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屬于中醫(yī)的“眩暈”、“頭痛”、“不寐”等病癥范疇。中醫(yī)認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虛在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實在肝陽上亢、氣滯血瘀、痰濁內阻等,治療上多從平肝潛陽、化痰熄風、補益肝腎立法辨證施治,由于該病的形成與先天體質、精神狀況、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常需持續(xù)服藥治療才能使病情穩(wěn)定。其實,中藥外用也是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手段之一,外用藥既免除了煎服藥物的不便和不安全因素(毒副作用),也減輕了患者的身心和經濟負擔,可單獨或輔助用于各期高血壓的治療。一、藥枕療法:“聞香味能治病”在祖國醫(yī)學中早有記載。三國時代的名醫(yī)華佗就曾運用過香味療法治病;唐朝孫思邈的《千金方》、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明朝李明珍的《本草綱目》中均有中藥裝枕治病的記載;清代吳尚先《理渝駢文》中則有"健身丁公枕"可以"療百病,延年益壽"等內容。藥枕治病的原理主要是通過鼻腔聞到中藥特有的芳香氣味,起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的作用。從中醫(yī)理論中疾病治療原則的補瀉分類而言,芳香或辛香類藥物具有“輕可去實”、開竅宣泄作用,屬治法中的瀉法范疇。藥枕療法溫和的“開竅”、“宣瀉”作用,對高血壓的“上盛下虛”、“虛實夾雜”證,能起到瀉實以補虛的作用,所以,選用藥枕療法治療或輔助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選擇。常用降壓藥枕配方:方1、野菊花、杭菊花、冬桑葉、夏枯草、辛夷各300克,薄荷200克,紅花100克冰片50克(臨用時拌入)。方2、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為粗末)、丹皮200克(為粗末)、白芷200克(為粗末)、竹葉500克。方3、荊芥、防風、鉤藤(為粗末)、夏枯草、牛膝(為粗末)、菊花、桑葉各250克。方4、石菖蒲、合歡皮各500克、側柏葉400克(均制為粗末)。方5、白菊花、艾葉、銀花葉各半斤,礬石120克(為粗末),方6、決明子、菊花、夏枯草、桑葉各250—300克。將以上各配方藥物充分晾曬干燥后再行加工,加工成粗末后裝入干凈棉布縫制的枕芯中做成藥枕,可將藥枕放在普通枕頭上面,睡時枕用,使用期間應注意保持藥枕干燥,酌情3—6個月更換藥物,可連續(xù)使用2—3年。二、中藥外敷:中藥外敷是指將中藥加工制成需要的劑型貼敷于相應穴位上,使藥物接觸穴位處皮膚,對穴位產生刺激作用的治療方法。該療法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等作用。有關腧穴的基礎研究顯示,中藥貼敷某些特定穴位{如神闕},可增加高血壓病患者每搏心輸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對高血壓病有很好的降壓作用。常用中藥外敷配方: 1.吳茱萸細末15—30克,用醋或生理鹽水調制做成小藥餅,貼敷雙側涌泉穴,用膠布固定,晚上睡前貼敷,次日晨起取下,10天為一療程。2、膽汁制吳茱萸100克、龍膽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礬30克,共為一料,制成細末,裝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粉適量加少許米醋調成糊狀,分別貼敷于神闕(即肚臍)、湧泉穴,膠布固定。每晚睡前貼敷,次晨取下,1個月為1療程。 3、馬錢子12克(去殼,取仁),白丑2克,黑丑2克,雞苦膽12克(鮮用),取前三味混合搗碎,然后加入雞苦膽共搗成膏狀,裝入瓶中備用。用時取配好的藥膏敷于涌泉穴,用膠布固定。睡前貼敷,次日晨起取下,隔日一次,4次為一療程, 4、川牛膝、川芎等份,制成細末,置干燥處備用。貼藥時取仰臥位,將“神闕”穴擦干凈,取藥末3—5克放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3~4天換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貼敷治療一般應堅持1~2個療程后方能見效,病人在血壓下降的同時,頭痛、眩暈、四肢麻木等癥狀亦有所減輕。另據(jù)有關報道,貼敷治療對高脂血癥、肥胖亦有治療作用。三、中藥足浴:中藥足浴是指將單味或復方中藥水煎待溫后浸泡雙足的治療方法。高血壓病的臨床癥狀往往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這些病癥按中醫(yī)病位分類屬“病在于上”。腳位于人體下部,實施足浴療法時刺激了足部密集的穴位,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療中“上病取下”的原則,而中藥足浴更是發(fā)揮了中藥和足浴的雙重作用,是中藥與足浴療法的有機結合,所以中藥足浴療法治療高血壓病是有理論依據(jù)的。有報道稱,中藥足浴療法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有效率可達90%以上。常用足浴配方:1、磁石30克、鉤藤20克、石決明、獨活各15克、桑枝、枳殼、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牛膝各10克,黨參、黃芪、當歸、烏藥各6克。2、明礬50克、鉤藤60克、茺蔚子60克、糯米粉30克。3.鉤藤100克剪碎,冰片少許。4.茺蔚子、桑枝、桑葉各60克。5、桑葉、竹葉、當歸、菊花、益母草各100克。6、地膚子、蒲公英各500克,硫黃、雄黃各50克。7、.吳茱萸30克,刺蒺藜30克,夏枯草、茺蔚子各15克。將以上配方中藥用雙層紗布包裹置煎煮容器中,加水約2000毫升浸泡10分鐘左右,然后加熱至開鍋,待溫度適宜后泡足,每次30分鐘,每日一至二次,每劑中藥可泡足2天,30天一療程。一般應堅持2至3個療程方能見效,療程間可間隔數(shù)日。 由于高血壓病病因復雜,某些致病因素如先天體質的差異、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精神狀態(tài)的好壞等都會對血壓產生影響,所以采用中藥外治諸法治療高血壓應堅持按療程治療,并可長期間斷實施。單純應用中藥外治法,往往僅適用于早期高血壓患者,對于二、三期高血壓病人可作為輔助療法選用。
中草藥作為天然藥物越來越受到現(xiàn)代人的親睞,在慢性疾患、亞健康甚至健康人群中均有廣泛應用,而隨著現(xiàn)代開發(fā)和使用范圍的擴大,中草藥及其制劑的不良反應報道屢有所聞。近年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顯示,在致不良反應藥物中,中藥僅次于抗生素、解熱鎮(zhèn)痛藥而位居第三。臨床實踐證明,我們應該科學地認識中藥,中藥之所以能治病,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失調,更何況有些中藥還含有某些有毒成分。 中醫(yī)治病講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用藥講究合理配伍,又有飲食生活宜忌,就臨床所見,導致應用中藥產生毒副作用的原因相當部分是由于使用不當造成的,多了解一點中醫(yī)用藥的知識,有助于把中藥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 1.辨證用藥:辨證有誤則藥不對證,會加重機體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趨嚴重。如瘡瘍日久、淋證、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證也應慎用解表藥;表虛自汗、陰虛盜汗禁用解表發(fā)汗藥;實熱證、津血虧虛者忌用溫里藥。再如羚羊解毒片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功效,治療外感風熱效果好,用于外感風寒者則會加重病情;感冒清熱沖劑為辛溫解表藥,宜用于感受風寒所致之風寒感冒,如僅從字面上的“清熱”理解而用于風熱感冒或感受風寒郁久化熱證則南轅北轍;通宣理肺丸治療風寒傷肺所致咳嗽效果好,若用于肺熱咳嗽則屬藥證不符,療效可想而知。 2.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療,中藥組方大有講究;中西藥合用還應注意藥物理化性質的變化影響療效或產生毒副作用。(1)中藥合用:中醫(yī)用藥組方中各味藥既有適應證,又有禁忌證。中藥配伍中有配伍七情、君臣佐使、三因制宜、大小緩急等講究,這些配伍講究使中藥組方達到既有的放矢治療疾病、增強療效,又可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七情配伍中的相須、相使是使藥物增效,相畏、相殺是使藥物減毒,相惡是使藥物減效,相反是使藥物增毒,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孕婦用藥禁忌等是中醫(yī)學上千年經驗的總結,不可忽視,所以組方中應避免相惡、相反。君臣佐使是指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有些不良反應并非中藥本身的毒副作用所致,而是不合理配伍造成的,例如2005年6月發(fā)生在云南昆明某小學集體喝“大鍋藥”中毒事件,200多名小學生為預防水痘集體服用了“大鍋中藥”之后,導致151名學生陸續(xù)出現(xiàn)腹痛、腹瀉、嘔吐、頭痛等中毒癥狀,并有一名小學生搶救無效死亡。事后查明該藥方里的15味中藥每味藥均符合國家藥典規(guī)定,為合格藥物,之所以導致了中毒事件的發(fā)生,是由于配伍不合理,苦、寒性藥物較多造成的。又如知母與人參在藥理研究中均顯示有降血糖作用,但二藥合用時則降糖作用減弱。這說明中藥配伍應用不能僅僅根據(jù)藥理研究,而應以中藥的組方原則為基礎。中藥配伍中還注意應盡量避免藥味太多太雜,否則會因藥物作用的相互掣肘而降低療效并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2)中西藥配伍:隨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疾病的廣泛開展,中西藥合用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不可否認,中西藥合理應用??煽s短病程、提高療效,但在臨床中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不科學的中西藥合用現(xiàn)象,致使療效降低甚至產生不良反應。例如,含大量鞣質的中藥,如大黃、五倍子、萹蓄、石榴皮、地榆、坷子肉、虎杖等,不宜與口服抗生素合用。因鞣質能與生物堿鹽類、苷類、蛋白質等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從而不被胃腸道吸收,阻礙抗生素產生療效;酸性較強的中藥不宜與堿性較強的西藥合用,如中成藥保和丸、六味地黃丸等,都含有酸性中藥(烏梅、山楂、五味子、山萸肉等),不宜與西藥氨茶堿、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碳酸氫鈉等堿性藥物合用;同樣道理,堿性較強的中藥也不宜與酸性較強的西藥合用;中藥麻黃及含有麻黃的中成藥如川貝精片、止咳定喘膏、防風通圣丸等均含有麻黃堿,不能與降壓藥合用,因為麻黃堿能收縮動脈血管而升高血壓,可與降壓藥發(fā)生拮抗,影響降壓藥的療效,甚至會導致患者血壓升高;甘草與降糖藥合用,藥理上產生拮抗作用;另外,糖尿病患者在服二甲雙胍、優(yōu)降糖等降糖藥期間忌服人參、鹿茸等補藥,因為這些中藥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異生,減少人體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葡萄糖分解,從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中西藥物同效藥物重復合用,可使有效劑量過大,增加不良反應,如中成藥速效救心丸與西藥消心痛或心痛定合用,中藥感冒清熱沖劑與西藥的感冒通合用等等;中西藥物同類品種重復使用,如消渴丸與優(yōu)降糖合用、正天丸與麥角胺咖啡因合用、維C銀翹片與百服寧合用等,這些中成藥中分別已含有優(yōu)降糖、咖啡因、撲熱息痛等西藥成分,盲目合用可使用藥劑量加大,從而增加毒副作用;中藥木通、厚樸、防己、細辛等含有馬兜鈴酸成分,不宜與西藥的磺胺類、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合用,因為以上中西藥都具有腎毒性,合用后會加重對腎臟的損害。 3.斟酌用量:有些中藥的作用與用量有關,應根據(jù)病情需要斟酌用量。例如甘草1~3克能調和藥性,5~15克能益氣養(yǎng)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長期使用,病人可出現(xiàn)脘悶、水腫、低血鉀、血壓升高等;紅花量小和氣養(yǎng)血,量大活血化瘀;蘇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升麻少用清熱解毒,多用升陽舉陷;麥芽小劑量消食化積、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劑量單用消散力強,耗散氣血而回乳。另外,還要根據(jù)藥物在方劑中的主輔、藥性峻緩等決定用量。在方劑組成中,主藥用量重,輔藥用量輕;凡使用毒峻烈藥,須從小量開始,再根據(jù)患者服藥后的情況酌情增減。4.中病即止:勿隨意長期用藥,避免慢性蓄積產生不良反應。中藥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緩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長期服用,往往可因為產生毒副作用的物質蓄積產生不良反應。大黃作為瀉藥(用量1~5克)不能長期服用,小劑量(0.05~0.3克)表現(xiàn)為收斂活性,產生便秘。德國藥品管理機構——聯(lián)邦藥物和醫(yī)療用品研究所1996年規(guī)定:含大黃屬(大黃根)等植物藥的生藥、生藥配制品及提取物,只能短期用于便秘,而不能用來助消化、凈血、減輕體重等,連續(xù)服用不得超過1~2周。再如美國學者對133例服用人參的慢性虛弱者進行分析,病人平均每天服人參3克,連續(xù)一個月,全部出現(xiàn)中樞神經興奮和刺激癥狀,尚有26人咽部刺激、9人性欲亢進、6人抑郁、14人浮腫、7人食欲降低、5人血壓下降、4人閉經,其中4例因用量過大,導致人格解體和精神混亂。長期小劑量使用含馬兜鈴酸制劑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近年已發(fā)現(xiàn)具有腎毒性的中藥還有雷公藤、草烏、益母草、蒼耳子、天花粉、蘆薈、威靈仙、土茯苓、大青葉、澤瀉、白頭翁、苦參、蜈蚣等數(shù)十種之多,在服用含這些成分的中藥時亦應注意不可久服。。胖大海作為保健飲料長期泡服,易致大便溏瀉、飲食減少、脘腹痞悶不適而消瘦。長期服用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會因蓄積而出現(xiàn)慢性汞中毒等等。5.飲食禁忌:藥有藥性,食有食性,兩性相悖則不利于病人,因此,服用中藥常有飲食禁忌,俗稱忌口。如服發(fā)汗藥或治療寒性病忌食生冷,調理脾胃藥或治療熱性病時忌食辛熱油膩,消腫理氣藥忌食豆類,止咳平喘藥忌食魚腥,地黃、何首烏、蜂蜜忌蔥,土茯苓、威靈仙忌茶,鱉甲忌莧菜等。醫(yī)生應將必要的禁忌、用藥風險對病人做出必要的提示,讓其注意并做出選擇,否則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傊兴幰嗍撬?,和西藥一樣有毒副作用。從宏觀角度看,中藥之治病多是以其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寒涼藥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有戀邪之弊,那種認為中藥完全無毒副作用的觀念是不科學的。近年曾有中藥清腸排毒之風,也曾看到有商家將牛黃解毒片譽為“人體清道夫”,謂之有病無病均可常服,殊不知服藥久瀉可使機體產生諸多功能失調;牛黃解毒片不僅藥性苦寒而且本身就含有毒成分。作為一名臨床工作者,不僅要合理應用中藥,更有責任提醒廣大患者不可盲目跟風,不要被商家的廣告忽悠了
——談中醫(yī)對感冒的認識及感冒中成藥的選用感冒是臨床最常見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由于中西醫(yī)理論體系的不同,對感冒的認識和治療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暖冬時感冒病人較多,西醫(yī)認為暖冬現(xiàn)象更有助于病源菌的滋生,容易引發(fā)感冒;而中醫(yī)則認為是由于是“非其時而有其氣”,既冬應寒而反暖這種大自然不正常的環(huán)境,導致人體腠理疏松而易感受外邪發(fā)生感冒。在治療上西醫(yī)要抗病毒抗細菌,以及用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咳、抗過敏等方法,解除感冒引起的一系列癥狀;中醫(yī)則根據(jù)人體感受外邪的不同及外邪侵襲人體后的表現(xiàn),區(qū)別風寒風熱的不同,分別予以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等達到治療目的。由于西藥對感冒的治療缺乏特異性等原因,選用中藥,尤其是選用中成藥治療感冒幾乎成為大夫和病人的常規(guī)選擇。但臨床常遇到感冒病人不停服用各種藥物而感冒持續(xù)不愈甚至并發(fā)其它病癥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與病人本身體質狀況等有關外,往往與治療選藥不當有關。中醫(yī)用藥講究辨證,治療感冒亦不例外。中醫(yī)認為感冒多是由于風邪兼夾不同時令之氣,侵犯人體而發(fā)病,如冬季多見風寒,春季多見風熱,夏季多夾暑熱,夏秋之間的梅雨季節(jié)多夾濕邪,秋季多兼燥邪等等。一般來說,風邪兼夾時令之氣,常以風寒、風熱兩類為多見,其他暑、濕、燥等外邪亦能兼夾,于是感冒就有風寒、風熱、暑熱、暑濕、秋燥等不同,另外尚有時行感冒、體虛感冒等病名。1.風寒感冒風寒感冒多發(fā)生于秋冬或初春季節(jié),為感受外來風寒之邪而發(fā)病。因風寒之邪侵襲肌表,汗孔開合不利引起,癥見惡寒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甚至氣喘。脈象多浮緊或弦,舌苔薄白。治療此類感冒治則為辛溫解表,發(fā)散風寒,或辛溫解表,宣肺定喘,在表之風寒或被寒邪郁閉之肺氣,一經辛溫之品宣通,則表邪得解、肺得宣肅而諸癥消失。常用中成藥有風寒感冒顆粒、風寒表實感冒沖劑、感冒清熱顆粒、九味羌活顆粒、川芎茶調丸、柴胡飲沖劑、小兒麻甘顆粒(用于小兒)等,民間常用的治療感冒偏方蔥姜水、姜糖水等,亦適用于風寒感冒。2.風熱感冒風熱感冒多發(fā)生于春季。春季多風,氣候轉溫,故風邪與溫熱之邪多相兼致病。風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致衛(wèi)表不和,肺失清肅而出現(xiàn)一系列風熱表證癥候,癥見發(fā)熱較重,惡寒較輕,無汗或有汗,頭痛身楚,或有鼻塞,流濁涕,咳嗽,咽喉腫痛等,脈象常浮數(shù),舌苔薄白而少津或薄黃。治療這類感冒宜辛涼解表,疏風散熱,在表之熱邪一經辛涼藥物宣透,則熱祛表邪得解而病癥向愈。常用中成藥有銀翹解毒丸、犀羚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風熱感冒顆粒、羚羊感冒片、雙黃連口服液、銀黃口服液(顆粒)等。3.暑濕(暑熱)感冒暑濕感冒或稱夏季感冒,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暑邪濕邪當令之時,由于外感風寒、內蘊暑濕、營衛(wèi)失和而發(fā)病,癥見除惡寒發(fā)熱等表證外還兼有身熱汗少,胸悶頭暈脹,泛惡納呆,腸鳴腹瀉,全身酸楚,身倦乏力、舌苔白膩脈濡等癥。西醫(yī)的胃腸型感冒常與暑濕感冒類似。治療宜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為法,常用中成藥有暑濕感冒沖劑、藿香正氣系列(水、丸、膠囊等)、祛暑丸、暑癥片、六一散、消暑沖劑、清涼防暑沖劑等。如發(fā)熱較重,汗出熱不解,伴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厚膩者是暑濕化熱證,可酌情伍用雙黃連口服液、銀黃口服液之類清熱解毒藥,但應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過用寒涼。對于暑濕感冒的治療應注意既不可大劑辛溫發(fā)汗,又不可過用苦寒攻下,宜審時度勢解表化濁祛濕清熱,否則易使表證遷延不愈或變生他癥。4.秋燥感冒秋燥感冒多發(fā)于秋季,是由于風邪兼挾秋令燥氣傷人致病。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頭痛、口鼻發(fā)干、咽喉燥痛、音啞、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嚴重時出現(xiàn)痰中帶血等癥狀,脈象細,舌苔薄白或薄黃少津。治療宜辛涼解表,清燥潤肺??捎蒙>崭忻邦w粒、秋燥感冒顆粒、桑杏湯等。對秋燥感冒用藥應注意,切忌過用辛溫燥烈之品如麻黃、桂枝之類,否則不但燥邪不祛,反致傷陰劫液表邪入里而加重病情。另外中醫(yī)尚有時行感冒、體虛感冒等稱謂。時行感冒大概相當西醫(yī)的流行性感冒。中醫(yī)認為時行感冒的病因多與氣候突變、寒溫失常有關,如春季應暖而反寒,冬季應寒而反溫等,非時之氣夾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癥狀與普通感冒相似但具有流行性,且發(fā)病快、病情重,可見高熱、怕冷寒戰(zhàn)、流涕、頭痛劇烈、肢體痛楚,脈數(shù)有力或沉遲有力等。.對時行感冒的治療亦應根據(jù)所感病邪的不同而有風熱、風寒、暑濕等分型,但因時行感冒病情較重,外邪往往易迅速入里化熱,故宜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作用的中藥,常用中成藥清熱解毒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板藍根沖劑、大青葉合劑、銀黃口服液(顆粒)、抗感顆粒、抗病毒口服液(顆粒)等均可酌情配伍應用。某些中西藥合用的復方制劑如維C銀翹片、三九感冒靈沖劑、感冒清等,對緩解癥狀、縮短病程具有較好療效。體虛感冒是指感冒纏綿不愈或一段時間內反復感冒的癥候,主要見于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小兒、婦女和老人。其臨床表現(xiàn)除一般感冒癥狀外,還有自汗、乏力、胸悶氣短等體虛癥狀,中藥對體虛感冒具有較好的療效,臨癥應辨別病人虛之所在隨證治療。治療體虛感冒中成藥如玉屏風散(丸)、參蘇感冒片(丸)、參蘇宣肺丸、荊防敗毒丸、桂枝合劑、防感片、參芪止汗沖劑等宜用于氣虛易感證候的治療,對于感冒兼五心煩熱、舌紅無苔或少苔、脈象細數(shù)之陰虛易感者可選中藥湯劑加減葳蕤湯之類辨證治療。總之,選用中成藥治療感冒亦應辨證。而對感冒的辨證不應局限于某一癥狀,例如發(fā)熱、咽痛未必就是風熱感冒;病毒性感冒也不一定是風熱感冒;感冒后肢體困重乏力未必就是體虛的標志等等。而是應綜合病人癥狀、舌象、脈象、體質及氣候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辨證分析,對證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保證中成藥應用中的對癥、安全、有效。
總訪問量 111,646次
在線服務患者 15位
科普文章 4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