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天智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是常見顱內良性腫瘤,隨著腫瘤向顱內的擴展,可壓迫小腦、腦干以及周圍神經,使患者出現耳鳴、頭暈、聽力減退等癥狀,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聽神經瘤具有手術安全,腫瘤全切的同時保護患者的正常神經組織。什么是聽神經瘤?腫瘤多數發(fā)生于聽神經的前庭神經,少數發(fā)生于耳蝸神經,隨著腫瘤生長變大,壓迫橋腦外側面和小腦前緣,充滿于小腦橋腦角凹內。腫瘤大多數是單側性,少數為雙側性。屬良性病變,即使多次復發(fā)亦不發(fā)生惡變和轉移,如能切除,常能獲得永久治愈。典型的聽神經鞘瘤癥狀的發(fā)展順序:1、病情一開始有頭昏、眩暈、耳鳴、耳聾等前庭神經及耳蝸神經受損癥狀。2、額枕部頭痛伴有病變側枕骨大孔區(qū)不適。3、小腦性共濟失調、動作不協(xié)調。4、病變相鄰顱神經損害癥狀,如病變側面部疼痛,面部感覺減退或消失,面部抽搐、周圍性面癱等、傳導束異常表現。5、頭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不清等。顱內壓增高癥狀,直到最后階段吞咽困難,腦疝危象而至呼吸停止。早期診斷很重要根據病人典型的病情演變過程及具體表現,診斷并不困難,但問題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最好能在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受損的“耳科”階段或腫瘤局限在內聽道時就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以便能夠提高腫瘤的全切除率,減少手術風險,使面神經、聽神經功能得以最大可能的保留。病人早期有以下癥狀者應考慮有聽神經鞘瘤之可能:1、間歇性發(fā)作或進行性加重的耳鳴。2、聽力呈現進行性減退或突然耳聾。3、頭暈或體位改變時出現一時性不平穩(wěn)感覺。4、外耳道深部或乳突部間歇性刺痛。應進行聽力和前庭功能檢查,以及腦干誘發(fā)電位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需要行頭顱CT及磁共振檢查。聽神經瘤手術難度有多大?聽神經瘤位于腦組織外面,外科手術成為治療的首選治療方法,預后較好。但是,聽神經瘤位于后顱凹的橋小腦角區(qū),而該區(qū)域解剖結構相當復雜,除了腦干和小腦外,還有眾多的顱神經穿行其間,包括許多重要血管,以及他們的分支。如此眾多的重要結構包繞著腫瘤,受到腫瘤的壓迫、粘連,使得聽神經瘤手術風險極高,也是過去手術死亡率高,并發(fā)癥多的重要原因??梢哉f,聽神經瘤手術是考驗神經外科醫(yī)生技術的高難度、高風險手術,代表著神經外科醫(yī)生的手術水平。聽神經瘤手術方式?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切口完全在發(fā)跡內,長度只需5厘米,骨窗位于橫竇、乙狀竇交匯處,直徑3厘米。通過打開枕大池釋放出腦脊液,減低后顱窩的張力,待小腦塌陷后顯露小腦邊緣的自然間隙,通過這個自然的間隙進入術區(qū),可在不損傷小腦的情況下切除腫瘤。在腫瘤后方,確定沒有神經的位置、切開腫瘤包膜,使用超聲吸引等儀器擊碎腫瘤、乳化后吸出,快速掏空腫瘤內部,并且對周圍結構無牽拉、出血少。腦干和腫瘤表面各有一層纖薄的蛛網膜,通常利用這一間隙進行腫瘤和正常結構的分離。通過腫瘤側蛛網膜內進行分離,在兩側蛛網膜保護下,能有效的保護腦干,也更加有利于保護面聽神經。趙天智主任介紹:聽神經瘤手術中保留聽力是神經外科追求目標,但是,并非所有的聽神經瘤手術能夠達到上述目標。聽神經瘤患者聽力能否保留與腫瘤大小、術前聽力水平直接相關。腫瘤直徑<2cm、術前有聽力者,術后面神經及聽覺功能的保存率就愈高。因此,早期診斷對提高聽神經瘤術后,面、聽神經功能的保存率至關重要。需要提醒的是,聽神經瘤的預后還需要做好術后監(jiān)護,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趙天智副教授為大家解析術后監(jiān)護及出院指導相關問題。1、嚴密監(jiān)測病情變化由于聽神經瘤位于后顱窩,手術直接或間接影響腦干功能,出現呼吸、心率改變及意識障礙,加之后顱窩容積狹小,代償容積相對較小,術后腫瘤殘腔若有滲血,極小的血腫即可造成腦疝。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體征及顱內壓增高癥狀,30-60min觀察并記錄1次,發(fā)現呼之不應、瞳孔不等大、血壓偏高、脈搏、呼吸減慢,應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2、呼吸道護理注意觀察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由于手術可能損傷舌咽、迷走神經,引起咳嗽無力,痰液不能排出,加之術中全麻插管刺激氣管黏膜水腫,分泌物不能及時排除,影響呼吸通道暢,易并發(fā)肺炎。因此術后應鼓勵患者咳嗽、咳痰,術后6h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可以開始翻身,利于痰液排出。對于痰液不能排出的患者,應及時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遵醫(yī)囑給予霧化吸入,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并做好氣管切開后常規(guī)護理。3、引流管護理一般聽神經鞘瘤患者術畢多數殘腔置管引流,目的是引流血性腦脊液,減輕術后反應,并通過觀察引流液的顏色來判斷是否并發(fā)顱內血腫。引流袋高度應適宜,仰臥時以耳屏為基線,側臥時以正中矢狀面為基線,引流袋高度應在基線上10~15cm左右,最高不應超過20cm。過高會導致引流不充分,過低會導致引流過度造成顱內壓過低,使患者感到不適。要保留引流管通暢,翻身時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或接頭脫落。要注意觀察引流管顏色、性質和量。若引流液過多,持續(xù)血性,應匯報醫(yī)師注意有無切口內再出血可能,并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應注意及時更換減少切口感染機會。4、術后體位術后搬運患者時動作需輕穩(wěn),安排專人雙手穩(wěn)定患者頭部,預防患者頭部過度扭曲或震動,全麻未清醒的患者應取側臥位,以便護理呼吸道?;颊咭庾R清醒,血壓平穩(wěn)后,宜抬高床頭15~30度,以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反應,降低顱內壓。體積較大的腫瘤切除后,因顱腔留有較大空隙,故術后24h內應取健側臥位,翻身時保持頭部與身體同時轉動,避免頸部扭曲導致腦干移位,引起靜脈撕裂造成腦干功能衰竭。5、飲食護理對因后組顱神經術中受牽拉或損傷造成吞咽障礙和嗆咳者,術后禁食3 d后試飲水,并備好吸痰器,以防誤吸而窒息。若出現嗆,應暫時給予鼻飼流質。術后面肌癱瘓及病側面頰部痛、溫覺喪失者,應注意飲食溫度,食物不可過熱,以防燙傷。6、眼部護理由于手術操作或腫瘤累及面神經、三叉神經,會導致患者術后患側或雙側眼瞼閉合不全。如果發(fā)生眼瞼閉合不全行凡士林紗布覆蓋,防止暴露于干燥空氣中,配合眼膏和氯霉素眼藥水局部使用。隨著神經功能的逐漸恢復,指導患者進行睜、閉眼動作訓練和眼眶周圍及上下瞼軟組織按摩,促進眼輪匝肌功能的康復,睡前用手將患側上瞼向下推移,使瞼裂閉合嚴密,以防長時間睡眠中角膜暴露。7、腦脊液漏護理由于手術切口位置特殊,較易發(fā)生腦脊液漏。在護理中如果觀察到切口敷料浸濕,顏色淡紅,應懷疑腦脊液漏。如果發(fā)生腦脊液耳漏,給予取健側頭高位,枕下墊無菌巾,勿堵塞外耳道。如果漏液仍較多,要及時報告醫(yī)師,可以在患者耳后乳突處給予繃帶加壓包扎,加強換藥。8、上消化道出血因腦干受損后反射引起胃黏膜糜爛、潰瘍?;颊邍I吐咖啡色胃內容物,并伴有呃逆,柏油樣便。術后注意觀察患者的嘔吐物及大便情況。如果嘔吐為咖啡色胃內容物,排柏油樣便,遵醫(yī)囑給予留置胃管,應用奧美拉唑40mg加入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日2次,以及冰0.9%生理鹽水100ml加去甲腎上素8mg和0.9%生理鹽水20ml加凝血酶1000u胃管內注入,每6h一次交替應用,于癥狀消失后漸進流質。9、做好基礎護理每2小時翻身一次,采取軸線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防止壓瘡發(fā)生,留置導尿的病人,保持尿管通暢,觀察尿液的量、性質,每日兩次會陰擦洗,防止泌尿系感染。出院指導1、出院后,避免過度勞累緊張,保持充足的休息,六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2、加強營養(yǎng),多食富含纖維素、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提高身體素質,促進恢復,預防感冒,保持大便通暢。3、出院后一個月內保持頭部傷口的清潔,避免碰撞、抓傷口及洗頭。4、出院后準時、正確遵醫(yī)囑服藥,囑病人進行耐心、有效的鍛煉,促進腦神經功能的恢復。5、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最大限度地促進機體的康復并重返社會6、定期門診隨訪,如遇頭疼、嘔吐、視力下降等應及時到醫(yī)院進行就診。2021年05月11日
820
0
2
-
趙天智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是起源于聽神經鞘的腫瘤,為良性腫瘤,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占顱內腫瘤的7%~12%。多見于成年人,高峰在30~50歲。嚴格意義上講,該腫瘤并非來源于聽神經,而是來源于與之非??拷纳窠洝巴ド窠洝S捎诼犐窠浥c前庭神經緊緊地挨在一起,因此前庭神經上的腫瘤長大后,就會壓迫到比較脆弱的聽神經,患者會感到聽力下降,包括耳鳴。隨著腫瘤不斷長大,就會逐漸產生壓迫,對腦干、小腦、顱內其他神經都會有影響。從最開始腫瘤在內耳道中,壓迫聽神經,患者一側耳朵聽力下降,直到聽力完全喪失,甚至突聾。腫瘤變大后,就從內耳道里“冒”出來,壓迫小腦,走路就會搖搖晃晃,容易摔跤。同時還會感覺到一側手腳不靈活,沒勁。腫瘤變得更大之后,就會壓迫其他顱內神經,比如三叉神經、外展神經等,讓人感覺到臉麻,看東西有重影。術后聽力還會恢復嗎?如果術前檢查顯示患者已經聽力下降甚至耳聾,術后聽力恢復較困難。早期聽神經瘤的癥狀常常表現為耳聾、耳鳴及眩暈,易于被患者所忽視。臨床上也會碰到過不少這樣的患者,直到完全失聰后才查出病因,很惋惜。正因為這種前期誤診誤治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臨床診斷根據病人典型的病情演變過程及具體表現,診斷并不困難,但問題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最好能在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受損的“耳科”階段或腫瘤局限在內聽道時就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以便能夠提高腫瘤的全切除率,減少手術風險,使面神經、聽神經功能得以最大可能的保留。病人早期有以下癥狀者應考慮有聽神經鞘瘤之可能:1、間歇性發(fā)作或進行性加重的耳鳴。2、聽力呈現進行性減退或突然耳聾。3、頭暈或體位改變時出現一時性不平穩(wěn)感覺。4、外耳道深部或乳突部間歇性刺痛。應進行聽力和前庭功能檢查,以及腦干誘發(fā)電位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需要行頭顱CT及磁共振檢查。那么,手術成功率高嗎?能將腫瘤完全切干凈嗎?聽神經瘤的外科手術發(fā)展至今,成功率達到98%以上,風險極低。聽神經瘤手術的目的就是將腫瘤盡可能切干凈,而且患者首次手術也是治愈這種良性腫瘤的最好時機。如果切不干凈,二次手術甚至三次手術會越來越困難,所帶來的手術風險、不良反應會越來越大。目前來講,手術基本上能夠把腫瘤全切,并且可以保護患者的正常的面聽神經。2021年05月11日
885
1
2
-
趙天智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的外科手術發(fā)展至今,手術的成功率達到95%以上。當然,開顱手術致殘致死的風險肯定也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極低,在5%以下。聽神經瘤手術的目的就是將腫瘤盡可能切干凈,而且患者首次手術也是治愈這種良性腫瘤的最好時機。如果切不干凈,二次手術甚至三次手術會越來越困難,所帶來的手術風險、不良反應會越來越大。目前來講,手術基本上能夠把腫瘤完全切干凈。當然對于一些和腦干粘得特別緊的腫瘤,如果強行切干凈,必然會干擾甚至損傷腦干,容易出現后遺癥。因此醫(yī)生會權衡利弊,選擇性地留一部分腫瘤組織,術后可以考慮用放療來抑制腫瘤復發(fā)。聽神經瘤能不能用伽馬刀治療?什么情況下適合用伽馬刀?目前顯微神經外科的醫(yī)生一致認為,聽神經瘤首選手術治療,爭取首次手術就能將腫瘤完全清除。而對于年老體弱,或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臟病、肝腎疾病等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承受不了外科手術的患者來說,可以使用伽馬刀治療。如果腫瘤與腦干粘連緊密,外科手術不得不殘留小部分腫瘤細胞時,術后也可以用伽馬刀補救。但不推薦患者一上來就做伽馬刀。跟手術比,伽馬刀的治療效果如何,能完全清除腫瘤嗎?伽馬刀其實是一種放射線,這種放射線通過生物學效應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使之逐漸壞死,很難達到完全清除腫瘤的目的。發(fā)現聽神經瘤首選手術,特別是65歲以下的患者。聽神經瘤早期手術,保護面聽神經!手術是目前治療聽神經瘤唯一有效的方法!臨床上,如果沒有明顯手術禁忌癥的時候,一般建議患者盡早手術,避免出現難以恢復的聽力下降!因此,患者千萬不要抗拒手術,及時手術有利于保留聽力。治愈患者朋友們擔心的手術創(chuàng)傷和手術風險的問題,事實上,隨著醫(yī)學影像學、顯微神經外科以及顱神經監(jiān)測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聽神經瘤手術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長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顱神經功能的保存和術后生活質量的維持,尤其是對于面神經的保護,是顱底外科醫(yī)生和大多數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2021年05月06日
696
0
0
-
羅忠平主任醫(yī)師 湘南學院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專家簡介:羅忠平,現任湘南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學術帶頭人、主任醫(yī)師。郴州市抗癌協(xié)會神經腫瘤專業(yè)委員會主委,湖南省神經科學委員會理事,湖南省腦與腦健康委員會常委,湖南省健康宣教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加速康復神經外科委員會委員,郴州市神經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委、郴州市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微創(chuàng)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國家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考官,郴州市傷殘鑒定、醫(y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擅長顱腦腫瘤、腦血管病、顱腦損傷、功能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治。在腦、椎管腫瘤行顯微手術,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行微血管減壓手術,三叉神經痛行半月神經節(jié)球囊壓迫術,顱內動脈瘤行開顱夾閉及血管內栓塞手術,腦干出血行開顱及穿刺手術等方面經驗豐富?;颊吲?,40歲,2年前右側聽力下降,伴耳鳴,1個月前癥狀逐漸加重,出現頭痛、行走不穩(wěn)等情況,前往湘南學院附屬醫(yī)院就診。頭顱MRI檢查示:右側內耳道擴大,可見囊實性結節(jié)影,腦干受壓明顯,診斷為右側聽神經鞘瘤。神經外科羅忠平主任帶領團隊病例討論,指出腫瘤已經壓迫腦干,必須盡快手術,決定在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下行右側開顱腫瘤切除術。(術前)手術采用枕部乙狀竇后入路,然后在外科顯微鏡輔助下,羅主任將細如發(fā)絲的血管、神經與腫瘤一點點仔細分離,內聽道內腫瘤用刮圈刮除。(術后)經過3小時手術,腫瘤被全部切除。刺激器驗證瘤體周圍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等)保留完好,術后癥狀消失,患者恢復良好,無面癱等并發(fā)癥。據羅忠平介紹,聽神經是第八對腦神經,由耳蝸支(耳蝸神經)與前庭支(前庭神經)兩部分組成,前者司聽覺,后者管身體平衡。聽神經瘤是橋小腦角區(qū)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起自聽神經前庭支(前庭神經)鞘膜的施萬細胞,又稱前庭神經鞘瘤,而不是神經本身來源的腫瘤。腫瘤位于內聽道或內耳孔區(qū)的前庭神經鞘膜上,隨著腫瘤的生長增大,可引起內聽道擴大,并向橋小腦角區(qū)發(fā)展。根據腫瘤在橋小腦角區(qū)占位擴張程度,分為Ⅰ~Ⅳ期,Ⅰ期:內聽道期;Ⅱ期:腦池期;Ⅲ期:腦干受壓期;Ⅳ期:腦干及腦室受壓期。臨床表現晚期腫瘤體積較大,導致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閉塞可引起腦積水(意識淡漠、步態(tài)不穩(wěn))、顱內高壓(頭痛、惡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癥狀。當腫瘤生長超過3厘米后,腦干、小腦明顯受壓變形,患者出現明顯的共濟失調,步態(tài)不穩(wěn),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甚至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腦疝可隨時發(fā)生,導致病人死亡。關于聽神經瘤的發(fā)病機制,目前知之甚少,臨床上通過早發(fā)現、早治療的策略,來減少該疾病對我們的傷害。若突然出現聽力下降,且越來越嚴重,伴耳鳴、頭暈等,一般治療方法又無效時,就要懷疑聽神經瘤,影像學檢查有助于確診。目前一般主張對于部分較小,又無明顯功能損害如無聽力下降的患者,可以觀察隨訪;而對保存聽力意愿較為強烈的患者,就算發(fā)現時聽力無影響,也建議盡早手術治療。手術切除是聽神經瘤的最有效治療方法,聽神經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由于其位于顱底中心位置,周圍重要的神經、血管眾多。故聽神經瘤在早期體積小,手術風險低。摘除早期聽神經瘤,不僅可以痊愈,還可保留聽力。最后,專家提醒,聽神經瘤切除術是神經外科難度較大,要求相對較高的手術。早期切除效果好,腫瘤晚期與腦干緊密黏連,術中很難完整剝離,可能會對腦干造成牽拉,產生各種并發(fā)癥。2021年04月27日
575
0
0
-
梁茂金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 耳鼻喉科 后天性神經性耳聾在臨床較為常見,大多以自覺聽力下降或聽物不清就診,沒有耳流膿。引起后天性神經性耳聾的原因很多,老年性病人大多為內耳及神經退化引起,年輕的患者多見于噪音性耳聾(長期不正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較為多見),突發(fā)性耳聾也是比較常見的原因。然而,如果是單側神經性耳聾,就必須注聽神經瘤的可能。什么是聽神經瘤?聽神經瘤,雖然以聽神經來命名,但常常不是聽神經長出來的腫瘤,而是來自聽神經很相近的前庭神經,為雪旺細胞腫瘤,良性的,僅有及少部分出現。因為為良性腫瘤,并大多生長緩慢,所以不易被發(fā)現。另外,由于腫瘤所處部位常于內聽道,內聽道的空間狹窄,內有聽神經、面神經,腫物壓迫神經可引起相應的癥狀。隨著腫瘤的長大,后期可出現顱內壓迫的癥狀。MR顯示內聽道及橋小腦角的聽神經瘤如何發(fā)現有沒有聽神經瘤?早期的聽神經瘤一般沒有什么癥狀,部分是體檢篩查時發(fā)現的,大多均是腫瘤長大后才出現相應的癥狀。由于聽神經瘤一般起源于前庭神經腫瘤,癥狀的出現大多與前庭神經的表現及腫瘤的壓迫的癥狀。源于內聽道內,大多腫瘤都源于內聽道,由于內聽道的空間較窄,常較早出現癥狀,表現為耳鳴、神經性聽力下降,部分表現為突發(fā)性耳聾。大多患者都以單側的神經性聽力下降或耳鳴就診,僅少部分表現為頭暈、走路不穩(wěn)的神經癥狀,面癱即很少會出現。腫瘤增大,即易現相應的癥狀,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仍是單側的神經性聽力下降,但腫瘤占據橋小腦角,壓迫小腦則可現能出現走路不穩(wěn)。大多患者早期以耳部癥狀為主,所以就診耳鼻喉科的比較多。早期發(fā)現,早期干預,對于面神經、聽神經的保護有很大意義。因此,聽神經瘤的早期發(fā)現非常重要。因此,臨床上我們對于單側性神經性耳聾的患者,常規(guī)會排查聽神經瘤的可能。聽神經瘤的初步篩查可以用聽性腦干反應(ABR),正常的ABR I、III、V波反應比較明顯,聽神經瘤由于神經壓迫,早期即可能出現V波的異常。如果有懷疑,可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但如果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ABR的測試就沒有意義了,可直接行影像學檢查排除。對于排除內聽道的腫瘤,MR優(yōu)于CT,MR可直觀的反映內聽道、橋小腦角有沒有腫瘤。CT也可以通過內聽道擴大及橋小腦角占位了解腫物的情況。檢查發(fā)現了聽神經瘤怎么辦?如果不幸檢查發(fā)現聽神經瘤,也不用過于慌張,因為這個病有得治?。?!治療方式可以有隨訪觀察、手術治療、伽瑪刀治療小于1cm的腫瘤如果是聽力正常,面神經功能正常的小聽神經瘤,可以選擇觀察隨訪。每年復查MR。據臨床觀察,大多小聽神經瘤生長緩慢,不需要處理。但是如果發(fā)現增長快,即建議早期干預。如果出現聽力下降或出過突發(fā)性耳聾的情況,盡管腫瘤較小,考慮腫瘤已引起神經的壓迫,聽力下降后可能是永久性的??梢员M量考慮行保聽手術。1-2cm的腫瘤,聽力正?;蛴袑嵱玫穆犃τ捎谶@個大小的腫瘤進一步增大可能影響聽力及增加手術難度,且可以選擇中顱窩徑路(相對創(chuàng)傷較?。┦中g。一般來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這個大小的腫瘤建議行保留聽力手術。報道顯示目前顱中窩徑路聽神經腫瘤的保聽率80%左右,我科近1年經顱中窩入路保聽手術11例,在聽力監(jiān)測的輔助下,保聽率達90.9%(10/11)。病例1女,26歲,右耳進行性聽力下降1年。無面癱右耳輕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磁共振顯示右側內聽道占位,約1*0.5cm顱中窩徑路切除腫瘤術后無面癱術后聽力較術前稍下降,中度感音神經性耳聾術后復查MR示內聽道腫物清除2-4cm的腫瘤,存在實用聽力一般來說,大于2cm的腫瘤,術后保存聽力的難度較大。采取乙狀竇后徑路的手術,我們對2-3cm左右的聽神經瘤行保存聽力的手術,約60%的患者可以有術后的聽力保存。沒有實用聽力的腫瘤根據腫瘤的情況,一般采取迷路徑路手術(神經外科常用乙狀竇后徑路),手術的重要目標是清除腫瘤,保存面神經功能??偨Y我科153例聽神經瘤手術,術后面神經正常80%左右,面癱II級10-15%。2021年04月27日
1634
1
1
-
張永超主任醫(yī)師 山東省立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在治療的時候,是需要根據腫瘤的大小來制定治療方案的,腫瘤不是很大的,可以先進性觀察,先不做治療,但是需要定期復查,如果腫瘤已長大,需要及時治療。常用治療方案有以下兩種: 1、手術外科治療。如果通過手術將聽神經瘤徹底切除掉,可以達到治愈的目的。如果腫瘤無法徹底切除掉,還可以輔助伽馬刀治療。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就是面神經損傷導致面癱。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不斷發(fā)展,聽神經瘤的手術切除率和面神經保留率得到大大提高。 2、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成熟,聽神經瘤的定位診斷更為準確,為疾病的治療提供重要的保障。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在聽神經瘤的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這種手術方法需要用到伽馬刀、質子刀等,能夠大大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保留患者的聽力,減少面神經損傷。但放射治療僅針對于體積較小的腫瘤,腫瘤直徑通常要小于2CM。所以常作為術后殘留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或者是對于發(fā)現較早的小聽神經瘤。 總之,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不會發(fā)生浸潤和轉移,常見的癥狀就是耳鳴及聽力下降,人們往往會忽視。但隨著腫瘤生長還會擠壓腦干、小腦等造成壓迫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共濟失調、偏癱、感覺障礙等,甚至合并腦積水,病人出現意識障礙或危及生命。所以得了聽神經瘤后,不要忽視,要及時就診神經外科,聽取專業(yè)醫(yī)生的意見?,F在聽神經瘤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首先手術外科治療,如有殘留再輔以伽馬刀治療。術后還需定期復查。2021年04月25日
1005
0
2
-
吳勝田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天壇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是常見顱底腫瘤,在橋小腦角區(qū)腫瘤中排名第一。聽神經瘤一般是良性腫瘤,起源于第八對顱神經及前庭蝸神經,即前庭神經鞘瘤。亦有少部分腫瘤具有一定的增生活性,但惡性神經鞘瘤罕見。常見癥狀:耳鳴,常最早發(fā)生,一般為高調哨鳴音或蟬鳴音,亦有低調隆隆聲,或感覺聽覺過敏,可將外界噪音擴大。聽力下降:往往開始未在意,尤其是不是經常接打電話的那一側,往往病人到耳鼻喉科就診,容易診斷為“神經性耳聾”,有時延誤治療。眩暈:前庭神經功能不良。站立行走不穩(wěn):小腦及前庭功能不良。面部麻木:腫瘤發(fā)展,影響三叉神經所致。頭疼惡心頸部疼痛:腫瘤體積大顱壓高時可發(fā)生。治療首選手術切除,如患者不能接受開顱手術,或身體狀況不能耐受手術,可考慮立體定向放療。外科手術:一般采用發(fā)際內直切口,損傷不大,術后瘢痕不明顯。2021年04月24日
1035
0
2
-
趙天智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是一種生長在內聽道內聽神經上的良性腫瘤,最常見、最典型的表現為單側或一側較嚴重的聽力下降,發(fā)生于95%的患者。聽神經瘤的主要評估指標1、面神經功能評估:可采用多種分級系統(tǒng)或量表對面神經功能加以評估。目前,通常采用House-Backmann(HB)面神經,將術前、術后1周、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及2年的面神經功能分別進行評估,判定面神經狀態(tài),決定進一步治療。此外,根據掌握程度,還可以選擇性使用區(qū)域性HB分級系統(tǒng)、面神經分級系統(tǒng)2.0(FNGS 2.0)、Sunnybrook量表、Terzis量表等,對面神經功能進行更為精細地評估。面神經臨床電生理檢查可作為面神經功能評估的參考指標。2、聽力:采用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AA0-HNS)聽力分級法,根據純音平均聽閾和言語識別率進行術前、術后聽力評估。術后聽力保留率以聽力水平C級以上(含C級)為統(tǒng)計依據,術后聽力良好率以聽力B級以上(含B級)為統(tǒng)計依據。3、腫瘤切除范圍評估:可分為全切除(total removal)、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moval)、次全切除(subtotal removal)和部分切除(partial removal)。其中,全切除是指術中腫瘤全切,影像學無腫瘤殘余;近全切除僅限于為保留面、聽神經完整性,在神經表面殘留小片腫瘤,影像學無腫瘤殘余。次全切除者僅限于為保留面、聽神經核、腦干等結構的完整性,在這些結構表面殘留塊狀腫瘤;部分切除者,其殘留腫瘤較大。殘留腫瘤大小用互相垂直的直徑表示(如5mm×4mm),同時注明殘留腫瘤位置,如內聽道內殘留、橋小腦角內沿神經殘留、腦干表面或小腦表面殘留等。聽神經鞘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要選擇:對于:患者拒絕、體積較小、臨床癥狀輕微等情況的聽神經鞘瘤可以選擇放射治療;化療無效。一般情況下,手術有3種不同的方法,分別為中顱窩徑路、迷路徑路及乙狀竇后徑路。因腫瘤大小、聽力及患者年齡等情況不盡相同,手術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選擇。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極大提高了聽神經瘤的治療效果,手術的目的也從以前的腫瘤切除進展到目前的腫瘤切除加功能保留。目前我們正在努力追求的極致目標是除了完全切除腫瘤外,保留面神經功能及為具有實用聽力患者保留聽覺功能。聽神經與面神經的關系面神經的運動纖維起始于腦橋下網狀結構深部的面神經運動核,面神經纖維從核出發(fā)后向背內側行走,向上彎繞外展神經核,形成菱形窩的面丘,隨后向前、下、外側延伸,于腦橋和延髓交界的外側部穿出腦橋,在橋小腦角處位于聽、展神經之間,與聽神經一起進入內聽道,在內聽道底部與聽神經分道進入面神經管,于該管以前外-后外下方的迂曲徑道出莖乳孔。由于與面神經位置緊鄰,起源于前庭神經的聽神經瘤常與面神經粘連、壓迫使面神經變薄、移位,使得外科醫(yī)生在術中辨認保護面神經變得困難,造成面神經損傷,甚至斷裂。隨著神經電生理和顯微顱神經監(jiān)測技術的發(fā)展,整個聽神經瘤手術中均可在面神經監(jiān)測下進行。顱底外科醫(yī)師在分離腫瘤與面神經時的操作熟練度也會對術后患者面神經功能造成影響,為避免進一步損傷面神經,應做到以下幾點:1、銳性分離;2、牽拉腫瘤而不是面神經;3、勿過分牽拉面神經;4、保護面神經周圍血供;5、避免電凝產生的熱損傷。2021年04月22日
690
0
1
-
趙天智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起源于聽神經鞘,是一種典型的神經鞘瘤,占橋腦小腦角區(qū)腫瘤的75%~80%,發(fā)病率約1/10萬人,多發(fā)年齡30~6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奥犐窠浟觥笔且环N生長在內聽道內聽神經上的良性腫瘤,最常見、最典型的表現為單側或一側較嚴重的聽力下降,發(fā)生于95%的患者。根據病人典型的病情演變過程及具體表現,診斷并不困難,但問題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最好能在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受損的“耳科”階段或腫瘤局限在內聽道時就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以便能夠提高腫瘤的全切除率,減少手術風險,使面神經、聽神經功能得以最大可能的保留。典型的聽神經鞘瘤癥狀的發(fā)展順序:1、病情一開始有頭昏、眩暈、耳鳴、耳聾等前庭神經及耳蝸神經受損癥狀。2、額枕部頭痛伴有病變側枕骨大孔區(qū)不適。3、小腦性共濟失調、動作不協(xié)調。4、病變相鄰顱神經損害癥狀,如病變側面部疼痛,面部感覺減退或消失,面部抽搐、周圍性面癱等、傳導束異常表現。5、頭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不清等。顱內壓增高癥狀,直到最后階段吞咽困難,腦疝危象而至呼吸停止。早期診斷很重要根據病人典型的病情演變過程及具體表現,診斷并不困難,但問題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最好能在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受損的“耳科”階段或腫瘤局限在內聽道時就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以便能夠提高腫瘤的全切除率,減少手術風險,使面神經、聽神經功能得以最大可能的保留。病人早期有以下癥狀者應考慮有聽神經鞘瘤之可能:1、間歇性發(fā)作或進行性加重的耳鳴。2、聽力呈現進行性減退或突然耳聾。3、頭暈或體位改變時出現一時性不平穩(wěn)感覺。4、外耳道深部或乳突部間歇性刺痛。應進行聽力和前庭功能檢查,以及腦干誘發(fā)電位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需要行頭顱CT及磁共振檢查。聽神經瘤手術難度有多大?聽神經瘤位于腦組織外面,外科手術成為治療的首選治療方法,預后較好。但是,聽神經瘤位于后顱凹的橋小腦角區(qū),而該區(qū)域解剖結構相當復雜,除了腦干和小腦外,還有眾多的顱神經穿行其間,包括許多重要血管,以及他們的分支。如此眾多的重要結構包繞著腫瘤,受到腫瘤的壓迫、粘連,使得聽神經瘤手術風險極高,也是過去手術死亡率高,并發(fā)癥多的重要原因。可以說,聽神經瘤手術是考驗神經外科醫(yī)生技術的高難度、高風險手術,代表著神經外科醫(yī)生的手術水平。聽神經瘤手術方式?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切口完全在發(fā)跡內,長度只需5厘米,骨窗位于橫竇、乙狀竇交匯處,直徑3厘米。通過打開枕大池釋放出腦脊液,減低后顱窩的張力,待小腦塌陷后顯露小腦邊緣的自然間隙,通過這個自然的間隙進入術區(qū),可在不損傷小腦的情況下切除腫瘤。在腫瘤后方,確定沒有神經的位置、切開腫瘤包膜,使用超聲吸引等儀器擊碎腫瘤、乳化后吸出,快速掏空腫瘤內部,并且對周圍結構無牽拉、出血少。腦干和腫瘤表面各有一層纖薄的蛛網膜,通常利用這一間隙進行腫瘤和正常結構的分離。通過腫瘤側蛛網膜內進行分離,在兩側蛛網膜保護下,能有效的保護腦干,也更加有利于保護面聽神經。趙天智主任介紹:聽神經瘤手術中保留聽力是神經外科追求目標,但是,并非所有的聽神經瘤手術能夠達到上述目標。聽神經瘤患者聽力能否保留與腫瘤大小、術前聽力水平直接相關。腫瘤直徑<2cm、術前有聽力者,術后面神經及聽覺功能的保存率就愈高。因此,早期診斷對提高聽神經瘤術后,面、聽神經功能的保存率至關重要。2021年04月22日
551
0
0
-
徐成仕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神經外科 什么是聽神經瘤?聽神經瘤是起源于前庭神經的良性腫瘤。因為常常以聽力下降起病,故稱為聽神經瘤。聽神經瘤應該怎么治療?業(yè)界普遍共識是大于1cm的聽神經瘤首選手術切除。小于1cm的腫瘤可以隨訪觀察或者放射治療。聽神經瘤越小,術后出現功能損害的可能性就越小,全切的幾率就越大,我們主張確診的聽神經瘤都應該盡早手術。聽神經瘤手術最擔心什么并發(fā)癥?隨著顯微技術的發(fā)展,聽神經瘤手術的致死率已降至極低水平。目前困擾醫(yī)生和患者的最主要并發(fā)癥就是面癱。聽神經瘤手術應該找誰做?聽神經瘤手術是一個神經外科中心成熟的重要標志。應該找擁有成熟團隊的神經外科中心進行手術。團隊包括神經外科醫(yī)生、電生理監(jiān)測醫(yī)生、麻醉醫(yī)生、手術室護理、術后病房護理等。中南醫(yī)院聽神經瘤中心有哪些特色?專業(yè)團隊,專病專治,采用多種技術保護患者面神經功能。中南醫(yī)院聽神經瘤手術需要住院多久?花費需要多少?術后5-7天可以出院,費用在6萬左右。2021年04月20日
997
0
0
聽神經瘤相關科普號

賈月芝醫(yī)生的科普號
賈月芝 主任醫(yī)師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耳鼻咽喉科
2736粉絲9.3萬閱讀

徐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徐偉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神經外科
3.2萬粉絲18.9萬閱讀

周巖醫(yī)生的科普號
周巖 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特色醫(yī)學中心
神經外科
135粉絲47.6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