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檢驗標本的正確采集及注意事項
正確采集臨床微生物標本,直接影響到微生物培養(yǎng)鑒定結果??煽康臋z驗結果可以指導臨床診斷治療,為臨床科學用藥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據(jù),是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延緩細菌耐藥,減少抗菌藥物濫用和監(jiān)測醫(yī)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為此應正確采集各種細菌學標本。一、血液標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 (1)75%酒精清潔局部皮膚。 (2)待皮膚干后,再用2%—2.5%碘酒從穿刺點中心部位開始消毒,范圍不應小于5cm(直徑),且不能用手指觸摸消毒后的皮膚。 (3)皮膚碘酒干后(約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嬰幼兒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種培養(yǎng)瓶,并迅速輕搖,充分混勻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劇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項 (1)懷疑菌血癥應盡早采血,體溫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陽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誤時機。 (2)對已經(jīng)使用抗菌藥物,而又不能停藥者,也應在下次用藥前采血。切忌不要在靜滴抗菌藥物的靜脈處采取血標本,也不能從靜脈導管及動脈插管中取血。 (3)培養(yǎng)基與血液之比以10:1為宜,以稀釋血液中的抗生素,抗體等殺菌物質;有人主張對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病人,培養(yǎng)基與采血量之比可為20:1或大于這個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將血液注入血培養(yǎng)基前,更換針頭反而易導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兩次,間隔0.5-1h,以利于提高陽性率和區(qū)分感染菌與污染菌。 (6)疑為細菌性心內膜炎及布魯氏病的病人,以肘動脈或股動脈采血為宜,除在發(fā)熱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7)采血后立即送檢,如不能立即送檢可置室溫,而不能放置冰箱。(8)如臨床表現(xiàn)很似敗血癥,而血培養(yǎng)多次陰性者,提示考慮厭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二、骨髓的采集1、采集方法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脊處嚴格消毒后抽取骨髓1ml,注入血培養(yǎng)瓶內。2、注意事項(1)骨髓內含有大量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細胞,因而骨髓培養(yǎng)對傷寒病人的診斷較血培養(yǎng)優(yōu)越。(2)用于懷疑細菌性骨髓炎病人。三、靜脈導管標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1)常規(guī)導管部位皮膚消毒。(2)無菌方法從病人體內拔出靜脈導管,剪下導管尖端5cm,放入無菌瓶中。(3)立即(15min內)送檢,避免標本干燥。2、注意事項(1)剪下的導管立即接種血平皿,可提高陽性率。(2)肉湯反復沖洗導管腔內,沖洗液做定量培養(yǎng)。(3)有人將剪下的導管置肉湯增菌液或培養(yǎng)瓶中,此法不能區(qū)分導管感染菌與少量定植菌。(4)衛(wèi)生部在《醫(yī)學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001年1月3日施行)中規(guī)定:導管管尖培養(yǎng)其接種方法應取導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滾動一次。細菌≥15cfu/平板,即為陽性。四、呼吸道1、痰標本(1)采集方法①清晨起床后用涼開水漱口多次,以除去口腔內大量雜菌,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膿痰,置于清潔干燥容器中送檢。②痰量極少者可用45℃ 3%-10%的氯化鈉溶液約25ml霧化。對于咯痰量少的幼兒,可輕輕壓迫胸骨上部的氣管,當其咯痰后用無菌棉棒采集標本。③咳嗽無力或昏迷病人,可用吸痰管經(jīng)鼻腔或口腔經(jīng)氣管腔內吸引痰液送檢。④氣管切開者可以深入透氣孔中取痰。⑤可用支氣管鏡直接在病灶部位采集高濃度的病原菌。⑥用無菌導管經(jīng)鼻腔插入氣管鏡內,緩慢注入無菌蒸餾水5ml,取出導管。留取患者在3h內咳出的痰液,放入無菌容器中送檢。⑦胃內采痰法。無自覺癥狀的結核病人。有時可把痰誤咽入胃內,因而可采用胃內溶物做結核菌培養(yǎng),其陽性結果比咯痰高10%左右,該方法于晨起空腹時,把滅菌的胃管,從鼻腔送入胃內,用20ml注射器抽取胃液。(2)注意事項①痰標本的采集以晨痰為準,此時患者痰量較多且含菌量也多。②標本采集后立即送檢,若不能及時送檢者,可暫存2-8℃冰箱。若晚1-2h接種,會失去苛氧菌,并使得革蘭陰性菌過分生長。③可接受的標本:痰;支氣管灌洗液,支氣管刷,支氣管活檢;肺吸出物和肺活檢。不能接受的標本:唾液;24h留的痰(結核桿菌培養(yǎng)除外);拭子。④痰標本的質量評價:(用顯微鏡篩選)在低倍鏡下,檢查鱗狀上皮細胞,至少10個視野,集中在有白細胞處,合格標本為白細胞與鱗狀上皮細胞比例大于2:1。2、鼻拭子(1)用濕的拭子(生理鹽水);(2)需插兩個鼻孔;(3)深入3.3cm左右,轉動4-5次;(4)以上用于診斷金黃色葡萄球菌暴發(fā)時的鼻帶菌者。3、咽拭子、口腔拭子(1)采集方法(到細菌室取專用拭子)①患者清水漱口后,由檢查者將其舌外拉,用棉拭子將咽后壁或懸雍垂的后側反復擦拭數(shù)次;②化膿性扁桃體炎、口腔念珠菌病時,直接用棉拭子在病灶部位擦拭;③插入運送培養(yǎng)基中立即送檢,防止干燥。(2)注意事項 ①棉拭子應避免觸及舌、口腔黏膜和唾液; ②采集標本前數(shù)小時不可用消毒藥物漱口或接觸病灶局部。五、胃腸道1、糞便(1)采集方法選取膿血、黏液糞便2-3g,液體糞便取絮狀物1-2ml。盛于滅菌瓶中或蠟紙盒中及時送檢。(2)注意事項①標本要采集新鮮的,陳舊標本影響陽性檢出率;②切忌糞尿混合;③若要分離阿米巴,標本要立即送檢并注意保溫;④運送培養(yǎng)基可提高陽性率;⑤分離難辨梭菌時需選不成形或水樣便;⑥霍亂弧菌、大腸桿菌Ο157感染的腹瀉便則為水樣便或血性便;⑦標本在病理早期或治療前采集;⑧一般認為用抗菌藥三天后,標本培養(yǎng)病原菌陰性。2、肛拭子 在無法獲得糞便的情況下,可用經(jīng)無菌甘油水或無菌生理鹽水濕潤的肛拭子插入肛門4-5cm(幼兒2-3cm)處,輕輕旋轉擦取直腸表面黏液后取出,置運送培養(yǎng)基中送檢。六、泌尿道根據(jù)衛(wèi)生部《醫(yī)學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通知,泌尿系統(tǒng)臨床診斷為:患者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有下腹觸痛、腎區(qū)叩痛、伴或不伴發(fā)熱,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1)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患者應結合尿培養(yǎng);(2)臨床已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療有效而認定的泌尿道感染。1、中段尿(1)采集方法①女性 采樣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外陰,用手指江陰唇分開排尿,棄其前段尿,不終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ml于滅菌容器內。②男性 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或0.1%的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滅菌紗布擦干,上翻包皮,棄其前段尿,不終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ml于滅菌容器內。(2)注意事項①導尿雖然可以減少污染,但是多次重復導尿可以造成逆行性感染,因此近年來大多采用中段尿。②女性病人最好采取膀胱截石位由護士采取標本,減少污染。③采集標本以晨起第一次尿液為佳。④采集標本后,若不能在1h內送檢,暫放4℃冰箱,但不能超過8h。若尿液標本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h,即使接種培養(yǎng)結果細菌數(shù)≥104 cfu/ml獲103cfu/ml,也不能作為診斷依據(jù),應重新留取標本送檢。⑤疑為尿道炎時可將最初3-4ml尿液收集在滅菌容器內。該尿中即使有少數(shù)細菌,如反復檢查為同一細菌,也應考慮為病原菌。⑥兒童在多數(shù)情況下,僅沖洗外陰是不夠的,故采集標本較為困難。如果尿內細菌明顯增多,可以高度懷疑為尿路感染,無菌則可否定。⑦若細菌培養(yǎng)結果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細菌,需考慮污染可能,建議重新留取標本送檢。⑧尿液中不得加入防腐劑,消毒劑否則影響陽性檢出率。2、膀胱穿刺采集法避免污染是很困難的,培養(yǎng)結果與病情不符時,或尿厭氧菌培養(yǎng),或嬰幼兒中段尿采集困難時,可以用恥骨上穿刺膀胱內采尿。3、留置導尿者采集法拔去閉式引流的集尿袋,棄去導尿管前段尿液,留無污染的膀胱內尿液10ml送檢。不可從集尿袋下端留取標本。七、腦脊液1、采集方法由臨床醫(yī)師以無菌方法收集腦脊液3-5ml(細菌1ml,真菌2ml抗酸桿菌2ml,病毒1ml)盛于無菌試管或小瓶中立即送檢。2、注意事項 (1)采集標本后立即送檢,因腦膜炎奈瑟菌離體后迅速自溶,肺炎鏈球菌及流感嗜血桿菌也易死亡; (2)疑為上述細菌感染時,應注意保溫,不可置冰箱或低溫保存。八、膽汁 1、十二指腸引流法 在無菌操作下,將十二指腸導管吞咽至十二指腸乳頭部(距齒65-70cm)時,收集A液(來自總膽管,為橙黃或金黃色),隨之注入25%硫酸鎂溶液40ml,經(jīng)1-2min后再采取B液(來自膽囊,為棕黃綠色),隨后收取C液(來自肝膽管,為檸檬色),一般認為B液做細菌培養(yǎng)意義較大。2、膽囊穿刺法膽囊造影術時,可同時采取膽汁。3手術采取法由總膽管、膽囊直接穿刺采取膽汁。以上采集之標本應立即送檢,否則置于4℃冰箱內,采集時需小心,避免被唾液、十二指腸液細菌污染。九、穿刺液標本穿刺液包括胸水、腹水、心包液、關節(jié)液、鞘膜液。1、采集方法由臨床醫(yī)師行穿刺術抽取。胸腹水可收集5-10ml,心包液、關節(jié)液收集2-5ml,置于無菌含抗凝劑的試管或小瓶中,充分混勻后,立即送檢??鼓齽?0%EDTA二鈉鹽,標本與抗凝劑之比10:1。2、注意事項⑴標本采集應在患者用藥之前或停止用藥1-2天后進行;⑵不能立即送檢可置4℃冰箱保存;⑶疑為淋病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關節(jié)液,采集后立即送檢,或床旁培養(yǎng)為佳;⑷不能用棉拭子浸蘸標本送檢。十、膿汁及病灶分泌物1、傷口⑴表面?zhèn)谑米硬杉椒白⒁馐马棦?僅限于皮膚與皮下組織,包括手術切口、褥瘡潰瘍、新生兒臍炎、嬰兒膿瘡病。②用無菌生理鹽水或75%的酒精擦去病灶表面滲液;③用無菌棉拭子抹去及較深部的膿汁分泌物或組織送檢;④采集褥瘡潰瘍標本時應采集褥瘡邊緣的膿性分泌物,拭子放在運送培養(yǎng)基中立即送檢,不要采集創(chuàng)口表面的滲液。⑵傷口、膿腫、竇道、壞疽組織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項①閉鎖性膿腫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皮膚后,用滅菌注射器穿刺抽取全部膿液送檢,疑為厭氧菌感染時,排去針管內空氣將針頭插入滅菌橡膠塞內送檢;②傷口處若有膿及滲出物要用無菌棉簽深入各種竇道中擦拭,用小刀刮取,穿刺抽吸或手術切除獲得深處傷口標本;③當創(chuàng)傷出血時,敷有藥物在2h以內及燒傷在12h內均不應采集標本,此時獲得陽性結果機會甚少。④采集標本注意觀察膿汁及分泌物性狀、色澤、氣味等??蔀榕囵B(yǎng)鑒定提供依據(jù)。⑶燒傷創(chuàng)面①燒傷創(chuàng)面需要膿性分泌物,焦痂迅速分離變棕黑、黑或紫羅蘭色,燒傷邊緣水腫?;颊甙l(fā)燒>38℃或低體溫衣原體,首先擦去眼結膜上面的分泌物,然后用無菌小刀刮取穹窿部及眼結膜上皮細胞,用鏈霉素處理后備用;⑶對于剛治療或藥物沖洗過的患者最好12-24h后采集標本;⑷對于淚囊炎患者可稍加擠壓后以無菌棉拭子采集標本。檢驗科的醫(yī)院感染管理檢驗科的醫(yī)院感染管理應達到以下要求。⑴必須履行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試行)》中第十七條的有關規(guī)定。建立健全本科室醫(yī)院感染控制,防止微生物擴散及個人防護制度并嚴格執(zhí)行。⑵布局合理,工作區(qū)與生活區(qū)分開,設置專門的清洗、消毒間并有明顯的標記。⑶檢驗科的每個工作區(qū)應設有非手觸式洗手設備并配備手消毒用品,操作完畢后,及時進行手的清潔與消毒。⑷保持室內清潔,操作臺、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每日必須進行兩次常規(guī)清潔消毒,發(fā)生污染及時消毒。⑸無菌間和超凈臺必須保持清潔及定期消毒。無菌間應配備空氣消毒設備,超凈臺的紫外線消毒燈應定期監(jiān)測有效強度,按要求記錄。⑹工作人員進入工作區(qū)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時穿隔離衣、膠鞋、戴手套并嚴格執(zhí)行實驗室操作規(guī)程。⑺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靜脈采血必須一人一針一巾一帶;微量采血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每位病人操作前應洗手或手消毒,禁止戴工作手套進入非工作區(qū)。⑻必須使用具有國家規(guī)定資質的一次性檢驗用品,并在有效期內使用。無菌物品如棉簽、棉球、紗布等及其容器應在開啟后24h內使用。⑼重復使用的器具用后,必須無害化徹底清洗干凈后消毒或滅菌。⑽廢棄的病原體培養(yǎng)基,菌、毒種保存液等,必須就地消毒滅菌,按醫(yī)療廢物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轉運、暫存或焚燒。⑾實驗動物室必須按國家有關規(guī)定進行嚴格管理,防止動物逃逸或造成人與動物的交叉感染;實驗后的動物,必須焚燒處理。⑿菌種、毒種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