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外科中醫(yī)特色療法
1.熏洗療法
將中藥煎湯,乘熱熏洗患處的方法,稱熏洗療法。具有開泄腠理、通調(diào)氣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風止癢等功效。
將中藥煎湯,乘熱熏洗患處的方法,稱熏洗療法。具有開泄腠理、通調(diào)氣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風止癢等功效。
2.涂藥療法操作規(guī)范
涂藥法是將各種外用藥物直接涂于患處的一種外治方法。其劑型有水劑、酊劑、油劑、膏劑等。
3.灌腸療法
中藥保留灌腸又稱肛腸納藥法。是將中藥煎劑或摻與散劑,自肛門灌入,保留在直腸結腸內(nèi),通過腸粘膜吸收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作用。
4.切開療法
切開法就是運用手術進行膿腫切開的一種手術方法。以使膿液排出,從而達到瘡瘍毒隨膿泄,腫消痛止,逐漸向愈的目的。
適應證 :一切外瘍,不論陰證、陽證,確已成膿者,均可使用。
浸漬法
古稱溻漬法,是用藥物煎湯淋洗患部的方法。它能使瘡口潔凈,祛除病邪等,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適應證:凡瘡瘍潰后膿水淋漓或腐肉不脫;皮膚病瘙癢、脫屑;內(nèi)、外痔的腫脹疼痛等。
穴位貼敷
指在夏季三伏天,通過將藥物敷貼到人體一定穴位,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故又稱“三伏灸”、“三伏貼”。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際容易反復發(fā)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疾病。適用于瘡瘍腫毒、喉痹、牙痛、口瘡、等。
掛線法
采用普通絲線或藥制絲線或紙裹藥線或橡皮筋線等來掛斷瘺管或竇道的治療方法。使用之后,利用線的緊力,促使氣血阻絕,肌肉壞死,達到切開的目的。
適應證:凡瘡瘍潰后,膿水不凈,雖經(jīng)內(nèi)服、外敷等治療無效而形成瘺管或竇道者,或瘡口過深,或生于血絡叢處,而不宜采用切開手術者均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