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主任醫(yī)師
4.0
婦科田其芳
主任醫(yī)師
3.8
婦科傅云峰
主任醫(yī)師
3.8
婦科趙小峰
主任醫(yī)師
3.8
婦科腫瘤朱長焜
副主任醫(yī)師
3.5
婦科郭慶云
副主任醫(yī)師
3.7
婦科周云曉
主任醫(yī)師
3.7
婦科葉寄星
主任醫(yī)師
3.4
婦科陳繡瑛
主治醫(yī)師
3.3
婦科王彩鳳
主治醫(yī)師
3.3
王穎
副主任醫(yī)師
3.2
婦科徐婉婉
醫(yī)師
3.1
婦科張郁
主治醫(yī)師
3.1
婦科金祖堅
副主任醫(yī)師
3.1
婦科吳凌凌
主治醫(yī)師
3.1
婦科喻員員
主治醫(yī)師
3.1
婦科崔平
主治醫(yī)師
3.1
婦科周柱
主治醫(yī)師
3.1
婦科徐君碧
主治醫(yī)師
3.1
婦科張權
主治醫(yī)師
3.1
馬雪松
醫(yī)師
3.1
婦科胡瑛瑛
醫(yī)師
3.0
婦科彭斌
醫(yī)師
3.0
生殖孫濤
醫(yī)師
2.9
老大HPV52型,老二HPV16型,老三HPV58型。你中招了嗎?不用奇怪。HPV病毒很常見,多達200種,其中40多種感染生殖道。有性伴侶的女性大約84.6%曾經感染HPV病毒。WHO數(shù)據(jù)顯示男性約1/3曾感染HPV病毒。除了性生活傳播,還可以通過母嬰傳播和皮膚粘膜接觸傳播,千萬不要因為有HPV感染影響夫妻感情哦!
可能會.宮頸錐切術后由于縮短了宮頸長度,同時宮頸壁變薄,約20%術后妊娠患者存在不良妊娠結局,宮頸壁變薄,約20%術后妊娠患者存在不良結局,晚期流產的比例是非錐切者的7倍,而錐切類型、錐切大小、宮頸長度是宮頸錐切術后早產的三個高危因素。宮頸錐切的錐高越高,早產風險將越大。不過也有好消息:宮頸結構保持完好,無感染情況下,90%宮頸可恢復正常長度.術后6月復查正常即可積極備孕.
不用害怕,及時就醫(yī).規(guī)范化治療,個性化決策,科學隨訪管理.治療上簡單的說:1.低級別可以短期觀察,2.長期低級別需要干預,3.高級別必須要手術干預(LEEP/CKC錐切手術集診斷和治療于一體),實在無法宮頸錐切者直接選擇子宮切除.4.連續(xù)需要隨訪25年哦,鑒于年齡≥50歲者,連續(xù)需要隨訪25年,較困難,后續(xù)病變風險高,選擇子宮切除也是可以接受的。5.特殊補充,推薦AIS患者進行宮頸錐切術。首選一次性完整切除,錐切深度20~25mm,錐切目標為陰性邊緣,切緣陰性者首選全子宮切除術。若錐切切緣陽性,推薦二次錐切或多次錐切,無法二次錐切或切緣持續(xù)陽性者,推薦改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或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以及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知識點來了:絕經后宮頸上皮內病變的特點:據(jù)WHO統(tǒng)計,每年新發(fā)宮頸癌約57萬例,死亡31萬例;中國每年新發(fā)13萬例,占全球總發(fā)病例數(shù)的28%。宮頸癌的高發(fā)年齡為50歲以上,中國宮頸癌的兩個高發(fā)年齡段分別為35~39歲和60~64歲,故絕經后是女性宮頸癌的第二個罹患高峰。國內研究顯示,宮頸活檢為HSIL(CINII/III)的患者中,絕經后女性占4.3%~6.5%。絕經后HPV感染現(xiàn)狀:高危型HPV(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原因,99%的宮頸癌與HPV感染有關,各年齡段女性對HPV普遍易感。中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機體免疫功能下降,HPV自然清除率降低,HR-HPV持續(xù)感染機會增加。中國常規(guī)體檢人群中HR-HPV檢出率為13.55%,絕經后HPV陽性率為17.20%,以HPV16型最為常見。針對:組織病理學LSILLSIL患者多為HR-HPV一過性感染,約60%的患者病變自然消退。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434例LSIL患者,在長達5年的隨訪中,LSIL(CINI)進展為HSIL(CINII~III)的比例為7.4%。另外一項研究報道,LSIL患者經過24個月的隨訪,88.5%的患者病變消退,10.8%的患者病變持續(xù)存在,僅0.7%的患者進展為HSIL。原則上絕經后LSIL隨訪觀察即可,無需治療。鑒于絕經后宮頸多為III型轉化區(qū),宮頸管內存在潛在病變可能,盡管陰道鏡下活檢及ECC檢查診斷為LSIL,但仍有一定的漏診可能,需嚴格結合病理診斷前的細胞學檢查結果,做到分層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隱匿性HSIL。細胞學結果為ASC-H/HSIL/AGC或更高級別的LSIL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細胞學HSIL、HPV陽性患者CINIII+的即時風險為49%,細胞學HSIL、HPV陰性患者CINIII+的即時風險為25%,細胞學ASC-H、HPV陽性患者CINIII+的即時風險為26%,細胞學AGC、HPV陽性患者CINIII+的即時風險為26%。因此,細胞學為高級別檢測結果而陰道鏡下活檢為LSIL的患者,隱匿性HSIL風險較高,診斷性切除是可接受的;2年以上持續(xù)性組織病理學LSIL可選擇手術治療或繼續(xù)隨訪。若選擇治療,需陰道鏡檢查充分、鱗柱交界和病變上緣完全可見,可選擇切除性治療或消融治療,消融治療前需行ECC,并且組織病理學結果陰性。針對:組織病理學HSIL未經治療的HSIL具有較高的癌變潛能,需要對組織病理學確診的HSIL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宮頸冷刀錐切術(cold-knifeconization,CKC)和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仍是絕經后HSIL的推薦處理方式,具有診斷和治療雙重價值;絕經后CKC或LEEP的手術難度增加,錐切術后切緣陽性率升高。(1)宮頸錐切術對于絕經后宮頸HSIL,宮頸錐切術可提供有無間質浸潤的病理信息,同時實現(xiàn)診斷與治療的雙重效果。宮頸切除術的類型及手術范圍取決于轉化區(qū)的類型、病灶范圍、宮頸長度等。建議I型轉化區(qū)行I型切除,切除長度為7~10mm;II型轉化區(qū)行II型切除,切除長度為10~15mm;III型轉化區(qū)行III型切除,切除長度為15~25mm。LEEP具有疼痛感低、無需麻醉、門診可操作、術中出血量少、無需縫扎、電凝止血即可、對宮頸形態(tài)及機能損傷較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缺點是組織切緣受電環(huán)熱損傷的影響,可能影響病理組織學分析;CKC獲取的標本切緣清晰,不影響組織病理學分析,缺點是需要住院、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宮頸組織切除多,增加了術后陰道鏡檢查與殘留及再復發(fā)的評估難度。文獻報道,LEEP術后切緣總體陽性率高于CKC,但病灶殘留少于CKC,病變復發(fā)率低于CKC。二者手術適應證相同,但當高度懷疑微小浸潤和AIS時,優(yōu)先選擇CKC。絕經后多為III型轉化區(qū),LEEP術易損傷膀胱或直腸,導致宮頸管粘連及病變殘留等發(fā)生風險升高。(2)子宮切除術不推薦作為絕經后HSIL的初始治療方法。部分絕經后患者宮頸萎縮明顯、穹隆消失、手術視野暴露困難、手術空間狹小、解剖結構不清,對于宮頸錐切困難者,可考慮小范圍LEEP取材,以免漏診宮頸癌。直接全子宮切除術存在術后病理升級為浸潤癌、再次補充治療的風險。有研究報道750例絕經后宮頸病變行宮頸錐切術患者,術后216例患者病理升級,絕經與錐切術后病理升級明顯相關,絕經時間>5年的患者中,40.3%的患者術后病理升級。對于宮頸嚴重萎縮確實無法錐切的絕經后患者,在綜合考慮HPV分型、宮頸及陰道萎縮情況、活檢的宮頸病變是否累及腺體、切緣存在陽性的可能等因素后,謹慎選擇直接全子宮切除。要求術前必須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MRI、B超等),術中送檢快速冰凍病理切片,最大程度地排除浸潤癌.AIS病變常見于宮頸管,陰道鏡難以觀察到,且陰道鏡圖像無典型特征;病變呈多中心或跳躍性;HPV檢測與細胞學檢查的靈敏度較低,推薦組織病理學確診的AIS患者行宮頸診斷性切除術,以排除浸潤性腺癌;細胞學為AIS、AGC傾向瘤變或無特殊說明的持續(xù)性AGC,即使宮頸活檢和ECC結果為陰性,仍推薦診斷性切除手術。AIS錐切術的基本要求是切緣陰性,若首次宮頸錐切切緣陽性,推薦二次錐切或多次錐切,除非已無法再次錐切。AIS錐切需保持組織的完整,以評估切緣狀態(tài),建議一刀完整切除,避免“牛仔帽”式切除或多次分割切除,切除深度應達20~25mm,殘留宮頸管行ECC,手術方式首選CKC。由于宮頸AIS病變呈多中心或跳躍性,即使切緣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病變殘留的可能,錐切術后首選全子宮切除術;若錐切切緣陽性,推薦二次錐切或多次錐切,對于無法再次切除或錐切持續(xù)陽性者,推薦改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或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以及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科學隨訪管理:1.LSIL的隨訪管理LSIL初診后未進行臨床干預者應定期隨訪,推薦間隔6~12個月,首選HPV和TCT聯(lián)合篩查或HPV單獨篩查;連續(xù)2次檢查均陰性,轉為常規(guī)隨訪,HPV或TCT任何一項檢查異常,建議轉診陰道鏡檢查,并按照相應組織學結果進行管理。2.錐切術后的隨訪管理(1)錐切術后切緣陰性管理:推薦治療后6個月行HPV和TCT聯(lián)合篩查,檢測陰性者每年1次聯(lián)合檢查或單獨HPV檢測,直到連續(xù)3次檢查均陰性,后續(xù)每3年進行一次監(jiān)測,至少持續(xù)25年。宮頸上皮內病變治療后罹患宮頸癌和其他HPV相關腫瘤的風險高于普通人群,宮頸癌的高風險在治療后至少持續(xù)25年,50歲以上風險更高。一項對14832例宮頸錐切術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50歲的患者術后宮頸病變復發(fā)及宮頸浸潤性癌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因此,年齡≥50歲者,選擇子宮切除也是可以接受的。(2)錐切術后切緣陽性管理:錐切手術標本的切緣情況不作為判定術后病變殘留的必要條件,但切緣陽性與病變殘留相關。Dou等對119例HSIL切緣陽性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4例患者殘留宮頸浸潤癌,其中3例患者為絕經后。外切緣陽性者隨訪策略同切緣陰性者;內切緣陽性優(yōu)先選擇再次宮頸切除手術;有HSIL殘留證據(jù),不愿或無法再次宮頸切除或隨訪依從性差者,可以接受全子宮切除術。(3)子宮切除術后隨訪管理以HSIL、AIS為指征行子宮切除術者,術后發(fā)生陰道上皮內瘤變(vagin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AIN)的風險明顯增加,建議術后每年進行1次篩查,連續(xù)3次陰性后進行長期隨訪及檢查,每3年1次HPV檢測或TCT檢查聯(lián)合HPV檢測,即使年齡超過65歲,也至少隨訪25年。
總訪問量 11,513,605次
在線服務患者 6,120位
科普文章 7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