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度至嚴重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青少年在確診后后依然長期忍受著較重至嚴重的癥狀與損害;而很多情況下,他們所接受的相關治療也見效甚微。來自《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項研究表明。該研究是一項由聯邦政府出資贊助的多方協作項目,并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負責領銜。該項目同時也是迄今為止針對學前兒童多動癥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項長期研究,并為這一目前診斷年齡越發(fā)提前的病癥提供了一些啟示。該項目的首席研究者,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兒童中心Mark Riddle博士表示,"小兒多動癥的診斷在幼年兒童中已經變得越來越常見,因而對這一年齡組中該疾病如何發(fā)展的研究變得極為關鍵。我們發(fā)現,在學前兒童中,多動癥是一種慢性且持續(xù)性相當強的病癥;該病癥需要長期的行為與藥物治療,而我們現有的手段依然尚顯不足。"追蹤觀察的186名兒童中,將近90%在診斷六年過后依然受到多動癥癥狀的困擾。而接收多動癥藥物治療的兒童與未接受藥物治療的相比,癥狀嚴重程度依然相差無幾。
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fā)現,胎兒期暴露于抗抑郁藥物不會引起嬰兒發(fā)育遲緩。盡管有擔心懷孕期間使用抗抑郁藥物可能會影響嬰兒的生長和發(fā)育。已知某些抗抑郁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或SSRIs類藥物,包括氟西汀,西酞普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有關。但沒有關于他們對于嬰兒生長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97名無抑郁癥的孕婦,46例服用抗抑郁藥孕婦和31名抑郁癥但未服用藥物的孕婦。孩子一歲以內進行測量和稱重4次。結果,服用SSRIs類藥物的孕婦20%妊娠早產(妊娠37周前),相比非藥物治療的10%,無抑郁癥孕婦的5%,與以前的研究相一致。然而,無論是否抑郁或服用SSRIs類藥物,與孩子出生后兩個星期、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的體重降低、身長較短或頭部較小等均無相關性。
一項研究顯示,被同齡人所恐嚇會改變與調節(jié)情緒有關的基因,從而使兒童隨著年齡更容易遭遇心理問題。許多人認為我們的基因是不可改變的,而這項研究顯示了,社會環(huán)境也可能會影響基因的功能。尤其是對于兒童,不僅會改變其對于壓力的反應,還會改變與情緒調節(jié)有關的基因功能。先前的研究顯示,遭遇恐嚇的兒童分泌較少的皮質醇(壓力激素),但卻有較多的社交障礙和進攻行為。目前的研究表明,發(fā)生于12歲左右時的皮質醇下降,早于SERT基因周圍結構改變2年,這種基因調節(jié)血清素,而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遞因子,參與情緒調節(jié)和抑郁的發(fā)生。研究對象為28對雙胞胎,平均10歲,每對雙胞胎中,其中的一個具有被同齡人恐嚇的經歷,而另一個沒有。分析發(fā)現,盡管雙胞胎生活在同樣的環(huán)境,但是基因周圍的化學結構變化卻無法用遺傳或家庭環(huán)境來解釋。研究認為,遭遇同伴恐嚇的經歷是造成這種基因改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