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華剛
主任醫(yī)師 教授
科主任
急診科王曉龍
副主任醫(yī)師 講師
3.3
急診科劉之川
副主任醫(yī)師 講師
3.3
急診科梅英
副主任醫(yī)師
3.2
急診科曾勇
副主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潘重光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肖寧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鄒世榮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秦開秀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宗建春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朱評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黃偉弘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方艷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急診科李醇文
主治醫(yī)師
3.2
急診科王麗華
主治醫(yī)師
3.2
急診科柯為
主治醫(yī)師
3.2
壓瘡小講堂再次開講了,歡迎大家回來!首先,回顧一下,上一期為大家講述了壓瘡是怎么形成的,本期將著重講解如何早期識別與預防壓瘡?。?! 要做到早期識別壓瘡,除了需要一雙慧眼之外,還得知道壓瘡的嚴重程度分級。根據(jù)國際國內專家共識,壓瘡可分為四期,外加一個不可分期,具體是如何分期以及如何辨別,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I 期:指壓不變白的紅腫 通常在骨突出部位有局部指壓不變白的紅腫,且皮膚完整。與鄰近組織相比,該部位可能有疼痛、硬腫或松軟、溫期較熱或較冷。II 期:真皮層部分缺損 缺損涉及表皮至真皮層的局部,表現(xiàn)為一個淺表開放的紅粉色創(chuàng)面,周圍無壞死組織的潰瘍。也可表現(xiàn)為充滿漿液或血清液體的水皰。III 期:全皮膚層缺損 全層皮膚缺損??梢娖は轮荆珱]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有腐肉,但未涉及深部組織。III 期壓瘡的深度因解剖位置不同而表現(xiàn)不同。鼻梁、耳、枕部和踝部沒有皮下組織,因此 III 期潰瘍較為表淺。而一些肥胖的部位則會非常深。IV 期:組織全層缺損 全層皮膚缺損,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傷口床可能會部分覆蓋腐肉或焦痂,常常會有潛行和竇道。IV 期壓瘡的深度取決于其解剖位置。鼻梁、耳、枕部和踝部沒有皮下組織,因此 IV 期潰瘍會比較淺表。IV 期壓瘡可深及肌肉和筋膜、肌腱或關節(jié)囊,有時伴有骨髓炎。暴露的骨骼或肌肉肉眼可見。 不可分期:皮膚全層或組織全層缺損——深度未知 缺損涉及組織全層,但潰瘍的實際深度完全被創(chuàng)面的壞死組織(黃色、棕褐色、灰色、綠色或棕色)或焦痂(棕褐色、棕色或黑色)所掩蓋。無法確定其實際深度,除非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焦痂以暴露出創(chuàng)面底部。這種情況可能屬于 III 期或者 IV 期。知道了壓瘡的分期,對于幫助長期臥床和坐輪椅的患者早期識別壓瘡是很有幫助的,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下面仔細講解一下I、II壓瘡的治療(可以在家庭護理的情況下進行操作):I期壓瘡的處理:①在紅腫的局部給予柔軟保護敷料貼合:比如水膠體敷料、泡沫敷料(比如美皮康)、透明薄膜等;②增強皮膚營養(yǎng),有效保濕(比如賽膚潤);③使紅腫部位盡量不要再次受壓,避免進一步加重損傷。II期壓瘡的處理:遵循一個原則,保護皮膚,避免感染。關于水泡的處理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水泡<2cm,以及水泡≥2cm。一、水泡<2cm ①應減少摩擦,防感染,讓其自行吸收;②貼水膠體敷料或泡沫敷料;③敷料更換時間:5-7天(無脫落、滲漏時,有脫落及滲漏時及時更換)。二、水泡≥2cm ①醫(yī)用碘伏消毒創(chuàng)面,于水皰低位剪一小缺口放出水泡內液體,再貼無菌紗布/棉墊或貼泡沫敷料,紗布/棉墊每天更換,水膠體敷料或泡沫敷料沒2-3天更換;②水皰破潰后,醫(yī)用碘伏消毒后,醫(yī)用生理鹽水清洗,再涂抹抗菌凝膠,最后貼無菌紗布/棉墊,每天更換;如果傷口滲液少,可更換無菌紗布/棉墊為水膠體敷料,更換時間5-7天;如果傷口滲液多,可更換無菌紗布/棉墊為藻酸鹽敷料、泡沫敷料,更換時間視滲液情況而定,開始2-3天,后5-7天。至于III期、 IV期以及不可分期壓瘡,處理難度大大增加,超出了家庭護理的能力范圍,還是直接就醫(yī)處理吧?。。〗裉斓牧硪粋€重點來了,如何預防壓瘡的發(fā)生!一、考慮在經常受到摩擦力與剪切力影響的骨隆突處(如足跟,骶尾部)使用泡沫敷料預防壓瘡。二、對長期臥床和坐輪椅的壓瘡高風險患者進行體位變換,體位變換方法如下:使用翻身墊進行30°傾斜側臥位(右側、仰臥、左側交替進行)或俯臥位,避免90度側臥或半坐臥位。三、體位變換頻率:常規(guī)每兩小時進行一次翻身。四、對于存在壓瘡風險患者,均使用高規(guī)格泡沫床墊或者有條件者可使用醫(yī)用氣墊床。五、對于有壓瘡高風險者,應加強全身營養(yǎng),全身營養(yǎng)狀況不良也是壓瘡的高發(fā)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通過我的闡述,大家知道如何早期識別以及預防壓瘡了嗎?
壓瘡,常被很多醫(yī)生和患者習慣性稱為“褥瘡”。然而這兩種“瘡”有區(qū)別,簡而言之,褥瘡是疾病基礎版1.0,而壓瘡則是它的升級版2.0。顧名思義,“壓瘡”是跟壓力息息相關的,直白點,就是長期的壓力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局部損傷,好發(fā)于長期臥床和坐輪椅的患者。下面展示幾張圖片,圖片內容可能會造成一點視覺沖擊,敬請諒解!上面的圖片均是壓瘡,嚴重程度依次增加。通過直觀的圖片,大家對于壓瘡應該有了初步認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壓瘡的官方解釋吧!壓瘡是指皮膚和(或)皮下組織由壓力或壓力聯(lián)合剪切力及(或)摩擦力引起的的局部損傷,好發(fā)于骨隆突處。官方解釋怎么看都還是很“方”啊,剪切力?摩擦力?骨隆突處?這些都是啥???話不多說,再來一張圖片,大家就什么都明白了?。?! (垂直線為壓力,平行線為剪切力,波浪線為摩擦力)由圖可知,壓力、剪切力以及摩擦力是如何作用于人體。再形象一點,如果將受壓部位的血管比喻為水管的話,壓力是將水管擠扁,剪切力是將水管折彎從而阻斷水管中的水流。同理于血管,皮膚及皮下組織血管血流受阻,導致組織缺氧,嚴重時發(fā)生組織壞死。摩擦力作用于皮膚,損害皮膚的角質層,增加其敏感性,易感染。至于骨隆突處,就是不管你選擇何種姿勢躺著還是坐著,身體骨頭突出受壓的部位。經過我以上的闡述,相信大家對壓瘡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了壓瘡是怎么形成的,那么如預防和早期識別壓瘡呢?更多小知識,下堂課繼續(xù)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