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苓
副主任醫(yī)師
副院長
兒科馬培華
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謝淑霞
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王秀芳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時洪星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張寶德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襲蕊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馬文霞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袁麗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李明榮
副主任醫(yī)師
2.9
劉磊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樊若男
主治醫(yī)師
2.9
兒科趙興旺
醫(yī)師
2.8
兒科王祥文
醫(yī)師
2.8
兒科周會明
醫(yī)師
2.8
兒科王東義
醫(yī)師
2.8
咳嗽一癥,外感時病中有之,內(nèi)傷雜病中亦有之,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發(fā)生咳嗽,《內(nèi)經(jīng)·咳論》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闭f明咳嗽之癥,包括很廣,牽涉面很大。在治療時,如果不辨病因病機,不講理法方藥,而只投所謂止嗽、鎮(zhèn)咳、祛痰、寧肺之品,籠統(tǒng)施治,輕則遷延不愈,重則變癥百出,甚至成癆難救。所以治療咳嗽,必須辨清內(nèi)傷、外感、虛、實、寒、熱,按其發(fā)病新久,輕重淺深,辨證施治。 祖國醫(yī)學對咳嗽的治療,積有豐富的經(jīng)驗。但文獻浩如煙海,各家學說又講的非常復雜,初學常不易抓住重點,因而感到治療方法不好掌握。茲結(jié)合臨床經(jīng)驗,試將治療咳嗽的方法,約括為“宣”“降”“清”“溫”“補”“潤”“收”七大法則,提出來就正于諸位同道,以供臨床參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竅清虛,喜宣通而惡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閉,肺氣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無外邪,因肺氣壅遏,氣機失宣,而致胸悶氣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癥。都須用“宣”的方法,開宣肺氣,疏暢氣機,使肺恢復清虛宣通,則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療方法,例如: 1.辛溫宣化法 適用于外感風寒所致頭痛、寒熱、鼻塞、咳嗽。 選方如: (1)杏蘇散(杏仁、紫蘇、桔梗、枳殼、前胡、半夏、陳皮、茯苓、炙草); (2)止嗽散(荊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陳皮、紫菀、生姜); (3)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涼宣化法 適用于風溫、風熱所致的頭昏發(fā)熱口干咳嗽。 常用的方劑如: (1)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連翹、蘆根); (2)加減銀翹散(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 用于氣機郁滯、氣道壅澀所致之胸脅痞悶、痰不易出的咳嗽。 常用的方劑如: (1)加減流氣飲子(厚樸、蘇葉、青陳皮、大腹皮、瓜蔞皮、桔梗、枳殼、半夏、赤苓、香附、炙草); (2)加減七氣湯(厚樸、半夏、茯苓、白芍、紫蘇、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貝母)等。 另如:疏肺、開肺、寬胸、通宣等,也都屬于宣法的范圍。 二、降 肺喜清肅和降,苦氣上逆及痰、瘀失肅。故胸中氣逆、痰阻肺竅、瘀血阻滯等,都可導致氣逆不降,肺失清肅,肺氣不利而引起咳嗽。這種咳嗽須用降氣、降痰、祛瘀等肅降法來肅清肺經(jīng),使肺氣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氣化痰法 適用于肺氣失降,氣逆咳喘之癥。 常用的方劑如: (1)蘇子降氣湯(蘇子、厚樸、半夏曲、前胡、沉香、當歸、甘草、生姜); (2)加味沉香降氣湯(香附、陳皮、蘇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萊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肅降法 適用于咳嗽多痰、胸悶懶食、痰涎壅盛、氣逆咳喘、脈滑有力之癥。 常用之方如 (1)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2)半瓜丸(半夏、瓜蔞仁、桔梗、枳殼、知母)等。 可隨癥酌加杏仁、化橘紅、南星、葶藶、茯苓。 3.祛瘀肅肺法 適用于胸背脅肋、撲打損傷,瘀血內(nèi)阻所致之胸痛咳嗽。 常用之方如: (1)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絡(luò)、紫蘇梗、紫蘇葉、檳榔); (2)加味當歸飲(大黃、當歸、蘇木、生地、赤芍、桔梗、貝母)等。 按:作者曾治療胸部跌傷后,咳嗽數(shù)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沖服)、枳殼、片姜黃、乳、沒,服數(shù)劑,咳出黑色血塊數(shù)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愈,經(jīng)過追訪,未再復發(fā)??梢娭纹洳∫?,其咳自止,不可專在止嗽、鎮(zhèn)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涼,畏熱怕火,易為熱傷。邪熱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熱,亂其虛靜之體,戕其肅降之能,肺金不清,而發(fā)咳嗽,須用清法治療。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熱化痰法 適用于痰黃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熱咳嗽。 常用的方劑如: (1)清咽寧肺湯(桔梗、山梔、黃芩、桑皮、前胡、知母、貝母、生草); (2)清肺湯(黃芩、桔梗、赤苓、桑皮、陳皮、貝母、天冬、梔子、杏仁、麥冬、生草、當歸); (3)清金化痰湯(黃芩、山梔、桔梗、麥冬、桑皮、貝母、知母、瓜蔞仁、橘紅、茯苓、生草)等。 2.清燥養(yǎng)肺法 適用于秋燥傷肺之咳嗽。 常用的方劑有: (1)桑杏湯(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香豉、梔子皮、梨皮); (2)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蘿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瀉火法 適用于痰黃粘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 常用的方劑如: (1)二母寧嗽湯(生石膏、知母、貝母、梔子、黃芩、瓜蔞、赤苓、陳皮、枳實、生草); (2)清金降火湯(杏仁、前胡、桔梗、貝母、瓜蔞仁、生石膏、枳殼、陳皮、黃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減去); (3)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為末、冷開水送服三錢), 本方可隨癥酌加桔梗、杷葉、貝母、桑皮、梔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 適用于暑熱傷肺,氣短身倦,煩熱脈數(shù)之咳嗽。 例舉數(shù)方如: (1)加減洗肺散(天冬、麥冬、五味子、沙參、杏仁、桑皮、杷葉、六一散); (2)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葉、麥冬、竹葉、五味子、桔梗); (3)清金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竹葉、黨參、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烏梅)等。 四、溫 肺金本涼,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腎乃肺子,肺為水之上源,肺主呼,腎主吸,腎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腎俱冷也可致咳嗽。這種咳嗽,須治以溫。常用的方法有: 1.溫肺化痰法 適用于痰白怕涼,胸中不溫的肺寒咳嗽。 方劑如: (1)溫肺湯(干姜、半夏、杏仁、陳皮、甘草、細辛、阿膠、生姜、大棗); (2)蘇子湯(蘇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參、橘皮、茯苓、甘草)等。 2.溫肺理氣法 適用于肺寒、氣機不暢而上氣、胸滿的咳嗽。 方劑如: 加減三奇湯(陳皮、桔梗、青皮、紫蘇、半夏、杏仁、金沸草、枳殼、干姜、炙草、沉香)等。 3.溫中化痰法 適用于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癥。 常用方如: (1)半夏溫肺湯(半夏、茯苓、細辛、干姜、桂心、桔梗、陳皮、復花、人參、白朮、甘草); (2)加味理中湯(人參、白朮、干姜、炙草、茯苓、半夏、陳皮、細辛、五味子、冬花)等。 4.溫腎納氣法 適用于腎臟虛寒,子病累母而發(fā)生面黑、足冷、痰涼、膝酸、氣短(吸氣不深)的咳嗽。 常用方如: (1)金匱腎氣丸; (2)加味補肺湯(熟地、肉桂、人參、紫菀、黃芪、蜜炙桑皮、五味子); (3)黑錫丹(重癥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補 前人有“肺無補法”之說,吿戒后人治療咳嗽不可驟用補藥。故補法須在久嗽肺虛,確無實邪之癥方可用之。肺虛多與腎虛、脾虛兼見,更有陰虛、陽虛之分,所以治療虛癥咳嗽,又須與“虛勞”“癆瘵”的治法,相互參照,方為全面。茲僅簡舉數(shù)例如下: 1.培補肺氣法 適用于肺氣虛的咳嗽。 常用方劑如: (1)補肺湯(人參、黃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許); (2)黃芪湯(黃芪、白芍、麥冬、五味子、前胡、人參、細辛、當歸、茯苓、半夏、大棗、生姜)等。 2.補陰保肺法 適用于潮熱少痰,肺陰虛的咳嗽。 方如: (1)生脈地黃湯(人參、麥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藥、山萸、茯苓、丹皮、澤瀉); (2)寧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貝母、紫菀、阿膠、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補腎益肺法 適用于腎陰虛損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煩熱、或兼盜汗的咳嗽。 常用方如: 加減地黃湯(熟地、生地、山藥、山萸、麥冬、川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膠)。 可隨癥酌加女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為丸劑服用。 4.補土生金法 適用于肺脾俱虛,肢倦食少、短氣虛怯之咳嗽。 常用方如: (1)加味人參黃芪湯(人參、黃芪、白朮、陳皮、茯苓、炙草、當歸、五味子、麥冬、紫菀、冬花); (2)加味白朮湯(人參、白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六、潤 肺金性燥,燥邪最易傷肺。無論涼燥、溫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勞水竭、金石丹藥所致之內(nèi)燥,都可傷肺,引起肺燥咳嗽?!秲?nèi)經(jīng)》曰:“燥者濡之”,肺燥則須生津養(yǎng)陰之品,潤養(yǎng)肺陰,以袪燥邪。茲舉常用數(shù)法如下: 1.甘涼滋潤法 適用于溫燥傷肺,氣喘咽干而癢、痰少不易出的咳嗽。 藥方如: 清燥救肺湯(桑葉、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膠、人參、麥冬、天冬、杏仁、杷葉)等。 2.養(yǎng)陰潤肺法 適用于肺燥陰虛、咳嗽聲嘶之癥。 藥方如: (1)紫菀散(紫菀、阿膠、人參、沙參、麥冬、川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 (2)二冬膏(天冬、麥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 適用于燥邪傷及肺胃之陰,煩熱、咽燥、口渴引飲之咳嗽。 藥方如: (1)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生草、桑葉、生扁豆、花粉); (2)玄霜悉尼膏(悉尼汁、藕汁、生地汁、麥冬汁、生蘿卜汁、茅根汁煎煉適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姜汁少許)等。 七、收 肺喜清斂,惡浮散。久咳不愈則肺張葉舉,宜收之、斂之。收斂之法,也有補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于久咳不止,咳嗽頻頻,肺中已無實邪之癥。若外感咳嗽及有實邪之癥,千萬不可輕投。常用的方法如: 1.化痰斂肺法 適用于咳嗽日久、聲啞失音、痰嗽氣壅之癥。 藥方如: (1)潤肺丸(訶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 (2)加減人參冬花散(訶子、人參、冬花、貝母、烏梅)等。 2.斂氣收肺法 適用于久嗽不止,肺張葉舉,肺氣浮散,咳而氣短之癥。 藥方如: (1)九仙散(人參、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膠、貝母、烏梅、罌粟殼、姜、棗); (2)加味訶黎勒丸(訶子、海粉、蔞仁、青黛、杏仁、馬兜鈴、百合、烏梅、五味子)等。 以上七個大法,必須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按證而施,不可亂用。 如當“宣”反“潤”,必致咳嗽久久難愈,痰膩難出,胸悶少食。 如當“收”反“宣”,必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這七個大法,一般地說,為了論述方便,多是分開來談。但是,臨床實際應用時常是根據(jù)病情需要,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法合并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潤、收合用,清中加補,補中兼收等等。 并且還須按照證情,權(quán)衡輕重,增減用量,來調(diào)整方劑的組織。例如在一個處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潤、七分收,四分溫、六分補,八分補、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潤、二補、一收……這樣,七個原則大法,又可變化出許多具體不同的治療法則,以應多變的疾病。正如所謂病有千端,法有萬變,圓機活法,存乎其人。
皰疹分類 通常將皰疹分為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和生殖器皰疹。 因生殖器皰疹大多發(fā)生在男女病人生殖器附近,較前兩類皰疹較容易區(qū)分,下面重點講解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 ● 單純皰疹 ● 基本情況 單純皰疹屬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人類單純皰疹病毒分為兩型,即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Ⅰ)和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SV-Ⅱ)。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膚、黏膜(口腔黏膜)和器官(腦)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膚粘膜感染。 癥狀表現(xiàn) ①單純皰疹的病程一般為1周,即使不治療,只要沒有繼發(fā)細菌感染,1周以后也會痊愈,如“爛嘴角”。 ②大多無臨床癥狀,僅有少數(shù)可出現(xiàn)臨床癥狀,重時可引起鄰近淋巴結(jié)腫大; ③此病極易復發(fā)。由于單純皰疹病毒在人體內(nèi)不產(chǎn)生永久免疫力,每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如發(fā)熱、胃腸功能紊亂、月經(jīng)、妊娠、病灶感染和情緒改變時,體內(nèi)潛伏的病毒被激活會再次發(fā)病。 易發(fā)部位 ①嘴唇周圍:如牙齦上、口腔外側(cè)、嘴舌外側(cè)、鼻子、頰或手指上; ②生殖器周圍:如陰莖、陰道、臀部、肛門附近。 ● 帶狀皰疹 ● 基本情況 是一種病毒性感染,又稱腰纏火丹、串瘡、蜘蛛瘡等,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的。 癥狀表現(xiàn) ①發(fā)疹前往往有頭痛、怕光、倦怠、食不振等不適癥狀,經(jīng)1-3天后,患處皮膚潮紅,進而出現(xiàn)多數(shù)成群簇集的粟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yōu)樗?,皰壁緊張發(fā)亮,內(nèi)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②帶狀皰疹發(fā)作后,局部先有過敏的癥狀以及灼熱感和神經(jīng)痛,約3日~4日后出現(xiàn)簇集成群的粟粒大丘皰疹,迅速形成水皰,皰壁緊張發(fā)亮,周圍紅暈,沿神經(jīng)分布,排列成帶狀。發(fā)疹3~4日后皰液由透明變?yōu)榛鞚?,隨后干燥結(jié)痂,脫后不留瘢痕。病變處對任何刺激均十分敏感,如輕微觸摸則可引起劇烈疼痛,局部淋巴結(jié)也有腫痛。 ③由于病毒有親神經(jīng)性的特點,常常單側(cè)發(fā)疹、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多呈不規(guī)則條帶狀排列。感染后可長期潛伏與脊髓神經(jīng)節(jié)的神經(jīng)元內(nèi),當?shù)挚沽Φ拖禄蛘邉诶?感冒,上火時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病毒從一個或數(shù)個神經(jīng)節(jié)沿相應的神經(jīng)纖維到達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jīng)和皮膚產(chǎn)生紅斑,成群簇集分布的水皰,并沿一側(cè)周圍神經(jīng)呈帶狀分布,并伴有明顯的神經(jīng)痛。 易發(fā)部位 可發(fā)生于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但好發(fā)于側(cè)胸、股、腰腹、顏面及四肢等部位。 藥物治療 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它們是兩種疾病,一個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一個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目前,國內(nèi)對這些皰疹病毒疾病主要仍是采用藥物實施針對性的治療,國產(chǎn)預防皰疹病毒的疫苗仍在申報中,后期有望投放市場。 抗皰疹病毒藥物是21世紀初發(fā)展較快的一類藥物,據(jù)2017年版《國家醫(yī)保藥品目錄》中收載的廣譜抗病毒核苷和核苷酸類藥物有阿昔洛韋、泛昔洛韋、更昔洛韋、伐昔洛韋和利巴韋林,以及其他抗病毒藥物膦甲酸鈉。 其中,治療該皰疹病毒疾病臨床上以鳥嘌呤腺苷類似物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3種藥物應用最為廣泛,因為它們對皰疹病毒有特殊的親和力、較其它藥物毒性低。 上表中阿昔洛韋、泛昔洛韋和伐昔洛韋雖是治療皰疹疾病的重要抗病毒藥物,但不可隨便替代。更昔洛韋主要針對巨細胞病毒感染,且常發(fā)生免疫抑制、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不適合用于已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帶狀皰疹患者。 在上述用藥選擇上,若無無合并癥時和明確指癥是,應首先選擇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且應盡早使用,一般應在皮疹出現(xiàn)的72小時內(nèi)使用,口服2mg/(kg?次),4次/天;重癥患者需靜脈給藥,10~20 mg/(kg?次),3次/日。 這是因為阿昔洛韋是抗單純皰疹病毒,如角膜炎、皮膚粘膜感染、生殖器皰疹、皰疹病毒腦炎、帶狀皰疹、免疫缺陷者水痘治療的首選藥物,該藥不僅具有療效顯著、劑型多樣的特點,還可有效抑制病毒感染、復活,抑制新獲得的病毒性疾病。 用藥注意事項 1.上述藥物雖可使用劑型豐富,但在臨床用藥上還應堅持“能口服不注射 能注射不點滴”安全用藥原則,除非臨床需要; 2.當患處水皰不多時可涂爐甘石洗劑;當無明顯液體滲出時可外用3%阿昔洛韋乳膏、1%噴昔洛韋乳膏等; 3.若使用抗病毒藥物后病情改善較慢或毫無好轉(zhuǎn)跡象,有可能是病毒已產(chǎn)生耐藥性,應及時更換藥品; 4.若皰疹患處已形成小水皰樣狀,皮膚糜爛可見,刺痛、灼熱感明顯,應避免用過熱或濃度高的消毒劑清洗患處,以減少疼痛刺激; 5.對于新出生嬰兒,若感染患上水痘應及時就醫(yī)注射阿昔洛韋,并住院觀察3~7天; 6.阿昔洛韋能通過胎盤屏障,若妊娠期患帶狀皰疹用藥前應進行風險評判權(quán)衡利弊,為確保用藥安全所有伴嚴重水痘的妊娠期寶媽都應注射阿昔洛韋; 7.皰疹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病毒很容易接觸感染或呼吸道傳播,患者在做好個人清潔衛(wèi)生時應避免傳染他人,要做好防護措施。
這是因為病情是在不斷變化中,很多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在初期并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來,比如肺炎和很多傳染病早期就可以僅有發(fā)熱,為明確診斷需要在初診后3天復診。 另外,如果初診已明確診斷,藥物有效的會在用藥48小時后明顯好轉(zhuǎn),所以選擇3天后復診,便于病情和療效評估。
總訪問量 1,254,102次
在線服務(wù)患者 178位
科普文章 459篇
領(lǐng)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