頰針療法起于1991年王永洲教授一次偶然的發(fā)現1991年,王永洲教授在用頰車穴治療一位牙痛患者時,意外地發(fā)現患者的坐骨神經痛癥狀也隨即改善,在此啟發(fā)下,王永洲教授開始了頰針穴位及其臨床運用的研究。頰車穴1何為頰針頰針是指在面頰部的特定穴位上針刺來治病的方法。2頰針穴位頰針穴位是一個片狀的區(qū)域,16個頰針穴位的定位默認是全息對應部位的中心點,取穴時需根據軀體疼痛的具體部位進行相應“微調”。3理論基礎頰針療法以生物全息理論、大三焦理論、身心整合理論作為理論基礎。3-1拓展閱讀-生物全息理論在針灸門診,廣大患者腦袋里總是經常會有疑惑:為什么我腰痛給我扎頭針?頭痛給我扎腳?耳朵上壓豆對我的失眠又有什么幫助呢????今天僅從生物全息理論做一簡單的解釋,希望能夠解答您的些許疑惑。?生物全息理論認為人體任何相對獨立的部分(頭、手、足、耳、舌、鼻)都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應整體部分的變化,我們因此就從生物全息論中為針灸微針診療系統(tǒng)治療全身的各種疾病找到了理論依據。????頭面部是微針系統(tǒng)研究取得成果最豐富的部位,如頭針、?耳針、眼針、鼻針、面針、舌針、口針、頰針等。4頰針能治療什么病???第一個全息層面,以四肢脊柱部位的急慢性疼痛為主,首先是各種軟組織損傷引起的急慢性頸、肩、腰、腿疼痛,這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包括一部分復雜的頸椎病及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病等。???第二個是三焦層面,主要針對胸腹腔的內臟病機及癥狀,如:胸悶、心悸、咳喘、痰多、乳房脹痛、胃痛、泛酸、燒心、腹脹、腹瀉、便秘、尿頻、尿急、痛經等,部分與內臟疾病相關聯的頸、背、腰、骶疼痛。????第三個是身心層面,如:煩躁、緊張、焦慮、情緒化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風濕類風濕、內分泌疾病、頑固性皮膚病、慢性過敏性哮喘、頑固性失眠、記憶衰退、老年癡呆、頭痛、偏頭痛等。5具體操作針具與進針:頰針療法使用專用針具0.16mm×20mm或0.18mm×30mm的不銹鋼針,針刺時有利于避開面部豐富的血管和神經,達到無痛化進針的目的。王永洲教授要求快速進針,以突顯頰針無痛化的優(yōu)點。進針方向以直刺為主,針刺深度根據疾病的性質、部位及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通常醫(yī)者手下出現阻滯感時即可停止進針,將針保留于該進針深度,不要試圖用力穿透阻滯部位繼續(xù)深刺。得氣與補瀉:直刺進針后,醫(yī)者手下出現阻滯感時即可停止進針,無需補瀉手法,無需強烈針感,留針20~40min。頰針針刺時不要求出現傳統(tǒng)針刺酸、麻、脹、痛等針感,而是著眼于病理靶點的變化,出現患者能接受的閾下感知或輕微感覺即可。調針:留針期間需配合運動療法,讓患者主動活動痛處關節(jié),一般不用加電針或溫針。為增強臨床療效,可通過增加針刺深度、改變針刺方向、增加針數三種方法進行調針。6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禁止進食或交談,以防發(fā)生滯針、斷針。7頰針止痛疼痛的治療是頰針療法的主要適應病種,可以迅速緩解患者的疼痛、麻木、不適等癥狀。8頰針應用1.頸背部肌筋膜炎癥狀:頸肩背部廣泛疼痛酸脹,沉重感、麻木感,僵硬、活動受限,可向后頭部及上臂放射。疼痛呈持續(xù)性,可因感染、疲勞、受涼、受潮等因素而加重。查體見頸部肌緊張,壓痛點常在棘突及棘突旁斜方肌、菱形肌等,壓痛局限,不沿神經走行放散。X線多為陰性結果。頰針治療:取兩側“頸”穴和“背”穴,進針后囑患者活動頸部,再于“頸”穴下、“背”穴前強化2針。2.狹窄性腱鞘炎癥狀:手指彈響伴明顯疼痛,嚴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動。疼痛常在掌指關節(jié)掌側,體檢時可在遠側掌橫紋處捫及痛性結節(jié),活動時隨屈肌腱上下移動,并可發(fā)生彈響。各手指發(fā)病頻度依次為中、環(huán)指最多,示、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表現在橈骨莖突處疼痛,局部壓痛,有時可捫及痛性結節(jié)。握拳尺偏腕關節(jié)時,疼痛加劇。頰針治療:取雙側“肘”穴和“腕”穴,進針后囑患者活動手部,再于“腕”穴旁強化2針。3.急性腰扭傷癥狀:患者傷后立即出現腰部疼痛,呈持續(xù)性劇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腫脹、腰痛更為嚴重;也有的只是輕微扭轉一下腰部,當時并無明顯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動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轉感困難,咳嗽、噴嚏、大小便時可使疼痛加劇。站立時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時用雙手撐于椅子,以減輕疼痛。腰肌扭傷后一側或兩側當即發(fā)生疼痛;有時可以受傷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現疼痛、腰部活動受阻,靜止時疼痛稍輕、活動或咳嗽時疼痛較甚。檢查時局部肌肉緊張、壓痛及牽引痛明顯,但無淤血現象。頰針治療:為病位在腰,根據“同位原則”,選取與之對應的“腰”穴。又因“腰為腎之府”,肝腎位居下焦,肝腎虧虛易發(fā)本病,故同時選用“下焦”穴。
選法思路一、普通選法外感——拔罐瘀血——放血里寒——艾灸頑固疾患——火針強壯者——針刺二、靈活運用三通法針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溫通法、強通法,是賀老經過50余年的理論探討和臨床實踐相結合而提出的針灸學術思想。微通法是以毫針療法為代表,溫通法是以火針療法為代表,強通法的典型方法是放血療法。三通法較好地闡明了針灸的作用機制,“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針灸學術思想是三通法的立論依據。謝新才跟師以來運用三通法于臨床,確有比較理想的療效?,F在其在臨床上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已確立了一套自己較熟用的三通法方案,有執(zhí)簡馭繁的妙處,即:1.微通——毫針——內傷一般的內傷疾患,如臟腑功能失調、氣滯等,即用毫針通調為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2.溫通——火針——頑疾對于頑固性疾患,如骨質增生、中風后遺癥、面癱后期等,多加用火針療法以溫通之,其效果才能較為理想。火針也有強通的意思。當然對于陽虛外寒明顯者,也用艾灸或紅外線照射以溫通。3.強通——拔罐——外感而對于外感類疾病,如感冒、痹證,或內虛易外感者,多用拔罐法以祛風邪等強通。當然,對于瘀血明顯者,如靜脈曲張等,也用放血療法以強通。選穴思路大凡臨床療效較好的醫(yī)家都是靈活地運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雖然前人對于腧穴的功能及臨床應用積累了很多寶貴豐富的經驗,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機械地照搬,死記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幾個穴,孤立地認識疾病,就會使我們在臨床上受到限制。特別是遇到復雜的疑難病證往往會束手無策,即便是治療也是取穴不清,治療不明,病輕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賀老在臨證治療中,取穴方法非常靈活,一般以循經取穴為基礎,但決不是簡單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是嚴格按照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疾病是屬于哪一經或哪幾經。一、循經取穴在眾多的穴位中,如何進行選穴是比較關鍵而又有一定難度的,賀老一般以循經取穴為基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按照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疾病是屬于哪一經或哪幾經。清代的《瓊瑤神書》中說:“醫(yī)人針灸,不知何經受病,妄行取穴”是針灸療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針灸選穴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要按受病部位來分析病位在何經。對此早在《標幽賦》中就有“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之說。明代張三錫在《經絡考》序中也指出:“臟腑陰陽,各有其經……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猶適燕而北行,豈不愈勞愈遠哉?!边@實際也是強調針灸治病必須按病變部位來分析,才能順藤摸瓜,選出正確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這是循經取穴的基本原則。二、隨癥選穴針對某一主要癥狀取穴稱之為隨癥選穴。關于隨癥選穴的理解,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機來選取穴位,既要考慮病所與經絡的聯系,又要根據經絡、臟腑的理論酌情選用治療病因的穴位,此時的選穴就要注重辨證取穴與辨經取穴相結合。二是根據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來選取穴位。實際上針灸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對癥取穴大多見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輸穴最為突出,從賀老的治療中可以看出,相當多的穴位屬于特定穴的范疇,因此深入細致地研究特定穴的應用對提高針灸療效是非常有意義的。三、性能選穴補氣:太淵、氣海、百會、膻中;補血:血海、膈俞、中脘、絕骨;滋陰:三陰交、陰郄、太溪、照海;壯陽:命門、關元、太溪、腎俞;疏肝:丘墟、太沖、內關、期門、蠡溝;健脾:太白、建里、章門、脾俞;解表:合谷、外關、大椎、(五輸)經穴;祛風:風字穴位;溫里:滎穴、壯陽穴;通行穴:支溝、手三里、天樞、曲池、三焦俞、條口、環(huán)跳、歸來;利水:太溪、四瀆、三陰交、陰陵泉、水分、水溝、水道;祛痰:絡穴,邪隨絡穴而出;鎮(zhèn)靜安神:神字穴;升舉穴:百會、沖字穴,加補氣穴;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補血穴;醒腦開竅:人中、井穴、四神聰、會陰、百會、內關;退熱:大椎、膏肓俞、陰郄、勞宮、尺澤、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淵;治汗穴:合谷、復溜、陰郄、尺澤、氣海、勞宮;扶正祛邪:原絡配穴。四、部位選穴半身:聽宮;上半身:合谷;下半身:太沖、環(huán)跳;頭頂:太沖、涌泉、合谷;頭兩側:足臨泣、外關、中渚;枕部:至陰、后溪、長強;前額:解溪、豐隆、合谷;面部:合谷、沖陽、氣沖、條口;眉棱骨:肝俞;目:肝俞、臂臑、養(yǎng)老、光明、目窗、風池、行間;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口唇:脾俞、太白、豐?。谎例X:太溪、曲池、合谷、偏歷;舌頭:通里、照海、風府、啞門、滑肉門;耳朵:太溪、外關、懸鐘;頸項:列缺、支正、昆侖;咽喉:通里、照海;肩:條口;肘:沖陽;手:大椎、中脘;脊柱:后溪、人中、大鐘;背:合谷、養(yǎng)老;胸部:內關、足臨泣、梁丘、太淵、孔最、大陵;乳房:足臨泣、梁丘、內關、肩井、少澤;胃口:內庭;脅部:丘墟透照海;脅下:內關;胃脘:足三里、梁丘、豐??;腹部:支溝、手三里、三陰交、足臨泣;少腹:蠡溝;腰部:委中、太溪、合陽;前陰:大敦、水泉;后陰:承山、二白;大腿:腰陽關、秩邊、環(huán)跳;腿部:風府、腰夾脊;腳底:關元、氣海、命門、腎俞;腳趾:百會、中脘、章門;腋窩:內關、蠡溝。五、病因選穴舉例如下:外感:合谷、外關、大椎;內傷:傷食——足三里、天樞;外傷:局部放血、循經郄穴??傊x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礎知識全面,才能靈活運用。還可以考慮時間(子午流注)、體質、辨證、經驗、現代醫(yī)學認識等來選穴,依據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組合成處方,才能更好地為臨床服務。賀老認為,現在年輕中醫(yī)在臨床中存在的問題是穴位使用太多、不專,治療的重點不突出,所以臨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視文獻不夠,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齊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藝的。他認為研究腧穴可以從五方面進行:①位置變異,②功能作用,③穴位的配伍,④針刺的深淺,⑤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療效,就必須全面考慮這五方面問題。?
后循環(huán)缺血是醫(yī)學的名詞,指的是椎基底動脈發(fā)生了缺血性的腦血管病,可以是缺血性的癥狀,也可以是血栓形成性的癥狀。因為后循環(huán)的腦血栓形成和腦缺血,有的時候沒有特別截然的界限,所以現在統(tǒng)稱為后循環(huán)缺血。主要是表現為突發(fā)頭暈或者眩暈,伴有視物成雙,看東西一個看成倆,可能會出現眼球的震顫,眼球活動障礙。另外,可能會出現吞咽、咀嚼障礙,構音不清,說話說不清楚,含混不清。另外,還會出現四肢無力,或者雙下肢無力。有一個特征性的癥狀叫阻導癥,就是人的意識清楚,站在那突然間雙下肢無力摔倒了,這叫阻導。MRI-DWI對急性期病變具有診斷優(yōu)勢。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到醫(yī)院里頭趕緊去醫(yī)院檢查治療。
總訪問量 148,913次
在線服務患者 164位
科普文章 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