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動脈瘤常發(fā)生于肝、脾等內臟器官,主要累及脾動脈,其次是肝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內臟動脈動脈瘤通常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偶有腹痛癥狀。其最大風險在于破裂出血,重者或處理不及時可導致死亡。內臟動脈的治療方法:1、傳統(tǒng)外科手術:適用于:①全身狀況良好,手術風險小的病人。②估計手術較容易解剖出瘤體,結扎瘤體供血動脈。③瘤體位于動脈主干,栓塞后器官壞死,后果嚴重,如腸系膜上動脈動脈瘤。對于脾動脈瘤,可以采用脾切除+動脈瘤體切除;也可以保留脾臟,結扎瘤體近、遠端脾動脈。對于肝動脈瘤,若瘤體位于肝總動脈,可結扎全部瘤體供血動脈,肝動脈循環(huán)由腸系膜上動脈替代;若瘤體位于肝外肝固有動脈,可切除瘤體,重建或不重建肝動脈循環(huán)。不重建肝動脈循環(huán),有25%發(fā)生肝壞死。若瘤體位于肝實質內,可以采用肝葉切除或于肝門處結扎相應肝葉供血動脈。腸系膜上動脈瘤的手術治療比較困難,由于局部解剖復雜,尤其在病變范圍較廣泛時,動脈重建術有一定難度,而且并發(fā)癥多,療效差。胃十二指腸動脈瘤和胰十二指腸動脈瘤,可應用動脈瘤切除術或動脈瘤近遠端血管結扎術。由于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大、對患者手術耐受要求高,并且手術有較高的死亡率,血管內介入治療有逐漸取代傳統(tǒng)外科手術方法的趨勢。2、血管內介入治療:幾年來新發(fā)展的一種治療VAA的有效方法。隨著介入放射學的發(fā)展,尤其是栓塞精確度的提高和覆膜支架的應用,幾乎所有類型的VAA均能采用介入方法治療,并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對于因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的假性動脈瘤,再次開腹手術難度與創(chuàng)傷大,而且難以明確出血部位及有效地控制出血,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更是首選手段。血管內介入治療方法包括經導管栓塞術和覆膜支架植入術。原則上,若供血動脈血流阻斷后其所供養(yǎng)組織、器官不會出現(xiàn)梗塞的動脈瘤,均可采用栓塞的治療方法,如脾動脈瘤;而對于必須保持供血動脈血流通暢的動脈瘤,則適合覆膜支架植入或瘤囊填塞的辦法,如腸系膜上動脈主干動脈瘤。實例患者男性,57歲,體檢發(fā)現(xiàn)脾動脈瘤,大小約2.3CM。脾動脈造影可見脾動脈中段動脈瘤使用一枚覆膜支架完全隔絕巨大的動脈瘤復查CT可見動脈瘤完全隔絕,動脈瘤不顯影6個月后復查,從CTA不同角度看,動脈瘤都被隔離開來,支架通暢
隨著社會日益老齡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動脈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由動脈硬化導致的下肢缺血,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肢端潰瘍、壞疽等癥狀和體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不及時治療,常導致截肢,甚至威脅生命。血管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常可使一些重癥下肢缺血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即使是以往認為治療上無能為力、只能保守旁觀的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有時也可得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安全性高,使大量高?;颊攉@得治療的機會。血管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的基礎是血管穿刺、插管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血管成形術。腔內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實用等諸多優(yōu)越性逐漸在國內得到采用和推廣,避免了需要全身麻醉、感染、瘢痕形成和局部神經損傷等開放式術式帶來的風險,對于需要施行開放式手術而高風險的病例更具有優(yōu)勢。血管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方法包括:經皮腔血管成形術(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激光輔助腔內成形術、機械性硬化斑塊切除術和超聲消融等。病例1 患者下肢無力、怕冷、伴間歇性跛行,DSA造影可見股腘動脈段閉塞,行下肢動脈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患者下肢動脈通暢,皮溫和皮色明顯好轉,下肢無力癥狀明顯好轉。病例2,患者右下肢缺血性疼痛,腳趾部分壞死,DSA造影可見右側髂動脈重度狹窄,右側股動脈、脛腓動脈完全閉塞,行下肢動脈溶栓+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疼痛癥狀明顯好轉,壞死腳趾逐步恢復正常。
肝癌伴有門脈癌栓是臨床處理極為棘手的問題,既往認為一旦癌栓形成,基本確診為晚期,臨床毫無辦法。隨著微創(chuàng)介入技術的發(fā)展,門脈癌栓不再是絕癥,特別是125I粒子的應用,可控制癌栓進一步發(fā)展,并有望縮小癌栓,使門脈再通,同時也減少了腫瘤經門脈轉移風險。
總訪問量 281,749次
在線服務患者 225位
科普文章 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