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管理主要基于損傷類型,尤其是伴發(fā)骨折和側副韌帶損傷的狀態(tài)。 術后第1周,肘關節(jié)通常需要制動并抬高患肢以消除腫脹。 術后7-10天,開始自主或在治療師督導下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 如果修復了外側副韌帶且內側副韌帶完整,可在前臂旋前位(手掌朝下)時進行積極的屈伸練習。屈肘90°時可進行前臂旋轉練習。必須強調,功能鍛煉時應避免肩關節(jié)外展和內翻應力。 如果內、外側副韌帶均損傷,屈伸功能鍛煉時前臂應置于中立位(手掌與地面垂直)如果存在韌帶損傷,應避免肘關節(jié)完全伸直。 每周逐漸增加伸肘的角度。 術后4周,可完全伸直。 術后6周,開始被動關節(jié)活動范圍練習。 術后6周隨訪時,如果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恢復不理想,可應用靜態(tài)漸進型夾板或松緊螺旋扣支具。 術后8-12周,根據骨折愈合的情況,開始肌力訓練。 一般情況下,100°的肘關節(jié)屈伸范圍(30°~130°)及100°的前臂旋轉范圍(旋前50°~旋后50°)可達到完成日常生活任務的能力。
玖玖骨科 2019-04-06 椎間盤突出好發(fā)于12-55歲之間的人,不過25歲以下發(fā)生的機會比較少見。而其中大約有80%為男性患者。這些人通常都有早期創(chuàng)傷的病史。 什么是椎間盤突出?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椎間盤! 椎間盤的位置及解剖構造: (1)表示我們的椎間盤位于兩個脊椎之間;(2):椎間盤由兩個部分所組成,分別是髓核及纖維環(huán), 髓核位于椎間盤中間;而纖維環(huán)就包覆在髓核的外圍。 髓核:由極具黏彈性及柔韌的多糖體和水分所組成,所以可以吸震,減少脊椎間的壓力。 纖維環(huán):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按同心圓排列的緻密組織,具有韌性,可以保護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圍突出。 簡單來說,椎間盤可以看成是一顆水球,里面充滿水分,而外面由橡膠把水包起來,使水不會外漏。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 椎間盤承受來自脊椎間的壓力,假如承受突如其來的沖擊力或是長時間受到不平衡的壓迫,剛開始可能只是讓纖維環(huán)產生形變,更嚴重的會使得髓核有可能沖破纖維環(huán),再從韌帶的間隙壓迫到我們的脊神經,這些都稱之為椎間盤突出。 而一開始說到12-55歲的人比較容易好發(fā),是因為這時候髓核的水分比較多,比較容易因為壓力失序,而有椎間盤突出;反之隨著年紀變大,髓核的水分減少,就不容易椎間盤突出了。 因為組織結構 (脊椎前后韌帶的大小不同),及人類生活習慣 (多彎腰的生活型態(tài)),通常都是椎間盤前側受到比較多的壓力,使得髓核往后跑。 椎間盤突出的分類 1. Annular:纖維環(huán)在髓核的壓迫下產生形變,往后壓迫脊神經。 2. Nuclear:髓核受前側壓力而往后跑,壓迫到脊神經。 3. Mixed:綜合型,除了跑出去的髓核壓迫到脊神經,還有碎裂的纖維環(huán)壓迫到脊神經。 椎間盤突出影響因素 不良的坐姿: 椎間盤前側長時間受壓,使髓核往后突出。 不良的坐姿長期下來,會使脊椎活動度變差,也會使得一側肌肉縮短,比如說:腰大肌,會使的我們的癥狀更為嚴重。 如下圖所示,腰大肌連接我們的腰椎和股骨,當這條肌肉變緊的時候,椎間盤雖然看起來很像后側受力,要把髓核推回來。但實際上,反而因為肌肉變緊,而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而且如果有椎間突出的患者,反而會因為后面的椎間盤過度被夾擠,而使病癥更嚴重。 頻繁的彎腰動作: 增加前側受到壓力的機會,使髓核往后突出。 缺少脊椎往后做伸展的動作: 往后伸展可以把在留在后面的髓核擠回來,減少髓核突出的機會。 肥胖: 特別是腰部肥胖者容易增加腰椎負擔,腹部與下背肌肉也容易有較無力的情形,增加椎間盤突出的危險性。 椎間盤突出癥狀 1. 肩頸疼痛、下背痛,疼痛可能會延伸到四肢。 2. 患側感覺異常。 3. 坐骨神經痛或頸部神經痛,肢體麻痺,嚴重時甚至肌肉無力、萎縮。 4. 咳嗽、彎腰加劇。 椎間盤突出的診斷 椎間盤突出可藉由身體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動作測試(如反復彎腰、坐骨神經張力測試等)及影像學檢查(如X光片、核磁共振攝影(MRI)或電腦斷層掃描(CT)等)診斷。 一般而言,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癥狀常有方向性,即往一個方向會令癥狀加劇,而反方向動作會使癥狀減輕,例如坐久下背酸痛(腰部彎曲),而走路會減緩癥狀(腰部挺直)。 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及預防 在治療原則上,我們以非手術治療的傳統(tǒng)治療方式為優(yōu)先。但如果有以下兩種狀況: 1. 手、腳無力,且越來越嚴重的情形 2. 馬尾癥候群( cauda equina syndrome),會有手腳無力的情形,或是有大小便失禁的現象。 若有上述兩種情況,可以詢問醫(yī)師是否先以手術治療為優(yōu)先。因為手、腳無力是因為神經根被椎間盤壓迫到,此時手術治療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立即阻止神經再惡化的情形,而且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使神經愈合。所以說如果有手腳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的癥狀,可以先跟您的醫(yī)師討論,決定是否要進行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介入主要有三個M,分別是: Modality (儀器)、Manul (徒手)、Movement (運動)。 Modality (儀器)治療: 利用牽引機拉開脊椎,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以及拉開時產生負壓,使椎間盤歸位。微信公眾平臺:脊椎健康聯(lián)盟 Manul (徒手)治療: 以徒手按摩肌肉的方式放松過緊的肌肉,像是腰大肌。針對脊椎活動度變差的情形,使用徒手方式,增加其活動度。 Movement (運動)治療: 一、伸展運動 利用手臂力量撐起上半身,骨盆不動,起來后,不在撐起最高位置停留,身體再躺回去。反覆做這個動作,把后突的椎間盤擠回去。 二、腰大肌伸展:伸展腰大肌 下圖是在伸展右邊腰大肌。先平躺在床緣,手扶自己的左腳,拉向胸口,使要伸展的右腳自然下垂。 三、脊椎旋轉運動 平躺,頭轉向右邊時,雙膝同時轉向左邊;頭轉向左邊時,雙膝轉向右邊,兩個動作交替做。藉由這個動作,伸展腰部,放松過緊的肌肉。 四、活動過程使用正確的姿勢 ①搬重物時: 如果使用錯誤的姿勢容易使腰椎受傷,應該要挺胸直腰,利用腳彎下去把重物提起;不是直接彎腰下去搬重物。 ②坐姿: 坐著相對站、躺,對我們腰椎壓力比較大,所以避免長期久坐,最好能20分鐘就起來活動,且盡量不坐沙發(fā)。 正確的坐姿應該: 1. 選擇髖關節(jié)高于膝關節(jié)的椅子。 2. 椅背角度約110度,并在頸椎、腰椎的地方有支撐,以支撐脊椎。 3. 手放在椅子扶手上,手肘大于90度,并讓前臂水平地面。 4. 能夠雙腳踩地。 ③睡姿: 正躺:在膝蓋下放一個枕頭,減少脊椎的壓力。 側躺:大腿中間夾一個枕頭,使身體與床面成一直線,減少對脊椎的壓力。
在線服務患者 276位
科普文章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