易感性相關。高凝狀態(tài)在許多白塞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調節(jié)蛋白顯著增高;白塞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濃度較高,提示血小板激活增強,血漿脂蛋白a和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劑水平均增高,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可能參與血栓形成。少數(shù)研究報道蛋白質C和蛋白質S減少可能是白塞病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而抗磷脂抗體(APL)與血栓形成無明顯相關性。 大血管病變的治療以免疫抑制占主導地位 免疫抑制劑能夠減少血管炎癥反應,有利于治療血栓病變,減少血栓復發(fā),并能提高動脈病變緩解率。EULAR的白塞病的治療意見指出,對急性DVT,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huán)磷酰胺或環(huán)孢素A;對肺動脈瘤或外周動脈瘤,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和環(huán)磷酰胺。 生物制劑治療難治性病例 研究表明,對于嚴重血管白塞病患者,傳統(tǒng)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療效果不佳,或者不能耐受傳統(tǒng)免疫抑制治療者,使用生物制劑,尤其是TNF-α抑制劑能夠有效改善病情。2016年EULAR會議上,對難治性白塞病合并靜脈血栓和動脈瘤患者,推薦單抗類TNF-α抑制。Tocilizumab (TCZ)是重組人源化抗IL-6受體的單抗,可與mIL-6R和sIL-6R結合,阻斷所有通過IL-6傳導的跨膜信號,從而阻斷IL-6生物學效應。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其對難治性大動脈炎患者的療效。目前,TCZ治療白塞病多為個案報道,以白塞眼病和神經系統(tǒng)受累為主,其中亦有合并血管受累者。筆者在臨床中亦有TCZ成功治療血管白塞病的病例。TCZ治療血管白塞病的療效尚需進一步研究。 抗凝治療需權衡利弊 白塞病合并DVT為炎性血栓,不易脫落,肺栓塞風險低;無明確證據(jù)顯示易栓傾向增加;且單獨應用抗凝的患者,血栓復發(fā)率仍較高;合并動脈瘤者抗凝可能增加出血風險?;谝陨显?,2008年EULAR提出治療白塞病的意見中指出,尚無資料提示,使用抗凝藥物、抗血小板或纖溶藥物治療白塞病伴發(fā)DVT或者動脈病變后作為抗凝治療會獲益。但近幾年多項研究證實免疫抑制治療聯(lián)合抗凝可降低血栓復發(fā)風險,且2項大規(guī)模研究顯示抗凝的出血風險較低,因此2016年EULAR推薦,對于頑固性靜脈血栓,除外合并肺動脈瘤,可以考慮抗凝治療。 手術治療需把握適應證 血管白塞病的手術適應證和時機仍有爭議。當動脈瘤破裂或即將破裂和動脈阻塞時,需外科手術治療。除緊急情況,應該慎重選擇手術時機。血管內介入治療侵襲性低,還能降低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血管白塞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如移植物閉塞、吻合血管瘤形成和吻合口瘺,與潛在的血管炎癥相關,術前使用免疫抑制治療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率,圍術期糖皮質激素和環(huán)磷酰胺聯(lián)合治療能夠降低動脈瘤的再發(fā)率。 總之,血管白塞病較常見,臨床表現(xiàn)根據(jù)受累的血管部位而多種多樣,應提高臨床認識,早期診斷,盡快給予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適當選擇抗凝,TNF-α抑制劑等生物制劑的應用尚需積累經驗,手術治療則需與外科醫(yī)師密切協(xié)商進行,以避免發(fā)生嚴重的血管并發(fā)癥。
1總原則 目前尚無關于藥物性高尿酸血癥管理的指南。對于應用已知可引起高尿酸血癥藥物的患者,應鼓勵患者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并監(jiān)測血尿酸水平,同時應注意是否存在痛風發(fā)作前的先兆癥狀。 2 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 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藥物性高尿酸血癥患者為無癥狀性高尿酸血癥。對于藥物引起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特別是與利尿劑相關的高尿酸血癥,很少需要藥物降尿酸治療。然而,對于有痛風史或痛風家族史的高血壓患者,利尿劑治療可能引起痛風加重。若有痛風加重,且根據(jù)患者情況仍需繼續(xù)使用利尿劑治療,則應同時加用別嘌醇或促進尿酸排泄藥物降尿酸治療。 3 有癥狀的高尿酸血癥 對于有癥狀的藥物性高尿酸血癥或痛風,應明確引起高尿酸血癥的藥物并予以適當?shù)慕的蛩嶂委?。評估獲益/風險比決定是否停用引起高尿酸血癥的藥物。如有可用的替代藥物并且不會引起血尿酸升高,則停用引起高尿酸血癥的藥物。然而,有些藥物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對于應用低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痛風患者,不推薦停用阿司匹林,密切監(jiān)測血尿酸水平可能有助于預防痛風發(fā)作。對于阿司匹林誘發(fā)的痛風,必要時可予以別嘌醇或促尿酸排泄藥物治療。 4利尿劑 對于應用單藥或兩種藥物降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如噻嗪類藥物誘發(fā)急性痛風發(fā)作,可以減少噻嗪類藥物劑量,而不需停藥,因為噻嗪類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呈劑量依賴性。對于三藥或更多降壓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應考慮噻嗪類藥物減量或加用降尿酸治療如別嘌醇。但如果血尿酸> 6mg/dl,無論高血壓控制情況如何,停用噻嗪類藥物都是合理的。 5免疫抑制劑 環(huán)孢素引起的急性痛風發(fā)作在治療上比較困難,因為使用NSAIDs藥物可能會增加腎毒性。使用秋水仙堿也應謹慎并減量應用。激素是秋水仙堿的有效替代用藥。對于環(huán)孢素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和尿酸性關節(jié)炎伴痛風石,可以考慮予以苯溴馬隆或別嘌醇治療。降尿酸治療應從低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并密切監(jiān)測肝功能。此外,使用別嘌醇或苯溴馬隆降尿酸至正常水平,還可以減少環(huán)孢素治療引起的腎小管間質性疾病和小動脈透明變性。伴有反復發(fā)作、不能有效控制的嚴重痛風患者應考慮停用環(huán)孢素和他克莫司。 6溶瘤綜合征 溶瘤綜合征應以預防為主,預防措施包括水化,中?;颊呖蓱脛e嘌醇或拉布立酶治療,低?;颊邞芮斜O(jiān)測。 7煙酸 對于煙酸誘發(fā)的高尿酸血癥,通常使用別嘌醇治療。因為煙酸可以抑制促尿酸排泄藥物的作用,如磺吡酮,應避免使用。 8抗結核藥物 丙磺舒、磺吡酮或別嘌醇可用于治療乙胺丁醇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對于吡嗪酰胺誘發(fā)的高尿酸血癥不需要停藥,應密切觀察,也可予以別嘌醇治療。然而,也有報道吡嗪酰胺誘發(fā)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在使用別嘌醇治療后尿酸反而增加,這可能是由于別嘌醇增加吡嗪酰胺血藥濃度,從而抑制尿酸排泄。另外,阿司匹林可能有預防吡嗪酰胺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和關節(jié)痛的作用。
大部分的痛風急性發(fā)作是由于血尿酸濃度迅速波動所致。血尿酸突然升高,尿酸形成結晶,在滑液中沉淀形成針狀尿酸鹽誘發(fā)炎癥;血尿酸突然下降,已經形成的痛風石表面便會溶解并釋放出不溶性針狀結晶,引起白細胞炎癥反應導致痛風發(fā)作。因此為了避免血尿酸迅速波動,降尿酸藥常常需要從很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讓尿酸慢慢降下來。降尿酸治療一定要咨詢具備專門知識的風濕科醫(yī)生,制定個體化的合理的降尿酸方案,切不可自行用藥或加大藥物劑量,須知欲速則不達。
總訪問量 1,442,351次
在線服務患者 1,032位
直播義診 1次
科普文章 131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