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感冒
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中醫(yī)病名。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風寒感冒屬于太陽經(jīng)癥,太陽開機受阻。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通常秋冬發(fā)生較多。 風寒感冒是感冒的一種類型。病因病機與感冒(傷風)相似,但患者癥狀體征多表現(xiàn)為寒重熱輕。常見于感冒初期,或素體寒虛之人。主癥以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為特征,兼有頭身疼痛等。 1、病因 六淫病邪如風、寒、暑、濕、燥、火均可為感冒的病因,因風為六氣之首,“百病之長”,故風為感冒的主因。由于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受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病感冒。 六淫病邪或時行病毒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除因邪氣特別盛外,總是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蚴怯捎谡龤馑靥摚蚴撬赜蟹蜗导膊。荒苷{節(jié)肺衛(wèi)而感受外邪。即使體質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勞、饑餓而機體功能狀態(tài)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濕,或餐涼露宿,冒風沐雨,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由于四時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有風寒,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 2、臨床表現(xiàn) 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3、診斷 1.根據(jù)氣候突然變化,有傷風受涼,淋雨冒風的經(jīng)過。 2.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典型的肺衛(wèi)癥狀,初起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fā)熱,咳嗽,咽痛,肢節(jié)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悶,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癥。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見 4、辨證施治 證候: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則: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主方:荊防敗毒散。方藥:荊芥、防風、柴胡、薄荷、羌活、獨活、、川芎、枳殼、前胡、桔梗、茯苓、甘草。 本方以荊芥、防風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風;羌活、獨活散寒除濕,為治肢體疼痛之要藥;川芎活血散風止頭痛;枳殼、前胡、桔梗宣肺利氣;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風寒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頭痛加白芷,項背強痛加葛根;風寒夾濕,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用羌活勝濕湯加減;風寒兼氣滯,胸悶嘔惡者,用香蘇散加減;表寒兼里熱,又稱“寒包火”,發(fā)熱惡寒,鼻塞聲重,周身酸痛,無汗口渴,咽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黃白相兼,脈浮數(shù),解表清里,用雙解湯加減。 風寒感冒還可用成藥,如:午時茶、通宣理肺丸、風寒感冒沖劑等,輕證亦可用生姜,紅糖適量,煎水服用。 5、轉歸預后 風寒感冒,寒熱不退,邪氣可化熱而見口干欲飲,痰轉黃稠,咽痛等癥狀。反復感冒,引起正氣耗散,可由實轉虛;或在素體虧虛的基礎上反復感邪,以致正氣愈虧,而成本虛標實之證。感冒未及時控制亦有轉化為咳嗽、心悸、水腫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感冒的預后良好,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可以誘發(fā)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惡化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 6、預防與調攝 1.加強鍛煉,增強機體適應能力 在氣候變化時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觸感冒病人以免時邪入侵等,對感冒的預防有重要作用。 2.預防服藥 一般可使感冒的發(fā)病率大為降低。主要藥物有貫眾、大青葉、板藍根、鴨跖草、藿香、佩蘭、薄荷、荊芥等。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預防感冒的藥物亦有所區(qū)別。如冬春季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用藿香、佩蘭、薄荷;藥物煎煮時間宜短,取其氣全以保留芳香揮發(fā)有效物質,無汗者宜服藥后進熱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時換干燥潔凈衣服免再次受邪。 3.飲食起居 感冒病人應適當休息,多飲水,飲食以素食流質為宜,慎食油膩難消化之物。常用食品如蔥、大蒜、食醋亦有預防作用。臥室空氣應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風。 附:午時茶是由蒼術、陳皮、柴胡、連翹、白芷、枳實、山楂、羌活、防風、神曲、甘草、桔梗、麥芽、蘇葉等制成的顆粒劑有茶葉香氣,味甘、苦。主要用于外感風寒,頭痛咳嗽,全身酸痛,內(nèi)傷飲食,嘔惡腹瀉,暈船暈車,水土不服等癥的治療。 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中醫(yī)病名。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的表證?!吨T病源候論·風熱候》:“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于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zhàn),目欲脫,涕唾出?!?風熱感冒是感冒的一種類型。病因病機與感冒(傷風)相似,但患者癥狀體征多表現(xiàn)為熱重寒輕。常見于感冒后期,或素體有熱之人。主癥以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為特征,兼有頭身疼痛等。 1、病因 六淫病邪如風、寒、暑、濕、燥、火均可為感冒的病因,因風為六氣之首,“百病之長”,故風為感冒的主因。由于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受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病感冒。 六淫病邪或時行病毒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除因邪氣特別盛外,總是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蚴怯捎谡龤馑靥?,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調節(jié)肺衛(wèi)而感受外邪。即使體質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勞、饑餓而機體功能狀態(tài)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濕,或餐涼露宿,冒風沐雨,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由于四時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有風寒,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 3、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微惡風寒,或有汗,鼻塞噴嚏,流稠涕,頭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4、診斷 1.根據(jù)氣候突然變化,有傷風受涼,淋雨冒風的經(jīng)過。 2.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典型的肺衛(wèi)癥狀,初起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fā)熱,咳嗽,咽痛,肢節(jié)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悶,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癥。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見 5、辨證施治 證候:發(fā)熱,微惡風寒,或有汗,鼻塞噴嚏,流稠涕,頭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則:辛涼解表,宣肺清熱。主方:銀翹散。方藥: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桔梗、牛蒡子、甘草、竹葉、蘆根。 本方以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兼以清熱解毒;薄荷、荊芥、淡豆豉疏風解表,透熱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結;竹葉、蘆根甘涼輕清,清熱生津止渴。發(fā)熱甚者,加黃芩、石膏、大青葉清熱;頭痛重者,加桑葉、菊花、蔓荊子清利頭目;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玄參利咽解毒;咳嗽痰黃者,加黃芩、知母、浙貝母、杏仁、瓜蔞殼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蘆根,加花粉、知母清熱生津。 風熱感冒可用成藥銀翹解毒片(丸)、羚翹解毒片、桑菊感冒沖劑、復方金銀花沖劑、清開靈膠囊、雙黃連口服液、板蘭根沖劑等。 6、轉歸預后 反復感冒,引起正氣耗散,可由實轉虛;或在素體虧虛的基礎上反復感邪,以致正氣愈虧,而成本虛標實之證。感冒未及時控制亦有轉化為咳嗽、心悸、水腫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感冒的預后良好,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可以誘發(fā)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惡化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 7、預防與調攝 1.加強鍛煉,增強機體適應能力 平時應加強鍛煉,增強機體適應氣溫變化的能力。在季節(jié)變化時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觸感冒病人以免時邪入侵,對感冒的預防有重要作用。 2.預防服藥 一般可使感冒的發(fā)病率大為降低。主要藥物有貫眾、大青葉、板藍根、鴨跖草、藿香、佩蘭、薄荷、荊芥等。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預防感冒的藥物亦有所區(qū)別。如冬春季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用藿香、佩蘭、薄荷;藥物煎煮時間宜短,取其氣全以保留芳香揮發(fā)有效物質,無汗者宜服藥后進熱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時換干燥潔凈衣服免再次受邪。 3.飲食起居 感冒病人應適當休息,多飲水,飲食以素食流質為宜,慎食油膩難消化之物。常用食品如蔥、大蒜、食醋亦有預防作用。臥室空氣應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風。[1] 六淫邪氣及其各自致病特點 1、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風邪善動而不居,具有升發(fā)、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屬于陽邪。其性開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所以風邪侵襲,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jīng)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常出現(xiàn)頭痛,汗出,惡風等癥狀。 (2)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 “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寒濕三氣雜至引起的“痹證”,若見游走性關節(jié)疼痛,痛無定處,便屬于風氣偏盛的表現(xiàn),故又稱為“行痹”或“風痹”?!皵?shù)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fā)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風疹塊就有皮膚瘙癢,發(fā)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同時,由風邪為先導的外感疾病,一般發(fā)病多急,傳變也較快。 (3)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的因素,凡寒、濕、燥、熱諸邪多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所以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 2、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為陰氣盛的表現(xiàn),故其性屬陰,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xiàn)陽虛陰盛的寒證。如外寒侵襲肌表,衛(wèi)陽被遏,就會見到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便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癥。 (2)寒性凝滯: “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往往會使經(jīng)脈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癥狀。寒邪直中,則可見脘腹冷痛,甚或絞痛癥狀,因此,把寒性凝滯和主痛聯(lián)系起來,合稱寒性凝滯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jīng)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侵襲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wèi)陽被郁不得宣泄,則可見惡寒發(fā)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jīng)絡關節(jié),經(jīng)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3、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主要發(fā)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素問.熱論》又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邪純屬外邪,無內(nèi)暑之說。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為夏日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為陽邪。暑邪傷人,多出現(xiàn)一系列陽熱癥狀,如壯熱、心煩,面赤,脈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 暑為陽邪,陽性升發(fā),故暑邪侵犯人體,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則耗傷津液,津液虧損,即可出現(xiàn)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癥。暑熱之邪,擾動心神,則心煩悶亂而不寧。在大量汗出的同時,往往氣隨津泄,而致氣虛。所以傷于暑者,往往可見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3)暑多挾濕。暑季除氣候炎熱外,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使空氣中濕度增加,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而侵犯人體。其臨床特征,除發(fā)熱,煩渴等暑熱癥狀外,常兼見四肢困倦,胸悶嘔惡,大便溏瀉而不爽等濕阻癥狀。 4、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濕性重濁,其性類水,故為陰邪。濕邪侵及人體,留滯于臟腑經(jīng)絡,最易阻遏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jīng)絡阻滯不暢,常出現(xiàn)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癥。由于濕為陰邪,其侵犯人體,易損傷陽氣。濕邪外感,留滯體內(nèi),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fā)為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癥。 (2)濕邪重濁: “重”,即沉重或重著之意。是指感受濕邪,??梢婎^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癥狀?!皾帷?,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而言。濕邪致病可出現(xiàn)多種穢濁癥狀,如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粘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濕性穢濁的病理反映。 (3)濕性粘滯: “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濕邪的性質粘膩停滯,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濕病癥狀多粘滯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粘膩滯澀而不暢。二是指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復發(fā)作,如濕痹、濕疹、濕溫病等。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性屬水,水性下行。濕邪為病多見下部的癥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此外,淋濁、帶下、泄痢等病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5、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燥為秋季主氣。燥邪為病又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余氣,燥與濕熱結合而侵犯人體,則多見溫燥病證;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故有時亦見涼燥病證。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邪為干澀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傷人體的津液,造成陰津虧虛的病變,可見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甚則皸裂,毛發(fā)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癥。 (2)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易耗傷肺津,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從而出現(xiàn)干咳少痰,或痰液膠粘難咳,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癥。 6、火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是執(zhí)業(yè)中藥師的重要考點,主要內(nèi)容衛(wèi)人網(wǎng)總結如下: (1)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之性,燔灼焚焰,亦升騰上炎,故屬于陽邪。因此,火熱傷人,多見高熱、惡寒、煩渴,汗出,脈洪數(shù)等癥?;鹦匝咨?,故臨床所見火熱病癥,亦多表現(xiàn)在人體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齦紅腫疼痛等。 陽熱屬火,與心相應,故火邪常可上炎而擾亂神明,出現(xiàn)心煩失眠,或狂躁妄動,或神昏譫語等癥。 (2)火易耗氣傷津: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津耗傷。故火邪致病,除有熱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之癥。 (3)火易生風動血: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燔灼肝經(jīng),劫耗陰液,使筋脈失其滋養(yǎng)濡潤,而致肝風內(nèi)動,稱為“熱極生風”,表現(xiàn)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火熱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傷脈絡,甚則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fā)斑及婦女月經(jīng)過多、崩漏等病證。 (4)火易致腫瘍:火熱之邪入于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蝕血肉發(fā)為癰腫瘡瘍。臨床證,即以瘡瘍局部紅腫高突灼熱者,為屬陽屬火。 附: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nèi)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我們把對于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tǒng)歸于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于陰,陰陽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 區(qū)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典型癥狀 區(qū)別診斷 風寒感冒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 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風熱感冒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 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注意:1、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風熱感冒?!? 2、喉嚨痛并不是區(qū)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3、咳嗽和流涕還有發(fā)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qū)分。 風寒感冒于風熱感冒的鑒別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西醫(yī)稱之為呼吸道感染,中醫(yī)將感冒分為風熱感冒、風寒感冒和暑濕感冒,很多人對于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的區(qū)別都很迷茫,常常會吃錯藥,以致適得其反,感冒越來越重。那么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都有哪些區(qū)別呢?我們就來聽聽中醫(yī)對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介紹。 中醫(y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大類。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癥狀、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 癥狀可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 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后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散風寒?;硷L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jié)、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 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fā)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患風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硷L熱感冒也可以服用驗方:薄荷3克、蘆根30克、板蘭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劑;或竹葉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連翹9克,每日一劑。 典型癥狀 區(qū)別診斷 風寒感冒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 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風熱感冒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 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