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顱窩的發(fā)育在18-22周完成,后顱窩池增寬的定義為>10mm,沒有孕周限制。當中孕期篩查發(fā)現(xiàn)后顱窩池>10mm時,各種鑒別診斷是必須的,包括后顱窩的蛛網(wǎng)膜囊腫,Dandy-Walker畸形等。當后顱窩池增寬時我們建議:1、后顱窩池增寬是指位于小腦及延髓后方的蛛網(wǎng)膜下隙增寬大于等于10mm者,往往是孤立的存在。2、對于后顱窩池增寬者需行詳細的針對性彩超排查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情況,必要時需借助磁共振檢查。3、建議排查胎兒染色體異常及其他可能合并的結構畸形,特別是18-三體,需追蹤隨訪胎兒的生長發(fā)育情況。4、建議排查可能存在的宮內感染。5、對于單純的胎兒后顱窩池增寬,如果未超過1.5cm,則一般預后較好。可神經(jīng)科隨訪。
一、性發(fā)育異常性發(fā)育異常(DisordersofSexDevelopment,DSD)是染色體核型、性腺表型以及性腺解剖結構(內、外生殖器)不一致的一大類遺傳異質性疾病的總稱。DSD內在的含義是性分化、發(fā)育存在偏差或障礙,異常的概念外延更大,既包括了偏離正常的發(fā)育,也包含了方向正常但停滯的發(fā)育(性早熟除外)。DSD表型繁多,臨床表現(xiàn)差異顯著(臨床異質性高)、病因復雜,臨床明確診斷不易,漏診、誤診較多;且診療隨訪涉及多學科的通力合作,臨床診療對團體的要求較高。二、性別決定和分化發(fā)育早期(6周前)胚胎性腺具有雙向潛能,既可分化為睪丸,也可分化為卵巢;當SRY等性別決定因子存在時,則發(fā)育為睪丸。性腺的確定、分化和發(fā)育依賴于嚴格調控的轉錄因子和細胞信號分子網(wǎng)絡,一旦發(fā)生異常,導致DSD。睪丸發(fā)育的關鍵因子包括Sry基因及其下游Sox9基因,及多個調控因子,如Nr5a1、Six1、Six4等。(見圖1)卵巢發(fā)育的關鍵因子包括Nr5a1、Six1、Six4等基因。(見圖2)卵巢發(fā)育和睪丸發(fā)育兩個途徑之間存在多個基因和蛋白互作,確保一種途徑被激活,另一種途徑被抑制。一旦性腺形成后,即開始分泌激素促使生殖器形成,性別分化初期起重要作用的是雄激素,雌激素通常不認為發(fā)揮作用。(見圖3)雄激素合成和作用過程中的一系列酶(如各種羥化酶)基因發(fā)生變異,會阻礙雄激素合成,導致46,XY男性出現(xiàn)雄激素作用的不敏感,外生殖器分化為女性生殖器。SRD5A2編碼5α還原酶,作用是將睪酮還原為雙氫睪酮(DHT,更強的雄激素),突變后表現(xiàn)為雄激素不敏感;AR基因突變也表現(xiàn)為雄激素不敏感。此外,睪丸發(fā)育過程中,睪丸會分泌苗勒管抑制因子(AMH和AMHR2),抑制因子或其受體突變,不能抑制苗勒管發(fā)育,表現(xiàn)為男性女性化。女性:雄激素過多-CAH,表現(xiàn)為女性男性化。HSD:羥基甾體脫氫酶,MIS:苗勒管抑制物,MISRII:苗勒管抑制物II型受體,SF-1:類固醇因子1三、DSD的共識分類2006年歐洲兒科內分泌協(xié)會(EuropeanSocietyforPediatricEndocrinology,ESPE)和美國勞森威爾金斯兒科內分泌協(xié)會(LawsonWilkinsPediatricEndocrineSociety,LWPES)的專家共識中首次確切提出DSD的概念并規(guī)范,且確定了DSD的新疾病術語,有助于臨床評價。以前使用的兩性畸形、性反轉、間性等含有歧視性含義的術語建議不再使用。表1.對DSD傳統(tǒng)術語建議修改后的名稱共識中建議按病因學對DSD分類(以染色體核型作為主要分類標準)。表2.根據(jù)染色體核型對DSD分類譯文如下四、DSD的致病基因46,XY核型的DSD致病基因如下表:表3.46,XYDSD的已知致病基因46,XX核型的DSD致病基因如下表:表4.46,XXDSD的已知致病基因DSD致病基因較多,NGS的應用可以為DSD疾病診斷提供更豐富的可能性![5]研究表明,WES可診斷25~35%的DSD疑似病例。[6]CNV占DSD致病原因的30%。[7]116名DSD兒童中,檢出25例CNV變異,占21.5%。五、DSD的診斷流程DSD的確診依賴于臨床表現(xiàn)、激素分析、性腺組織學、染色體分析和基因檢測。目前,僅在約20%的患者中進行特異性分子診斷DSD。六、DSD的治療1、性別認定及性別再修正DSD患兒最佳撫養(yǎng)性別選擇尚沒有明確統(tǒng)一可遵循的指南,共識推薦DSD患者的性別認定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在病理生理及解剖結構上將生物功能及結構損害降到最低(如腫瘤風險、骨質疏松、腎上腺危象以及泌尿生殖道感染、梗阻等);(2)將心理和社會的不利影響最小化(如性別混亂、父母親情淡薄、教育不公平以及社會歧視、孤立、心理壓力等);(3)盡量保留生育功能(如保護生殖器官解剖結構和功能、凍存生殖細胞、人工輔助生育等);(4)盡量保護性功能,維持一定的性生活滿意度(如避免損傷性興奮相關的神經(jīng)血管,盡量采用可能的先進手術方式保留現(xiàn)有生殖器官功能);(5)如果有可能,在性器官選擇手術上要留有余地,為后續(xù)撫養(yǎng)性別不能得到患者認同時保留修正的可能(如性腺切除、性器官組織切除時要慎重,最好能留有余地)。2、DSD的內分泌激素治療DSD激素治療的目的是維護男性或女性性器官發(fā)育,改善并維持其基本的生理功能。但是,激素干預在帶來益處的同時,相關風險也不能完全避免,隨著臨床實踐的進一步完善,盡量將激素不良影響控制在可控的最小范圍。對性機能減退男性,需要雄性激素來誘導青春期來臨;性機能減退女性,要求雌激素替代以誘導第二性征出現(xiàn)和月經(jīng)來潮;發(fā)生撤退性出血或雌激素治療后可加黃體酮;3、心理精神治療注意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的用語。參考文獻:略
臂內倒位是指染色體的長臂或短臂內部發(fā)生兩次斷裂,斷裂片段倒轉180度后重接。從遺傳物質得失角度看,這種結構變化沒有遺傳物質的丟失,因此具有臂內倒位染色體的個體一般不具有表型效應,被稱為臂內倒位的攜帶者。攜帶者的生殖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可形成不同比例的配子。倒位片段小于染色體全長的30%,無法形成倒位環(huán),沒有重組風險,理論上患者會形成兩種配子:即正常染色體配子和臂內倒位配子。倒位片段占染色體全長的30%—50%,重組風險較低;倒位片段大于染色體全長的50%,重組風險較大,理論上將形成4種不同的配子,一種含有正常染色體,一種含有倒位染色體,其余兩種分別為雙著絲粒染色體和無著絲粒染色體片段。后兩種配子是不穩(wěn)定的畸變,含雙著絲粒染色體的受精卵在卵裂期就無法存活,臨床可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期延長;無著絲粒片段會導致單體型胚胎造成早期流產(chǎn)。對于染色體臂內倒位攜帶者本人,目前尚無治療方法,如果能夠自然妊娠,早期流產(chǎn)可認為是因為胚胎異常而導致的優(yōu)勝劣汰,能成功到妊娠中期的胚胎大多數(shù)是染色體正?;蚺c父母相同的臂內倒位攜帶者,建議患者妊娠4個月時行羊水穿刺結合超聲診斷。如果攜帶者不孕不育,可采用輔助生殖技術結合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幫助受孕,以排除異常胚胎,從而增加生育正常孩子的幾率。
在線服務患者 877位
直播義診 8次
科普文章 1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