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述良副主任醫(yī)師 天柱縣竹林衛(wèi)生院 全科 中國人最容易“脾虛”了,即便沒有明確的疾病, 但“脾虛”仍舊是很多國人的生命狀態(tài)。天柱縣竹林衛(wèi)生院普通內科吳述良之所以如此,首先,中國人用心多于用身;其二,中國人有從“溫飽不足”到“小康”的巨變;其三,中國人肌肉力量相對弱。想改變這種“脾虛”的宿命,必須選擇適宜的飲食和鍛煉。中醫(yī)說的“脾”,不是腹腔中那個長條的器官,不是西醫(yī)的脾臟。一、中醫(yī)的脾中醫(yī)的“脾”指的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虛”的時候,多個系統(tǒng)都會出問題,其中包括消化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甚至生殖系統(tǒng),以及身體的運動機能。“脾虛”的時候, 就是這些系統(tǒng)的功能可以分別甚至整體不足,而器官功能的變化,往往是疾病開始的前期,甚至是從亞健康向疾病過度時期。中醫(yī)講,“思慮傷脾”,思慮是中醫(yī)“心”所管的,屬于火,而脾屬于土。按照五行學說,火生土,火是土之母,心思過重的人自然胃口不好,容易生病。如果從現代醫(yī)學角度分析,是精神壓力所致,大腦皮層對下層的指揮失靈了或者出昏招了,中國人更擅長用腦子,甚至用心術,這就增加了“脾氣”受損的幾率。中醫(yī)說的脾,是主肌肉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多是脾虛,肌肉的過勞和過逸都會影響到脾。過去,中國人靠勞作為生,過勞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氣;現在,中國從溫飽不足變成小康了,體力活動銳減,結果又從過去的肌肉過勞,變成了現在的過逸,過逸就要用進廢退,同樣是對脾氣的削弱。另一點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體質特點。中國男人少有肌肉壯碩者,白面書生,弱不禁風曾經是既往國民的常態(tài),甚至符合傳統(tǒng)審美,所以才有“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褒貶。中國女人高發(fā)的疾病之一是漏尿,一般在五十歲之后,因為咳嗽,大笑甚至奔跑而出現小便控制不住,這和生育多少沒直接關系。非洲的生育率比我們高很多,但那里的女性無此尷尬,就是因為我們不是肌肉有力的體質類型,這也是中國女性更容易出現垂臀平胸,更容易有“黃臉婆”的問題,而黃色,是脾氣不足時必然顯現的顏色。不獨運動用到的肌肉,胃腸道的肌肉也同樣,所以大便不成形,吃了硬質的食物消化不良等也是我們常見的問題。因此,喝粥是中國的民族習慣,而歐洲人卻吃意大利面,后者的堅硬顯然是被我們脾虛的體質本能就會拒絕的。鑒于此,讓中國人民“全民補脾”也不為過。具體說,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適度地鍛煉肌肉,放松心情,這三點應該是中國人的養(yǎng)生方法?!饵S帝內經》講的“五谷為養(yǎng)"已經為國人選擇了谷薯類,糧食類這種最清潔的生命能源,更能使人“靈肉合一”。修身養(yǎng)性的太極拳,也向來是養(yǎng)生大家乃至長壽者的多選。二、脾虛的表現和調理方法脾氣受傷后有兩種表現, 越來越胖或者越來越瘦。如果是思勞傷的脾, 脾氣虛可能表現為越來越瘦; 如果不是因為心情, 而是因為懶, 因為久坐、不運動導致的傷脾, 體內垃圾毒素逐漸堆積, 人也就越來越胖, 而且是虛胖。方法不靠譜, 當然越減越肥。1過勞肥型我們總能聽到 “過勞死” 的新聞報道, 事實上, “過勞死”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少見的。過勞引起的更多問題是“過勞肥”就是越累越胖、越忙越肥,這是很多人的經驗。為什么會如此?就是因為過勞傷的首先是脾, 脾氣虛了,代謝能力下降, 能量過多地存留在體內,人就變肥胖了。這種胖子肯定是脂肪多、肌肉少的。“十個胖子九個虛”,這里的“虛”指的就是脾虛。對此, 金元時期的名醫(yī)李東垣在他的《脾胃論》中早就清楚地提到了:“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旺, 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蛏偈扯?,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 脾虛則肌肉削, 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虛,此之謂也?!边@段文字里包含了幾種狀態(tài)和體形:首先是“能吃且胖型”。這種胖很明顯是吃出來的, 是胖而不是肥, 而且常見于年紀輕、正處于發(fā)育期、胃口特好的人。他們的胖是比較結實的,主因就是飲食過量。這應該不能算病,只需要控制食欲、加強運動就可以了。其次是能吃且瘦型, 或者是雖然吃得少, 人卻很胖。這兩種情況顯然都是病態(tài)。先說“能吃卻瘦型”。很多人怎么吃都不胖, 通俗地講, 就是吸收功能不好,“酒肉穿腸過”了,這就是脾氣虛的問題。我見過一個很秀氣的女孩子,特別能吃,而且特別喜歡吃肉, 但是,到了晚上肯定一次腹瀉光,所以她放開了吃也不會有長胖的風險。她身邊的女孩子都羨慕她的這個“優(yōu)點”。其實,這種“優(yōu)點”早晚要變成缺點的, 因為脾氣虛不可能僅僅是因為身體不吸收,肯定還有不能代謝或者代謝能力減弱的問題。只不過前面提到的這個女孩年紀輕,代謝問題因為年輕、生命力旺盛而暫時不明顯。到40歲以后,整體的代謝能力下降, 脾氣虛導致的代謝無能的問題就會加重, 那個時候的她,很可能就成了一個大胖子。即便到了那時,她仍舊還會有腹瀉的問題。2少食而肥型另外,還有一種是李東垣說的 "少食而肥型" ,就是我們說的“喝涼水都長肉”的那種人。這是典型的脾氣虛, 也很可能是那個吃牛排而不胖的女孩子的未來。這種人除了“少食而肥”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肌肉無力。所謂“肥而四肢不舉”,就是雖然胖,但不是肌肉多, 而是脂肪多, 所以運動起來仍舊無力,他們的脾虛和肥胖都是過勞所致。這種過勞主要是因為心力交瘁, 是思慮過勞。中醫(yī)五行中, 火生土, 而火對應的是心, 土對應的是脾。心被消耗太過,自然無力生土,脾氣隨之虛弱。這也是為什么過去的文人、現在的知識分子多給人“手無縛雞之力”的脾虛印象,他們的脾虛就是因為用腦過度、心思太重導致的勞心所致。脾氣虛、代謝能力弱,脂肪之類應該消耗出去的“臟東西”就要停在身體里,李東垣稱其為“邪氣盛”。這種停留在人體內的“臟東西”,中醫(yī)叫“痰濕”,所以吃得少但也胖的人, 一般體內都有痰濕,需要通過補脾祛除痰濕的辦法來減肥。這種脾氣虛導致的“過勞肥”,是當今最常見的。在忙碌的情況下,一般人是無暇管住自己的嘴的,抓到什么吃什么,湊合填飽肚子而已,自然不能斟酌飲食的熱量, 也顧不上節(jié)制, 這就加重了肥胖的程度。有的人雖然不胖,但體檢時卻發(fā)現得了脂肪肝, 大家開玩笑說他僅有的脂肪還長在了肝上。這種情況在經常熬夜、值夜班的人身上更多見,即便他們沒有吃夜宵的習慣,即便吃的夜宵的熱量很低,但仍舊難免會發(fā)胖或者得脂肪肝。按照中醫(yī)“子午流注”的理論, 是因為他們在肝經值守的“丑時”,也就是夜里的1~3點,沒有讓肝臟休息,導致了這種代謝紊亂。事實上,這種違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對脾氣的消耗。“過勞肥”的人,減肥總是不成功, 因為“脾氣虛”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通過單純的節(jié)食、腹瀉來改善。節(jié)食和腹瀉甚至還會加重脾氣虛的癥狀,所以他們的減肥總是剛開始有效,很快效果就不明顯了,或者體重很容易又反彈回來。畢竟我們要消除脾氣虛這一導致過勞肥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還有一種與前面那個可以大吃肉,但仍舊很瘦的女孩子不同的人是“能吃且瘦型”,類似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虛性亢奮的結果,對此,中醫(yī)歸結為“胃火盛”。這種人不僅總是餓, 還很容易渴, 他們的瘦比起大吃牛排的女孩子來說,要明顯地呈現出病態(tài),人會顯得很憔悴,皮膚也缺少水分,是需要馬上治療的。只要你弄清了肥胖最終是不是因為脾氣虛引起的, 你在減肥的時候, 還是可以求助于很多藥物的。只是這些藥物的說明書上都沒有標明“減肥”這個功效,但是它們能從根本上改善脾氣虛的癥狀,減肥就成了這些經典方劑的意外收獲了。比如“補中益氣丸”, 它是寫《脾胃論》的李東垣創(chuàng)制的。這是一種可以長期吃的補脾藥, 它的減肥效果是隨著脾氣的強健而實現的, 表面上是在減肥,實際上是在修補過勞給身體造成的影響。所以你用“補中益氣丸”來減肥的話,肯定不是速效,但一旦起效,就不用擔心反彈問題。對于能吃但是很瘦型,以及食少而胖者,皆屬于“脾氣虛”,可服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丸、五苓散。具體需要服用哪種中藥,需咨詢當地醫(yī)師。乏力明顯者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因氣短,心慌為主者可用歸脾丸。腹脹,便溏者可以參苓白術散等。三、少吃消炎藥,慢性病一般脾氣虛即便你確實有炎癥,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統(tǒng)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闌尾炎總是復發(fā),你也不要僅僅盯著消炎藥了,不妨增加一點兒補脾的中藥,比如黃芪。至少在服用消炎藥的時候配合點兒,如黃芪15克、大棗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劑,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癥也能快一點兒消退,因為黃芪這類補脾氣的藥是在幫你提高白細胞的戰(zhàn)斗力。既怕冷,也怕熱,也是脾虛。久坐傷脾,要適量運動。因為中醫(yī)的脾是主肌肉的,久坐,就是缺乏運動,肌肉無力自然會反過來累及脾。脾氣受傷后有兩種表現,越來越胖或者越來越瘦。如果這個人因為思慮過度,起因在于心情,他的脾氣虛可能表現為越來越瘦。如果不是因為心情,而是因為懶,因為久坐、不運動導致的傷脾,體內的垃圾、毒素逐漸堆積,人也就越來越胖,而且是虛胖。后者在現在更多見,它的直接后患就是催生糖尿病等富貴病。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膩、寒涼所傷的狀況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脾胃休息。而讓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熱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嚴重虛弱的甚至可以從喝米湯開始。醫(yī)史上記載過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嚴重到連藥都吃不進去,后來遇到名醫(yī),就是從米湯開始喂起,一點點地扶養(yǎng)脾氣,等待脾氣的慢慢恢復,從而最終康復。2020年08月23日
2775
0
2
-
廖華君主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廖華君夏季時節(jié),大自然草木繁茂,鮮花盛開,蜎飛蠕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這個時期陽光炙熱,酷暑難擋,高溫之余暴雨又時常傾盆而下,地面上濕熱熏蒸,令人們又頗覺煩悶不適。雖然《黃帝內經》認為春夏是“養(yǎng)陽氣”的好季節(jié),然而,人們在此炎熱兼濕熱之季,生活調理稍有不慎(貪涼飲冷、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潔等),卻極容易生病,尤其是對于脾胃虛弱體質的人群,極易感受濕邪而出現脾虛濕困的中焦病證。據筆者臨床觀察發(fā)現,若患者自身脾胃不太虛弱,即使有濕濁或濕熱困阻,用藥之后,濕氣容易消散;但是假如患者素體脾陽虧虛,難以運化水濕,即使用藥治療,濕邪也不容易清除。畢竟,濕性纏綿難愈,是濕邪致病的一大特點。在選方用藥方面,筆者發(fā)現,不論是濕濁困脾,還是濕熱蘊脾,如果在患者脾陽不甚虛的情況下,選用諸如溫病派的名方“三仁湯”、“甘露消毒丹”、“藿樸夏苓湯”等,效果甚良。若患者脾陽虛甚,再選用上方,則難以取效,或者取效極慢,令患者失去信心,不再復診。那么此種情況下,選用何方較為切合病機呢?筆者經反復臨床驗證,發(fā)現此時宜選用麻杏苡甘湯+腎著湯為好。麻杏苡甘湯與腎著湯皆出自《金匱要略》,原文為:“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甭樾榆痈蕼?,用藥較為輕靈,作用點多位于上、下二焦,中焦力量較微。麻黃、杏仁相配,一升一降,開通腠理、汗孔,取《黃帝內經》“開鬼門”之義,令濕邪由體表毛竅而散;薏苡仁乃為中、下焦之藥,更趨于下焦,淡滲利濕,令濕邪從小便而走,三仁湯中薏苡仁亦是如此用意。腎著湯,又稱為甘姜苓術湯,原文為:“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奔毑炱浞剿幗M成,乃知其作用靶點在于中焦脾胃,而非入腎,此方純?yōu)槠㈥柼澨?,水濕內停,流注于腰部而設,誠如尤在涇《心典》所分析:“然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辛溫甘淡。本非腎藥?!蹦I著湯與理中湯極為相似,藥味只在一味之差,去人參減其補脾之力,而加茯苓乃為增強其利濕之功,核心藥物乃在干姜,溫脾陽而水濕自化,從本而治也。因此,麻杏苡甘湯與腎著湯相合,開上焦、溫中焦、利下焦,三點俱到,標本兼治,令脾陽一振,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若患者濕中夾熱,舌苔膩中夾黃,依然可用,只需稍減干姜用量即可,無需過慮干姜助熱,辨證識機,抓主要矛盾,余不足慮也。驗案舉隅:醫(yī)案1:賴某某 女 64歲2020.5.31神疲乏力1周余,近期雨水較多,胃納欠佳,不欲飲食,少氣乏力,全身肢體困倦,稍勞作農事即大汗出,面色萎黃,較多油垢,二便可,平素易腰酸腰痛,冬季怕冷,舌淡白,苔輕度白膩,水滑,脈寬緩少力,沉取不足。處方:麻杏苡甘湯+腎著湯生麻黃8g杏仁12g 薏苡仁30g 炙甘草5g 干姜10g茯苓20g 炒蒼術20g3劑隨訪:上藥僅服1劑,患者訴全身感覺非常舒暢,肢體沉重感明顯減輕,3劑服畢,上述癥狀均消失。按語:患者為一老年女性,脾陽素虛,終日勞作于農事,遇雨天亦堅持勞作,遂極易感受水濕之邪,少氣乏力,不欲飲食,肢體困倦,面色萎黃,較多油垢,汗出,舌淡白,苔輕度白膩,水滑,皆為脾陽虧虛,水濕內停之象,故治以麻杏苡甘湯+腎著湯,方藥對證,一劑即顯效,三劑病愈。醫(yī)案2:常某 女 23歲2020.7.5頭暈2天,伴有疲乏,頭昏沉,全身無力,納欠佳,咽不適,緣于數天前深溪漂流,衣衫盡濕,回來便感覺不適,平素易大便稀溏,舌淡紅,稍有齒痕,苔中度白膩,夾黃,脈右細弦,左細濡,沉取無力。服用藿香正氣液1天未見明顯好轉。處方:麻杏苡甘湯+腎著湯生麻黃10g 杏仁12g 薏苡仁30g 炙甘草5g 干姜8g炒蒼術20g 茯苓20g 生姜6大片2劑2020.7.7患者訴上藥服完1劑后,感覺身體開始有力氣,頭昏沉明顯好轉,2劑服完,自覺病癥已愈七成,現癥:仍偶有頭暈,身體力氣未完成恢復,納可,大便稀軟,舌淡紅,有齒痕,苔中度白膩,夾黃,脈細濡,沉取力欠。處方:苓桂術甘湯桂枝15g 茯苓25g 蒼術20g 炙甘草10g 法半夏6g3劑隨訪:諸癥皆愈。按語:患者因深溪漂流,感受水濕,致頭昏沉、全身無力、神疲,因其舌有齒痕,平素易大便稀溏,脈象沉取無力,考慮其中焦脾陽虧虛,故治以麻杏苡甘湯+腎著湯,2劑后諸癥明顯好轉,唯舌苔依舊白膩夾黃,后以苓桂術甘湯善后調治而愈。2020年08月18日
10173
0
0
-
2020年07月31日
2132
0
0
-
申子龍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腎病科 隨著三伏天的到來,各大中醫(yī)院、中醫(yī)診所、藥店都在推廣三伏天,有喜有憂,喜的是人民群眾對三伏貼的認可,憂的是好多人把三伏貼當成了保健貼,跟風貼,這是值得我們提高警惕的!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根據中醫(yī)理論,選用辛溫類具有祛寒、通經等功效的藥物如白芥子、附子等,制作成貼敷膏,利用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間,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貼敷,是一種防病治病的中醫(yī)特色外治方法。 對于陽虛體質,虛寒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哮喘、過敏性鼻炎患者,一到秋冬季節(jié)就加重,或一吹空調就加重,尤為合適。而對于過敏體質患者,瘢痕體質患者,陽熱體質患者,容易出血甚至咯血患者,孕婦都不合適應用,去年有媒體報道某地小學生貼三伏貼,被燙傷了,這就是適應證沒把握好出的問題。小孩是少陽體質,容易熱化,所以小孩貼三伏貼也需要因人制宜!2020年07月20日
1247
0
0
-
韋福旺醫(yī)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胸外科 今天分享一個治療頑固性化療后打嗝的治療方法。 1846年醫(yī)學文獻最早提出了打嗝(呃逆)的病理生理,1983年英國學者首次發(fā)現打嗝與膈神經刺激有關。打嗝(呃逆)系反復的、不隨意的、膈肌痙攣收縮,隨之聲門突然閉合產生的一個特有的聲音。疾病分類:1.暫時性呃逆,單發(fā)性或一陣性,數分鐘至48小時以內;2.持久性呃逆,持續(xù)呃逆超48小時以上、7天以內;3.慢性呃逆,打嗝超過7天甚至一個月以上。 不必多說,連續(xù)打嗝起來非常難受,本人以前曾患扁桃體發(fā)炎化膿,用了兩天及激素治療后劇烈打嗝,不間斷地打嗝,服用了止吐藥物根本壓不住,一天幾乎打嗝4-5個小時,寢食難安,坐立不安,身心疲憊,非常難受,實在令人抓狂。臨床上經常遇到化療病人或服用激素的病人,臥床不眠、不飲不食,甚至半夜三更兩淚行,確實辛苦。我們常規(guī)給患者使用止吐、鎮(zhèn)靜等藥物,或囑其壓眶、屏氣、飲水等,部分病人有效,然而也有少數病人,試盡方法均無起效。這時候大家還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不用慌,拿出你的手機掃掃微信,就可以解決!此時,你只要到小賣部買5-6元錢左右的一小包冰糖,嚼碎吞服幾口,那個“嗝嗝嗝…”就乖乖走啦!不要不相信,本人常用此法治療飯后打嗝,屢試不爽,平時工作中遇到不少患者,試了馬上停! 注明:此方法僅作參考,適用于藥物性或功能性打嗝,或部分患者不適用此法或無效,請專業(yè)咨詢進一步診治。2020年07月09日
1243
0
0
-
黃閏月主任醫(yī)師 廣東省中醫(yī)院 風濕科 有任何痛風類風濕等風濕免疫問題請咨詢黃閏月大夫。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由此可見,對艾葉治病作用的肯定。中醫(yī)認為,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血、逐寒濕等功效,除了作為艾灸的原料,艾葉還有很多用處。01調理痛經根據古書記載,艾葉最常用于治療婦科疾病,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等作用。如《傷寒雜病論》中的“膠艾湯”以及《壽世保元》中的“艾附暖宮丸”均以艾葉為主藥,至今還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當女性朋友發(fā)生痛經時,可以食用艾葉煮蛋、艾葉紅糖茶來調理。02止癢《本草經集注》載,艾葉“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嗑萍迦~療癬”,可以說是一語中的。單用艾葉搗汁外敷,可以用來治療蚊蟲叮咬所導致的皮膚癢疹。03緩解頭痛因受空調風、潮濕引起的頭痛,可以長期使用艾葉枕頭。除了能緩解以上情況的頭痛,還可以預防感冒和緩解頸椎的疼痛。04祛濕寒艾葉性溫、味苦, 入脾、肝、腎經。它有著回升陽氣、調理氣血和祛濕寒等功效,除此之外,還可以改善肺功能,很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等癥狀 。此外,夏季雨水多、濕氣盛,身體容易被暑濕趁虛而入,用艾葉泡腳可以起到一定的祛病強身的作用,下面就給大家推薦幾種艾葉泡腳方法:艾葉泡腳,祛病強身1方法一:助眠祛濕夏天疲憊,濕氣作祟。用開水泡5~10分鐘,取出艾葉。留下艾葉水,用之泡腳,能會讓我們的血管擴張,改善睡眠質量、祛除暑濕、預防熱傷風。2方法二:防治濕疹用艾葉、花椒泡腳,能夠緩解濕疹導致的皮膚瘙癢、腳部細菌滋生引起的瘙癢。3方法三:緩解風濕用艾葉、老姜泡腳,能夠有效緩解風寒感冒、關節(jié)病、類風濕等疾病。艾葉雖然作用很多,但是使用時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項:1、不宜一次性服用過多,否則容易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2、 艾葉中的油脂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皮膚出現發(fā)熱或其他不適感,最好停止使用;3、 艾葉性溫,容易上火的朋友最好不要使用,建議在使用艾葉前先咨詢醫(yī)生。參考文獻:[1]中草藥艾葉的研究進展[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18,37(06):86-88.[2]艾葉泡腳輕松治病[J].內蒙古林業(yè),2017(06):34.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有任何痛風類風濕等風濕免疫問題請咨詢黃閏月大夫。2020年07月08日
1838
0
1
-
2020年07月08日
4458
1
44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凡是參類補品,都是大家所喜歡的。尤其是西洋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旗參,在疲勞的時候來一含片,或者泡水喝,馬上精氣神都回來了!西洋參在抗疲勞、補氣養(yǎng)陰方面效果很好,都市白領都很喜歡在中午疲勞的時候喝一杯花旗參茶。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服用西洋參,因為西洋參從中藥藥性來說是偏涼的,要依據體質而定。 1.什么服用合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養(yǎng)生保健。很多人不了解自身體質的情況下隨意服用西洋參,不但起不到養(yǎng)生的作用,反而會加重體質偏頗,對身體造成危害。參照中醫(yī)體質分類來看,我國人體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等。西洋參補氣養(yǎng)陰,最適合的是陰虛質和氣虛質的人,因為西洋參藥性寒涼,所以陽虛質和痰濕質的人不適宜服用。 2.如何服用西洋參? 西洋參可有效緩解由氣虛、陰虛、氣陰兩虛造成的咳喘、咯痰血、虛勞、自汗盜汗、口干舌燥等癥狀,同時可改善心悸、失眠、食納差等癥狀。 西洋參一般服用一次量最好控制在3-6g,過量容易使人過度興奮,甚至煩躁、憂慮、精神錯亂等,因此使用時應注意用來,不是越多越補、越多越好。 3.西洋參的配伍 一般西洋參不和其他藥物同煎煮,需要另單獨煎用。單獨服用西洋參,可以切片含服,可以燉服或泡茶沖服。西洋參中含有總皂苷,與茶葉中的鞣酸容易產生化學反應,所以服用西洋參不適宜喝茶。2020年07月08日
2957
0
44
-
2020年07月07日
805
0
0
-
孫潔主任醫(yī)師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男科 大家好,我是中醫(yī)孫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這句話是孟子說的這樣的大腕也在給中醫(yī)代言,是不是很驚喜,是不是很意外啊,七年之病,那個病的時間應該是蠻長了,而愛呢,它是越陳越好,三年之艾,正好是上口的塵埃,慢性疾病往往邪氣呢,藏得比較深,正氣也逐漸的受到損傷,這個時候啊,就用陳酒的艾灸來治療艾灸,使用方便,療效快捷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我治療保健方法,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過于頻繁,每次治療的時間呢,也不要太長,因為羊肉消耗正氣,反而是對養(yǎng)生不利啊,我是中醫(yī)分別關注中醫(yī)關注我。 抖音。2020年05月25日
1201
0
2
亞健康相關科普號

顧樹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顧樹明 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脊柱科
389粉絲16.4萬閱讀

張正望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正望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
泌尿外科
4450粉絲34.7萬閱讀

王賢雅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賢雅 副主任醫(yī)師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yī)院
腎內科
12粉絲3.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