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約到一個醫(yī)科院腫瘤醫(yī)院大專家,如果因為自己不懂規(guī)則,把這個好機會浪費了,那損失可就大了。把這個號糟踐了,掛號費的損失不說,再約下次,可能一個月以后了。北京市統(tǒng)一掛號平臺是不允許自主選擇專家的,只可以要求教授,副教授,主治醫(yī)師等等,不能點名。不過特需號可以自主選擇專家,這些專家都是各大醫(yī)院的業(yè)內精英,一號難求,有的可能預約到一個月以后。這時候有的患者就會犯一個錯誤,空著手來了。專家只好給你開各種檢查,等你查完了再來。第二次只好重新預約,等一個月,見專家2分鐘。第一次見專家,千萬別空著手。最高效的辦法是,先在本院提前掛一個普通號,比如主治醫(yī)師或者副主任醫(yī)師的號,這樣的號相對好掛一些。先在普通號這里,把該做的檢查,比如CT,超聲,血液,核磁甚至穿刺等等先做了,把所有的檢查都備齊,帶著來見專家。有些患者已經(jīng)在外院做了病理,一定不要忘記把病理切片一并借來找專家會診,這樣可以減少對患者的再次有創(chuàng)檢查。這樣專家既看到了檢查報告,同時傾聽患者主訴,專家直接就可以給出方案。在預約專家號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這里的護士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告訴你該找誰。很多患者在本地醫(yī)院做了非常全面的檢查,報告也都有,但是來大醫(yī)院之后并不清楚專家們的專業(yè)擅長,預約了不少專家,來回走彎路。所以先帶著這些檢查,請護士們先做一個判斷,建議你掛哪個專家的號。這就非常準確了。找專家看病還有一個省錢的辦法,那就是先找會診中心會診。醫(yī)科院腫瘤醫(yī)院有七個會診中心,專門幫助治療失敗或者診斷不清的患者,組織三到四科的專家進行綜合會診。在見專家之前, 先在會診中心確診,再拿著報告請專家給方案,幾乎就是一步到位了,能節(jié)省大量時間精力。還有一個技術細節(jié),在北京的三甲醫(yī)院掛號看病,一定先帶著病人的身份證,辦一張醫(yī)院的就診卡,帶著就診卡去掛號或者預約專家。很多人排隊半天終于排到了,沒辦卡,只好跑去辦卡,耽誤不少時間。最后一個省錢的提醒就是,特需除了掛號費貴一些,診療費也比普通號那里要貴。通過剛才的辦法得到專家的診療方案之后,再回到普通號檢查或者治療,能節(jié)省不少費用。當然,請專家主刀做手術除外。
中醫(yī)藥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凝聚著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并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則,為患者制定最符合病情需要和身體狀況的治療方案。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中醫(yī)藥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醫(yī)學、經(jīng)濟各方面的發(fā)展,人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迫切地需要個體化、針對性強的調理或治療方案。西藥具有見效快、吸收好,但也存在著副作用大、容易產生耐藥性等諸多不足和弊端。醫(yī)學進步到今天,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yī)藥治療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厥功甚偉。如中醫(yī)藥在抗菌、抗癌等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中醫(yī)藥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且治療方案靈活,越來越得到人民的認可及信賴。在辨證施治正確無誤的情況下,如果熬制不當或錯誤,往往使治療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門診上常常有患者或患者家屬詢問“主任,這藥都怎么熬呢?”,那么究竟如何熬制一碗合格的中藥呢?在這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器皿的選擇陶瓷、砂罐為首選;不銹鋼、銅器其次。忌用鐵鍋、鋁鍋,因其含金屬離子容易與中藥的某些成分發(fā)生反應,影響藥物的療效。2、煎藥用水首選飲用水(純凈水或礦泉水),考慮經(jīng)濟因素自來水也可以。3、煎藥量應當根據(jù)兒童和成人具體而定。兒童每劑煎煮藥汁100~300ml,成人每劑煎煮藥汁400~600ml,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4、具體熬藥方法浸泡:將藥物置于煎藥器皿中,加水至完全淹沒藥物且高出2~5cm,花、草類藥物或者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浸泡的時間一般不少于30分鐘。煎煮:中途適當攪拌,防止粘鍋。通常一劑藥物煎煮2~3次。以水開后開始計時,無特殊注明,一般首次煎煮20~25分鐘,次煎15~20分鐘。解表藥首次煎煮15~20分鐘,次煎10~15分鐘;滋補藥物首次煎煮40~60分鐘,次煎20~40分鐘。常見特殊煎煮方法:先煎:先煎藥應當煮沸10~15分鐘以后,再投入其它藥物同煎(已經(jīng)先行浸泡)。后下:后下藥應當在第一煎藥料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10分鐘。另煎:另煎藥單獨煎煮約2小時,取藥汁;另燉藥放入有蓋容器內加入冷水(一般為藥量的10倍左右)隔水燉2~3小時,取藥汁。溶化(烊化):在其它藥煎至預定量并去渣后,將其放置藥液中,微火煎藥,同時不斷攪拌,直至完全溶解即可。包煎:裝入包煎袋閉合后,再與其它藥物同煎即可。煎湯代水:該類藥物先煎15~20分鐘,去渣、過濾、取汁,再與處方中其它藥物同煎。注: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煎湯代水各類藥物在煎煮前均應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不得少于30分鐘。以上為常規(guī)熬藥方法,若醫(yī)生有特殊交代,謹遵醫(yī)囑執(zhí)行。
化療作為惡性腫瘤常用治療手段,在綜合治療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骨髓抑制是化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會造成患者近期血小板及白細胞數(shù)目的減少和遠期三系細胞的減少,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進程和生活質量,更有部分患者的生存因此受到感染、出血等威脅?;熛嚓P血小板減少十分常見,病情嚴重者可導致出血傾向或自發(fā)性出血,被迫減少化療藥物劑量,甚至中止化療。提升化療強度,力求化療療程順利、足量完成,相應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目前的治療努力方向。骨髓抑制造成的外周血血小板減少,臨床可見皮膚紫癜、鼻衄、齒衄、便血等,嚴重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或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白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 TPO)等常規(guī)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較大、療效不穩(wěn)固。血小板輸注作為重度血小板減少癥的標準治療方法,對一過性血小板減少療效肯定,但存在供血來源不足、費用昂貴且可能發(fā)生感染、同種異體免疫反應等缺點,特別對于頑固性血小板減少效果不佳。血小板低于100x109/L時即為血小板減少,低于50x109/L時易表現(xiàn)出血傾向,主要癥狀是皮膚、黏膜出血,低于20x109/L時可引起消化道、顱內等部位的自發(fā)性出血。化療導致的血小板減少多數(shù)為輕中度,很少為重度[1],常伴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黃、四肢酸軟、頭暈、口干、納呆等癥狀,當以“虛勞”為辯證綱目,若出血傾向明顯,伴有皮下瘀斑、粘膜出血時,急則治其標,又當屬“血證”范疇。一、以補益脾腎、滋陰養(yǎng)血為法腫瘤患者因癌毒耗傷正氣,臟氣受損,加之抗癌藥物攻伐力強,邪實正虛是各類患者的共同病機。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鹅`樞決氣篇》:“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是人體氣血生化的物質基礎,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精血同源?;熀笱“鍦p少的患者常見神疲乏力、倦怠懶言、面色少華、氣短心慌、腰膝酸軟等癥狀,均為邪毒傷及脾腎,兼有陰血虧虛所致。故治療當以益氣健脾、養(yǎng)血補腎為主。脾、腎為先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資滋,在氣血化生方面有重要協(xié)同作用。脾胃為水谷之海,主運化,又主統(tǒng)血,脾虛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氣失固攝、血溢脈外。腎虛精不能生,血無以化?;熕幬餅楣シブ?,多屬熱毒之性,易耗氣傷陰、損傷臟腑功能,導致肝腎虧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證。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是化療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即是脾腎受損的表現(xiàn)。陰血乃有形之物,“陰在內,陽之守也”,脾腎虧虛既包括脾氣、腎氣之不足,更伴隨體內精血的損耗?!秲冉?jīng)》云:“精氣奪則虛”、“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因此,在治療血小板減少時宜補益脾腎,先后天同調,同時應注重滋陰養(yǎng)血。調補中焦,脾胃健運,則飲食得下、藥力得化,后續(xù)的中藥治療和化療才有可能繼續(xù)進行。否則,脾失云化、胃納無權,常見納呆、腹脹、惡嘔頻做,若諸癥漸重而頑固不愈,則治療難度明顯加大,血小板等各項指標及患者生活質量均難以改善。陰血有形之物難以速生,一方面需要患者改善飲食,在個人消化能力所能接受的程度內,適當多補充高蛋白飲食,另一方面需要處方中加強滋補肝腎陰血的藥味。常選擇左歸丸、左歸飲、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等方加減,藥宏力專,同時應酌情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龜板、鱉甲、阿膠、紫河車等,增強滋補之功,方能使陰血生化有源。補益之藥物性味多偏溫補,在溫補之中特別須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用藥宜涼潤、忌溫燥。血小板減少者常伴有一些出血傾向,而溫補藥物過多或較長時間服用,易助生內熱,熱盛則易傷絡動血、迫血妄行,加之患者血小板數(shù)目減少、凝血功能異常,易誘發(fā)或加重出血。因而化療后骨髓抑制患者,若以血小板減少為主,則應注意補益脾腎藥物不可過于溫燥,宜涼潤、平補,滋補陰血常選用白芍、首烏、桑葚、石斛、女貞子、旱蓮草等藥物。其次,血小板減少之證總屬“虛勞”范疇,處方中宜以生黃芪、黨參等補氣藥物大補肺脾之氣,取法張錫純所擬升陷湯之意,適當配伍升麻、桔梗、柴胡等藥味,升提胸中大氣,肺脾之氣充足則化源有靠。特別要提出的是升麻一味,升陷湯用量基礎上適當增大劑量(6g-15g)有助于升提中氣以助生發(fā)之意,在補益中氣、滋補肝腎陰血的大隊藥物基礎上,能促進血象恢復,迅速提高血小板水平。需要注意,上部出血傾向明顯者慎用大量升麻。筆者曾遇一例患者,鼻咽癌同步放化療后,骨髓抑制血小板明顯減少,處方中升麻劑量由小漸大,血小板水平已逐步上升至安全水平(PLT>5*109/L)。因當時忽略了患者放療后鼻咽局部血管受損、易破裂出血的因素,升麻用至15g時,患者突發(fā)鼻腔、口腔少量出血,局部對癥止血處理,停用升麻后緩解。該病例足以警示我輩在升麻使用過程中,留意患者既往治療經(jīng)過、詳細詢問病史的重要性。第三,注重中醫(yī)整體觀念,根據(jù)臟腑間生克乘侮的密切關系,化療過程中往往同時伴隨多個臟腑的氣血陰陽虧虛。組方時可以按“母子相生”理論配伍藥物,例如配用天冬、麥冬、百合、沙參等藥物滋肺陰以補腎水。第四,尤須注重調護胃氣。滋補肝腎陰血的藥物常易導致滋膩礙胃,加之患者化療期間多數(shù)化療藥物常伴有消化道反應,易損傷脾胃之氣,導致脾胃氣弱、氣機逆亂、胃失受納、腑氣不降等病機變化。因此在組方遣藥時,必須顧及患者脾胃功能調護,視患者體質和病情給予健脾和胃、開胃消食藥物,必要時配以降逆止嘔、通腑導滯之品,以免化療過程中胃氣內傷,飲食難進,影響化療如期順利完成。常效仿六君子、加味保和、六和湯之意,適當選擇藥物。六和湯出自《奇效良方》,由砂仁、半夏、杏仁、人參、茯苓、藿香、白扁豆、香薷、厚樸、木瓜、炙甘草組成,方中藥物主入足太陰、足陽明兩經(jīng),功能醒脾化濕、行氣消食,主治風寒暑濕邪氣損傷脾胃所致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倦怠嗜臥、口渴、便赤等癥。引申該方之意,用治化療后脾胃失和、惡心嘔吐、胃納欠佳、大便不調等癥,頗為合拍。此外,化療后血小板降低者,常伴有外周血白細胞、血紅蛋白等明顯減少,癥見乏力氣短、心悸頭暈,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在病機方面氣血虧虛程度更甚,可以嘗試配合中醫(yī)外治方法,如艾灸、貼敷以改善病情。艾灸法可溫經(jīng)散寒通絡、扶陽固脫舉陷。因艾葉具有純陽之性,且火性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大補元氣、回陽固脫之功效,常用穴位有氣海、關元、神闕、足三里、脾俞、腎俞等。需要強調的是,使用艾灸法同樣須警惕助熱動血的可能性,需要事先對患者體質進行準確分析,內熱過盛者不宜使用。貼敷法屬于中醫(yī)常用外治方法,具有適應癥廣、療效確切、用藥安全、簡便易行等特點。常用藥物有女貞子、熟地、肉桂、山萸肉、紫河車、枸杞、菟絲子、鹿角霜等。既往沒有明顯皮膚過敏傾向者都可以試用。二、升高血小板常用藥物雞血藤性溫,味甘、苦,主入心、脾、肝經(jīng)?!侗静菥V目拾遺》謂其“能生血、和血、補血、破血,又能通氣孔,走五臟,宣筋絡”?!讹嬈聟ⅰ贩Q其“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jīng)脈?!彪u血藤功專養(yǎng)血補血,兼能行血、舒筋通絡,善治腰膝酸痛、月經(jīng)不調、麻木癱瘓等癥。氣味平和,潤而不燥,補而不滯,避免了過多使用補益藥物易致氣血雍滯之弊,為治療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要藥,兼能強壯筋骨,對于升高白細胞、血紅蛋白均有一定功效。雞血藤常用量為30g,必要時可重用60g。筆者體會單獨使用雞血藤這類補血藥物效果有限,需借助參、芪等藥物益氣扶正,氣運健旺、根本得固,方能促進心血化生。仙鶴草又名“脫力草”,味苦、澀,性稍涼,入肝、脾、肺經(jīng)。味澀而收斂,功專涼血、止血,兼有一定的強壯作用,又可消腫?!兜崮媳静荨罚骸爸螊D人月經(jīng)或前或后,赤白帶下,赤白血痢?!毕生Q草是常用止血要藥,各部位出血均可使用,對咳血、吐血、便血、紫癜、子宮出血均有療效,不論寒熱虛實皆可應用。當代著名醫(yī)家朱良春先生認為仙鶴草味辛而能行[2],兼有行血、和血兩種作用,收斂止血之中又兼有宣通之意,止血不留瘀,行血而不破血。常用劑量15g-30g,大劑量(60g以上)對于兼有出血傾向的血小板減少癥尤為適宜,常配合黃芪、白芍、女貞子、阿膠、生地等益氣、滋陰、補血藥物同用,以促進血小板升高?,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仙鶴草可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數(shù)量明顯增加,促進血液凝固[3]。阿膠味甘、平,入肺、肝、腎經(jīng),功能補血、滋陰、潤燥,兼可止血,各種虛證皆可應用,常配合四物湯同用。阿膠用治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常規(guī)劑量3g-9g往往難以奏效,須重用至20g以上方能奏效。阿膠炒珠后可入煎劑服用方便,雖補血之力稍遜,但長于止血潤肺,更適于血小板減少同時伴出血傾向者。大量服用阿膠,宜滋膩礙胃,癥見食欲不振,苔厚膩,宜配合陳皮、砂仁、澤瀉等同用,健脾和胃祛濕以助運化。研究表明阿膠能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數(shù)量增多,凝血時間明顯縮短[4]。虎杖味苦微寒,主入肝膽經(jīng),功能活血散瘀、祛風通絡、清熱利濕解毒。《藥性論》謂其“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夺t(yī)林纂要》謂其“堅腎,強陽益精,壯筋骨,增氣力”。筆者臨床實踐多例熱毒內盛的血小板減少患者,以虎杖12g-20g加入處方中,可涼血解毒、通便,能有效促進血小板升高。需要注意的是,若血小板明顯降低或者出血傾向明顯時慎用虎杖?,F(xiàn)代醫(yī)學研究提示,虎杖的主要提取物虎杖苷能夠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5]?;ㄉ聻槎箍浦参锫浠ㄉ姆N皮,別名長果衣、落花生衣、紅薄皮、紅衣,味甘澀、性平,入肺、脾、肝經(jīng),有健脾和胃、養(yǎng)血止血、散瘀消腫之功,恰合化療誘導血小板減少癥的病機。民間常以花生衣20g-30g水煎服作為放化療期間血小板降低的食療方。動物實驗提示,花生衣具有防治環(huán)磷酰胺誘導的小鼠血小板降低的作用[6],臨床研究表明花生衣水煎提取液能夠減輕化療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的作用[7]。花生衣臨床使用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亦可單獨水煎代茶飲頻服。旱蓮草味酸、甘,性平,主入肝腎經(jīng),功能滋陰補腎、涼血止血,又可烏須黑發(fā),善治肝腎陰虛、虛火內盛引起的各種血癥,如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等?!侗静菡x》謂其“入腎補陰而生長毛發(fā),又能入血,為涼血止血之品”。旱蓮草常與女貞子相須為用,為二至丸,善補肝腎之陰。旱蓮草常用量為15g-30g,若陰虛火旺明顯者,則可加大用量至60g左右。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旱蓮草能促進血小板生成、增加外周血小板數(shù)目,通過促凝血達到止血作用,同時還能夠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調節(jié)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8],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三、視標本緩急,分而治之化療導致患者血小板明顯較少(PLT<< span="">2*109G/L),則易發(fā)生皮膚、黏膜、消化道,甚至顱內等部位的自發(fā)性出血,“急則治其標”,需要依據(jù)“血證”辯證施治。出血部位、出血性狀、病勢緩急、伴隨癥狀等不同,證候特點各異,治療亦需隨證而變。一般而言,化療相關血小板減少所致的出血,以陰虛內熱、內熱熾盛為主,加之腫瘤病程相對較長,又經(jīng)過化療藥物損傷,患者常常兼有正氣大虧、氣虛不攝的癥狀。具體在治療方面,強調重視“寧血”之法,因勢利導,而不是單單堆砌涼血、收斂、止血藥物。寧血是指出血得止后,需要針對出血的根本病因針對性治療,或清熱、或潤燥、或熄風、或降氣,重點是“寧氣以安血”。對癥使用止血藥物的同時,須輔以化瘀止血藥物,方能使離經(jīng)之血得散,止血而不留瘀,且“瘀血得祛、新血得生”,有利于血小板恢復。常用化瘀止血藥物有三七粉、蒲黃炭、茜草等藥味,可隨證加用。施今墨先生習以三七、白及相須為用,研末沖服。三七善于散瘀止血止痛;白及苦甘澀、微寒,既能收斂止血,又可消腫生肌,守而不走,以收為要。兩者等分,研細粉沖服,善治咳血、吐血等病位偏上的出血癥,常用量每日3g左右,臨床使用每獲良效。四、典型病例陳某,女,65歲,2011年9月確診卵巢癌III期,行子宮雙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2011.10至2012.3共行紫杉醇+伯爾定方案化療7周期。其中第5、6周期化療時PLT均降至57G/L,第7周期為24 G/L,經(jīng)特比澳治療后改善。2012.5 PLT進一步下降至6 G/L,開始對癥輸注血小板治療,配合使用特比澳、丙種球蛋白等藥物血小板未見回升,需要每6-9天輸注血小板以維持在20 G/L左右。曾先后兩次行骨髓穿刺,未見明顯異常,主管醫(yī)生遂建議患者嘗試中藥治療。2012.6.18初診(第6次輸注血小板后第4天),患者乏力,胃部畏寒喜暖,進食后胃脘稍脹、不易消化,時有咳嗽,便溏,無明顯出血傾向,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PLT 33 G/L。辨證屬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兼有中陽不運,處方如下:生黃芪30g、仙鶴草30g、生山藥20g、茜草12g、桑葚30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雞血藤30g、丹皮12g、赤白芍(各)12g、生熟地(各)15g、血余炭12g、三七粉(沖)3g、陳皮12g、蘇梗12g、桔梗4g、枸杞9g、龜板膠(烊化)12g、焦三仙30g、雞內金20g,十四劑,水煎服。方中生黃芪配仙鶴草益氣扶正固本,桑葚、女貞子、旱蓮草、山藥、枸杞、生熟地等藥養(yǎng)肝腎兼可補脾,雞血藤、白芍、龜板膠養(yǎng)血,丹皮、三七粉、血余炭止血化瘀,使補而不滯,又能祛瘀生新,桔梗舟楫之力上浮以升清,另配陳皮、蘇梗、雞內金等健脾和胃。2012.7.3二診,服藥后患者輸注血小板間隔時間延長至12天,乏力仍明顯,偶感心慌,舌淡質暗,脈沉細數(shù)?;颊咂剿匚负}沉主陽虛于內,宜增強溫陽之力。雖其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為本,為實證無疑,但血小板水平過低,全方不宜大用溫補,減去旱蓮草、赤白芍,生黃芪改為50g,加用升麻2g、桑寄生30g、沙苑子12、小茴香6g、山萸肉15g。此后原方中稍予增減,入秋天氣轉涼后生黃芪逐漸增至100g,再選用炙鱉甲、黃精、石斛、菟絲子、骨碎補、制首烏、黑豆、紫河車等藥物或滋補肝腎、或益精填髓、或健脾養(yǎng)陰,配以佛手、荷葉等藥物和胃,還間斷配合水牛角、知母等藥以清虛熱,防溫補太過。2012.10.30輸注血小板間隔延長至18天,2012.11.17最后一次輸注血小板,此后PLT未再降至20G/L以下。2013.1.20 復查PLT 50G/L,此后逐漸減少滋補肝腎藥物,適當增加調理脾胃之品,稍佐以疏肝泄?jié)嶂?。?013.4.3 復查PLT 107G/L,患者服用中藥10月有余,期間共計輸血小板14次。隨訪至今血象正常,病情穩(wěn)定。
總訪問量 13,480,895次
在線服務患者 21,167位
直播義診 4次
科普文章 174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