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個細菌很厲害會致癌, 我要給孩子檢查一下嗎? 門診經常會碰到有人來詢問“醫(yī)生我想給我孩子查一下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追問病史的話,基本上都是“聽別人說這個細菌很厲害會致癌的”,或者“我自己幽門螺桿菌陽性,怕傳染給孩子”,甚至“我就想給孩子做個體檢”。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家長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都會拒絕,為啥呢?接下來我一步步講給你聽。 問題 1、什么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2、幽門螺桿菌感染嚴重嗎? 3、幽門螺桿菌怎么傳染的? 4、幽門螺桿菌感染怎么檢查? 5、哪些兒童需要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 6、哪些兒童需要治療? 7、如何判斷孩子的幽門螺桿菌被治好了? 8、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 1、什么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細菌,長得有點像“烏賊”,該細菌生存能力極強,能夠在胃的強酸性環(huán)境中生存,是目前發(fā)現的唯一能夠在胃里面生存的細菌。 據統(tǒng)計,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而我們人類發(fā)現幽門螺桿菌的歷史才30多年,當時發(fā)現幽門螺桿菌的兩位研究者就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由此可見該菌在醫(yī)學史上的地位。 而在我國,有報道顯示,中國醫(yī)院內有癥狀兒童的Hp感染率為29.2%-53.2%,其中12 歲以后的感染率顯著上升,兒童Hp感染率與基礎衛(wèi)生設施、個人及家庭衛(wèi)生習慣和家庭社會經濟情況相關。 2、幽門螺桿菌感染嚴重嗎? 很多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早期是沒有任何癥狀的,往往是體檢的時候才意外發(fā)現自己被感染了。 而幽門螺桿菌也并不是這么和善,兒童時期80%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和50%以上的胃潰瘍都是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當幽門螺桿菌被根治后,潰瘍的復發(fā)率就下降了。說明幽門螺桿菌在潰瘍病發(fā)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長期消化不良、部分缺鐵性貧血也存在相關聯系。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幽門螺桿菌對胃癌發(fā)生存在著較大的影響。不過對于兒童來說,常見的影響主要在消化道潰瘍這類疾病上,而并非胃癌。 3、幽門螺桿菌怎么傳染的? 傳染還是遵循上圖,但是目前還有沒一個特別明確的傳播途徑,最有可能的還是考慮口—口傳播及糞—口傳播。因此,這里還是要呼吁下,不要口對口的給孩子喂食。 另外“糞—口傳播”,不是說直接接觸糞便,而是可能被糞便污染的菜葉、水源、手,再經口傳播,所以蔬菜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干凈、手部衛(wèi)生一定要重視。 4、幽門螺桿菌感染怎么檢查?(注1) 目前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有很多,分為有創(chuàng)的和無創(chuàng)的。 最有效的有創(chuàng)檢測就是通過胃鏡檢查,采取一些胃黏膜進行培養(yǎng),如果培養(yǎng)結果是陽性,那就是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目前來說,這項檢查特異度100%(注2),是最準確的,也是檢測幽門螺桿菌的金標準。不過這項檢查存在著復雜、耗時等缺點,而且太小的孩子對于胃鏡檢查的配合度太低,所以并不作為首先。 相對于有創(chuàng)檢測,尿素呼氣試驗(通俗稱為“吹氣試驗”)這種無創(chuàng)檢測對于兒童來說,就容易接受的多了,只要口服一片標記碳13尿素藥片(注3),然后等20分鐘左右后對著檢測卡吹下氣就可以了,這種檢測的敏感度75%~100%,特異度在77%~100%。 如果孩子太小,吃不下藥品怎么辦?這時候還有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測方法: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很好理解,就是拉堆便便,拿去化驗,如果結果陽性,提示存在感染。而這種檢測的敏感度97%~98%,特異度在95%~100%。 還有一種抽血檢測:血清抗體檢測,可以檢查一段時間內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不過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后血清抗體可以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陽性,因此這項檢查不能作為是否存在當前感染的診斷標準。 注1:除了血清抗體檢測,其他檢查前需停用質子泵抑制劑2周,抗生素和鉍劑4周。 注2:特異度,簡單的理解就是這個指標越高查出來的越精準。 注3:尿素呼氣試驗中,其實有兩種藥片,一種是碳13,另外一種是碳14,對于兒童來說,推薦使用碳13,因為碳14雖然安全,畢竟還是存在一定輻射的。 5、哪些兒童需要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 這就回到了文處的那一幕,很多家長通過各種渠道聽聞了關于幽門螺桿菌的知識后,就想著要給孩子做個檢查,但是大部分都被我給回絕了。 因為對于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是有指征的: ①消化性潰瘍 ②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組織淋巴瘤(注4) ③慢性胃炎 ④一級親屬有胃癌的患兒 ⑤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 ⑥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 ⑦對于功能性腹痛患兒,不建議性幽門螺桿菌檢測 注4: 這條是15年中國國內的專家共識,但根據17年5月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yǎng)協會聯合北美小兒胃腸病、肝臟病和營養(yǎng)病學會共同發(fā)布兒童和青少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管理指南中,這點已經被刪除了。 另外兒童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推薦行無創(chuàng)檢查,這點是15年國內專家共識中不具備的。 所以,一般沒有上述相應指征的,只是為了想知道而檢查的,我一般都拒絕了。當然,你要是很堅持、很堅持地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OK,吹個氣也是很方便的。 6、哪些兒童需要治療? 其實關于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一直存在兩個聲音: 一個是激進派,主張一旦發(fā)現,不管有沒有臨床癥狀,立馬治療。 而另一個是溫和派,主張不需每一個幽門螺桿菌患兒都治療,畢竟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復發(fā)容易,治療過程中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收益不大。 因此對無癥狀的患兒來說,是否要治療的問題,我認為需要跟你的就診醫(yī)生好好的商議下,謹慎做出判斷。 不過如果存在“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組織淋巴瘤、慢性胃炎、一級親屬有胃癌的患兒、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這類情況的患兒,我的意見是積極治療。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旦決定治療,就要嚴格按照療程服用,不要中途擅自停用。 至于具體的治療方案大同小異,我這里就不詳細展開了,畢竟要講清楚治療方案,那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事了 。 7、如何判斷孩子的幽門螺桿菌被治好了? 檢查了、吃藥了,最后到底有沒有被治好呢?這個可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在嚴格按照療程治療結束后,再過4周,就算是癥狀消失了,也建議復查。 首先還是推薦尿素呼氣試驗(通俗稱為“吹氣試驗”),也可以選擇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胃鏡下胃黏膜活檢培養(yǎng)。只要3個檢查任一一項陰性就提示“這次”(注5)幽門螺桿菌被根除了。 注5: 為什么說這次呢?因為幽門螺桿菌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雖然幾率不高,但是畢竟存在,國內的數據是4~25%不等,所以不能覺得一次治好了就終生保險了。 8、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 既然兒童容易被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且治療好后還存在復發(fā)的可能性,那有沒有什么好辦法預防呢? ① 家長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應該被重視。 ② 不要口對口喂養(yǎng),這不僅僅是預防幽門螺桿菌,而是可以預防很多疾病,比如現在流行的手足口病也是一樣。 ③ 做好洗手及手部衛(wèi)生,這里不單單指兒童的手,還有家長們的手也是一樣。 ④ 注意食物衛(wèi)生,特別是農家傳統(tǒng)方式種植的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煮熟煮透。 ⑤ 至于分餐的話,我認為這點不太好操作,畢竟傳統(tǒng)擺在哪里,要是真的要分餐的話,家人的溝通必不可少。
寶寶一出生開始,各類疫苗就會接踵而至,在一歲以前,幾乎每個月都要去接種疫苗。 而近兩年,網上關于打完疫苗出現后遺癥的聲音此起彼伏,很多家長坦言,自己在孩子接種完疫苗后總是提心吊膽。 因此,掌握疫苗接種的基本常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生寶寶為什么要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又稱打預防針,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 對于新生寶寶而言,自身的免疫功能發(fā)育不完善,從母體帶來的某些疾病的抗體,也會隨著月齡的增長而逐漸遞減,而接種疫苗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自身抵抗力,抵御病菌的侵襲,從而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 所以,寶寶出生后就需要到相關的醫(yī)療機構按照國家的免疫程序按時接種疫苗。 疫苗的分類? 疫苗分為一類和二類。 ■ 一類疫苗:又稱“免疫規(guī)劃規(guī)定的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guī)定受種的疫苗。 主要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風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以及在重點地區(qū)對重點人群接種的出血熱疫苗、炭疽疫苗和鉤端螺旋體疫苗。 ■ 二類疫苗:也稱“免疫規(guī)劃外疫苗”,是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但并不是說二類疫苗不重要,如果條件允許也應給孩子接種。因為二類疫苗是對一類疫苗的補充。 那么寶寶多大該接種何種疫苗呢?國家衛(wèi)計委發(fā)布了《國家免疫規(guī)劃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16年版)》,明確了疫苗的接種時間,大家可以參考下圖來了解: 接種疫苗前 爸媽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1.知道寶寶在相應年齡段應該接種疫苗的名稱以及哪種疫苗可預防哪些疾病。 2.在接種疫苗前一周精心呵護寶寶,使寶寶不患有任何疾病,以保證寶寶在健康狀態(tài)下接種疫苗。若寶寶有感冒發(fā)燒,腹瀉、皮疹等任何情況,建議推后打疫苗。 3.接種疫苗前不喂寶寶吃未接觸過的食物,不穿未曾穿過的衣服。 4.接種前一天為寶寶洗澡,接種當天為寶寶穿容易穿脫的衣服。 5.準備好寶寶的預防接種證。 接種疫苗后注意事項 1.接種疫苗后,在接種地點留觀30分鐘,確保寶寶沒有任何異常,再離開。 2.接種24小時,不宜為寶寶洗澡,尤其是接種局部,以免發(fā)生局部感染。保證寶寶局部皮膚清潔,禁止寶寶用手搔抓接種部位。 3.盡可能讓寶寶多飲水。 4.讓寶寶多休息,不做劇烈活動。 5.為寶寶提供清淡飲食,不要吃之前未接觸過的食物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等。 6.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及體溫。 關于疫苗,你還需知道這些! 1 打完預防針寶寶可能會出現發(fā)燒 疫苗本身就是減毒或滅活的細菌或病毒,它進入人體后就開始對免疫系統(tǒng)產生攻擊,迫使產生抗體。因此打完預防針后,由于免疫系統(tǒng)的破壞,可能就會出現發(fā)燒等不適癥狀。 如果寶寶體溫未超過38.5°C,精神狀態(tài)好,且無其他不適,可不做特殊處理,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不做劇烈運動。也可為寶寶進行物理降溫。若發(fā)燒持續(xù)48小時不退,則應帶寶寶就醫(yī)。 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8.5°C,并伴有其他不適,除了上述處理措施外,應盡快就醫(yī)。 2 疫苗接種部位可能會有硬塊,請不要熱敷 部分疫苗接種后,在接種部位會出現無痛包塊,這與疫苗刺激有關,家長不必擔心,硬塊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會自行消失。 千萬不要熱敷或讓寶寶搔抓! 3 過敏體質者慎用疫苗 寶寶若對牛奶雞蛋過敏,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不能打,必須換肌注的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 4 同時接種兩種疫苗 兩種疫苗不可在同側同個部位接種,若在同側同個部位,應至少間隔一個月以上。同為減毒活疫苗,最好不要同時接種。 5 減毒活疫苗 若口服的是減毒活疫苗,如二價脊髓灰質炎、輪狀病毒等疫苗,至少在服疫苗的前后半小時不吃熱的東西,如牛奶、熱水、熱飲等,也不宜喂母乳,以免影響疫苗效果。 6 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不能使用活疫苗,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也不宜接種活疫苗。 結束語 為了寶寶健康成長,家長要理性看待疫苗作用,不能因噎廢食,將寶寶置身于危險當中。
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家長各種各樣的疑問,特別是在兒科臨床和兒童保健工作中,家長的問題更是數不勝數。 關于給嬰幼兒補充維生素AD,您是否經歷過下面這些來自家長的挑戰(zhàn)呢?又該如何正確解答呢?小編已幫您整理好。 問題1 都說母乳是最有營養(yǎng)的,母乳喂養(yǎng)還要給寶寶補充維生素AD嗎? 母乳中含有優(yōu)質的蛋白質、脂肪酸和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此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免疫球蛋白及抗體,是嬰兒最全面、最營養(yǎng)的天然食物。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兒童基金會建議:應純母乳喂養(yǎng)至6個月,母乳喂養(yǎng)時間最好能持續(xù)到2歲。 雖然母乳能夠提供多種營養(yǎng)素,但是母乳中仍然存在維生素A和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僅靠純母乳喂養(yǎng),很難滿足寶寶生長發(fā)育需求。 美國兒科學會佝僂病防治指南指出:純母乳喂養(yǎng)和部分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從出生后應每日補充400 IU的維生素D。 一項世界多個國家產后15天到3個月的母乳樣本檢測結果顯示,母乳中維生素A的平均濃度為297-825 μg/L,薈萃分析濃度平均值444.0±114.6 μg/L,其中中國母乳樣本的維生素A含量最低,僅為297 μg/L。這一結果可能與我國婦女孕前、孕期及哺乳期維生素A營養(yǎng)不足有關[1]。 因此,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還是需要每日補充維生素AD的。 問題2 我們一有機會就帶寶寶出去曬太陽,維生素D一定足夠了吧? 雖然充足的紫外線照射可以促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空氣污染、衣物遮蓋、日照時間甚至膚色差異的影響,維生素D合成能力差別很大,往往是曬了太陽卻并不一定能合成充足的維生素D。 有研究顯示:在西雅圖年輕人只穿著短褲,赤裸上身(相當于暴露72%的皮膚)在陽光下站立28分鐘能獲得每日需要量的維生素D,而如果只暴露面部和手臂(相當于暴露26%的皮膚),則需要在陽光下站立76分鐘,才能合成充足的維生素D,而且是在不涂抹防曬霜的情況下。 而對于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國際和國內權威指南更是不推薦采用陽光直射的方式(增加成年期皮膚癌、白內障風險),而是建議從出生后盡早開始補充維生素D400-800 IU/d[2]。 問題3 平時多給寶寶吃點動物肝臟和胡蘿卜,還有必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嗎? 首先,動物肝臟中存在大量的維生素A,通過進食動物肝臟確實能增加維生素A的攝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肝臟是動物的代謝和解毒器官,往往會富集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藥物甚至毒素。而目前養(yǎng)殖動物的飼料中往往又被人為添加了一些激素和抗生素,加上海洋、草場污染問題,更增加了動物肝臟中的不安全成分。 此外,不同動物肝臟維生素A含量差異巨大,通過進食動物肝反而會因維生素A攝入量不易控制而引起維生素A過量甚至中毒,同時還有可能造成重金屬和抗生素殘留中毒的風險。因此,動物肝臟并不是理想的維生素A食物來源。 其次,胡蘿卜等深色蔬菜中雖然含有一定量的-胡蘿卜素(或維生素A原類胡蘿卜素),但其吸收需要依賴脂肪和多種酶的參與,且吸收進入體內還要完成轉化過程才能發(fā)揮維生素A的功能。但轉化率非常低,如-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的比例為12:1,其他維生素A原類胡蘿卜素的轉化比例為24:1[3]。加之嬰幼兒消化系統(tǒng)功能尚不完善,胃容量有限,很難通過食物攝取到足量的維生素A。 因此,為了保證寶寶每日攝取到生理需要量的維生素A,服用維生素AD滴劑是目前應用廣泛且更為合理的措施。 問題4 魚肝油=維生素AD嗎? 魚肝油和維生素AD制劑雖然主要成分相同,都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但是卻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傳統(tǒng)的魚肝油是從鯊魚、鱈魚等大型魚類肝臟中提取出來的,大多屬于食品或保健食品范疇,這類產品的維生素AD比例是不適合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的。而且傳統(tǒng)的魚肝油存在以下問題: ①維生素AD含量不符合每日權威推薦量且配比不合理(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比例為10:1); ②重金屬超標風險; ③易發(fā)過敏; ④口味腥。 隨著制藥工業(yè)的發(fā)展,魚肝油已經逐漸被人工合成的維生素AD滴劑所取代。維生素AD滴劑中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配比為3:1,符合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0-7歲兒童所需的比例,且消除了魚肝油腥臭的口感,是專門為寶寶量身定制的維生素AD補充劑。 問題5 聽說國外都是只補維生素D不補維生素A的,是這樣的嗎? 而除去2005年人均GDP在1.5萬美元以上的37個國家被假設維生素A缺乏不會造成公共衛(wèi)生問題外,余下的156個國家中維生素A缺乏均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而我國屬于中度缺乏維生素A的國家。 目前,世界范圍內維生素A補充的方法主要包括:①集中和定點投放強化食品;②推廣飲食多樣性提高維生素A攝入;③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 各個國家依照各自的國情,采用不同的維生素A補充方式。我國廣泛采用的是每日小劑量補充維生素A 1500-2000 IU的方式,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問題6 寶寶到底需要補維生素AD還是只補維生素D就夠了? 由于維生素A和維生素D兩種維生素在我國嬰幼兒、兒童群體中缺乏或不足相對普遍,且維生素A和維生素D在視覺發(fā)育、骨骼發(fā)育、身高增長、提高免疫力、預防貧血甚至智力發(fā)育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且二者還具有協同作用,因此我國臨床兒科和兒童保健專家建議在我國采取AD同補的方式。 在骨骼發(fā)育方面,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奠定骨骼發(fā)育的基礎骨量,可謂是骨骼發(fā)育的“基石”。而維生素A不僅參與鈣吸收的環(huán)節(jié),還對骨骼發(fā)育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夠通過促進長骨的增長(使骨骼縱向生長)和生長激素的分泌來幫助寶寶骨骼和身高發(fā)育。兩者協同作用,才能全面保障骨骼發(fā)育,身高增長。 在增強抵抗力方面,維生素A被稱為“抗感染維生素”,足見其在免疫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維生素A不但能提高免疫細胞活性,還能促進免疫抗體的生成。而且維生素A還是上皮細胞合成和分化的重要調節(jié)因子,可以維持人體皮膚黏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結構的完整性,這是抵御外來病菌的第一道防線。 除了以上兩方面,維生素A在轉鐵蛋白合成(負責把儲存鐵轉運到造血器官)、亞鐵血紅素合成過程中也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能改善機體對鐵的吸收、運轉和分布,從而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而且維生素A 還是“視力守護神”,不僅是構成視網膜細胞內感光物質的重要原料,還可以維護眼睛上皮細胞(如結膜、角膜等部位)的完整性以及淚腺分泌功能,是預防寶寶患干眼癥、夜盲癥、近視眼的重要營養(yǎng)素。 因此,維生素A和維生素D在很多生理功能的實現上具有協同作用,對于嬰幼兒及兒童的生長發(fā)育不可或缺,AD同補更加科學合理。 問題7 每天一粒維生素AD膠囊,有沒有過量風險呢? 針對家長擔心的“每天補充維生素A會過量”的問題,我們來看下權威數據?!吨袊用裆攀碃I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和《兒科學(第九版)》有明確說明:一次補充大于30萬IU(國際單位)會導致急性中毒;每天攝入5-10萬IU,連續(xù)服用六個月以上,才可能導致慢性中毒。 而以醫(yī)生和家長們最熟悉的伊可新為例,一次服用上百粒或每天幾十粒連吃半年才會導致中毒。迄今為止臨床上也從未發(fā)生過因正常劑量服用維生素AD制劑導致的中毒案例,所以家長每天為寶寶補充1粒維生素AD并不會產生任何過量問題,完全可以放心。 問題8 同樣都是維生素AD補充劑,它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嗎?如何給寶寶選擇適合的產品? 在選擇維生素AD產品時應考慮產品對嬰幼兒的適用性,主要包括: ①維生素AD的配比要符合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0-7歲寶寶適合的3:1的比例和推薦劑量(維生素A每日劑量1500-2000 IU,維生素D 400-800 IU)。 ②維生素AD性質不穩(wěn)定,暴露在光照、空氣中易氧化、分解。因此應該選擇獨立包裝、劑量準確且具備避光工藝的產品,才能保證維生素AD的穩(wěn)定性和補充效果,目前市場上最適宜的包裝為不透明的軟膠囊,優(yōu)于瓶裝滴劑和透明膠囊。 ③寶寶的味覺很靈敏,選擇沒有魚腥味、口味好的維生素AD產品也很有必要,可提高服用的依從性。 問題9 聽說補充維生素AD可以提高免疫力,讓寶寶少生病?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在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大量的臨床研究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維生素A缺乏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上皮細胞完整性受損,增加了兒童時期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及嚴重程度,使呼吸道感染增加2倍,消化道感染增加3倍,補充維生素A可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 國外研究共納入了47項研究,涉及世界范圍內約122萬名兒童的分析中顯示,維生素A能夠減少12%的全因死亡率,減少15%的腹瀉發(fā)生率,以及50%的麻疹發(fā)生率。 維生素D可調控機體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巨噬細胞釋放炎癥因子,抑制多種細胞因子釋放,主要為IL-1、IL-2及TNF-l。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可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增加呼吸道感染發(fā)生率,并能影響睡眠和免疫功能,嚴重影響嬰幼兒正常生長發(fā)育。 維生素AD同補能夠提高寶寶的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風險。 問題10 孩子貧血補鐵就夠了,為什么還要補充維生素AD? 研究發(fā)現,維生素A缺乏與貧血的發(fā)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全國14 省、市、自治區(qū)的8699名兒童的維生素A和貧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隨著貧血嚴重程度增加,維生素A缺乏率顯著增加,嚴重貧血組維生素A缺乏率為正常組的3.97倍;隨著維生素A水平的降低,貧血患病率顯著增加,維生素A缺乏組貧血患病率為正常組的2.8倍。 維生素A參與血紅蛋白生產過程。在一項多中心研究中,將維生素A和鐵劑同時使用,能夠更好地改善缺鐵性貧血[7]。維生素A主要通過促進運鐵蛋白的合成、促進紅細胞生成素合成、促進膳食鐵的吸收、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疾病耗鐵等方面起作用。 而研究證實,維生素D的活性代謝產物能夠促進鐵轉運蛋白的表達,使鐵蛋白含量降低,促進鐵的釋放和利用。 很多單純補鐵糾正血紅蛋白效果不好的病例通過聯合維生素AD治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議臨床治療缺鐵性貧血及鐵缺乏時,在補充鐵劑的同時補充維生素AD,事半功倍! 問題11 寶寶喝的奶粉里就添加了維生素AD,還需要再補充維生素AD滴劑嗎? 維生素D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能溶解在脂肪或脂肪溶劑中,在中性及堿性溶液中能耐高溫和氧化。對熱的穩(wěn)定性較差,且D2的穩(wěn)定性較D3更差(60℃存放2 h, D3和D2的損失率高達30.8% 和 44.4%)。遇光、氧化劑易變性,在酸性情況下不穩(wěn)定。維生素A同樣為脂溶性,暴露在光照、空氣中易氧化分解,應避光保存。 奶粉在生產、運輸甚至在家庭的儲存和調配過程中都不能完全避免光照、空氣和高溫,勢必會影響維生素AD的穩(wěn)定性。所以建議奶粉喂養(yǎng)的寶寶,也要補充維生素AD到3周歲。 問題12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除了貧困地區(qū)還有維生素A缺乏問題嗎? 我國屬于維生素A中度缺乏國家,不僅在偏遠貧困地區(qū),很多發(fā)達城市(北京、上海等),維生素A缺乏情況也不樂觀。 我國絕大多數地區(qū)維生素A缺乏率仍然較高,維生素A缺乏仍然是影響我國兒童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附:第九版《兒科學》重新定義了維生素A缺乏的定義,即包含機體所有形式和任何程度的維生素A不足的表現,包括臨床型維生素A缺乏、亞臨床型維生素A缺乏及可疑亞臨床型維生素A缺乏(或邊緣型維生素A缺乏)。 問題13 維生素D能促進鈣吸收,對骨骼和身高發(fā)育有幫助,那維生素A對長高有什么作用呢? 維生素A能夠促進軟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夜間生長激素的分泌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同時促進甲狀腺素的分泌,對長骨的增長和塑形具有決定性作用。 同時維生素A可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減少因營養(yǎng)不良或營養(yǎng)快速流失導致的身高發(fā)育不良[9-10]。有研究顯示,在<24個月和≥24個月嬰幼兒中,補充維生素A都能提高嬰幼兒的身高,這一現象在維生素A不足的嬰幼兒和24個月以后的嬰幼兒人群中表現的更明顯。 因此,除了維生素D和鈣,應重視日常維生素A營養(yǎng)的補充。
總訪問量 1,155,313次
在線服務患者 1,721位
科普文章 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