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調理對預防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童時期常見病、多發(fā)病,四季均可發(fā)病,半歲至學齡前兒童多見,部分兒童反復發(fā)生,一月一發(fā),甚至半月一發(fā),與生活調理不當有關。上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yī)“感冒”范疇,感冒病位在肺,其發(fā)生與感受外邪、正氣不足有關,而正氣不足是發(fā)病關鍵。臨床多表現為發(fā)熱、咳嗽、鼻塞、咽痛等癥。處于人體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兒童,其機體臟腑形態(tài)尚未成熟,各種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相對成人而言,更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不當飲食和不良情緒均可影響正氣,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適時對兒童進行適當的生活調理,避免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至關重要。生活調理主要應從兒童的起居、飲食、情緒等方面進行。并且,應結合上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原因及其病理機制,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1.慎避外邪:中醫(yī)認為,肺為“華蓋”,且為“嬌臟”。兒童時期具有“肺常不足”的特點,一旦感受外邪,則首先犯肺,最易傷肺。不同季節(jié)有著不同的氣候特點,預防的重點也應有所側重。肺有“喜暖、喜潤”的生理特性,寒冷干燥氣候對肺功能影響較大。寒邪易于束縛肺氣,燥易生火上壅咽喉。暑濕季節(jié),溫暖潮濕,感冒相對較少發(fā)生,但因吃冷飲、吹空調,人為造成寒冷刺激,也常導致本病發(fā)生。因此,依據不同的季節(jié)氣候進行相應的生活調理,才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的反復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讓兒童適當多做戶外活動,逐步增強對各種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適時增減衣物,穿衣總以適當輕薄、寬松為宜,但要注意保護胸、腹、背部,避免受涼;衣著應以純棉為主,尤其對于敏感體質的兒童,要盡量避免化纖衣物貼身。以使外在因素對兒童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2.調養(yǎng)正氣:正氣不足概念寬泛,對于感冒的發(fā)生而言,應定義為衛(wèi)外功能失常。衛(wèi)氣具有固護肌表、防御外邪侵襲的作用,其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生成,由肺宣發(fā),小兒具有“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的生理特性,較之成人更易因脾肺氣虛、肺氣郁閉,導致衛(wèi)外不固而發(fā)生感冒。在短時間不能改善小兒脾肺氣虛狀態(tài)的情況下,避免肺氣郁閉狀態(tài)的發(fā)生就顯得尤為重要。臨床所見,肺氣郁閉常由其它臟腑功能失調引起,尤與脾、肝關系密切,不當飲食方式、不良情緒變化則為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的主要因素。飲食方面: 小兒“脾常不足”,復加不當飲食方式,更易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與代謝,導致食積胃腸,通降失職。而中醫(y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胃腸氣機不能正常通降,則致肺氣郁閉,衛(wèi)氣不得宣散布達肌表,固密失職,引發(fā)感冒。所以,在飲食方面應根據不同年齡選擇不同食物種類,總體應以清淡、軟爛、富于營養(yǎng)為宜。同時注意適當飲水,勿食過飽,且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合理地調整飲食結構,常說的“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饑和寒”、“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即寓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于脾虛體質小兒,更要掌握多粥少奶、富營養(yǎng)易消化的原則,控制甜食,避免炸、烤、煎、熏,不吃冷飲。且應長期堅持,悉心調護。否則,稍有不慎即易患病。情緒方面: 肝主調暢氣機,不良情緒可導致肝氣不舒,郁火內生,反克于肺,亦能導致肺氣郁閉,即所謂的“木火刑金”。兒童不論大小,均有豐富的情感活動和思維特點,對兒童的教育應掌握寬嚴適度的原則,既不過度溺愛,又不濫用權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給兒童一個精神放松的成長環(huán)境,尤其是在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如入托、入學、學習壓力過大時,常易出現郁悶、煩躁、不思飲食等現象,更需要家長、老師的細心呵護和引導。否則,常因不良情緒影響身體健康,使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反復發(fā)生。
“火郁”一詞,最早見于《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鹩舴且徊≈畬C?,乃系列病證的共同病理基礎,涵蓋范圍相當廣泛?!盎鹩舭l(fā)之”是針對“火郁”病證的治療大法,郁者抑遏之謂,發(fā)者發(fā)越之意?!盎馃帷庇粲趦?,當發(fā)而越之,利而導之。 1.火郁之因 火郁之成,其因有四:一為外邪阻遏,氣不暢達;二為情志所傷,氣機郁結;三為正氣虛餒,無力出入升降;四為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升降悖逆,陽郁不達。凡能影響氣機之升降出入者,皆可導致陽郁化火,遂成火郁。 2.火郁之證 火郁證涉及的疾病范圍甚廣,牽及外感、內傷兩大類,內外婦兒多種病癥。凡具火郁證特征者,皆可名之。郁熱在里之候,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異,郁閉程度不等,正氣強弱有別,兼雜邪氣各殊,因而表現紛雜。盡管千差萬別,但因同具火郁于內的病理基礎,故臨床表現有其共性可循。①脈象:脈沉躁數者,為火郁證之典型脈象;②舌象:多見紅舌,伴見面紅而黯滯;③神志癥狀:火郁之證常有神志改變,如心煩,少寐,狂躁,神昏,嗜睡等;④熱象(真征):火郁證常因火郁于內,表現出一派熱象,如渴喜冷飲、胸腹灼熱、溲赤便結臭穢等;⑤寒象(假象):因其陽郁不達,外失溫煦,而現一派寒象,如惡寒肢厥,甚至通體皆厥等;⑥臟腑見證:由于熱郁部位不同,可兼不同的臟腑見證。心經郁熱,可見煩躁不寐、譫狂神昏、口舌生瘡;肺經郁熱,則見咽痛喘咳、胸悶胸痛;肝經郁熱,可見煩躁易怒、脅肋脹痛、眩暈驚厥;脾經郁熱,常見身熱倦怠、脘悶吐利、牙痛齦腫。 3.火郁之治 關于火郁的治療,關鍵在于宣暢氣機,清透郁熱。郁熱治方很多,但其臨證善舉升降散,并視此為郁熱總方,加減化裁,每收良效。 升降散載于清代醫(yī)家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由白僵蠶(酒炒)、全蟬蛻、廣姜黃(去皮)、川大黃(生用)四味藥組成。方以僵蠶為君,蟬蛻為臣,姜黃為佐,大黃為使。僵蠶輕浮而升,能清熱解郁,散逆濁結滯之痰,“以清化而升陽”;蟬蛻為清虛之品,功擅清熱解毒,“以清虛而散火”;姜黃大寒無毒,“祛邪伐惡,行氣散瘀”;大黃大寒無毒,上抑亢甚之陽,下導蘊結之熱,泄熱排毒。藥雖四味,卻配伍精當,寒溫并用,升降同施。方名曰升降散,“蓋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之意。善能升清降濁,通里達表,行氣活血,透發(fā)郁熱,為治火郁良方。 4.取效之征 判斷郁熱外透的主要標志為:一是脈由沉伏漸轉浮起,由細小遲澀轉洪滑數大且兼和緩之象;二是舌由絳紫干斂轉為紅活而潤;三是四肢逆冷轉溫;四是神識由昏轉清;五是由無汗轉周身漐漐汗出。 5.眩暈驗案 例一 楊某,男,10歲,石家莊市合作路小學4年級學生。初診(2009年12月6日):主因頭暈頭痛1個月來診。嚴重時會暈倒,伴有胸悶胸痛。曾在“河北省某醫(yī)院”行“頭顱CT、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彩超” 等檢查,均未見異常。平素納呆食少,大便干結,愛發(fā)脾氣。診其面色萎黃,咽紅,舌質嫩紅,苔少,脈濡細滑。此乃素體脾虛,脾虛肝旺,郁火上蒙罹患此疾。中醫(yī)診斷:眩暈,證屬脾虛肝旺,郁熱上蒙。西醫(yī)診斷: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治法:健脾理氣,清肝泄熱。以新加升降散合資生方加減。處方:白術12g,山藥12g,玄參12g,牛蒡子12g,僵蠶12g,蟬蛻12g,石菖蒲9g,郁金9g,連翹12g,丹皮9g,炒梔子12g,遠志9g,白芷9g,炒檳榔12g,甘草6g。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09年12月11日):服中藥5劑后,頭暈減輕。昨晚無明顯誘因出現發(fā)熱,體溫38℃,今來診。自述輕微頭痛,咽痛,不咳,診其舌苔薄白略膩,脈象濡數。查咽部充血,兩肺聽診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檢查提示“病毒感染”。治以化濕清熱。處方:炒杏仁9g,薏苡仁12g,玄參12g,赤芍9g,丹皮9g,炒檳榔12g,僵蠶12g,蟬蛻12g,牛蒡子12g,連翹15g,酒炒黃芩9g,炒梔子12g,大青葉15g,蘆根12g,甘草6g。3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09年12月16日):3劑藥后熱退,繼續(xù)服完12月6日方2劑后,頭暈頭痛已不明顯,余無不適,脈轉濡緩。停服中藥,改服二黃顆粒(院內制劑),每次1袋,每日2次,沖服,健脾胃,助消化,鞏固療效。囑其注意清淡飲食,防止食復;同時提醒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按:患兒主因頭暈頭痛,甚則暈倒,伴有胸悶、胸痛來診。曾作多項相關檢查未見異常,西醫(yī)未曾做出明確疾病診斷。詢問家長得知,患兒自幼體質較弱,飲食欠佳,經常“感冒”;近期常不明原因發(fā)脾氣,課業(yè)多時尤其明顯。診其面色萎黃,咽紅,舌質嫩紅,脈濡細滑。綜合分析該患實因素體脾虛,土不生金,肺衛(wèi)不固而常染感冒。土虛木郁,肝之柔性失和,則愛發(fā)脾氣;郁火上蒙,則頭暈頭痛;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則現胸部悶痛。故以李老新加升降散宣透郁熱,張錫純“資生方”健脾潤肺,再加清肝解郁,化痰開竅之品,標本同治,共奏健脾理氣,清肝泄熱之功。同時對患兒及家長進行適時的心理疏導,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收效良好。但也提醒家長,顧護脾胃,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并需為此付出努力,以防患兒病情出現反復。 例二 卜某,女,10歲,家住河北定州。初診(2009年12月14日):主訴頭暈頭痛月余。患兒1個多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頭痛,暈甚不能站立,不能睜眼,納呆,惡心欲吐。曾在當地某醫(yī)院拍X光片,診斷“雙側上頜竇炎”,胸片“未見異?!?。血常規(guī)“無異常”,腦電圖有輕度異常(神清,閉目受檢,基本波動8-10HZ,節(jié)律高幅對稱,廣泛可見;4-6HZ波動中幅對稱;睜眼波幅降低)。后在河北省某醫(yī)院檢查,否認“鼻竇炎”。曾經“抗生素”治療無效果。診時家長背患兒入診室,頭暈不能睜眼,不能站立,不能自坐,(需有家長扶持),頭痛昏蒙,惡心欲吐。舌苔厚膩滿布,脈濡弦滑略數。中醫(yī)診斷:眩暈,證屬濕熱中阻,痰熱上蒙清竅。治宜化濕清熱,化痰開竅。處方:炒杏仁10g,蒼術10g,玄參10g,姜半夏10g,瓜蔞10g,檳榔10g,僵蠶10g,蟬蛻12g,白芷6g,連翹10g,炒梔子10g,遠志6g,郁金10g,石菖蒲6g,甘草3g。6劑,每日1劑,水煎溫服。 二診(2009年12月20日):藥后諸癥基本消失,隨其父親自行步入診室。舌苔轉為薄膩,脈弦濡滑。上方去蒼術,加薏苡仁15g,減蟬蛻為6g,繼服7劑。 三診(2009年12月27日):頭痛頭暈已愈,偶有輕微咳嗽,便干,隔日1行,苔白膩,脈濡緩。上方去薏苡仁、白芷,加蒼術10g、牛蒡子10g。繼服7劑。并囑藥后若無其它不適,即可停服中藥,改以二黃顆粒(院內制劑),每次1袋,每日2次,溫水沖服,調理脾胃,鞏固療效。同時囑咐家長注意教育方式,關注兒童心理。 按:患兒主因頭痛頭暈月余來診,曾做多項檢查,西醫(yī)未作出明確診斷。診時家長背患兒入診室,頭暈不能睜眼,不能站立,不能自坐,頭痛昏蒙,惡心欲吐。察其舌苔厚膩滿布,脈濡弦滑略數。辨證屬濕熱中阻,痰熱上蒙清竅之眩暈。予化濕清熱,化痰開竅方藥,6劑暈痛大減,13劑暈痛全消。初診時患兒母親曾透露其因學習成績欠佳而有厭學之念,木不疏土亦成濕熱中阻之因,方取“三仁”、“升降”之意,但宗化濕、透熱之旨,靈活變通其方,收到良好效果。
總訪問量 247,523次
在線服務患者 78位
科普文章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