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選
發(fā)表者:劉紅娟 人已讀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劉紅娟 (重慶 400050)
摘要:目的:觀察比較諾和銳30和諾和靈30R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諾和銳30組和諾和靈30R組,治療12周后,觀察兩種不同治療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低血糖發(fā)生的情況。結果:(1)兩組治療后FBG、2 hPBG、HbA1c均明顯下降(P<0.01),但諾和銳30組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下降更明顯(P<0.05);(2)諾和銳30組低血糖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諾和靈30R組(P<0.05),結論:諾和銳30能更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風險。
關鍵詞: 胰島素類似物;預混;血糖控制; 2型糖尿病
近年來人們遂漸重視餐后血糖的嚴格控制,并且餐后血糖的升高早于空腹血糖的升高,因此糖尿病大血管病變與餐后血糖有著明顯的關系,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有益。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現(xiàn)已不僅僅是滿足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更多在于減少或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而胰島素用于糖尿病臨床治療已有80余年的歷史,其制劑的不斷改進,目的是為了使外源性胰島素更接近生理胰島素的分泌模式,同時其安全性和治療的依從性不斷提高。諾和銳30是一種新型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其中包括30%的門冬胰島素,70%的精蛋白結合的結晶門冬胰島素,能更好地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本文對諾和銳30和諾和靈30R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2月~2008年6月在我院門診就診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其中男性44例(57.89%),女性32例(42.11%),年齡19~81歲,平均年齡(50±6.9)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7±2.2)年。76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諾和銳30組40例,諾和靈30R組36例。入選標準: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且治療前空腹血糖(FBG)>10.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BG)>16.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8.5%。排除標準:嚴重肝臟、腎臟疾病、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和其他內分泌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開始治療前、治療后檢測FBG、2 hPBG、HbA1c、BMI,并對患者進行糖尿病教育,在飲食、運動相對固定的情況下:諾和銳30組給予諾和銳30,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諾和靈30R組:給予諾和靈30R,每日早晚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起始劑量為0.3~0.5 U·kg-1·d-1,每周測末梢血糖1~2 d,每天7次(每餐前+每餐后2 h+睡前,個別病人需加測凌晨4點血糖),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每次增加或減少2~4 U,治療12周,并記錄治療期間低血糖發(fā)生情況及其他不良反應。
1.3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結果以 ±s表示,組內、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低血糖發(fā)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臨床資料的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兩組臨床資料的比較 | ||||
|
諾和靈30R組 |
諾和銳30組 |
t |
p |
性別(男/女) |
20/16 |
22/18 |
|
|
年齡歲 |
51±6.3 |
53±6.5 |
0.13 |
>0.05 |
病程 |
4.55±2.2 |
4.8±2.1 |
0.22 |
>0.05 |
表2兩組治療前后FBG、2 hPBG及HbA1c比較(mmol/l,) ±s | ||||||||
檢測指標標 |
諾和靈30R組(n=36) |
t |
p |
諾和銳30組(n=40) |
t |
p |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
FBG |
13.66±3.20 |
6.05±1.03 |
15.50 |
<0.01 |
13.85±2.55 |
5.53±0.88 |
17.11 |
<0.01 |
2 hPBG(早) |
19.66±3.12 |
9.22±1.70 |
17.26 |
<0.01 |
20.11±3.98 |
7.85±1.12 |
17.33 |
<0.01 |
2 hPBG(中) |
19.26±3.56 |
8.22±1.36 |
17.27 |
<0.01 |
22.02±1.01 |
7.58±0.66 |
24.99 |
<0.01 |
2 hPBG(晚) |
19.89±3.54 |
8.56±1.18 |
18.30 |
<0.01 |
22.73±2.33 |
7.24±0.78 |
25.23 |
<0.01 |
HbAlc% |
10.13±1.58 |
6.82±0.86 |
14.70 |
<0.01 |
10.22±1.70 |
6.50±0.64 |
12.90 |
<0.01 |
2.2兩組治療前后FBG、2 hPBG及HbA1c的比較兩組患者胰島素治療后FBG、2 hPBG及HbA1c水平均明顯下降(P<0.01),結果見表2。諾和銳30組降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幅度更明顯(P<0.05)。兩組患者空腹血糖下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諾和銳30組空腹血糖下降幅度高于諾和靈30R組,結果見表3。
2.3兩組低血糖發(fā)生率比較諾和銳30組低血糖(<2.8 mmol/L)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諾和靈30R組(<0.05),結果見表4。
表3兩組治療前后FBG、2 hPBG及HbA1c下降幅度的比較 | ||||
檢測指標標 |
諾和靈30R組 |
諾和銳30組 |
t |
p |
FBG |
6.55±2.53 |
7.77±2.60 |
2.30 |
>0.05 |
2 hPBG(早) |
9.96±2.88 |
12.20±3.86 |
2.60 |
<0.05 |
2 hPBG(中) |
10.90±3.23 |
13.65±2.98 |
2.68 |
<0.05 |
2 hPBG(晚) |
11.60±3.44 |
14.80±3.11 |
3.32 |
<0.01 |
HbAlc% |
3.10±1.05 |
3.98±1.63 |
2.50 |
<0.05 |
表4兩組低血糖發(fā)生率的比較 | ||||
組別 |
低血糖 |
無低血糖 |
Χ2 |
Ρ |
諾和靈30R組 |
7 |
29 |
4.66 |
<0.05 |
諾和銳30組 |
2 |
38 | ||
合計 |
9 |
67 |
3討論
臨床試驗證明,嚴格控制血糖可明顯減少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即使是已發(fā)生了并發(fā)癥的患者,嚴格控制血糖也可以明顯減緩病變的進展[2]。糖尿病高血糖包括空腹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而餐后高血糖的危害要比空腹高血糖更明顯[3]。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預測心血管疾病(CVD)的發(fā)生與發(fā)展[4,5]。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試驗證實,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發(fā)生并發(fā)癥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餐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是2型糖尿病進展和惡化的主要驅動力[6]。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餐后血糖更為重要。諾和靈30R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預混胰島素,為30%的諾和靈R和70%的諾和靈N組成,通過生理劑量的胰島素抑制肝糖輸出,改善空腹高血糖,使胰島β細胞得以充分休息,具有使用方便、注射次數(shù)少等特點,但此方案并不能提供接近生理的胰島素分泌模式,由于短效胰島素作用的特點,使得相當數(shù)量的患者出現(xiàn)餐后高血糖和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而且需餐前15~30 min注射,因而降低了患者胰島素治療的依從性。而預混胰島素類似物諾和銳30是由30%的可溶的速效Aspart胰島素和70%的魚精蛋白結合的Aspart胰島素組成,其中速效胰島素成分能提供更快、更高的餐時胰島素分泌峰,魚精蛋白結合的胰島素成分則可提供基礎胰島素的補充。這樣,餐后胰島素峰與餐后高血糖峰的同步性大大提高,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漂移,同時在速效胰島素降低餐后血糖以后,血中藥物濃度迅速降低,下一餐前低血糖的危險性相對減少,而且其餐前立即注射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的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諾和銳30既可降低餐后高血糖,又可降低空腹高血糖,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的風險。通過持續(xù)而平穩(wěn)的血糖控制,可達到精細降糖、血糖長期良好控制的目的,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在英. 內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797.
[2]紀力農. 糖尿病的強化治療策略—精細降糖、安全達標[J]. 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分冊,2004,24(4):274.
[3]付勇. 糖尿病人餐后狀態(tài)的臨床意義[J]. 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分冊,2002,22(4):209.
[4]Ceriello A. The possible role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aemi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 [J]. Diabetologia,2003,46(Suppl 1):916.
本文是劉紅娟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
發(fā)表于: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