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法林是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特別是做了換瓣手術后的患者經(jīng)常要用到的一種抗凝藥物。除了換瓣手術之外,以下這些疾病的患者也都需要使用華法林抗凝:房顫、深靜脈血栓、肺動脈栓塞、 植入人工血管術后、心肌梗死合并巨大室壁瘤有心室內血栓形成可能、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華法林用藥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治療能不能達到最終目的,因此患者用藥時一定要格外注意。 華法林用量 如何掌握 華法林用量若達不到治療量,無法有效預防和治療血栓,過量則會引發(fā)致命性的出血。所以如何掌握好華法林的量至關重要,目前比較常用的指標有凝血酶原時間(PT)和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在心臟外科手術后預防血栓發(fā)生的抗凝治療中,INR的參考意義更大。 實際上,抗凝治療的標準只有一個,即在保證不發(fā)生血栓形成的前提下,盡量減小出血的風險。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在其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療指南中建議,置換主動脈瓣機械瓣的病人,INR應保持在2.0~3.0;如果有高危因素,如有血栓史、房顫、高凝狀態(tài)或左心室功能不良等,INR亦應達2.5~3.5。置換二尖瓣機械瓣的病人,INR應保持在2.5~3.5。黃種人的情況不同,當使用上述標準時,病人出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很高,而略低于上述標準時,血栓的發(fā)生率并無上升。因此,使用人工機械瓣的中國患者,如果為單純主動脈瓣,INR應該保持在1.8~2.3;如果是單純二尖瓣或主動脈瓣加二尖瓣,INR應該保持在1.8~2.5;如果有三尖瓣人工機械瓣,INR應該保持在2.0~2.5。病人使用生物瓣但合并房顫,或者無瓣膜病單純房顫,其INR應該保持在1.8~2.3。沒有房顫的病人使用生物瓣,或者在二尖瓣、三尖瓣位植入瓣膜成形環(huán),手術后半年內必須進行華法林抗凝治療,INR應該保持在1.5~2.0。接受全腔-肺動脈吻合手術的病人,手術后3個月應進行華法林抗凝治療,INR應保持在1.8~2.3。 凝血功能檢查 多長時間一次 患者出院后,需要根據(jù)出院前一兩天的華法林劑量自己服藥。開始的時候復查凝血功能要頻繁一些,最好第一周就能復查一次;如果INR平穩(wěn),就可以逐步拉大復查間期到每隔3個月或半年復查一次。如果復查INR值在合適的范圍,就維持當前劑量:若超出范圍,就需要調整藥物。 一般情況下,華法林的增減量為1/4片,而且在調整華法林用量后一定要一周后復查。目前國內市售商品華法林有三種。使用最廣泛的是國產華法林,也有進口的。無論使用哪一種,都最好不要輕易更換,換藥可能導致抗凝強度出現(xiàn)大的變化。如果必須更換,在換藥后的一周內要化驗INR,直至化驗值達到治療范圍。 華法林過量 自己怎么發(fā)現(xiàn) 華法林一定要每天服用,如果漏服,只要在第二天把漏服的華法林和當天的常規(guī)劑量一起服用即可。當然如果漏服數(shù)天,就必須按照停藥后重新開始服藥處理。 華法林過量的癥狀是各種各樣的出血表現(xiàn),最常見的有刷牙出血、黑便、皮膚青紫等,患者應該立即就醫(yī)。月經(jīng)期間如果月經(jīng)量不多,抗凝藥用量不變;如出血量增多,可減少華法林用量。另外有些因素會改變華法林的抗凝效果。有些食物(紫菜、人參)和復合維生素制劑會減弱華法林的抗凝效果,而芒果、魚油、葡萄柚、丹參、龜苓膏等可增強華法林的抗凝作用。還有些藥物能增強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其中最常見的是對乙酰氨基酚,包括百服寧、泰諾林,阿司匹林、廣譜抗生素、氟康唑、地爾硫、乙胺碘呋酮和他汀類降脂藥等也會增加華法林的抗凝效果??梢詼p弱華法林抗凝作用的藥物比較少,除了含有維生素K的制劑外,常見的有利巴韋林、利福平、消膽胺、卡馬西平、巴比妥類和美沙拉嗪??傊?服用其他藥物前應該仔細閱讀說明書。如果需要就應在用藥過程中反復檢測INR,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帶來的抗凝強度變化。 華法林劑量個體差異大。一定要記住,服用華法林時不要抱著僥幸心理盲目服藥,一定要去醫(yī)院檢測INR。
近日,我院血管外科在鄧超頻主任的帶領下, 成功為一名5歲患兒切除了腹主動患腹主動脈瘤的病例極為罕見。這是迄今國內報道的第四例兒童腹主動脈瘤手術病例,也是繼今年9月廣州中山醫(yī)院為一例結節(jié)性硬化癥合并腹主動脈瘤患兒成功切除主動脈瘤后國內第二例同種疾病手術取得成功的病例。這標志著我院血管外科在主動脈外科方面已進入國內先進水平。 據(jù)了解,這名患兒小豪(化名),男性,5歲,樂清人。出生7個多月時被診斷患結節(jié)性硬化癥。此次在我院育英兒童醫(yī)院復診時發(fā)現(xiàn)腹主動脈瘤,當時經(jīng)外科體查發(fā)現(xiàn)左中腹部隆起,臍左方可及一約8×5cm大小的搏動性包塊,并可聞及血管雜音。即被收入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經(jīng)彩超和CT檢查確診為腎下型動脈瘤,主要病變?yōu)橛夷I動脈下2cm處6×4cm腹主動脈瘤,還合并有右髂總動脈瘤至髂內外動脈分叉處。因此類病例極其罕見,國內臨床治療經(jīng)驗幾近于零。為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血管外科經(jīng)過充分論證和準備后,2008年12月18日,由鄧超頻主任主刀為患兒施行了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和右髂內動脈瘤切除術。手術歷時6個小時,順利切除了患兒10×4cm2的主動脈瘤。術后經(jīng)過精心護理,目前患兒恢復良好,目前已康復出院。 腹主動脈瘤是嚴重威脅生命的常見動脈瘤, 是老年人常見病變,發(fā)生于小兒病例極其罕見,目前世界上報道的兒童患者例數(shù)極少。我國廣州中山一院曾分別于2002年為一例12歲患兒、2007年為一例3歲患兒、今年9月為一例17月齡患兒成功進行了腹主動脈瘤切除手術,我院為繼此第四例成功完成該手術的醫(yī)療機構。 結節(jié)性硬化癥(tuberous sclerosis)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最常見的癥狀是癲癇、智力低下。與馬凡氏征相似,結節(jié)性硬化癥的動脈管壁彈性組織缺失導致動脈瘤的發(fā)生,可見于多處大動脈,如主動脈、頸動脈、腋動脈、腎動脈、顱內動脈等。由于此類動脈瘤發(fā)病進展快、發(fā)生破裂的率較高,目前傾向于早期的開放修復手術。據(jù)相關文獻了解,自1966年到2001年,全世界報道的發(fā)現(xiàn)主動脈瘤病例15例,其中1 /3發(fā)生破裂,早期死亡率為10%。由于結節(jié)性硬化癥合并主動脈瘤常被漏診,目前建議一旦確診結節(jié)性硬化癥病例,即應行腹部B超和胸片檢查,以排除腹主動脈瘤和胸主動脈瘤,并作長期隨訪。術后也應進行終生隨訪以防新動脈瘤的生成或破裂。
總訪問量 160,325次
在線服務患者 112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