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由于血管壁全層炎癥引起的四肢中小動脈閉塞,從而導致肢端嚴重缺血,多見于下肢,臨床上早期表現為間歇性跛行,晚期表現為嚴重靜息痛、肢端潰瘍和變黑壞死,最終需高位截肢。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見于北方寒冷地區(qū),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多有長期大量吸煙史。 本病由于主要引起四肢中小動脈閉塞,目前無法徹底治愈。傳統(tǒng)的擴血管、活血藥物治療和各種手術療法療效不明顯。近年來筆者應用介入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已取得顯著療效,介入治療即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通過從血管腔內最大程度的開通閉塞段,能夠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肢血供,挽救肢體,尤其對于同時存在大中動脈閉塞的患者,效果顯著,立竿見影,且介入治療為微創(chuàng)治療,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咨詢電話:13597182639
原發(fā)性肝癌是世界范圍內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亞洲和非洲多見。其發(fā)病率約占人口10人/10萬,全隊界每年發(fā)生肝癌約26萬余例,其中45%發(fā)生在我國。每年有11萬人死于肝癌。目前肝癌治療的總體療效仍不令人滿意,肝癌治療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取決于新技術、新方法和基礎研究的不斷突破。我國目前臨床就診的肝癌病例中,完全適合手術切除的病例僅20%左右,肝癌惡性程度高,極易發(fā)生早期播散和轉移:許多合并慢性肝病的病例為多中心發(fā)生,發(fā)生率22%~48%,手術后復發(fā)率較高。復發(fā)是制約手術治療和影響遠期療效的重要因素,可達50%~60%。絕大多數肝癌仍首選以介入療法為主的非手術方法。如何利用現有的治療方法來提高患者生存期,是目前臨床醫(yī)生面臨的首要問題。 正常肝臟的血供25%來自于肝動脈75%來自于門靜脈。肝癌的血供主要來源于肝動脈 只要阻斷了肝動脈血流 可使腫瘤缺血壞死而達到治療作用大量血管造影臨床材料表明直徑>2 c m 的原發(fā)性肝癌除少數彌漫型或硬化小結節(jié)型(約占5~7 %) 外,均為肝動脈供血的多血供型,故行肝動脈結扎或栓塞可引起大部分多血供腫瘤的瘤體缺血壞死。自從1996 年Goidstein首創(chuàng)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TACE) 肝癌獲得成功后,肝動脈栓塞術被公認為是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療方法。 經過多年大量病例的治療實踐國內外文獻公認TACE 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延長生存期 且TACE 較安全、嚴重并發(fā)癥少。日本學者打田日出夫報道TACE 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1~3 年生存率分別為80.4%、62.9%、28%. 經TACE 治療后腫瘤縮小并獲得二期切除約占TACE總例數的6.2%~11.2%,二期切除者5 年生存率與小肝癌切除者相近。有少數病例經多次TACE 和綜合療法后腫瘤縮小~ 消失 有的至今生存10~20年以上,達到基本治愈的療效。咨詢電話:13597182639柳州市中醫(yī)院介入科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病例介紹介入治療前肝內腫瘤大小約6公分介入治療九個多月后復查CT肝內腫瘤明顯縮小
胃癌治療困難,預后差,尤其是晚期患者。最近,國內幾大著名醫(yī)學院校對晚期胃癌進行了系列的介入治療研究,取得了顯著療效,有關研究結果已在國外著名雜志Anti-Cancer Drugs《抗癌藥物》發(fā)表。該研究是采用5-氟尿嘧啶(5-FU) 1000 mg/m2,順鉑(DDP)50 mg/m2和絲裂霉素 C (MMC) 10 mg/m2,即優(yōu)化的FCM新方案,作為動脈內化療的一線方案,每六周重復一次,取得良好結果。其治療有效率可達95.9%,明確有效率65.3% (95% CI, 52.0-78.6%),整體生存時間可達14.5 月 (95% CI, 12.0–17.0 months),1年生存率為55.1%,2年生存率為18.4%。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有輕度胃炎和白細胞降低。據悉,利用先進的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在電視設備監(jiān)視下,通過皮膚進入動脈血管,將纖細的導管將化療藥物直接輸送到胃癌的營養(yǎng)血管,對癌細胞起到直接殺傷作用。該方法較傳統(tǒng)的靜脈輸液化療腫瘤局部藥物濃度高400~1000倍,因此療效大大提高,全身毒副作用小。而且不用開刀,不用縫針,次日即可下床活動,3~5天即可出院。該方法特別適合失去手術機會的患者,或為手術前后的輔助、鞏固治療。李教授的研究結果認為,以介入的方法直接向供應胃癌的動脈灌注適當的化療藥物,可以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
總訪問量 101,946次
在線服務患者 7位
科普文章 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