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曄青副主任醫(yī)師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血管外科 “頸動脈彩超”報告怎么看?很多老先生患有“頸動脈斑塊”但是又看不懂彩超報告,于是生出很多擔憂,擔心出現(xiàn)腦梗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擔心給家里帶來負擔,今天簡單跟大家解讀一下這份報告。首先什么是頸動脈斑塊?頸動脈就是位于脖子處的動脈,它連接著我們頭部與身體,負責血液輸送,維持著大腦的正常運轉。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是由于長期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2020年曾有數(shù)據顯示,我國70-90歲年齡段中,有63%的人都存在頸動脈斑塊,可見老年人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行。頸動脈斑塊有什么潛在危險呢?1.會導致血管出現(xiàn)狹窄,引起腦供血不足;2.如果狹窄程度較重,可出現(xiàn)頭暈、頭昏、耳鳴等腦供血不足癥狀;3.如果斑塊破裂脫落,可堵塞血管引起腦梗死。頸動脈斑塊嚴重與否,重點看3個指標1.回聲頸動脈板塊風險程度依次為:強<等<混合<低①強回聲(硬斑塊):因含有大量鈣化而較穩(wěn)定,若干預得當,可以避免破裂。②等回聲:與強回聲一樣屬于硬斑塊,性質較為穩(wěn)定。③混合回聲:強弱回聲混雜,提示斑塊性質不穩(wěn)定,可能存在破裂傾向。④低回聲(軟斑塊):屬于不穩(wěn)定斑塊,說明有出血傾向,需要積極治療。2.血液流速級數(shù)越高,風險程度越高。(具體參數(shù),請參閱圖2)3.頸動脈中膜層厚度(IMT)正常的中膜層厚度是<1.0mm,若厚度>1.5mm則視為斑塊形成。2023年12月08日
1308
0
1
-
呂平主任醫(yī)師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血管外科 有癥狀或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血運重建動脈粥樣硬化多發(fā)生于頸動脈分叉處,累及頸總動脈遠端和頸內動脈近端;少見的是頸總動脈起始部和頸內動脈顱內段海綿狀段受累。頸動脈狹窄導致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最重要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隨后局部形成的血栓或斑塊碎片栓塞。斑塊內的炎癥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他公認的卒中機制包括閉塞的頸內動脈顱外段的血栓蔓延或栓塞,以及血流動力學損害(即腦灌注減少)。如果頸動脈狹窄在過去6個月內引起同側眼(短暫性單眼失明或一過性黑蒙或視網膜梗死)或大腦半球(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卒中)的缺血事件,則通常將其定義為有癥狀。當大動脈粥樣硬化被確定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潛在原因時,在所有原因中發(fā)生早期卒中復發(fā)的風險最高在15~20%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中發(fā)現(xiàn)頸內動脈狹窄≥50%的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疾病。然而,在一個病例系列中,在出現(xiàn)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患者中,狹窄僅被認為是8%癥狀的根本原因。據估計,30-79歲的全球頸動脈狹窄患病率男性為1.8%,女性為1.2%。男性患病率為0.5%(30~34歲)~6.9%(75~79歲),女性患病率為0.3%(30~34歲)~4.3%(75~79歲)。盡管已有大量證據,但對于有癥狀和無癥狀頸動脈疾病的治療仍存在許多擔憂。藥物治療的改進降低了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這使人們對頸動脈血運重建對許多患者的益處提出了質疑。然而,除了測量狹窄程度之外,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態(tài)進行影像學檢查已經改善了對卒中風險患者的識別,這些患者更有可能從頸動脈血運重建中獲益,包括一些以前未被認為有卒中風險的人。最后,盡管在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支架置入術之間的選擇是由許多隨機試驗提供的證據,但自這些試驗實施以來,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技術進步。支架置入術在無癥狀頸動脈狹窄中的作用尚不確定。人們擔心,許多接受頸動脈血運重建的患者并無良好的獲益證據。有癥狀頸動脈狹窄的血運重建在上個世紀的最后20年,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益處得到證實。在北美有癥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NorthAmericanSymptomaticCarotidEndarterectomyTrial,NASCET)中,有癥狀頸動脈重度狹窄(管腔狹窄≥70%)患者的2年同側卒中(包括圍手術期事件)風險從26%降低至9%(p<0·001),中度狹窄患者(50-69%)在5年后也觀察到中度獲益,卒中風險從22.2%降低到15.7%(p=0.045)。在歐洲頸動脈手術試驗(EuropeanCarotidSurgeryTrial,ECST)中,動脈內膜切除術僅在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80%的患者中預防卒中,但兩項試驗對血管造影狹窄程度的測量結果不同。在對NASCET、ECST和較小的退伍軍人事務部試驗(使用NASCET方法重新分析了ECST血管造影)進行的匯總分析中,動脈內膜切除術使重度(≥70%)狹窄患者的5年絕對危險度降低了15.9%,使中度(50%~69%)狹窄患者的5年絕對危險度降低了4.6%。因此,6例重度癥狀性狹窄患者或22例中度癥狀性狹窄患者不得不在5年后接受手術,以預防1例同側卒中(需要治療的人數(shù))。此外,顱外-顱內搭橋手術并不能有效預防頸動脈閉塞患者的卒中。使用支架進行血管內治療(通常通過股動脈進入)是一種替代選擇。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風險和獲益已經在幾項隨機試驗中進行了比較。有癥狀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動脈內膜切除術與血管成形術比較(EVA-3S)試驗在納入527例患者后提前終止,因為支架組的手術(30天)卒中或死亡風險高于動脈內膜切除術組(9.6%對3.9%)。支架支持的經皮頸動脈血管成形術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Stent-SupportedPercutaneousAngioplastyofTheCarotidArteryversusEndarterectomy,SPACE)試驗納入了1,214例患者,報告了相似的手術相關卒中或死亡風險——支架組7.4%,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組6.6%,但根據其設計,該試驗無法證明支架的非劣效性。包括1,713例患者的國際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報告,支架組的手術相關卒中或死亡風險顯著高于動脈內膜切除術組(7.4%對3.4%;風險比為2.16,95%CI1.40~3.34;P=0.0004)。在北美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與支架置入術比較試驗(NorthAmericancarotidRevascularizationEndarterectomyversusStentingTrial,CREST)納入的1,321例有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中,支架置入術組的手術相關卒中或死亡風險(6.0%)低于既往試驗,但仍高于動脈內膜切除術組(3.2%;HR為1.89,95%CI為1.11~3.21;p=0·02)。2020年更新的一篇關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與動脈內膜切除術比較的Cochrane系統(tǒng)綜述和薈萃分析納入了8項試驗的數(shù)據,包括上述大型試驗。對共5184例有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分析顯示,支架置入術和動脈內膜剝脫術的手術相關卒中或死亡的平均風險分別為7.3%和4.4%,導致隨機效應比值比(OR)為1.74(95%CI1.30~2.33;P=0.0002),在納入試驗的總體人群中,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效果較好。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血運重建在無癥狀頸動脈狹窄≥60%的患者中,在無癥狀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asymptomaticcarotidAtherosclerosisStudy)和無癥狀頸動脈外科手術試驗(asymptomaticcarotidSurgeryTrial,ACST)中,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將藥物治療的5年累積卒中風險從約11%降低至約6%,這意味著5年內預防1例卒中需要治療的人數(shù)為20。在CREST納入的1,181例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中,支架置入術和動脈內膜切除術在手術相關卒中或死亡風險方面無顯著差異(2.5%vs1.4%),納入1,453例患者的無癥狀頸動脈試驗1(AsymptomaticCarotidTrial1,ACT-1)報告,支架組和動脈內膜切除術組的手術中卒中或死亡風險分別為2.9%和1.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第二項無癥狀頸動脈手術試驗(SecondAsymptomaticCarotidSurgeryTrial,ACST-2)于2021年8月發(fā)表了初步結果,該試驗納入了3,625例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結果將支架置入術與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證據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支架組和動脈內膜切除術組中,手術相關卒中或死亡的風險分別為3.7%和2.7%,手術致殘性卒中或死亡的風險分別為0.9%和1.0%。一般而言,在這些試驗中,支架置入術和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術后卒中風險無顯著差異?,F(xiàn)代藥物治療可降低卒中風險,這可能使許多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不再需要血運重建,也可能使一些有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不再需要血運重建。然而,與手術相關的頸動脈血運重建風險也有所下降。卒中風險的下降促使數(shù)項正在進行的試驗在最佳藥物治療的背景下研究頸動脈血運重建與單純藥物治療的當前益處。附:正在進行的頸動脈血運重建的隨機試驗第二項無癥狀頸動脈手術試驗(試驗注冊ISRCTN21144362):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與內膜切除術的比較;2008—2020年招募了3,625例患者,隨訪仍在進行中。33個國家的130個研究中心第二項歐洲頸動脈外科試驗(試驗注冊ISRCTN97744893):血運重建與單純優(yōu)化藥物治療對無癥狀或中低危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的療效比較;2012—2019年共納入429例患者,隨訪仍在進行中;歐洲和加拿大的23個研究中心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頸動脈血運重建和藥物管理試驗(試驗注冊NCT02089217):兩項平行試驗:對于無癥狀的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支架置入術與單獨最佳藥物治療的比較,以及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與單獨最佳藥物治療的比較;患者招募自2014年開始,目標人群為2,480例患者;米國、加拿大、以色列和西班牙的157個研究中心動脈內膜切除術聯(lián)合優(yōu)化藥物治療(OMT)與單純OMT在同側卒中風險高于平均風險的無癥狀重度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患者中的比較(試驗注冊NCT02841098):無癥狀頸動脈狹窄且存在與卒中風險增加相關的影像學特征患者的動脈內膜切除術與單純最佳藥物治療的比較;患者招募自2019年開始,目標人群為700例患者;法國23個研究中心2023年11月21日
37
0
0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頸動脈斑塊”該怎么看?哪些是嚴重的信號?有了斑塊該怎么辦?根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篩查與臨床管理專家共識》,有如下提示:1.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如果IMT沒超過1.5毫米厚,這只能說明內膜增厚,還不能說是斑塊,這種風險就很低。如果IMT在2.5毫米以上,這個斑塊就屬于“高危”的級別。在1.5-2.5之間,屬于中危。2.看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只要頸動脈斑塊引起了狹窄在50%以上,就屬于“極高?!?。3.看斑塊的性質。斑塊是否有潰瘍,是否是低回聲或者無回聲斑塊等,這些也是危險層次較高的表現(xiàn)。4.只有等回聲或者強回聲為主的斑塊,才屬于比較穩(wěn)定的斑塊,低回聲或者無回聲,以及混合回聲的斑塊,說明斑塊不穩(wěn)定,隨時會有破裂的可能性,所以這些斑塊都屬于相對不穩(wěn)定的類型。5.報告中提示的高危險斑塊除了上述的特征以外,還有其它高危的表現(xiàn),比如低回聲暗區(qū)面積較大,大于10平方毫米,斑塊內有明顯的新生血管,斑塊內出血,斑塊表面有“微栓子“等,這些也都說明是高危的斑塊。6.指南也明確指出,斑塊的高危特征越多,說明風險越高,越容發(fā)生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7.針對斑塊的危險程度,治療時也有所區(qū)別:(1)對于“極高?!暗陌邏K,血管管腔狹窄50%以上的斑塊,至少需要同時服用他汀類抗動脈粥樣硬化、穩(wěn)定斑塊,聯(lián)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療,預防血栓的形成。(2)對于危險程度較低的斑塊,血管堵塞50%以下,如果心血管危險因素較少,可以口服他汀類抗動脈粥樣硬化,而不需要阿司匹林抗栓治療,具體情況需要有??漆t(yī)生評估后決定治療方案。(3)對于高危斑塊至少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而對于極高?;颊撸芸刂圃?.8mmol/L以下最好。8.哪些人可以不吃他汀類降脂藥?需要具備3個條件:一是沒有心血管病史,也就是沒有冠心病、腦卒中、外周血管狹窄、糖尿病等,同時您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3.4mmol/L以下。二是頸動脈斑塊并沒有引起頸部血管的明顯狹窄。三是斑塊的性質穩(wěn)定,沒有咱們前面描述的“高危特征”,比如低回聲、無回聲、混合回聲、潰瘍、出血、新生血管等。2023年11月12日
977
1
26
-
2023年07月11日
32
0
0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1.發(fā)現(xiàn)頸部動脈硬化斑塊不一定會誘發(fā)腦梗,但對此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更要引起警惕。2.腦卒中是導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的比例在80%左右,而缺血性腦卒中人群中約有25~30%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3.頸動脈斑塊對于腦卒中有獨立的預測價值。建議年齡>65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吸煙人群,要盡早進行頸動脈斑塊篩查。4.針對頸動脈斑塊的篩查,主要有血管造影、磁共振、CTA以及頸動脈超聲等,其中血管造影的診斷的“金標準”。但一般首選是推薦進行頸動脈超聲,該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成本低以及敏感性高的特點,適合絕大部分的人群。5.那怎么判斷危險程度呢?(1)一是斑塊的回聲類型判斷穩(wěn)定性。通過斑塊的回聲可判斷斑塊的危險性,分為強回聲、混合回聲、低回聲。其中強回聲即硬斑塊,性質較為穩(wěn)定,發(fā)生破裂的風險較低,且生長速度也比較慢,發(fā)生卒中的概率較低。低回聲即軟斑塊,就是不穩(wěn)定性的斑塊,這類斑塊發(fā)生破裂、繼發(fā)血栓的概率較高,很容易誘發(fā)腦卒中。(2)二是狹窄程度判斷斑塊大小。越大的斑塊說明血管的狹窄程度越高,危險性也越高。一般認為,血管狹窄程度<50%無需過多擔心,可遵醫(yī)囑進行隨訪或治療;狹窄程度>50%則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狹窄程度≥70%會對腦供血帶來明顯影響,需要立即進行治療,甚至需要進行手術。(3)另外還要注意身體有沒有出現(xiàn)異常,當出現(xiàn)這些癥狀時,如一過性視物模糊、短暫失語以及運動功能障礙等,也要及時就醫(yī)。2023年06月10日
765
1
26
-
潘天岳主治醫(yī)師 上海中山醫(yī)院 血管外科 啊,我們看到這個問題啊,頸動脈的斑塊需要處理嘛,那么呃,這個呢,其實也是我們在門診上平時碰到也比較多的啊,有的病人的話呢,他在體檢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頸動脈上面有一個斑塊內膜或者叫內膜增厚這樣的情況,呃這種情況下面來說呢,我們首先要看這個斑塊的呃,引起的血管管腔的狹窄程度,那么如果狹窄程度呢,小于50%,我們判斷是一個輕度狹窄,因此呢,這個時候呢,建議是使用一些穩(wěn)定斑塊的藥物,比方講他汀類的這些藥物啊,比方講這種就是呃這個。 比方講阿托伐他丁啊,瑞舒伐他丁啊,這些藥物它都有穩(wěn)定斑塊的,呃,穩(wěn)定斑塊的這樣一個治療的效果,那么如果狹窄變重超過50%-70%之間呢,屬于一個中度狹窄,這個時候呢啊就要看情況呢,有的時候呢,是需要加用一些啊抗血小板的藥物進行治療的,呃血液指標的話呢,目前正常呢,非趁但是呢,我們對于血脂來說,特別是對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個指標來說呢,即使是需要他越低越好,即使在正常的時候呢,我們仍然可以使用他汀的藥物進行治療,那么可以把這個呃呃這個指標呢降到很低,這樣的話呢,他也可能去預防這個斑塊繼續(xù)進展,呃平時的話呢,注意一個低鹽低脂的飲食,呃,定期的去復查這個頸動脈的彩超,看看2023年05月19日
129
0
2
-
鄧一鳴主任醫(yī)師 北京天壇醫(yī)院 腦血管病中心-介入神經病學科 嗯,這個問題問的也也也很有代表性啊,就是這個朋友問,就是他父親在CT造影顯示頸動脈閉塞比較長啊,手術后醫(yī)生說。 不用上支架,但是目前頭暈的癥狀,還有這種情況怎么辦?這種情況就像我剛才跟大家說的,就是我們的閉塞的開通率大概是80%,我們有20%是沒法完全開通的,嗯,如果實在是開通不了,就是里邊的血栓比較多,計劃比較嚴重啊,確實呃,無法開通的情況下呢。 這部分病人就只能靠側支代償,而且這部分病人往往他是沒有肢體啊,或者是我們常見的那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他只是有頭暈,這部分呢,就要積極的鍛煉啊,積極鍛煉包括呃,行為方式的改變,控制危險因素,戒煙,還有一個就是每天多活動,多運動呃,增加這個我們身體的血氧,血氧的能力啊,然后增加我們腦血管的疏松能力和儲備能力,這些都是有幫助的啊,都是有幫助的,還有一點呢,就是我們可以看一看中醫(yī)啊,扎二針灸啊,這些都是可以的。2023年04月08日
108
0
1
-
馮保會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新華醫(yī)院 神經外科 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提高,頸動脈B超或其它檢查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越來越多。經常遇到親朋好友或門診患者咨詢檢查有頸動脈斑塊是否需要治療、怎么治療之類的問題??陀^地講,不是一句話就可以回答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個體化分析。如果以前沒有發(fā)生過腦梗塞,斑塊不大,血管管腔沒有狹窄或僅輕度狹窄,不需外科干預,把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就行,如體重超標需控制體重,可以服用阿司匹林、降血脂藥物穩(wěn)定斑塊,清淡飲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腦梗塞發(fā)作,并且考慮腦梗塞與頸動脈斑塊有關,就算斑塊不大也建議進一步檢查,頭顱磁共振可以明確梗塞的部位和范圍,頭頸部CTA或腦血管造影可以明確頭頸部血管有沒有狹窄、狹窄程度等,以指導后續(xù)治療。如果頸動脈斑塊比較大,血管管腔有中重度狹窄,也需要做頭頸部CTA或腦血管造影進一步評估狹窄程度,因為頸動脈B超看血管管腔誤差比較大。對于頸動脈狹窄,如果無癥狀,狹窄超過70%需要手術干預(頸動脈支架或內膜剝脫);如果有腦梗塞或缺血癥狀,狹窄超過50%就需要手術干預。當然,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體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每一位患者都適合,這樣會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2022年11月16日
2256
1
6
-
2022年11月09日
66
0
0
-
2022年11月02日
714
0
12
頸動脈狹窄相關科普號

張義森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義森 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
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外科
1244粉絲7.9萬閱讀

虞桂醫(yī)生的科普號
虞桂 主治醫(yī)師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南區(qū)
綜合科
147粉絲9.7萬閱讀

厲祥濤醫(yī)生的科普號
厲祥濤 主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
血管外科
461粉絲1.5萬閱讀