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為結直腸癌的主要癥狀,也是出現較早的癥狀。結直腸癌早期便血癥狀與痔瘡極為相似,因此一旦發(fā)現便血因及時進一步檢查,已排除腫瘤可能。結直腸癌的臨床診斷并不困難,但多數患者因對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等癥狀不夠重視導致診斷延誤。癌癥并不可拍,重在早期篩查、預防。四、其他檢查,超聲及腹部CT掃描檢查對了解腹部腫塊和腫大淋巴結,發(fā)現肝內有無轉移等均有幫助,其次約45%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CEA升高。結直腸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結直腸癌變過程結直腸癌的早期預防及治療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在全球居于惡性腫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發(fā)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近來隨著我國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西化,結直腸癌發(fā)病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我這里說"上醫(yī)"不是指以下這種情況:醫(yī)生說:患者同志,我是醫(yī)生,我看你氣色不好,你可能半年后會得肺癌!這個上醫(yī)生必然在馬路上被揍一頓,或者被罵一頓,“這個神經病”。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健康疾病認識往往受到非專業(yè)人士的影響比如說有些患者寧可相信電視上的醫(yī)藥廣告,也不到醫(yī)院獲取專業(yè)解答。 據外媒報道,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以新冠大流行為標志。其中一個所謂的“醫(yī)學教育獎”頒給了包括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巴西總統(tǒng)博索納羅等在內的一批領導人,他們向人類展示了政客如何比醫(yī)生和科學家更能立即影響民眾的生死。這些領導人當之無愧獲得該獎項的原因包括,提出了如注射消毒劑預防新冠病毒的建議,或將這一已在全球范圍內導致近百萬人死亡的疾病稱為“小流感”。報道稱,同時獲得該獎項的還有英國首相約翰遜、印度總理莫迪、墨西哥總統(tǒng)奧夫拉多爾、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等多國領導人。最終美國疫情狀況,大家也都清楚了。 去年一段時間,關于新冠病毒的各種偽科學遍布網絡,我們的終南山院士也多次出來“打假”! 我們對疾病認識總是很局限,導致我們很容易受到流言蜚語的影響!通過下面的科普內容,我想讓更多讀者認識了解結腸癌的篩查,獲取專業(yè)的知識,而不被不良商家誘導! 在 2018年發(fā)布的《結直腸癌分子生物標志物檢測專家共識》中,推薦對臨床確診為復發(fā)或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患者,進行RAS和BRAF基因突變檢測。結直腸癌療效預測和預后評估分子標志物的檢測結果對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只有RAS和RAF基因野生型患者才能對西妥昔單抗有效,但是結直腸癌中約30-55%伴有KRAS基因突變,約6—10%伴有BRAF基因突變(預后更差)。 發(fā)達國家發(fā)病率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可能與飲食結構有關隨著醫(yī)療技術提升,我國結腸5年生存率約57.6%,直腸癌為56.97%,但仍低于歐美及韓國/日本 雖然我國37家三甲醫(yī)院統(tǒng)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結直腸癌分別占34.6%和23.7%。我國結直腸癌人群發(fā)病率從40歲開始上升速度加快,50歲以上加快更為明顯,但考慮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結腸鏡資源極其匱乏。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較2014年共識更強調40~49歲人群也需要關注。共識推薦我國人群早期結直腸癌篩查采用兩步法進行:通過結直腸癌篩查評分、問卷和(或)常用初篩試驗可篩選出高危人群! 結直腸癌平均風險人群是指無腺瘤或無蒂鋸齒狀息肉或結直腸癌病史;無炎癥性腸病病史;無結直腸癌或確診的進展期腺瘤(如高級別不典型增生,≥1cm,組織學為絨毛狀或管狀絨毛狀)或無蒂鋸齒狀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共識具體推薦A.篩查對象為40~74歲一般人群。B.推薦方案:推薦每5~10年1次結腸鏡檢查;如篩查對象拒絕直接接受結腸鏡檢查,采用問卷風險評估(表1)和FIT進行初篩,對初篩陽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陽性)行結腸鏡檢查。若篩查對象依從性差,對初篩陽性者或拒絕初篩患者可行多靶點糞便DNA檢測,陽性者建議結腸鏡檢查。C.對于伺機性篩查推薦規(guī)范化全結腸鏡檢查。謝謝閱讀本科普內容比較專業(yè)如有疑問,可在“好大夫在線”平臺咨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