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祥瑞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疼痛科 股外側皮神經痛,又稱感覺異常性股痛,是臨床最常見的皮神經炎,它是一種股外側皮膚感覺異常的疾病。股外側皮神經及感覺神經主要豐富于股外側的皮膚,股外側皮神經炎發(fā)作時主要是出現股外側下2/3出現麻木、刺痛、發(fā)涼等異常的感覺,嚴重者可以造成運動神經的受損,以及肌肉的萎縮。解剖股外側皮神經為腰叢分支,腰2、腰3神經纖維組成,從腰大肌外側緣向外下經髂筋膜深面,于髂前上棘內約lcm入大腿部,在髂筋膜深面縫匠肌前面或穿該肌分前后二支。前支在髂前上棘下約lOcm穿深筋膜至皮下,后支穿闊筋膜至皮下,分布于股前外側皮膚,由于股外側皮神經行程長,于髂前上棘內側的狹窄裂隙或腹股溝韌帶深面時,周圍組織致密緊張,容易受到卡壓,引起股部感覺障礙,疼痛麻木。病因1牽拉損傷——跨欄運動,體操舞蹈等跨腿運動所致該神經牽拉傷。2慢性壓迫損傷——穿緊身衣、緊身胸衣和緊身褲,佩戴沉重的工具腰帶或者硬物局部頂壓于骼前上棘處。3盆腔內壓迫損傷——巨大腫瘤、骨盆骨折、妊娠、肥胖等因素。4醫(yī)源性損傷——髂骨植骨術、髖關節(jié)置換術、疝修補術、腎移植術等術后瘢痕形成或術中操作不當均可引起股外側皮神經損傷及卡壓征。5糖尿病相關的神經損傷。診斷(1)沿股外側皮神經及分布區(qū)的疼痛、感覺異常、壓痛、感覺障礙為診斷依據。(2)必要時進行x線平片及盆腔臟器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病變。?治療1經典FICB:經典FICB即腹股溝韌帶下FICB,穿刺點在腹股溝韌帶中外1/3交界處下方0.5~1.0cm,向頭側、與皮膚呈約30°進針,分別穿透闊筋膜和髂筋膜并產生兩次阻力消失(“落空感”)后注射局部麻醉藥。2改良FICB:該方法在腹股溝韌帶上方進針,進針點在恥骨結節(jié)和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腹股溝韌帶上方1cm處垂直進針,而不是下方0.5cm。針尖沒有穿過闊筋膜和髂筋膜,而是穿過淺筋膜產生第1次“落空感”(淺筋膜與腹股溝韌帶下方的闊筋膜融合),然后針尖穿過腹橫筋膜產生第2次“落空感”(腹橫筋膜與腹股溝韌帶下方的髂筋膜相延續(xù))。StevensM,HarrisonG,McGrailM.Amodifiedfasciailiacacompartmentblockhassignificantmorphine‐sparingeffectaftertotalhiparthroplasty[J].AnaesthIntensiveCare,2007,35(6):949‐952.DOI:10.1177/0310057X0703500615.3腹股溝韌帶上FICB:患者平臥并伸展髖關節(jié)定位髂前上棘,探頭垂直置于腹股溝韌帶上方靠近髂前上棘的水平。在超聲圖像上識別出髂肌和髂筋膜,沿腹股溝韌帶向內下方移動探頭,掃查到股動脈,繼續(xù)將探頭向外側移動,使探頭位于FN外側,即為進針點。采用平面內進針,進針深度為2-4cm。當針穿過髂筋膜時,通常會出現“落空感”,應特別注意在腹股溝韌帶上方1-2cm的髂筋膜淺層識別旋髂深動脈,避免誤傷。在腹股溝韌帶下方,LFCN走行變異很大并發(fā)出分支;在腹股溝韌帶上方,LFCN在骨盆區(qū)域、髂筋膜下方有一個穩(wěn)定的走行分布。HebbardP,IvanusicJ,ShaS.Ultrasound‐guidedsupra‐inguinalfasciailiacablock:Acadavericevaluationofanovelapproach[J].Anaesthesia,2011,66(4):300‐305.DOI:10.1111/j.1365‐2044.2011.06628.x.?2022年04月20日
3267
0
3
-
郭偉賓主治醫(yī)師 石家莊市第二醫(yī)院 神經內科 股外側皮神經炎(Lateralfemoralcutaneousneuritis)是臨床最常見的皮神經炎,指股外側皮神經在其行走過程中穿過髂腹股溝部位受到周圍組織病變的卡壓而引起的大腿前外側皮膚感覺異常及疼痛等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其癥狀和體征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及局部軟組織損傷等疾病相混淆,值得臨床關注。病因1.股外側皮神經在走行過程受卡壓為最主要原因:如腰椎橫突肥大、肥胖、妊娠、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腹部盆腔的炎癥、腫瘤、結石等均可致本病。因股外側皮神經需穿過腹股溝筋膜,因此,受壓部位常在髂前上棘處,多距離髂前上棘約2cm內。2.全身性疾病、外傷或感染:如大腿受傷、糖尿病合并肥胖、糖尿病單神經病變、高齡、鉛中毒、酗酒、麻風、甲狀腺功能減退、腹股溝疝、帶狀皰疹后遺癥、免疫力下降等可誘發(fā)本病,但也有很多時候是特發(fā)性的。3.醫(yī)源性損傷:后路脊柱手術、取髂骨移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和骨盆截骨術過程中,損傷股外側皮神經。4.不良生活方式:長時間負重、安全帶擠壓、穿緊身牛仔褲、寒冷潮濕等容易誘發(fā)此病。臨床表現股外側皮神經炎多見于20-50歲的男性,肥胖者發(fā)生率高。多為一側受累,少數雙側發(fā)病,表現為大腿前外側感覺異常,如刺痛、麻木、燒灼感、蟻行感、沉重感及發(fā)涼等,以麻木、燒灼感居多,無肌力、運動障礙等表現,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重體力勞動、久站久坐時癥狀可加重,休息后癥狀可改善。股外側皮神經炎病程緩慢,時好時壞,常數月至數年不愈。其與職業(yè)明顯有關,警察、軍人、司機、模特、農民等長時間負重、安全帶擠壓、穿緊身牛仔褲等容易誘發(fā)此病。高齡、肥胖和糖尿病是其危險因素。文獻報道,其人群發(fā)生率約為32.6/100,000人,而在胸腰椎后路手術術后患者中,股外側皮神經炎的發(fā)生率卻高達23.8%,其中53%的患者在術后1周左右可自行緩解。因此,有學者建議肥胖、糖尿病和預計手術時間比較長的患者在行脊柱后路手術時,應充分交代發(fā)生股外側皮神經炎的風險,且大概有一半的患者術后大腿前外側麻木預后較差。另外,取髂骨植骨和骨盆截骨時,術中應避免損傷股外側皮神經。體格檢查與診斷股外側皮神經炎查體時,可有局部壓痛、Tinels征陽性,髖后伸時癥狀加重,骨盆擠壓試驗有助于診斷。皮節(jié)刺激體感誘發(fā)電位檢查,尤其兩側對比有診斷意義。股外側皮神經是純感覺神經,因此行肌電圖檢查是無意義的。高分辨率的彩超可明確診斷股外側皮神經卡壓,但因大多數彩超醫(yī)師并不熟悉這個疾病,容易導致漏診。另外也需行腰椎和骨盆相關影像學檢查,排除盆腔腫瘤壓迫股外側皮神經及高位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下肢麻木不適。同時,行股外側皮神經壓痛點,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局部封閉,如癥狀明顯緩解,則可明確診斷。治療首先需改變誘發(fā)因素和不良習慣,如:減少負重前行,特別是軍人,不系緊腰帶,不穿緊身褲,避免久站久坐,減輕體重,控制血糖。然后,首選保守治療,主要是應用神經營養(yǎng)藥和局部保暖。股外側皮神經壓痛點,行利多卡因或激素封閉治療可改善癥狀,但療效不持久容易復發(fā),操作前應充分溝通交代,因股外側皮神經的解剖存在變異,約25%的患者可能定位有效,封閉治療后效果并不佳。因此有學者建議行超聲引導下的股外側皮神經封閉或射頻消融治療,定位準確,效果較好;也有學者推薦超聲定位下用50%酒精行股外側皮神經松解,治療難愈性的股外側皮神經炎,可明顯改善癥狀。如上述保守和微創(chuàng)治療無效,對于反復、難治性的股外側皮神經炎患者,有學者建議首選股外側皮神經減壓術,但有術后瘢痕粘連,導致復發(fā)的可能。轉載自丁香園骨科時間李永超老師2022年03月04日
1280
0
0
-
王燕主治醫(yī)師 鄭大一附院 針灸科 股外側皮神經炎又名“感覺異常性股痛”,臨床表現主要為大腿外側部感覺異常,一般多為慢性或亞急性起病,男性發(fā)病率較女性多2—3倍,多發(fā)生于成年人,多一側性發(fā)病。筆者采用溫針灸、梅花針結合拔罐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17例,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自2006年9月一2008年1月共治療門診和住院患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3歲,多見于40—55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4年;單側發(fā)病15例,雙側2例。病變面積最小3cm×5cm,最大10cm×15cm,臨床表現為單側或股外側皮神經支配區(qū)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伴蟻走感或灼熱感等,輕則陣發(fā)性出現,重則轉為持續(xù)性,其中3例呈天氣轉陰性加重。1.2 診斷標準(1)①臨床癥狀:單側或雙側大腿外側有蟻走感、燒灼感、麻木感或疼痛,動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時間過長、遇寒均可加重;②查體:大腿外側皮膚感覺、痛覺和溫度覺減退甚至消失,可伴皮膚萎縮,無肌肉萎縮,腱反射正常,無運動障礙。③發(fā)病過程緩慢漸進,開始發(fā)病時疼痛呈間斷性,逐漸變?yōu)槌掷m(xù)性。除外由于外傷、腫瘤壓迫所致者,所有病例均經本院或外院診斷為股外側皮神經炎。2.治療方法2.1溫針灸選穴:患側髀關、風市、伏兔、陰市、血海、阿是穴(疼痛最敏感點或感覺異常區(qū)中心點),皮膚常規(guī)消毒,以26號2-3寸不銹鋼毫針刺入穴位,運針得氣后,施以溫針灸,將艾條切成約3cm 長艾段,將艾段套置針柄上。近端離皮膚約2.5cm,在艾段近皮膚端點燃,燃盡后除去灰燼,連灸3個艾段后拔針,每日1次,7次為1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2天進行第2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2.2梅花針、拔罐梅花針沿患側大腿足三陽經脈循行路線由上而下叩刺,每條經路刺激3遍以皮膚潮紅為度,然后叩刺局部,叩時從中心向外離心性叩至邊正常感覺處,用腕力并借助于針柄的彈性,達到彈刺的效果,叩至有微小出血點后即用閃火法將罐拔上,留罐15min-20min,每次拔出2ml~lOml瘀血,隔日1次,7次為1療程。隔日1次,與溫針灸交替使用,7次為1療程。3 療效觀察治愈:腿外側麻木刺痛完全消失,皮膚感覺恢復正常,一年內無復發(fā)者,l3例占76.5%;顯效:患處麻木刺痛消失或明顯減輕,久行、勞累、風寒后皮膚感覺異樣3例占17.6%;無效:兩個療程治療后麻木刺痛無明顯改善1例占5.9%。病程1月內患者,一般治療10次后可以治愈或顯效,病程1月以上的患者,需兩個療程后以上??傆行蕿?4.1%。4.典型病歷李軍,男,45歲,公交司機。就診時間,2007年9月29日。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大腿外側區(qū)域5cm×10cm皮膚麻木,似螞蟻爬行,伴燒灼感,時有刺痛,天氣轉陰時加重,服用藥物療效不明顯。半年來,麻木范圍擴大,麻木感加重,時有跛行,來我院就診,診斷為左側腿外側皮神經炎,查體:左側大腿外側約8cm×13cm大小區(qū)域皮膚痛覺、觸覺明顯減退,無局部皮膚紅腫,無腿部肌肉萎縮和活動受限,四肢肌力正常,既往體健,施予溫針灸、梅花針、拔罐撥罐,操作如前述,針刺4d后,癥狀明顯改善,1療程后,皮膚痛覺,觸覺恢復正常,僅偶有麻木,刺痛感,2療程后,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活動自如。5.討論股外側皮神經為單純性感覺神經。該神經由L2、L3神經組成,通過腹股溝韌帶下方,在髂前上棘下5~10cm處穿出大腿的深筋膜,分布于股外側皮膚(2)。發(fā)病原因較復雜,主要是股外側神經外傷、壓迫或炎癥刺激等因素導致,出現局部組織的充血、水腫、粘連并引起該神經的營養(yǎng)代謝障礙及炎性病變,表現為麻木、刺痛,感覺減退等癥狀,中年男性為多見(3),臨床有時被誤診為腰椎問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服用消炎鎮(zhèn)痛西藥或活血化瘀中藥而未見顯效。本病中醫(yī)屬“皮痹”、“肌痹”范疇,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營衛(wèi)失調關系密切,病機為營衛(wèi)氣虛,風寒濕諸邪乘虛而入,久則氣滯血瘀、閉阻經絡,脈絡不通,氣機失調,肌膚失于濡養(yǎng)所致。衛(wèi)虛則麻,營虛則木,營衛(wèi)氣虛則麻木不仁,經絡失暢則局部有刺痛或蟻走感,病變部位為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通過之處,針灸可激發(fā)經氣運行,補營衛(wèi)氣虛,去風寒濕邪,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濡養(yǎng)患部皮膚以愈病。治療選取的髀關、伏兔、風市、陰市、血海等穴,現代研究表明,到這些穴位皮膚的神經纖維來自第二或第三腰神經,部分穴位皮膚為股外側皮神經所支配,且髀關、伏兔為足陽明胃經之穴,陽明經多氣多血,除局部作用外,有祛寒濕,通經絡,調氣血,濡肌膚之效,風市、陰市、血海三穴共奏祛風散寒、活血通絡之功,阿是穴為病變局部,本文采用溫針灸不僅具有針刺疏通經脈、調和營衛(wèi)氣血之作用,同時其艾灸的溫熱之力借助針體傳導,直達病所,驅散經脈內風寒濕邪,疏通經絡氣血之閉滯,使邪氣無所留止,協同促進病變局部無菌性炎癥的消除,減輕周圍組織對神經根壓迫,股外側皮神經營養(yǎng)代謝障礙的改善、功能的恢復,是溫針灸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機制;運用梅花針叩刺皮部經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基本理論,叩刺足三陽經脈,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激發(fā)二十經脈,臟腑功能之氣,改善和協調各部生理功能;火罐吸撥局部瘀血,可達到祛瘀生新,加快血氧代謝,擴張血管,改善組織神經營養(yǎng),促進神經恢復,治療方法的有機結合最終達到溫通血脈,活血祛風,陰陽平衡而病愈。采用溫針灸、梅花針結合拔罐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具有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病人易接受等特點,溫針灸應達到溫熱效應并使病人耐受為度,避免燙傷病人,每次梅花針點刺及拔罐治療前應探測大腿部感覺障礙區(qū),治療后已恢復正常的部位可不再叩刺,同時應注意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局部感染。參考文獻1.楊清成 張殿印 秦化鵬,等. 神經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第1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1999:772.許鳳琴, 苑繼承, 樊永衛(wèi).股外側皮神經痛診治的解剖學基礎.中國局解手術學雜志,2002:11(4):3173.張?zhí)旌辏T?,李青,等.股外側皮神經炎綜合征的診治.中國骨傷,2002;15(10):593—5942014年05月14日
20415
4
8
相關科普號

王燕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燕 主治醫(yī)師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針灸科
28粉絲6萬閱讀

郭偉賓醫(yī)生的科普號
郭偉賓 主治醫(yī)師
石家莊市第二醫(yī)院
神經內科
49粉絲4.5萬閱讀

李小朋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小朋 主治醫(yī)師
長治市中醫(yī)研究所附屬醫(yī)院
推拿科
90粉絲4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