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方法可以診斷子宮腺肌???
婦科檢查婦科檢查是醫(yī)生對疾病做臨床診斷時的第一道招數(shù),臨床醫(yī)師通常會根據(jù)患者敘述的臨床表現(xiàn),結合盆腔檢查(內診檢查)了解盆腔基本情況,如子宮的位置、大小、活動度以及壓疼的有無等進行綜合分析。 一般情況下,子宮腺肌病患者的子宮常有不同程度增大、呈球形、質地較硬,活動或不活動,如同時合并子宮肌瘤,子宮不僅增大,還有凹凸不平/結節(jié)感;同時合并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則子宮大多不活動,子宮主骶韌帶和子宮旁組織增厚;在臨近月經期時,子宮增大變軟和觸痛感明顯,月經期后,子宮縮小變硬,壓疼減輕。這種周期性出現(xiàn)的體征改變是臨床檢查本病的依據(jù)之一。 影像學檢查1.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是協(xié)助診斷子宮腺肌病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臨床首選的輔助檢查方法。分為腹部超聲和陰道超聲兩種類型。兩種檢查手段雖然“一母同胞”,但分辨子宮腺肌病的能力還是有高下之分的。 采用低頻傳送器的腹部超聲,由于自身“先天條件”所限,對子宮肌層的空間分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不容易識別隱匿在子宮肌層中的“異位內膜”病灶。 相較于腹部超聲,陰道超聲則“技高一籌”,在無需患者充盈膀胱(憋尿)的情況下,可通過陰道直接貼近子宮頸向盆腔做放射性掃描,傳輸?shù)膱D像清晰度大幅提高,可以更直接、準確的觀察和識別子宮腺肌病。因此,對于已婚女性,首選經陰道超聲檢查。 2.MRI(核磁共振檢查) 與超聲檢查相比,MRI可謂診斷子宮腺肌病的“利器”,因為MRI具有大視野、多方位和極高的軟組織分辨率,能準確定位病灶的發(fā)病部位、范圍及深度,對子宮腺肌病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 腺肌病子宮在MRI斷層掃描中,可以清查顯示子宮的輪廓、腺肌病灶所在部位、范圍、是否有病灶邊界等影像學特征,特別是在MRI圖像上,可以觀察子宮內膜與子宮肌層之間的交界區(qū),這個區(qū)域的異常增厚、中斷等改變,是診斷早期子宮腺肌病的重要影像學特征。 盡管MRI檢查優(yōu)點不少,但是,由于診斷費用較高,通常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僅在通過其他非創(chuàng)傷檢查方法不能明確或者對于特殊病例時選用。 血清標記物檢查如果說影像學檢查是透過表面肌膚宏觀探測深藏于體內的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手段,那么血清CA125檢測就是深入血液,鑒別子宮腺肌病的一種“生化武器”。 就像人在一出生就要接種各種抗原疫苗一樣,血清CA125本質上也屬于一種糖蛋白抗原,它主要存在于子宮內膜、宮頸上皮、輸卵管以及腹膜中。 由于異位的子宮內膜具有較強的分泌CA125的功能,因此,對于擬診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通常需要抽取患者的血液進行血清CA125檢測,協(xié)助子宮腺肌病的預判。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血清中CA125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僅憑血清CA125單項升高還不能做出最終診斷,需要結合其他輔助檢查方法和病人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提高確診率。 腹腔鏡或宮腔鏡子宮肌層活檢腹腔鏡/宮腔鏡子宮肌層組織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子宮腺肌病的“金標準”。但是,由于這種方法屬于創(chuàng)傷性診斷方法,盡管診斷的特異性達到100%,也不作為首選的檢查確診方法。 對于具有實施宮腔鏡或腹腔鏡手術指證的患者,在手術的同時可以對腺肌病子宮進行全面直視觀察,腹腔鏡所見腺肌病子宮呈均勻性/不對稱性增大,均勻性增大的子宮似球形,非均勻性增大子宮通常以后壁明顯;宮腔鏡觀察腺肌病子宮腔時,有時可見異常腺體開口、內膜呈紫藍色結節(jié)等。 臨床醫(yī)生診斷子宮腺肌病要基于病人的主訴(也就是患者就診的目的)和對自覺癥狀的描述,結合婦科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診斷,在此基礎上,提出治療方案。 來源:婦產醫(yī)院段華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