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術后可能會并發(fā)急性胰腺炎及十二指腸乳頭部出血風險,術后需禁食一段時間,具體禁食時間根據病人病情情況(如有無腹痛、發(fā)熱、便血癥狀及血常規(guī)、血淀粉酶等情況)而定。常于術后4小時及次日凌晨,分別抽血查血常規(guī)及血淀粉酶檢查。若無癥狀,血常規(guī)及淀粉酶正常,則可進食流質飲食。建議術后常規(guī)禁食24小時。之后由無渣流食開始,每次100毫升左右,每日5-6餐。第二天開始過度到以低脂肪半流食,包括米粥、面線、蛋羹、豆腐腦、豆腐、碎軟蔬菜、水果汁。一周后過渡到普食以低脂肪為主,包括米面主食、蔬菜水果、雞蛋雞胸、瘦肉魚蝦、脫脂牛奶、豆腐及豆制品。要避免油膩食物的攝入:如肥肉、油炸食物、黃豆、芝麻,這類食物含油量較大,同時避免粗纖維食物攝入,防止對術后十二指腸乳頭的摩擦導致滲血。
入 院 楊先生,男,54歲,務工人員 半個月前,楊先生不知怎么的 出現腹脹、眼黃、尿黃、皮膚黃、 皮膚瘙癢、體重下降等癥狀。 在外院做了肝膽增強CT檢查, 考慮是肝門部膽管癌伴梗阻性黃疸, 輾轉多家醫(yī)院,后慕名掛了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副院長、 肝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尹震宇教授的門診而入院。 診 治 楊先生的膽紅素高達236umol/l(正常指標:5~21umol/l),他看起來儼然是個“黃人”了,術前閱片,他的第一、二、三肝門都被腫瘤侵犯,更嚴重的是左右肝動脈和門靜脈左支也都被腫瘤侵犯包裹,手術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 尹震宇教授團隊為楊先生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術前,先通過右肝膽管PTCD(彩超引導下經皮肝穿膽道置管引流術)將膽紅素降到100umol/l以內,并加強護肝和營養(yǎng)支持治療,為手術做好充分準備。手術計劃行左半肝+全尾狀葉切除+淋巴結清掃以及膽腸吻合的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并計劃術中切除被腫瘤侵犯的動脈和門脈、建立血管的重建。 手術如期進行,術中證實了術前的判斷,由于肝門部已經成“冰凍”狀態(tài)(各種管道和組織融成一體,沒有了正常的間隙和結構),第一肝門的解剖和淋巴結清掃異常艱難。 手術團隊齊心協力,精準解剖,精細雕琢,順利完成了淋巴結全清掃、侵犯血管的全切除、尾狀葉全切除、肝中靜脈全程顯露及肝后下腔靜脈的全段骨骼化;顯微狀態(tài)下完成肝右動脈與胃十二指腸動脈的重建,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出血不到300毫升。 術后,肝膽外科踐行加速康復理念,護士們優(yōu)質護理,全程無痛管理,鼓勵楊先生早期活動,口服進食,他得以快速恢復,黃疸進一步消退,“掃黃”成功,已于近期康復出院。 專 家 見 解 尹震宇教授說,肝門部膽管癌是肝膽胰外科最復雜、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手術之一,因為肝門部(腫瘤)的手術空間極其狹小、管道結構縱橫交錯、各種脈管變異常見,而這些脈管都有極期重要的功能,缺一不可。 像楊先生這么晚期的病人,如果不能成功的手術切除,預期只有3-6個月的生存期,手術中如果不能成功并完整地清掃淋巴結、完整地切除病灶、完整地切除受侵犯血管并有效重建, 術后腫瘤將很快復發(fā),特別是動脈切除后,如果不能重建,將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術后會出現肝組織和膽管缺血壞死,導致膽瘺、肝膿腫、膽道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死亡。 因此,像楊先生這類晚期復雜的肝門部膽管癌對外科醫(yī)生的技術和經驗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y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并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這么高的性價比,還在猶豫什么?! 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fā)現結直腸癌的最重要的方法,一次腸鏡的收益,往往出乎您的意料。 95%的腸癌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道息肉從良性發(fā)展到惡性,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如果能在早期發(fā)現,用腸鏡實施切除之后,治愈率可達到90%以上。 結腸鏡檢查還有一個巨大的優(yōu)點是,一旦發(fā)現腸道有息肉,或者小腫瘤,要么可以立即切除,要么可以順便取活檢。大量的研究表明,結腸鏡篩查的敏感性高達90%以上。 柳葉刀: 一次腸鏡可使17年內腸癌風險降低30%! 最近,著名臨床醫(yī)學雜志《柳葉刀》發(fā)表最新研究,一次腸癌篩選檢查可以使發(fā)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 這項研究歷時近20年,是由英國的多家研究機構資助的。研究發(fā)現,檢查大腸的下半部分可以預防35%發(fā)生在這個部位的腸癌,挽救41%的患者生命。 該研究跟蹤隨訪了17萬多人,平均隨訪時間超過17年,其中4萬多人接受了腸鏡檢查。這是歷時最長的關于腸鏡檢查是否可以有效預防腸癌的研究。 使用腸鏡篩查可以發(fā)現腸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進行治療,息肉可能變?yōu)榘┳?,而在腸鏡檢查期間發(fā)現并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發(fā)展為癌癥。 英國癌癥研究所的腸道篩查專家、文章第一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WendyAtkin教授說:“我們知道腸道檢查對老年人有非常大的好處。雖然沒有任何篩查是完美的,這項研究表明腸鏡檢查可以至少在17年里有效地減少癌癥死亡。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而用腸鏡篩查腸癌是減少腸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不應該錯過這么好的機會檢查一下自己的腸道?!? 內科學年鑒: 一次腸鏡可使患癌風險最高降低72% 醫(yī)生們認為,若能及早發(fā)現,腸癌是最易治愈的癌癥。最近發(fā)表于《內科學年鑒》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 ? 該研究觀察了大約25000位患者,他們所在的醫(yī)療體系普遍使用結腸鏡檢查,是50歲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篩查方法,因為這個年齡群體的結腸直腸癌患病率處于平均水平。 在這群研究對象中,2002-2008年期間近20000名患者沒有患癌癥。大約5000名患者被診斷出結腸直腸癌,在2010年死于癌癥。 研究分析發(fā)現,那些死于癌癥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沒有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比過去20年的篩查歷史發(fā)現,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癥降低了72%。 這22種情況必須行結腸鏡檢查 (1)有便血、黑便等癥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大便有黏液、膿血者。 (3)大便次數多、不成形,或腹瀉者。 (4)近期出現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guī)律者。 (5)大便變細變形者。 (6)長期腹痛、腹脹者。 (7)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結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13)懷疑結腸腫瘤,但鋇灌腸X線檢查陰性者。 (14)腹部CT或其他檢查發(fā)現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可鏡下止血。 (16)曾患過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 (17)結直腸癌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后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復查一次結腸鏡。 如果術前因為結腸梗阻,結腸鏡未能檢查全部的結腸,則手術后3個月時應當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其他部位有無結腸息肉或結腸癌。 (18)已發(fā)現患有結腸息肉,需在結腸鏡下切除者。 (19)結直腸息肉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 結直腸息肉術后可能復發(fā),應定期復查。 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fā)和癌變,建議每3-6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 其他息肉建議一般每12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就可以了。 如果復查結腸鏡檢查為陰性,則3年后再復查。 (20)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 大量的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22)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和長期酗酒者,最好常規(guī)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發(fā)現一些無癥狀的早期結直腸癌。 特別提示:便血不要當成痔瘡! 1、便血≠痔瘡! 痔瘡的發(fā)病率很高,而便血又是痔瘡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所以很多人認為便血都是痔瘡引起的。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很多其他的疾病也可引起便血,如結腸癌、直腸癌、肛裂、直腸血管瘤等。 2、便血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同時便血也是痔瘡、肛裂、腸炎等數十種肛腸疾病的常見癥狀,因而單純的根據便血無法明確真正的病因。反復出現便血、黑便時,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行結腸鏡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3、痔瘡不會引起直腸癌,但是痔瘡可以同時伴發(fā)直腸癌。 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不會演變成直腸癌的,但是得了痔瘡的患者同時也可以得直腸癌。應當高度引起重視。 4、痔瘡患者便血久治不愈應高度懷疑直腸癌。 痔瘡和直腸癌的主要癥狀都是便血,有一些患者因為有痔瘡病史,所以,只要一有便血就認為是痔瘡出血。直腸癌引起的便血使用痔瘡栓治療后便血也會有所好轉,但是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便血,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 此時,應盡快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行直腸指診和結腸鏡檢查,以便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