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如何治療?
人類進化起源于森林古猿,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人類進化是查爾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fā)展而來。 長期以來,直立行走被認為是人類出現的標志之一,但關于人究竟是怎么“站起來”的,學界一直眾說紛紜。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fā)現,人類兩條腿行走消耗的能量只有四肢著地行走的黑猩猩的四分之一,而且也省力得多。這也許解釋了人類祖先為什么最終會選擇兩條腿的行進方式。 (節(jié)能學說,四驅變兩驅,同時手得到了解放,可以攜物,可以防御,站的高,看的遠,視野開闊,同時促進大腦的進化) 而中國的草根人類起源“學家”甄立新認為:人類的直立行走是因為生存環(huán)境所造成的。在這個環(huán)境中生存必須直立行走,否則無法生存下去。這個環(huán)境就是“沼澤地”。沼澤地起源說不但能解釋人類的直立行走,還能解釋人類的蛻毛。關鍵是能夠解釋人類超級智慧的形成原因和過程。 步行更節(jié)能 據英國《獨立報》2007年7月17日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機構的人類學家選取了4名人類志愿者以及5只黑猩猩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他們在跑步機上行進過程中消耗的氧氣和運用的力量,計算他們各自所耗費的能量。結果發(fā)現人靠兩足行走的步法比黑猩猩四肢行走的步法要節(jié)省75%的能量。 這一發(fā)現有力地證明了人類直立行走方式的確立與能量消耗有關,而且這樣所需要的食物也更少。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教授瑞希倫表示:“研究者已經為能耗在直立行走演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爭論了幾十年。但問題是過去幾乎找不到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邁大步更高效 科學家還對采用不同步態(tài)的黑猩猩的耗能情況進行了研究和對比。就總體而言,黑猩猩靠兩條后肢走路或四肢著地行走所耗費的能量幾乎沒有差別,然而就個體而言,有的黑猩猩用兩條后肢走路比四肢著地更節(jié)能,有的能耗相當,有的則耗能更多,而這又與它們的步幅大小有關,步伐越大越節(jié)能。 瑞希倫教授表示:“我們將黑猩猩的能耗與他們的骨骼結構聯系起來,通過生物機械模型,發(fā)現了為什么有的黑猩猩兩足行走時比同類更節(jié)能的原因……這種差異令人驚訝而且興奮,因為在進化問題上,差異是最關鍵的,沒有差異就沒有進化”。 研究小組認為,這可以揭開早期人類祖先在進化過程中雙腿逐漸變長的秘密。如果某個個體能以更節(jié)能的方式運動和狩獵,并省下更多的食物,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新物種就會由此演化而生。這些實驗和研究表明,能量學在兩足動物的進化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直立行走,也為后來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奠定了基礎,所以這兩種病也可以作為進化病來研究。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逐漸發(fā)生退變,纖維環(huán)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漸下降,髓核失去彈性,纖維環(huán)逐漸出現裂隙。在退變的基礎上,勞損積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發(fā)生破裂,髓核、纖維環(huán)甚至終板向后突出,嚴重者壓迫神經產生癥狀。 進化是緩慢的,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間盤組織及腰椎周圍穩(wěn)定結構還沒來得及進化,進化成能夠承受目前高負荷強度的力學需求,所以出現了損傷,或者說是勞損,比如間盤突出,相比爬行狀態(tài),椎體之間的間盤組織受力是垂直剪切力為主,間盤承受的壓力較小,又有纖維環(huán)的約束,所以不容易突出,充其量膨出,不會有任何不適癥狀, 直立行走后,椎間間盤組織受力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成了,壓力、壓應力為主。 久坐久戰(zhàn)狀態(tài)下,剛性結構的椎體對柔性結構的間盤組織軸向加壓,被動脫水,柔性越來越差,脆性增加,臨界值時,某一個暴力動作(攜重物扭腰,或者咳嗽時的腹壓劇增),都能導致脆弱的纖維環(huán)破裂(這里也有一個遞進過程, 部分破裂--膨出為主--竇椎神經受壓,腰局部疼痛為主,; 完全破裂--脫出、脫垂為主--神經根受壓,根性癥狀為主), 這里也能解釋,人早晚身高是不一樣的,久坐久戰(zhàn)會誘發(fā)間盤突出,出現腰腿不適或者疼痛。 通過分析直立行走前后腰椎的生物力學的變化,設計病因治療的方案,間盤突出導致的癥狀都和神經受壓有關,所以我們治療的核心目的就明確了,減壓 ,如何讓神經,脊髓減壓? 針對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設計出我們科室特色的階梯治療方案,我們遵循,能保守就不微創(chuàng),能微創(chuàng)不開刀的階梯治療理念, 不管你輕重,我們都有精準的評估,設計出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案,就像超市購物一樣,總有一款適合您。 A:保守治療方案: 有時候我們對某個病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試著穿越時空,回歸原始,看看我們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會給我們治療有很多啟發(fā)。 0.藥物:非甾體,激素,肌松藥,脫水藥,抗焦慮藥等, 1.那時候,爬行狀態(tài),椎體間盤之間垂直剪切力,或者說是0接觸應力為主,所以設計治療方案之一,就是臥硬板床休息,-改變間盤受力方式(垂直壓力改變?yōu)榇怪奔羟辛蛘?接觸應力)。 2.平臥被動牽引,通過間盤組織周圍的纖維環(huán)或者韌帶的牽引,使突出的間盤歸位,減少對神經的壓迫。 3.手法復位:瞬間的微暴力可能牽伸或者抖斷了霍夫曼韌帶(也就是神經根出口的韌帶,對神經根有穩(wěn)定約束作用),對神經根達到了減壓的目的。 4.針灸按摩,熏蒸,針刀等等,都是對周圍組織松解達到間接的對間盤組織減壓作用,效果差異性較大,因人而異,也因醫(yī)生手法,疾病認知深度,有很大關系。 B.微創(chuàng): 0.神經根阻滯:神經根阻滯治療是通過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注射至神經根附近起到消炎鎮(zhèn)痛作用,對于短期內緩解神經根性疼痛,改善軀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作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的選擇之一。但神經根阻滯治療需要進行深部穿刺,風險較高,一般在影像引導下進行治療,需謹慎選擇。 1.針刀精準微創(chuàng)減壓:精準來源于我們對疾病的精確診斷,透視下對解剖組織結構精確定位,對神經根出口,入口進行減壓。 2.靶點射頻神經調節(jié):全程高清晰大C臂透視下操作,定位精準,進行盤心減壓。 3.椎間孔鏡:僅僅0.8厘米的小口,置入孔鏡,直視下進行突出間盤組織的精準摘除,對神經根徹底的減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點。 C:傳統(tǒng)經典手術:之所以說是經典,傳統(tǒng)而具有權威 性,說明其有效性與安全性,后來的微創(chuàng)也都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發(fā)展過來的。 主要術式有:板間入路單摘,半椎板切除 單摘,全椎板切除單摘,椎間融合 ,或者全椎板摘除+椎間融合+椎弓根釘固定。 D:運動康復療法,脊柱不正,會造成腰椎間盤受力不均勻,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的隱伏根源。正確的姿勢應該“站如松,坐如鐘”,立木頂千斤,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勢不應保持太久,適當進行原地活動或腰背部活動,可以解除頸部及腰背肌肉疲勞。 生活指導: 運動 應加強腰背肌訓練,增加脊柱的內在穩(wěn)定性,長期使用腰圍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鍛煉,如“小飛燕”動作鍛煉,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縮帶來不良后果。 身心訓練 可促進患者肌力、柔韌性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常見的身心訓練方法包括: 瑜伽:瑜伽訓練包含特殊體位訓練、呼吸技術以及精神集中訓練。可緩解腰痛和改善腰部功能。 普拉提:普拉提技術側重于核心的穩(wěn)定訓練。普拉提對疼痛的緩解要優(yōu)于無治療及最小量運動。 太極:太極主要包括緩慢動作、呼吸技術及冥想。接受太極訓練的患者疼痛的緩解和功能的改善要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患者。 平衡力訓練:比如走不平路,可以激發(fā)腰椎周圍的短肌的運動,使腰椎周圍穩(wěn)定肌的功能增強, 多渠道,多模式,進行腰部周圍穩(wěn)定結構訓練,功能強大,穩(wěn)定性增加,間盤不容易突出,腰部不容易疼痛, 絕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預后良好,保守治療可獲得滿意效果并可望治愈,是首選的治療方案。80%~90%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治愈。保守治療無效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治療效果確切。 該病是慢性進展型疾病,因此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對于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包括改變患者生活及工作方式、運動鍛煉治療等。對于早期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管理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癥狀。 治愈后的護理 在癥狀好轉后,鼓勵其盡早回歸適度的正常活動。較舒適的臥床姿勢是仰臥位,在膝關節(jié)和頭下各放置一個枕頭,將肩部抬高?;蛘卟扇扰P位,位于上方的膝關節(jié)屈曲,在兩側膝關節(jié)之間放置一個枕頭。 患者應避免進行高強度性運動,避免反復旋轉和彎腰的運動,通常描述為折腰和擰腰,如某一特定的活動會引起嚴重的腰痛,或使疼痛明顯加重,則應避免進行該活動,或嘗試其他活動方式。 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腰腿受涼,防止過度勞累。
周春雷 太康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