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病人多無明顯不適癥狀,常在B超檢查或在腹部手術中發(fā)現(xiàn)。尚無證據(jù)說明其有惡變可能。 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血管瘤切除術、血管瘤縫扎術、肝動脈結扎術等,手術創(chuàng)傷極大,恢復期長,對于一個良性腫瘤患者我不推薦。 2.介入治療 (1)肝動脈栓塞術(TAE) TAE治療肝血管瘤基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動脈供血,栓塞動脈后瘤體內可形成血栓,血栓機化、纖維化使瘤體形成纖維瘤樣結構而達到縮小、硬化血管瘤的目的。該患者就是采用這種方法治療,使腫瘤明顯縮小。 (2)肝血管瘤微波及射頻消融治療 肝血管瘤微波固化術及射頻治療,微波可轉化為熱能而使周圍組織凝結,使瘤體局部萎縮、變硬,達到固化腫瘤的目的。我推薦患者進一步采用局部消融治療,完全徹底去除腫瘤。
患者男性,50余歲,肝炎后肝硬化,反復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四年,于當?shù)蒯t(yī)院反復行套扎,硬化治療多次,仍反復多次出血,幾經(jīng)周折來到我們科室行TIPS治療 術后飲食小貼士: 1、減少產(chǎn)氨物質的攝入(主要是蛋白類失誤),記住是減少,不是不能吃,只要控制好每日蛋白的攝入總量——即低蛋白飲食 2、促進體內血氨的排泄,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腦梗塞既人們常說的“中風”的主要原因是腦供血動脈的狹窄和閉塞。據(jù)統(tǒng)計,60%以上的腦缺血病人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 頸動脈是人腦的主要供血動脈之一,當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狹窄時,大腦也就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現(xiàn)為:耳鳴、視物模糊、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乏力、嗜睡、失眠以及多夢等。也可以出現(xiàn)眩暈、眼前發(fā)黑(黑矒),重者可以出現(xiàn)反復的暈厥,甚至偏癱、失語、昏迷,少數(shù)人可以有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甚至突發(fā)性失明。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三種: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藥物治療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如常規(guī)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但僅適用于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患者,對于超過70%狹窄的患者一般建議手術治療。 頸動脈開刀手術的基本方法是內膜切除,解除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恢復大腦血供,消除腦梗塞栓子,該手術的缺點是需要全身麻醉,頸部切口及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優(yōu)點是完全切除增生內膜和硬化斑塊,再發(fā)生狹窄的機會較小,不需要終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 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起效快、恢復快、療效確切、可重復操作的優(yōu)點。只需要局部麻醉,在大腿根部穿刺,將一根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導管放置入股動脈,將導管輸送到頸動脈狹窄部位,選準位置后將支架釋放出來就完成了對頸動脈硬化狹窄部位的擴張成型,改善大腦血流供應。 當出現(xiàn)以下情況時需進行手術或腔內治療:1、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2、頸動脈狹窄程度小于70%,但頭暈、黑矒等腦缺血癥狀典型,或者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容易脫落;3、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中風發(fā)作史,或腦梗塞后仍有小中風發(fā)作。 病例介紹如下: 女性,69歲,主主因間斷性黑懵,頭暈入院,無四肢肌力、肌張力障礙,既往無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多年口服降壓藥物控制平穩(wěn),當?shù)蒯t(yī)院彩超提示雙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就診我院,頭頸部CTA顯示右側頸內動脈長段閉塞,左側頸內動脈起始端極重度狹窄,右側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治療策略先行右側椎動脈支架植入,目的防止因頸動脈支架植入過程中血壓波動造成后循環(huán)梗塞可能,而后再行左側頸動脈支架植入,過程如下圖所示: 頸動脈狹窄行支架植入術的效果鼓舞人心,患者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國際上很多對比內膜切除術和支架成型術試驗的結果表明,頸動脈支架成型術較內膜切除術安全、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 對于接受頸動脈支架植入的患者而言,金屬支架是異物,在體內與血液接觸時有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的可能,因此術后需正規(guī)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藥物。通常用藥為阿司匹林100mg,1次/日,口服終身,波立維(氯吡格雷)75mg,1次/日,口服3-6個月。術后1,3,6,9,12個月時復查頸動脈超聲或CT,以后每年復查一次。術后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戒煙、清淡低鹽低脂飲食;積極活動鍛煉身體;積極控制好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
總訪問量 329,776次
在線服務患者 385位
科普文章 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