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骨折愈合時間是多少天?有不少脛骨骨折的患者問廣州骨科網的專家,由于在床上自己玩耍致使左脛骨中段骨折,上個月初就診為左脛骨中段骨折,對位對線好,行石膏外固定。現(xiàn)在一個多月過去了,但是脛骨部位還有些隱隱作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想咨詢脛骨骨折愈合時間。骨科專家指出,脛腓骨骨折在長管狀骨骨折中最常見。脛腓骨干骨折脛骨淺居皮下,缺乏肌肉附蓋,故骨折后極易被骨折斷端穿破皮膚。多見兒童和青壯年。多為直接暴力所致。若發(fā)生在中下段,易引起延遲愈合或不愈合。重定不好會產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影響脛骨骨折愈合時間的因素有:①病人的年齡②病人的健康情況。局部因素:①骨折的類型和數(shù)目②骨折部的血液供應③感染的影響④軟組織損傷的程度⑤軟組織嵌入。脛骨骨折愈合時間一般是2~3個月,因此患者應不要太過急進。中醫(yī)治療只需夾板體外固定,夾板固定和西醫(yī)的鋼板內固定其作用都是一樣的,但不會留下永久性的疤痕,然后選用中藥外敷快速接骨,也可以很快就可以愈合,恢復正常的行走和負重。從而縮短脛骨骨折愈合時間。西醫(yī)治療骨折多數(shù)是上鋼板、鋼釘內固定、石膏外固定,之后就是叫患者回家長期靜養(yǎng)了,快的三個月慢的要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多數(shù)骨傷患者靠靜養(yǎng)來等待骨頭生長,時間都是漫長的,骨頭長時間不愈合,以后還會容易形成病變,會延誤脛骨骨折愈合時間。脛骨骨折早期飲食宜清淡,多湯水而富于營養(yǎng),少食油膩、煎炸食物,口味不宜過于辛辣。不必太拘泥于民間種種“發(fā)物”之說,但是酒應盡量少飲或不飲。因為酒精與多種藥物間有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茶應少喝,茶中鞣質含量高,能影響鈣、鐵及蛋白吸收;醋、菠菜應少食,因為它們酸化血液導致骨質脫鈣。以上就是有關脛骨骨折愈合時間的解答,可能文字并不能給你最貼切的答案,歡迎點擊在線醫(yī)生,和專家主任面對面的交流,相信能給您帶來意想不到的答案。本文系劉沛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sdscm.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跟骨骨折 【概述】 跟骨骨折(fracture of calcaneus)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傘兵著陸足跟遭受沖擊或海戰(zhàn)中水雷爆炸,艦艇受到沖擊由水面上浮時,甲板上作業(yè)人員足跟受到反沖擊力,亦可發(fā)生跟骨骨折。有時外力不一定很大,僅從椅子上跳到地面,也可能發(fā)生跟骨壓縮骨折。因此若患者有足跟著地的外傷史,并有足跟疼痛時,即應懷疑有跟骨骨折的可能。 跟骨為內外弓的共同后臂,其形態(tài)和位置對足弓的形成和負重影響極大。跟腱附著于跟骨后結節(jié),如結節(jié)因骨折而向上移位,可造成腓腸肌松弛,使踝關節(jié)發(fā)生過度背伸動作,從而妨礙足跟及足趾的正常功能。跟骨如骨痂形成增厚可引起站立時足跟底疼痛,足跟外翻畸形甚至可以引起痙攣性扁平足;跟距關節(jié)遭受破壞時亦可引起嚴重的后果。因此跟骨骨折必須做好早期治療,以免發(fā)生病廢。 跟骨骨折后,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后溝變淺,整個后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X線檢查,除攝側位片外,應拍跟骨軸位像,以確定骨折類型及嚴重程度。此外,跟骨屬海綿質骨,壓縮后常無清晰的骨折線,有時不易分辨,常須依據(jù)骨的外形改變、結節(jié)、關節(jié)角的測量,來分析和估價骨折的嚴重程度?!局委煾攀觥?(一)不波及跟距關節(jié)的跟骨骨折1.跟骨結節(jié)縱行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jié)底部著地,結節(jié)的內側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跟骨結節(jié)骨骺分離,系骨骺未閉合前遭受上述暴力所致,骨折片可有明顯的向上移位,如不整復則跟骨底不平,影響步行或站立??稍谘橄拢リP節(jié)屈曲位用克氏針行跟骨結節(jié)牽引,助手固定足部,方向為先向后牽拉,使骨片分開再向下牽拉,使骨折復位。骨片復位后,用長腿石膏固定患足于跖屈,膝略屈位4周,必要時可將克氏針封在石膏內,1周后拔去鋼針,改短腿石膏,再固定4周。 2.跟骨結節(jié)水平(鳥嘴形)骨折 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圖22-117)。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jié)的1/3,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術時可行跟腱外側直切口,以避免手術瘢痕與鞋摩擦。術后用長腿石膏固定于屈膝30°跖屈位,使跟腱呈松弛狀態(tài)。圖22-117 跟骨結節(jié)水平骨折 3.跟骨載距突骨折 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沖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跖屈。其是分叉狀的跟舟跟骰韌帶,在跟骨前上突損傷中,可能起到撕脫骨折的作用。故足的跗中關節(jié)扭傷后出現(xiàn)位于跟骰區(qū)的疼痛應攝X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這類骨折極少移位,短腿石膏固定1~6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jié)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沖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后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jié)面。因跟骨為骨松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后一半連同跟骨結節(jié)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面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跟骨結節(jié)向上移位,減弱了腓腸肌的張力,直接影響跟腱的作用,跟骨結節(jié)關節(jié)角可以變小,消失或成負角(圖1)。圖1 跟骨體骨折,骨折線未進入跟距關節(jié) A.側位;B.跟骨縱軸位治療:可在硬膜外麻醉下整復,用雙手掌魚際部扣擠跟骨兩側,糾正跟骨體向兩側的增寬,同時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牽拉跟骨結節(jié),以恢復結節(jié)關節(jié)角。復位后可用小腿石膏固定4~6周。 單純手法整復不滿意時,可行牽引復位?;贾肂ohler復位架上,透視下跟骨結節(jié)部橫行穿過斯氏釘,先沿跟骨縱軸牽引,待骨折線分離后再向下牽引,待Bohler角恢復后,用跟骨夾擠壓跟骨兩側,以恢復跟骨的正常寬度。但不少學者認為,Bohler架牽引復位雖然Bohler角及寬度恢復較好,只是暴力較大,術后常遺留跟骨痛。因此,主張采用手法整復,早期功能運動,骨折整復雖較差,但功能恢復較強力復位效果好。(二)波及跟距關節(jié)的跟骨骨折1.外側跟距關節(jié)塌陷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所致(圖2)。骨折線自后內側斜向前外側,進入距下關節(jié)。由于重力壓縮,常伴有外側斷端變位,帶有大塊距下關節(jié)面。跟骨中央的骨質亦被壓縮,易發(fā)生嚴重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圖2 外側跟距關節(jié)塌陷骨折2.全部跟距關節(jié)塌陷骨折 是常見的跟骨骨折(圖3)。跟骨體因受擠壓完全粉碎下陷,嚴重者可累及跟骰關節(jié)。必然產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治療困難,可遺留一定程度病廢。對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跟骨壓縮粉碎性骨折,治療意見分歧,歸納可有四種方法。(1)非手術療法:又稱不做整復的運動療法。用彈力繃帶包扎傷足,抬高患肢。鼓勵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運動及架拐負重。不少人認為這種方法較固定療法功能恢復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內可恢復正?;顒?,約有3/4的病人可恢復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關節(jié)的跟骨壓縮骨折,尤為適用。圖3 全部跟距關節(jié)塌陷骨折(2)骨牽引治療:跟骨結節(jié)持續(xù)牽引下,按早期活動原則進行治療,可減少病廢。(3)開放復位:適用于青年人,距下面外側塌陷骨折??上瘸C正距骨結節(jié)關節(jié)角,及跟骨體的寬度,再手術矯正關節(jié)面。做跟骨外側切口,將塌陷的關節(jié)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后,用骨松質充填空腔保持復位。術后用管型石膏固定8周。有人認為術時行內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療效更滿意。(4)早期關節(jié)固定術:累及關節(jié)的粉碎性骨折,必將引起不可恢復的損害,如于傷后2~3周內手術,行三關節(jié)或跟距關節(jié)固定術,療效較晚期手術好。 (三)跟骨骨折后遺癥 跟骨骨折主要后遺癥為畸形愈合及行走痛,因此不少人主張負重時間至少在8~12周以后。Lindsay及Dewar認為至少須18個月,癥狀始能穩(wěn)定,有的患者恢復原工作4~6個月后仍有殘余癥狀,有的病人隨訪10年,其癥狀仍在逐步改善。因此對殘留癥狀的治療,應在自覺癥狀不再改善后才可考慮。對殘余痛應從骨折類型以及是否波及跟距關節(jié)進行分析,考慮原因有以下幾種:1.距下關節(jié)痛 瘢痕及損傷性關節(jié)炎可以造成距下關節(jié)運動限制,波及關節(jié)面骨移位者尤為多見。如癥狀嚴重診斷明確者,單純行跟距關節(jié)固定術即可得到治療,但如跟骰關節(jié)亦受侵犯,則可行三關節(jié)固定術。2.腓骨長肌腱鞘炎 跟骨骨折增寬時,可使腓骨受壓,肌腱移位,如骨折未復位,肌腱可持續(xù)遭受刺激而發(fā)生癥狀,必要時可手術切除多余骨質,使肌腱恢復原位。3.骨刺 足跟骨刺為疼痛的第三個原因,骨刺的形成多為骨折畸形愈合或跟部脂肪墊破裂,失去對足跟的保護功能,骨質直接負重引起,骨突部分骨折在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痛性骨痂,如用鞋墊保護無治療效果時,亦可手術切除骨刺。4.跟骰關節(jié)炎 外傷時韌帶斷裂可以造成距舟或跟骰關節(jié)半脫位,由此形成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傻乃删址饪梢跃徑獍Y狀,如癥狀嚴重,可行三關節(jié)固定術。 5.神經卡壓 較少見,脛后神經之跖內或外側支以及腓腸神經外側支,可受骨折部之軟組織瘢痕卡壓發(fā)生癥狀。必要時應手術松解。 (四)波及跟距關節(jié)骨折1.分類(1)Essex-Lopresti分類 將骨折分為舌狀骨折和關節(jié)壓縮性骨折。(2)Sanders分類 其分型基于冠狀面CT掃描。在冠狀面上選擇跟骨后距關節(jié)面的最寬處,從外向內將其分為三部分A、B、C,分別代表骨折線位置。這樣,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塊,三部分關節(jié)面骨折塊和兩部分載距突骨折塊(圖4)。 Ⅰ型:所有無移位骨折; Ⅱ型:兩部分骨折,根據(jù)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為ⅡA、ⅡB、ⅡC骨折; Ⅲ型:三部分骨折,同樣根據(jù)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為ⅢA、ⅢB、ⅢC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壓縮骨折線; Ⅳ型:骨折含有所有骨折線,ⅣABC圖4 Sanders CT分類2.手術治療(1)適應證 ①后關節(jié)面移位骨折,一般認為Sanders分類中2部分及3部分移位骨折,Essex-lopneti分類的B型及C型。總之后關節(jié)面骨折移位超過3mm者。 ②跟距角<10°或完全消失者。 ③跟骨嚴重畸形,跟骨增寬,短縮及內翻畸形的骨折,后關節(jié)面高度比正常少10%以上,或軸位片患者跟骨最寬度比正常側增加10%宜手術。 ④嚴重粉碎骨折。 (2)手術時機 切開復位手術可在病人傷后12~24h內施行,如腫脹嚴重手術推遲10~14d,待腫脹消退到皮膚出現(xiàn)皺紋,3周后切開復位會比較困難。 (3)目的 切開復位內固定目的恢復跟骨高度、長度、寬度,也就是重建距下后關節(jié)面的外形,恢復跟距角及跟骨寬度,以利于早期活動關節(jié)。 (4)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 ①外側入路,適用各種類型骨折,因能廣泛顯露跟骨外側部,距下關節(jié),跟骰關節(jié),可植骨及內固定,整復隆起外側壁等比較常用(圖5)。 a.切口及顯露:切口自外踝后一橫指,向遠側延伸,如需顯露跟骰關節(jié)時切口可延至第五跖骨基底,銳性切開皮膚、皮下,直達跟骨外側壁,腓腸神經可能同時在切口的近及遠端跨過,應仔細地將神經牽開。注意切開腓骨肌腱的上、下支持帶及跟腓韌帶的跟骨附著點及跖短伸肌部分起點,沿外側壁做骨膜下剝離,將腓骨肌腱及連同皮瓣整個掀起,至跟骨后關節(jié)面上方,穿入兩枚克氏針于距骨中擋住皮瓣,減少對皮瓣牽拉,影響血運,以避免切口皮膚壞死。至此跟骨后關節(jié)面及跟骨外側壁可完全顯露。Bernischke報道為減少切口并發(fā)癥,沿腓骨動脈及脛后動脈的血液供應分布區(qū)之間做跟骨外側延長切口。起自外踝后上方,至足跟后外角,在足跟跖側皮膚與跟骨外側皮膚之間橫行切開,并向遠側延伸。 b.骨折復位:首先從跟骨結節(jié)處將斯氏針呈軸向穿入跟骨后關節(jié)面骨折的下方,并將其向下牽引,然后將斯氏針打入跟骨骨折遠端固定,糾正跟內翻、外移及恢復跟距角,跟骨高度。再從外側壁骨折間隙進入,用小型骨膜起子穿至后關節(jié)面塌陷骨折片的外下方,撬起塌陷骨折,并使后關節(jié)面內側及載距突的折片,后關節(jié)面外側及前方折片復位,恢復后關節(jié)面,可暫時用2枚克氏針由外向內穿過后關節(jié)面軟骨下骨質,至載距突固定并保持復位的寬度。再仔細查看跟骨內緣,后關節(jié)面和跟距角整復是否滿意,如整復滿意,用3.5mm皮質骨螺絲釘2枚代替克氏針固定。 后關節(jié)面復位后,其下方常殘留較大的跟骨缺損,用自體髂骨,剪成多枚小塊充填。最后手法整復碎裂和隆起的外側壁,恢復跟骨的寬度,防止腓骨肌腱受壓。 c.骨折固定:后關節(jié)面骨折無嚴重粉碎和移位時,用2~3枚螺絲釘固定,能使骨折固定。嚴重粉碎及移位骨折可再用接骨板固定,應用接骨板目的增加側向加壓內固定力量,保持骨折復位和糾正跟骨增寬,使骨折穩(wěn)定和早期活動。目前多使用重建鋼板,Y形鋼板,先將鋼板塑形,以適應跟骨形態(tài),使其鋼板前端至前突部外側下方,后端在結節(jié)部上面。如有可能鋼板上螺絲釘打入載距突骨折塊內,以獲得最大穩(wěn)定性,最前螺絲釘擰入支持跟骰關節(jié)軟骨面下,最后方螺絲釘擰入跟骨結節(jié)增厚皮質(圖6)。d.術后處理:術后短腿石膏固定,2周去除外固定,開始踝及距下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范圍鍛煉,12周內禁止負重,12周后部分負重。 圖5 手術步驟 A.切口;B.骨折復位;C.復位關節(jié)面;D.骨折固定;E.骨折固定側位觀 圖6 跟骨骨折固定 A.術前;B.術后 ②內側入路:多用于載距突及跟骨內側骨折,其缺點,跟骨外側顯露受限,整復距下關節(jié)困難,內固定操作受顯露范圍限制,植骨困難。此手術入路系在內踝與足底內側之間,與足底平行做8~10cm切口。游離保護經過切口的感覺神經,游離和牽開神經血管束,顯露載距突骨折片和結節(jié)骨折片,用U形釘或螺絲釘內固定。③內外側入路:內外側入路做切開復位內固定,能克服僅用內、外側入路的缺點,改善跟骨與距下關節(jié)的正確復位和提高療效。用內外入路時,一般先做外側入路,后做內側入路或者必要時加內側入路。
(一)發(fā)病原因 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而致。其誘發(fā)因素主要有皮膚或黏膜擦傷或其他輕微外傷,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繼發(fā)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齒感染病灶。足癬、小腿潰瘍、瘙癢性皮膚病、接種、放射性損傷及皮膚皸裂或輕微摩擦、搔抓及輕微外傷均可誘發(fā)。尤以不清潔的傷口更易感染。有些傷口可小至不易被發(fā)現(xiàn),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內被抓破的小傷口引起。復發(fā)性丹毒系由于細菌潛伏于淋巴管內,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復發(fā)。 (二)發(fā)病機制 本病多在身體免疫功能降低時發(fā)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炎、低γ球蛋白血癥以及酗酒者均可成為本病的發(fā)病誘因。嬰兒如發(fā)生丹毒可導致敗血癥,死亡率較高。需臥床休息。對發(fā)熱、中毒和不適等需對癥治療。對老年病人應注意防止支氣管肺炎、心衰和其他并發(fā)癥。對誘因要同時給以相應治療。 首選青霉素480~800萬單位/日靜點,過敏者用紅霉素1~1.5g/d靜點或選用環(huán)丙氟哌酸0.2g/次,每日兩次靜點,口服泰利必妥0.2g/次,每日兩次,也可選用先鋒霉素V號6g/d靜點或用頭孢類抗生素。一般10~14天為一療程,在皮損消退后,應維持一段時間。也可磺胺藥物內服。對復發(fā)性丹毒比治療急性丹毒用藥要長些,不要停藥過早,盡量預防復發(fā),以免淋巴水腫不斷發(fā)展。 (一)治療 1.全身治療 原則為除去誘發(fā)因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灶,全身癥狀嚴重者應給予必要的支持療法。 2.抗生素治療 首選青霉素,可靜脈或肌肉注射,體溫恢復正常后仍要堅持治療2周左右?;前奉愃幬锘蚱渌股匾部蓱?。 3.局部治療 原則為消炎。局部可選用各種抗生素軟膏、丹毒軟膏、20%魚石脂軟膏或純魚石脂貼敷?;疾恐車赏?%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濕敷。 對慢性復發(fā)性足癬及以下肢靜脈曲張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線及淺層X線照射治療有效,鏈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預防復發(fā)。 4.中醫(yī)療法 (1)辨證用藥及方劑: ①風熱毒蘊證:治法:宜清熱解毒,涼血疏風。方劑:普濟消毒飲加犀角地黃湯:雙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②濕熱感毒證: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方劑:解毒清熱湯加除濕胃苓湯加減:野菊花15g、地丁15g、蒲公英15g、蚤休15g、大青葉15g、丹皮10g、赤芍10g、豬苓15g、六一散(布包)30g、黃柏10g、牛膝10g、萆薜10g。 (2)單方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連翹敗毒丸、小敗毒膏、活血消炎丸。 (3)外用藥物:初期紅腫熱痛時可用馬齒莧水劑煎液冷敷,敷后可用涼茶水調如意金黃散30g、化毒散1.5g、混勻粉劑外敷,或鮮白菜取汁混勻外敷;或鮮馬齒莧洗凈,搗如糊狀調敷。若出現(xiàn)水皰、血皰時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皰液,如水皰破潰可用甘草油調祛濕散30g,紅腫未破潰者可用化毒散膏、芙蓉膏等量調勻外敷。
總訪問量 304,762次
在線服務患者 292位
科普文章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