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早期和痔瘡的癥狀有一些相似之處,有不少直腸癌患者在發(fā)病早期以為自己得的是痔瘡,未予以治療,等到癥狀嚴重了才來就診,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由于痔瘡和直腸癌的發(fā)病部位相近,兩者也都有便血的表現(xiàn),故患者容易混淆,那么今天就來談一下直腸癌與痔瘡的鑒別。 結直腸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jù)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的新發(fā)病例屬為37.63萬人,直腸癌死亡患者19.10萬人。結直腸癌在近10年間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結直腸癌在地域分布上東部地區(qū)發(fā)病率最高,此外依次是中部、南部、西南、東北、北部,發(fā)病率最低的是西北地區(qū)。 直腸癌與痔瘡的鑒別 1. 便血。直腸癌和痔瘡都可出現(xiàn)便血,但兩者的便血是不同的。 痔瘡的便血多是間歇性,通常在大便干結或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現(xiàn),血色鮮紅,量不多,隨大便排出后滴下,血液與大便不相混合,多表現(xiàn)為大便表面帶血,便后手紙帶血。 直腸癌的便血多為暗紅色或果醬色,一般為每次大便都帶血,且因為癌細胞破壞直腸粘膜而有粘液分泌,粘液與大便相混,稱之為粘液血便或膿血便。 2. 排便習慣的改變。 痔瘡患者的排便習慣一般不會改變,可能會在進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導致痔瘡加重的同時,會有便秘的情況出現(xiàn),但調整飲食后往往可以恢復正常。 直腸癌患者排便習慣明顯改變,表現(xiàn)為排便次數(shù)增多,里急后重,便意頻繁,有排便不盡感,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xiàn),同時由于腫瘤在腸腔的占位,直腸癌患者大便會變細、變扁,或者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表面帶溝槽)。在病程后期,如果腫瘤完全堵住腸道,則大便不能下行,故中醫(yī)稱之為“鎖肛痔”,同時會出現(xiàn)腹痛、腹脹、腸鳴音亢進等腸梗阻征象。 3. 發(fā)病年齡。 痔瘡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多發(fā)生在20歲以上群體。 直腸癌的發(fā)病年齡近年來雖然有年輕化的趨勢,但總體而言對于發(fā)病人群來講,年齡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趨勢,主要集中在60~74歲的年齡范圍,占總體發(fā)病人數(shù)的41.23%,而45歲以上發(fā)病的患者占所有結直腸癌新發(fā)病例的93.28%。(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7年12月) 4. 軟硬程度及脫出。 痔瘡便血多為間歇性,有時還會有腫塊從肛門脫出,脫出的痔核,觸之柔軟,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自行回納或用手托回,少數(shù)情況下會發(fā)生嵌頓。 直腸癌作為惡性腫瘤,腫塊位置固定且觸之質地較硬,退指指套沾有血液、膿液、粘液等,一般不會從肛門脫出。 5. 短期內有無明顯體重減輕。 痔瘡患者如果沒有其他合并疾病,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的表現(xiàn)。 直腸癌患者由于腫瘤的消耗,會出現(xiàn)短期內不明原因的體重明顯減輕,并伴有疲勞乏力、貧血等癥狀。 6. 有無轉移征象。直腸癌至晚期會出現(xiàn)轉移征象,侵犯膀胱、尿道、陰道等周圍臟器時出現(xiàn)尿路刺激癥狀、陰道流出糞液、骶部及會陰部疼痛、下肢水腫等。轉移到其他臟器會有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 7. 鑒別金標準。病理活檢,是鑒別痔瘡和直腸癌的金標準。 篩查 1. 指診。直腸指診是最簡單有效的篩查方法,也是初步診斷、早期發(fā)現(xiàn)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80%以上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均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觸及。所以不要忽視直腸指診,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直腸指診。 2. 腸鏡。通過腸鏡能直視結直腸內部,觀察腫塊的形態(tài),上下緣及距肛門緣的距離,同時可取病理送檢,確定腫塊性質及分化程度。位于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采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同樣建議有家族史或者年齡達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該做定期篩查。 溫馨提示: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yī),同時要注意定期體檢。
痔瘡可以算是人類為在進化過程中選擇直立體位所付出的代價:因直腸的靜脈內缺乏靜脈瓣,人直立行走或座著的時候,使直腸肛門處于低位而影響血液的回流。人行走、站立或坐著的時候,如果直腸肛墊血液回流受到影響會臨時充血脹大,久而久之永久充血腫大。按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念,痔應該被視為人體正常結構的一部分,因為“痔病”其實是從一種叫“肛墊”的結構演變而來的。當某些原因導致肛墊松弛、肥大、出血或脫垂形成病理性的肛墊--即產生了痔瘡。肛墊是個什么結構?肛墊是人體肛門里的正常結構,里面充滿靜脈血管團,肛墊保證了肛門的緊密性。排便控制靠肛門括約肌的開與閉,而肛墊則保證了肛門的氣密性,就像彈性軟墊的作用一樣,有助肛門嚴密閉合。也正是因為肛墊的控制,人們才能“控制性”排氣,避免了有屁就必須放的尷尬??茖W地解釋一下痔瘡是怎么形成的因便秘、排便用力摒氣或者久坐不動等原因,導致直腸內靜脈回流受阻,使肛墊充血性肥大并反復向遠側(肛門口)移位,其中的纖維間隔逐漸松弛,直至斷裂并伴有靜脈叢淤血、擴張、融合(痔瘡變大的過程),甚至夾雜細小的動、靜脈瘺,最后形成“痔病”。(見下圖)怎么防、怎么治?治療應遵循三個原則:1、無癥狀的痔無需治療;2、有癥狀的痔重在減輕或消除癥狀,而非根治;3、以保守治療為主。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僅墜脹感,可出血,發(fā)展至脫垂,內痔感覺不到疼痛,很多人是在出血或痔核從肛門脫出后才察覺自己患有內痔的。在痔的初期和無癥狀靜止期的痔,只需增加纖維性食物,改變不良的大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防治便秘和腹瀉即可。保持大便通暢與多運動是兩個通用原則。對于脫垂型痔,注意用手輕輕托回痔塊,阻止再脫出。避免久坐久立,進行適當運動,睡前溫熱水(可含高錳酸鉀)坐浴等。高錳酸鉀熱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還有殺菌消炎作用;肛管內注入油劑或栓劑,有潤滑和收斂作用,可減輕局部的不適癥狀;癥狀嚴重時可以采用口服藥物治療。預防主要從生活習慣改變做起,包括增加體育鍛煉、預防便秘、避免排便費力、避免久坐久立、注意孕產期保健、常做提肛運動、正規(guī)治療等。
總訪問量 158,919次
在線服務患者 90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